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語文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通過思考題引導學生真正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思維得到拓展活躍,不再被動接受教師講解。這樣的效果必須借助于合作學習、獨立思考、啟發引導等多種途徑,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中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踴躍發言、深入探究。另一方面,筆者還結合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氛圍設置需要,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花絮,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中得到放松和釋放。例如讓學生上臺以自己的學習經驗技巧為基點,講述這一部分內容是如何學習理解、如何鞏固提高、如何實現高效學習的,或者在一些復習教學環節,直接安排學生走上講臺進行教學,這樣的模式既避免了語文教學的枯燥,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更加生動的平臺,使語文教學能夠引起學生更濃的興趣,也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二、創新作業設置模式,使其更加素質
高效作業是鞏固語文學習成果的有效載體,也是檢測學生語文學習狀況的重要方式。在作業設置中,教師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是作業難度、容量上要體現差異性,因為高中生語文學習具有明顯的分化趨勢,這樣的差距一時難以改變,教師只有適應這樣的差異并在教學中有效兼顧。此外,作業的布置要依據學生學習狀況、能力情況,設置不同的難度和作業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因材施教的原則,才能夠保護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作業設置形式上要創新,不能完全局限于書面形式,還要向能力素質方向發展。例如可以布置學生開展一些社會生活調查,要求學生對某一類知識點的學習規律進行總結梳理等等。這些方面的作業設置既體現了能力培養目標,也彰顯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原則,使學生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中更加高效,更具針對性。
三、創新考核評價模式
教師要有積極的教學態度,才能引導學生喜歡語文課堂,喜歡語文的教學。此外,教師還要極力破除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平等的、地進行對話才能激發出認真的思考。教師要掌握一般學生的學習基礎,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學生一起實踐與探索,最后將這些經驗融合到教學中去,這樣的教學的設計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積極的態度應當表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說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內閱讀的延伸,還有課外閱讀,這需要教師為學生們設計書單并推薦,鼓勵大家撰寫讀書筆記,說說自己讀了這些書的感受;又比如說在提問學生時,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對發散性思維的活動多多推廣,不設置標準答案;還比如說在批改周記、寫作練習的時候多寫評語,使學生覺得教師很認真地對待他的作品,以培養學生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與學生的溝通應保持平等,在教師-學生這一權利關系中,適當地調低自己的位置,以更低的姿態與學生交流問題,比如說運用“我認為如何如何可能是更好的選擇”而不是“你應該怎樣去做才對”這樣的句式。不強制要求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和手段,而是運用倡導的方式慢慢滲透,讓學生覺得教師對其是尊重的,平等的,這樣學生才會對高效課堂學習回報以尊重的態度。
二、先進的科技輔助和創新的提問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的高效課堂越來越多,特別是發展較好的城市中,教室內電腦、電視、投影儀等等設備一應俱全。語文教師不必拿著錄音機跑到各個教室播放課文錄音,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輕松實現許多功能。同時,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也使得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學生的上課心情也不會太過沉重和嚴肅。此時,教師應學習、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質量加分。比如說在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文章時,可以播放《辛德勒名單》的電影原聲曲,或者截取電影中的一小片段給予學生一些感性認識,再進入文章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能更有對比性,也對歷史有了真實的認識;比如在學《我有一個夢想》的時候,也可以播放當時的視頻給學生欣賞,帶動大家感受激情演講的魅力。高效課堂提問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新課,還可以用來鞏固舊的文章知識,是一種常用的教學設計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先通讀,然后回答問題:這篇文章的時間是什么?發生了什么事?文中對林黛玉的描寫是怎么樣的?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把文章的線索串起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深入分析的時候,又可以加入一些分析的問題,比如說關于修辭手法的表達中,有哪些覺得特別好的句子?或者那些詞暗喻了人物的哪些特質?這樣的問題使得學生能夠注意到文章的細節,并在細細品味之后發現文章的美好之處。
