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實習結業論文范文

實習結業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實習結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實習結業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對策;青海湟源

1湟源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優勢產業不明顯,集約化程度較低

湟源縣大多數農村經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并伴之勞務輸出,在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有部分群眾積極發展各式農業產業,成效顯著,如苗木種植、養殖業等。但其間產業的發展,多為農民自發盲目的自主型農業,缺乏集約型管理和規模化經營,優勢產業不明顯[1-2]。

1.2傳統習慣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轉困難

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個體經營性較強。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將土地流轉出去,大面積拋荒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給農村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

1.3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破壞現象普遍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對以集體勞動方式修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使用、不維護的現象比較普遍,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壞嚴重,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規模的擴大,為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當務之急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目前有些農業機械不適合小塊土地的耕種,需要改良。應鼓勵工廠生產適宜不同地塊類型的機械,并扶持農民購買,對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2.2加大宣傳力度,妥善開展流轉工作

基層干部要從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并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應通過以下2方面來實現:第一,要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民群眾對流轉的認識度和知曉度不充分的現象,應在思想上做好群眾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宣傳,促使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3-4]。

2.3進一步維護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會浪費大量資源,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維護。

2.4強化統籌理念,加快整合各類資源

一是整合資金資源。實現“一村一品”示范村產業發展。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整合分散在計劃、財政、農業、農發、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整合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資源,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整合信息資源。加快電子農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支持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確保每村每戶在2010年底至少有1個適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

2.5強化規劃理念,加快構建區域特色產業

在規劃編制上,根據湟源縣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堅持規劃到鄉鎮、到村組,明確每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穩糧、興牧”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種植,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縣域糧食安全;積極實施奶牛基地建設、飼草基地建設、乳制品加工企業招引、奶畜配套產業建設四大工程,建立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技術推廣四大體系[5]。

2.6強化工業理念,加快組建產業化龍頭企業

迅速組建龍頭企業,堅持把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招商引資、縣傳統企業的挖潛改造、鄉鎮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以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強化市場理念,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目前湟源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擁有會員8000人,涉及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等領域。針對不同產業建設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有以下幾種組建方式:一是由農村專業大戶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二是由農村能人牽頭,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三是由村委會牽頭,吸納該村或周邊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四是由農牧部門牽頭,依托其人才、科技優勢,與農戶聯合發展主導產業。五是由供銷社牽頭,聯合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既可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提高農民及相關產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3參考文獻

[1]牛樹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6):5-7.

[2]張宇松.略論農業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5-8.

[3]柯瑜.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方向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13):90.

第2篇

論文摘要:解決如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是目前商業企業的當務之急,筆者通過時部分企業的調研,發現組織結構問題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為此,筆者從組織結構現狀出發,對企業的高層、中層、基層三個層面的看法進行總結和分析,并通過對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進行組織結構再造的原則和操作思路。

企業在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一般存在一系列的成長陷阱企業銷售額從100萬元增長到200萬元時.企業可能需要暫時修整一段時間從200到500萬企業需再次審視自己的內部管理.以此類推.否則.企業發展到最后必定是欲速則不達。其實用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這一規律存在的原因在于“規模報酬遞減”《即產最增加的比率小于各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比率)和“邊際報酬遞減(即一單位投入的邊際產最最后會呈現遞減的趨勢)。對此已達成共識的是:企業管理這一生產要不能像其他生產要紊那樣提高因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的困難和成本越來越增加。

筆者通過對部分商業企業的調研.發現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除了人力資源的原因夕卜商業企業組織結構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本文就調研情況.從三個層面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再追尋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一、現狀分析

本文先從三個層面即高層中層基層對自身企業組織結構的認識來對調研結果作一個小結。

1.企業高層領導認識到的問題

(1)一般來說企業發展較快.經營發展和管理提高沒有很好配套.造成對組織結構沒有很好的戰略規劃。如:某些部門職能交叉重疊;某些職能空檔.無人管理。

(2)高層之間真正的溝通不到位.因而存在某些高層領導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致使組織結構形同虛設。

