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音樂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教學模式落后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固然有其優點,但隨著中國基礎教育環境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教學需要。傳統的音樂教學是以直線的教學方法,由教師單一的向學生進行教唱,缺乏教學手法創新與教學模式變通。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音樂課程花費了時間與精力,但音樂教學成績與效率卻不高。因此,如何通過不斷進行模式創新與改革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當前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教材選用缺乏創新
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音樂教材的質量對音樂教學效果的好壞同樣產生極大的作用。在新課改標準下,部份教材已經得到了質的變化,但仍有一些音樂教材與輔助教材在選取運用上缺乏合理性。中國的學校地域分布廣泛,對不同的地域與學生群體教材選取也應遵循地域與學生群體特色。一些學校因受教學經費、教學場地等限制因素影響,仍使用陳舊的音樂教材以及落后的音樂教學設備。以上各種因素對音樂教學改革與發展都產生了阻礙。
(三)教學方法與師資力量落后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重要組成部份。教師教學能力的好壞及個人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的個性塑造都產生直接影響。長期以來,中國音樂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音樂教師彈琴與帶唱,學生跟唱的單一教學方式進行音樂教學,同時因音樂不受考試分數等因素推動,對學生音樂學習的好壞也未制訂評價標準。當前中國音樂教學中,受多種因素的限制,師資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提高音樂教學整體質量與效率的目的。
二、音樂教學改革與發展策略
(一)創新音樂教學模式
創新音樂教學模式,應以實際教學狀況為參考依據,針對不同學校、不同學習群體的特點進行不同類型的音樂教育。通過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打破音樂教學改革的束縛,例如對音樂教學的不重視、傳統的教師唱、學生跟唱的音樂教學模式。通過創新教育形式,分層次、多方位的對學生實現音樂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強調對學生音樂能力與個人素質的提高。針對學生“個性”的差異性,課程教學與內容設計要符合學生階段的心理特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照顧學生的學習需求。其次,新課改下的課程教學改革,通過課程改革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都發生了根本改變。具體來說:樂器教學、音樂欣賞教學、音樂演唱教學等音樂教學的進行。或通過音樂教學與其它課程的聯系,例如美術教學、語文教學等,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或與教學內容相互聯系。同時,針對不同的學生個性特點、文化地域特點等制定不同的教學手段,以符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為基礎,使音樂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師資力量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音樂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動力,也是決定音樂教學質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任何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都需要通過教師來進行配合與落實,才能發揮其實際效果。對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師資力量的提高,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在音樂教師配備上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發掘出每位教師的長處與優點,也要對教學態度不端正,資質不合格的教師進行淘汰。通過對師資水平的把關,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端正教學態度。
2.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環境,對教學資料與設備盡量配置齊全。以良好的教學配置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滿足教師進行音樂教學創新與自身創作的物質條件。教師對自己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根據不斷發展的社會形勢,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己在課堂中教學角度的詮釋。通過總結教學經驗,改革教學方式,在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掌握運用學習工具如樂器的演奏等,使學生不僅僅樂意學,還要掌握重點,最后實現學習致用。與此同時,教師以自身專業的音樂素養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在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中肯地指出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不足,讓學生正確審視自身的優點與缺點,在不斷思考與改正之中得到進步。
(三)加強音樂交流
將樂器引入音樂課堂教學中,是音樂教學改革的重大進步。現階段教學過程中較常見的樂器如吉它、二胡、鼓或其它樂器,其初步演奏技能掌握后,要不斷鼓勵學生嘗試其它樂器。讓學生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一到兩種自己愿意學習的演奏樂器,使學生更樂于積極動腦與動手,培養創新思想與創新能力。通過樂器教學與演唱教學的有機結合,對歌曲、歌詞、曲譜的課程教學,培養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學習,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合作觀念。同時,還可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進行音樂表演,或者與其它學校組織聯歡活動,通過加強學生之間的音樂交流,不斷提高個人素養同時開擴了朋友圈,更好地適應社會交際活動。
三、結語
一、“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概念的提出
嚴格的講,“音樂藝術”所指代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即由有組織的音樂所構成的聽覺審美對象。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審美價值的判斷,無論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間,還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之間,都難以形成一個劃分高低優劣的統一標準,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在“音樂藝術”這個概念所限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說:“音樂的價值是相對的”。
然而,“音樂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音樂藝術”所限定的范圍。音樂文化包含音樂藝術,但卻并非指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是多種性質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這些現象與音樂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也有著自身的特征、性質和作用。總之,“音樂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而“音樂藝術”是一個較小的概念,我們不能用小的概念來涵蓋大的概念,我們必須懂得,我們探討的是“音樂文化”這個概念屬下的諸多文化現象,而不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屬性和藝術品位。