三、合作式學習的推動
合作式的學習要求學生有很高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層次和興趣,全面地安排合作課題。學生的合作式學習主要以小組討論為主,有兩種方式:一是分組后,每組討論的課題是一樣的,課題中分為若干個問題,需要討論后得出結論;二是設計多個課題,學生按照課題選擇小組,加入后討論此課題中的若干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討論的內容有所點撥和引導,或者作為小組中的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平等的關系)。在討論時間結束之后,教師應請學生來分享討論的心得體會,然后邀請本組其他同學,以及其他組別的同學來補充其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形勢下,學生會認為自己的討論和回答都是有價值的,所以會更加積極認真地加入討論之中。當出現不同意見時,教師還可以請多位同學進行小辯論,為自己的答案辯護,提出各種發散性的觀點,激發全班同學的思考。
四、結語
一、文學教育應注重教師的文學功底
文學教育與一般的語文知識教學不同,語文知識的積累往往可以自然發生(雖然其效率相對于講授而言小了點,但還是能夠發生的),而文學教育往往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領。因為優秀的、經典的文學作品的內涵一定是隱藏在文字之后的,沒有一定的文學基礎,沒有一定的認知積累,是無法解讀出經典文學作品背后的真實含義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學作品的解讀不能照搬教學參考書,如前所述,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有時難免視角有所不及,又由于諸多其他非文學因素的影響,這些觀點往往只能作為“參考”,而真正能夠抵達文本內核的文學思想,有時需要挖掘,這就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領。譬如魯迅的作品,除了匕首投槍的效用之外還有什么?先生的小說與社會興亡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的影響關系?李貫通所說的“小說真的影響到國家的興亡,是小說的不幸……”又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本身就需要文學作品研讀者具有一定的水準,幾乎可以肯定地講,學生是難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的,而教師也未必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而語文教師之所以提不出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于語文教師缺少“代際意識與史學意識”,在于語文教師的人文功底與文學才情的缺失。那么,這樣的功課如何彌補?這一點語文教師其實是可以自主找到答案的,因為途徑不外乎自身的閱讀、學習與反思。不間斷的閱讀可以讓自己與優秀的文學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讓自己走到文學作品中,可以讓文學作品成為自身文學才情豐富的催化劑。所讀范圍應當是寬泛的,史學著作可以豐富自己的代際意識,美學著作可以充實自己的文學才情。學習亦是必須的,他人的研究成果應當成為自身文學修養不斷上升的階梯,當然這應當是一種批判性的學習,唯一能夠成為自己文學研究依據的應當是自己內心的認識。反思亦是必須的,沒有反思便不能使所吸納的文學內容產生聯系,反思的依據與工具便是邏輯,反思的結果是必須讓自己對文學的認識與判斷符合邏輯,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文學認識以一個完美的形態呈現在學生面前。文學功底的積累并非一日之功,但語文教師接觸、研討優秀文本,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倘若沒有這樣的積累,還叫什么語文教師呢?
二、文學教育應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約
再說說文學教育。對于文學教育的理解,筆者認為教育是師生交流的過程,是教學存在的形態,而語文則是交流的內容。文學教育還有其自身的特點,因為文學教育所交流的內容必須是經典的作品,而經典的作品總是與人的內心相連的,因此文學教育應當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約。筆者在這里不想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這段心靈之約該是多么美妙,因為這樣的語言已經太多了。筆者想做的是,透過語言這層工具,去理解心靈之約背后的含義。如前所述,職業高中語文教育有其特殊目的,要讓社會的工人力量在經典文學作品的影響之下成為社會高素質的載體,這就必須讓學生在職業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中更多地感知文學經典。這個過程必須是豐滿的、充實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不斷耕耘、不斷收獲。文本的豪放與婉約,筆觸的犀利與溫婉、觀點的獨到與平實,都應當成為文學教育的內容。唯其如此,真正的心靈之約才有可能發生。
作者:孫彬單位:如皋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