(3)沒有引入科學的組織結構設計.因而沒做到“因事設職“和“因人設職’‘相結合的原則。

(4)組織結構極易膨脹造成:人浮于事.權力分散.監督機制無力。

(5)由于日常工作繁忙一定程度上對戰略、決策等重大問題的管理和自我的提高等產生了擠出效應。

2.企業中層及基層員工認識到的問題

(1)制度制定之后沒有明確那一個部門或那一個崗位對該制度負責.因而總有虎頭蛇尾和有令不止現象發生。

(2)崗位職責不清.主要表現在:員工感到自己作了大量領導安排的.而非職責范圍內的臨時性工作員工間相互攀比.認為工作量分配不公。

(3)部門職貴不清.主要表現在:部門間相互推卸責任;各部門間工作程序銜接不好。

(4)隨著企業發展.各種信息的反饋速度變慢.造成執行滯后。

3企業上下共同認識到的問題

(1)違反組織統一的原則.存在越級指揮。有時老總插手下級的工作.而沒有與相關下級溝通。或一個部門的主管因為資格老而插手另一個部門的工作。

(2)部門本位主義較嚴重。部門間各自為政。

(3)認為組織結構臃腫.人浮于事.工作相互推。

(4)認為存在責、權、利不清。表現在:部門與部門之間存在責任不清;部門內部存在職責不清。

(5)人才引進存在誤區。

一方面.普遍認為留不住人才.而留住的人才又有背大家對它的期望另一方面.引進人才的高工資沖擊了企業傳統的薪資結構.打破了企業原先的穩定。

二、原因分析

1.組織結構的發展帶有一定盲目性

(1)從宏觀來說.企業目前的組織結構是否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能否體現企業的核心技能,能否適應業已改變的環境7這一點沒有解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個早期成功的企業突然間似乎變得行為遲緩、優柔寡斷.好像喪失了盈利的能力。

(2)從部門設置來看隨著企業的發展.隨機的增設或減少一些崗位或部門比如:有些企業從總經理辦公室中分離出人力資源管理部.隨著信息這一資源盈利空間的提升.又從辦公室中分離出信息發展部而這三個部門的職貴并未界定明晰.致使人員堆積而工作重疊、遺漏或工作程序銜接無序化。

(3)人員設置沒有進行人力規劃.或沒有與人力規劃統一步伐。這是目前認為缺乏人才而開始重視人力資源的企業的一個通病.在招聘的過程中往往過分強調人員素質.而沒有考慮企業實際能否留住人才是否需要有這種人才7以及人力成本是否經濟、合適?因而企業必須進行人力規劃同時在進行人力規劃時或在工作說明描述中一定要注意的是:需要的學歷一項是指崗位所要求的最低的、經濟的、合適的學歷而不是指最高學歷或目前崗位人員的學歷。

2.組織結構在調整時存在某些因人設崗或者因人廢崗的現象

這一點與第一點有一定的聯系。但這一點更多與老總或企業高層不能超越自我有著更直接的關系。其造成的直接結果有以下兩個:一是直接造成崗位間工作重疊.二是造成部門間工作交叉。從現象來看.就會出現:資、權、利不清;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矛盾種種崗位之間相互攀比工作推等現象。

3.高層、中層、基層的職責需進一步分清

對一個部門而言.主管不能干員工的工作才能提高主管的工作效率員工也不能干主管的工作以免員工對薪酬不滿。

對一個企業來說高層、中層基層分清工作職責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應用崗位職責來明確以免出現高層疲于奔命下面執行不力或員工認為自身價值無法體現因而留不住人才等現象的發生。

4.橫向部門的溝通不暢造成反饋速度變慢

在企業內部很多工作可以橫向部門直接溝通解決的但由于不敢承擔貴任.因而先匯報給上級.再由上級作為指令下達給下級使反饋速度變慢.工作執行滯后。

三、解決辦法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企業要可持續性發展.科學規范的組織結構再造勢在必行。下面從兩方面來介紹如何進行組織結構再造。

1.組織設計的原則

組織結構設計的原則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筆者僅想以下四個角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以供參考。

(1)設計的目標性。是指使組織結構在整體經營目標下能充分發揮能力而完成各自目標。這里要注意三點;①組織結構與企業遠期目標相一致②責權明確化.目的是減少工作推讀或發生工作重復和遺漏的現象;③作業制度化.目前一些小企業通常采用人治或以情感為主進行管理.這一點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必須與制度化相結合.用明確的制度來明確目標.并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增加作業效率。

(2)組織的穩定性。隨著企業的成長而調整組織是必要的.但經常的組織變更會使員工的信心動搖.因而.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①減少熟練工人的流動性②組織結構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不變.但可在人員方面做一些調整。