文化,按照廣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類的創造,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它必然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從歷史的,文化人類學的全部觀點來看,審美價值是音樂文化多種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全部價值或唯一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夠僅僅從意識的,藝術的,審美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更要結合著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
二、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音樂文化發展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應用于課堂。但是,中國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從近現代到如今近百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展。這也就是說,中國音樂文化與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水平上的差距。
中國的音樂文化無論在物質的,制度的層面,還是在觀念的,意識的層面,都沒有能夠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沒有能夠充分的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樂教育為例:就物質層面而言,教育設施的匱乏,辦學經費的短缺,師資力量的不足,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就制度層面而言,中國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大量音樂人才的分布與流動極不平衡,一些專業音樂院系人滿為患,而大量的音樂普及教育崗位則無人問津;就觀念層面而言,音樂教育觀念陳舊、閉塞、學術視野短淺、狹隘。以上三個層面是阻礙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樂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之間的摩擦
中國的音樂文化,需要在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各個層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優秀成果,從而盡快跟上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現代化的音樂文化是開放的,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圍的廣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中的人們帶來各種新意的、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中國近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變遷事業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向世界敞開國門,如果徹底拒絕現代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的音樂文化會保持更純正的中國口味,會贏得那些喜歡異國情調的老外們更多地贊嘆。但是這樣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必須放棄發展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我們就只能為別人去做傳統的守護神,而不能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創造者。
當然,新文化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必須將傳統文化一概“淘汰”。舉個例子來說,一對年輕人結婚,如用傳統的拜天地,坐花轎的方式來舉行他們的婚禮,這一舉動顯然有著傳統的中國味道,從而得到旁人的贊美和羨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長不顧“婚姻自主”的原則,硬要按照中國傳統的老規矩為自己的兒女包辦婚姻,這就有理由遭到人們的反對。再假如那位先生還想效法舊時代“一妻多妾”的傳統,要給自己添上幾房“姨太太”,那么這一行為不僅要為已經“西化”了的中國人所不齒,而且還要受到國際法律的制裁。這個例子說明,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文化不相抵觸的東西,自然可以繼承和發展,反之,便決沒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國音樂文化發展道路探索
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是整個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選擇“新方式”來做事情,過生活的結果之一。“新學堂”的建立,“學堂樂歌”的興起以及其成熟的發展,中國的無調性作品,中國的十二音作品的陸續出現,等等。所有這一切,均說明我們中國人“聽音樂”,“做音樂”的方式有了明顯的質的改變。這些行為令那些不習慣接受中國新音樂的外國學者感到費解。其實趙元任先生早已說得明白:“中西音樂有異,中國音樂有自己的‘國性’,只得保存跟發展。但我們中國人得在中國過人的日子,我們不能全國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種學博物館的服裝,專預備你們來參觀。”可見,那種要求我們中國人的音樂文化永遠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僅是不現實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國音樂主要是以本土繁衍、變異的方式在發展。直到清末,外來音樂文化,尤其是西洋音樂文化與日本近代音樂逐漸傳入,音樂由此興起。而這種現象確實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發展加劇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使中華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綻放異彩是音樂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電子出版物和遠程教育的發展,東西方音樂文化將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會增加統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生存面臨著威脅。全球信息網絡一體化極易使西方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長驅直入。在這場以文化滲透為主要途徑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戰”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會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統一的成敗。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產力。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為此,我們要主動出擊、積極應戰,大力開發音樂文化信息資源。將偉大的民族精神、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信息送上國際互聯網,使中華燦爛文化綻放異彩;激濁揚清,用中華文化抵御外來腐朽的文化的侵蝕,在我們民族的精神廣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萬里長城。
五、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倫理思考