(3)組織的雙重指揮性。對于企業來說普遍存在項目較多作業分散在不同地區.可以采用一種“有機式組織結構“來代替過去的“機械式組織結構“.如:矩陣制、網絡制.這些組織結構明顯違反古典的統一指揮原則但這種違背的確有他非常巨大的交替價值.表現在以下三方面:①能促進一些復雜而獨立的項目取得協調:②將各類人員經濟而有效的組合在一起;③更利于將個人工作變為團隊工作。

但應注意的是:項目經理與部門經理要保持溝通.如不能保持溝通.則組織結構應盡量減少柔性和模糊性。

(4)設計的有效性。①組織結構的設計是否與遠期發展規劃相符?②組織結構的設計是否與企業的環境、使命、核心竟爭力的假設相符《即德魯克的“有效事業理論的三個部分”,是否符合現實2組織結構是否相互協調7③組織結構設計是否為整個組織成員知曉和理解7如否則應在高層和中層進行分頭討論并把結果傳達給基層。

2.操作要略

第一步制定或修改企業遠期發展戰略

第二步根據目前的戰略規劃決定調整后的組織結構

第三步收集和整理企業每個崗位和部門目前的崗位說明

第四步.根據調整的組織結構和目前的工作說明.要求每個崗位人員按一定格式重寫工作說明.并簽字.再由所在崗位的主管確認后簽字。

第五步.對中層或高層的工作說明進行公開討論。方法可以是:由同級和主管對它的工作說明提問并要求本人解答后由本人和主管簽字確認。

第3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當代中國;失業問題

中圖分類號:F241 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9)01―0044―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長率超過了9%,但就業率并未隨經濟增長而增長。學者們從不同側面來說明我國失業問題,但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十分復雜,需要系統的理論來解讀。

一、馬克思失業理論能夠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嗎

馬克思失業理論是建立在科學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其主要內容是:第一,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來源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的第二種形式是相對剩余價值,它表現為工人勞動力的發展,就工作日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就人口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人口的減少。”即是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通過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使生產相同剩余價值的勞動力數量下降,必要勞動人口減少,使形成的過剩人口成為產業后備軍。第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失業人口產生的條件在于資本量及資本結構的變化。因為相對過剩人口是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出現的,而隨著資本積累的加速,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由此引起對勞動需求的減少。“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同時,“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并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第三,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失業,還與資本家通過在內涵方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有關。因為當單個工人能夠較以前提供更多的勞動,則可變資本增大時,資本家無須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利用現有工人來推動更多的勞動。哪怕是可變資本相對減少了,也只會使就業人數減少得更多。“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游離,此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減少,更為迅速。”第四,馬克思認為:相對過剩人口有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停滯的形式,而長期失業者往往與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調整有密切關系。處于長期失業的勞動力“不斷地從大工業和農業的過剩者那里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于手工業生產被工場手工業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生產被機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部門那里得到補充”。第五,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技術進步形成機器排擠工人及其補償的問題。他認為資本家為了追求最大利潤而使用機器,主要是為了節約勞動成本,獲得最大的資本增值。“通過機器進行的資本的自行增值,同生存條件被機器破壞的工人的人數成正比。”特別是由于被機器排擠的工人,如果還受本身的技能制約,則社會總體的失業率還進一步地升高。同時馬克思并不同意“排擠工人的機器,會同時游離出相應地資本,從而可以如數雇用被排擠的工人”的觀點,并認為,可變資本減少,社會對生活資料的需求下降,長期下去會形成生產生活資料的工人失業。這樣,“機器不僅在采用它的生產部門,而且還在沒有采用它的生產部門把工人拋向街頭”。第六,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對擴大就業或減少失業有重要作用,因為分工能增加生產力。“機器生產同工場手工業相比使社會分工獲得無比廣闊的發展,因為它使它占領的行業的生產力得到無比巨大的增加”。但分工既有正面效應的作用,又有負面效應的作用。例如,正面效應表現在“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數的增加成為技術上的必要。現在,單個資本家所必須使用的最低限額的工人人數,要由現有的分工來規定。另一方面要得到進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須進一步增加工人,而且只能按倍數增加”。而負面效應表現在它可以使工人長期處于技能單一,不能充分發揮才能,最后導致能力弱化,失業后難以再就業的境況。“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變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另一方面,大工業在它的資本主義形式上再生產出舊的分工及其固定的專業”。這里,馬克思揭示了不穩定的工作與失業后不易再就業的矛盾。第七,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中,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是受資本的支配及控制的。“勞動的需求同資本的增長并不是一回事,勞動的供給同工人階級的增長也不是一回事。”“資本的積累一方面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游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于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制。”