但是,還有一些人反對將音樂納入現代化進程,這類人被稱為“文化相對主義者”。他們以“文化相對主義者”作為理論依據。在這里,我們應當看到,“文化相對主義者”原本是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各盡所長,共同發展。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當贊同。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文化相對主義者”否認存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否認人類文化發展的共性,否認社會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規律性、否認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對此,我們必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文化現象的哪些價值具有相對性,共通性,普遍性,進而在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相比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決不能一概而論,人云亦云。
然而,一些信奉“文化相對主義者”的學者們卻沒有這樣去做,以至于“文化相對主義”在他們的手上完全變了味,走了調,成為一種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們以一種對立的心態,來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彼此通融的歷史與現實,以虛無主義的觀點來否定現代化對于人類文化的普遍意義。由此可見,這些學者手上的“文化相對主義”,其實只是,狹隘民族主義及“國粹”論的結合物,它既不新鮮,也不先進,用它來解釋文化歷史現象,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必將造成觀念上的混亂和行動上的失誤。
總之,文化、音樂,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20世紀的中國音樂文化首先是為20世紀的中國人民而存在。中國音樂文化朝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自主的,正確的選擇,同時,也是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現代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新型的、開放的,有生命力的同時也是在審美趣味上更加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它是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之間完美的交融。中國的現代化任務任重而道遠,而中國音樂文化的現代化則是整個社會現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
摘要本文通過當代中國音樂文化發展道路的探索,針對中國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并將倫理學融入音樂文化的思考中,提出了不僅要樹立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倫理的觀念,還應該以此來指導音樂教育行為,從而真正實現中國音樂文化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文化文化相對主義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中國傳統音樂的蒙昧時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其時的音樂與文學、舞蹈以及原始宗教交織在一起的。早在那個時期,就有多樣的“樂器”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內容,流傳至今的“塤”即為明證。在夏商時期,樂舞已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向對人的頌歌。比如樂舞《大夏》,歌頌了夏禹治水,造福人民的故事,還有樂舞《大蠖》講述了夏桀無道,于是商湯伐之的故事。由此推斷,中國民族音樂思維的基礎已經出現,開始了音階的統一萌芽。到了西周時期,宮廷中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禮樂制,根據官員們的不同地位再規定出不同的舞隊編制,同時,音樂的教化作用更加明顯。周代實行采風制度,政府收集民歌,以觀風俗、察民情。有賴于此保留下了大量的民歌,經過孔子的刪定,形成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秦漢時期,“樂府”的出現,意味著這種系統的音樂表現形式繼承了周代的采風制度。“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漢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今天人們依然欣賞的《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這些樂府名篇,就是當年的“樂府詞”。在隋唐時期,政權統一,政治穩定,經濟興旺,奉行開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迎來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全面發展的高峰。其中皇帝音樂家唐玄宗的《霓裳羽衣舞》廣為流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據此寫的生動詩篇《霓裳羽衣舞歌》就描繪出了此曲演出的所有過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宋、金、元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興起為重要標志,適應百姓階層文化生活的多形式演唱音樂相繼出現,如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院本的表演可謂爭奇斗艷、百花齊放,詞調音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長短句的歌唱文學體裁以詞牌形式出現,在填詞的手法上已經有了“攤破”“減字”“偷聲”等,一大批宋詞精品出現。同時,宋代還是中國戲曲趨于成熟的時代。一些民間小調,演唱時可以是自由的,不受宮調的影響和限制的,到后來發展成為曲牌體戲曲音樂,從而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發展。元代以元雜劇為代表,元雜劇是戲曲藝術的最高峰。元雜劇在北方最為興盛,出現了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喬吉甫等很有代表性的元雜劇作家。元雜劇南行時與南方的戲曲交融,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戲曲文化的發展。明清社會由于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說唱音樂、南方的彈詞、北方的鼓詞,內容豐富多彩,各種說唱曲種類繁多、層出不窮,例如牌子曲、道情說唱和琴書等。在南方秀麗的彈詞中,蘇州彈詞是影響最大的,出現了陳調、馬調、俞調這三個重要流派,它們分別以陳遇乾、馬如飛、俞秀山為代表,蒼涼雄勁、爽直酣暢、秀麗柔婉。以后又繁衍出許多新的流派。到明朝末期清朝初期,梆子腔得到發展,這種以陜西秦腔為代表的北方音樂直接影響到了山西的蒲州梆子、河北和河南梆子。晚清,在北京初步形成了我國的國劇京劇。
二、中國傳統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傳統音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助推作用為許多人所輕視,甚至不解。在過去的數千年歲月里,中國沒有當今意義上的“憲法”體系,規范社會形為的思想體系就是以“四書”“五經”為體系的傳統道德。在宣傳媒介匱乏,消息閉塞的情況下,能夠影響人民思想的就是戲曲、說書與四書五經。這種藝術與教育相結合的形式,保證了整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們思想的純正,社會的穩定。最大范圍內的世俗教育正是依賴于諸如戲曲、民樂等,達到了教育、規范的作用。有鑒于此,在整個“詩、書、禮、樂”完整的教育體系中,音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多種多樣的形式,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進步。視音樂為道德教化的理想手段,甚至認為音樂還有淳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歷代政府、教育家視音樂為教化人的理想手段。許多哲學家、思想家在音樂上有深刻的見解,音樂實踐活動也十分普遍。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相融合和聯系,以共發展共創新的特質,體現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與中國詩詞的聲調音韻、詩詞的句子組合的長短不同、格律的各種各樣運用交錯融合,充分顯示了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之美。中國的書法藝術,從書者律動的節奏運用上,從書者龍飛鳳舞的墨跡上,無不反映出具有音樂靈感的精神氣質。中國的繪畫,舞蹈和戲劇,更是和音樂緊密結合,繪畫藝術“以形寫神”,用清晰的線條顯現了音樂流動的旋律美,和舞蹈戲劇形成了大型的綜合藝術。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