馬克思的失業理論有嚴密的邏輯內涵和關系:資本為了追求最大利潤,通過剩余價值特別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迫使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大量的產業后備軍。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排擠出大量的失業工人。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社會分工、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單個工人內涵的剝削,資本結構的變化都是造成工人失業的直接原因。馬克思失業理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形成失業的原因、造成失業的手段、失業的表現形式以及失業的社會后果。

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是“低工資、高就業”的政策,基本上不存在失業現象。盡管一些學者認為當時存在著嚴重的“隱性失業”,但這只是描述在計劃體制下,工人勞動效率低,未能發揮出勞動力應有作用的狀態。根據國際勞動組織關于失業、就業的界定,以及世界各國對失業的界定和統計口徑,特別是根據馬克思失業理論的失業內涵,這種“隱性失業”不是我們通常所指的失業。改革開放后,我國失業問題日益突出,大量失業現象難以用一般的理論來解讀,這也是學者們觀點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國失業問題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原因。馬克思失業理論是科學而完整的理論,如果用馬克思失業理論來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必須要克服下列困難:第一,馬克思失業理論是否對當代中國失業問題有現實意義;第二,馬克思失業理論的內容,是否符合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現狀。

不可否認,馬克思的失業理論創立于100多年以前,而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形勢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這個時差障礙成為其解讀中國當代失業問題的困難之一。筆者盡管不同意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理論“過時了”的觀點,也不贊成有的學者要用“建設的”取代“革命的”的觀點,但要用馬克思失業理論解讀中國當代的失業問題,的確必須要說明其具有現實性。

此外,馬克思的失業理論,揭示的是資本為追求增殖所形成的一種必然的社會結果。當代中國的失業,是否也是根源于資本增殖,是否也符合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現狀,是否仍然受社會分工、產業結構變化、技術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變化的影響呢?如是,則解決當代中國失業問題,其

理論指導作用將極為重大。

二、西方主流失業理論能夠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嗎

西方主流失業理論有以下內容:

第一,認為技術進步促成的機器使用和勞動分工對勞動者技能造成損害及約束,從而限制了就業的數量,增加了失業的可能性。因為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家通過管理,會盡量降低雇傭勞動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在提高效率過程中,以大機器的使用為代表的技術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它的應用不光促進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還造成了對工人潛能的束縛。“機器可能做到的事非常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性都被資本故意挫傷了,而不是發展了”“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時代里,發展最迅速的大量職業部門是與科學技術關系最少的那些部門,機器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而是為了減少從屬于它的工人的數目。”即機器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減少成本,不是為了工人。這個觀點與馬克思失業理論的相關內容是類似的。

第二,認為工資高低會影響失業率。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只要按照邊際收益產品來支付工資,就能保證充分就業,即不會出現失業。這個觀點與馬克思失業理論研究失業問題的視角不同,且使用的經濟范疇也不同。

第三,認為消費需求對失業狀況有重大影響。美國經濟學家謝爾曼認為,消費不足與投資過度將起到雙重作用,使生產成本上漲及價格下降,從而造成危機導致失業。按照另一經濟學家卡萊茨基的模型,低工資反而無助于高就業。因為由收入分配決定的低工資往往使得消費增加。Marclavoie認為,高工資產生失業的理論是錯誤的,因為在現有的有效勞動需求條件下,工資下降使工人的消費需求不足時,需要依靠來自利潤的消費和投資的增加,才能維持總的有效需求。但無論是資本家的自主花費或政府花費,都將最終伴隨工人工資的降低,使得“失業的最終解決還需要降低工資”。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也得到相應的結果。Rowthorn及Glyn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在1979―1985年期間,一些人均消費大幅度出現負增長的國家,如西班牙、荷蘭、德國等,失業率也很高。

第四,認為經濟增長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這是西方主流失業理論的重要觀點。宏觀經濟生產函數表明,經濟增長是由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正相關。當然,降低失業率的主要途徑有賴于經濟增長。另一著名的理論是奧肯定律,這個定律表明經濟增長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西方主流失業理論著重分析了技術進步、勞動分工、工資高低及消費需求對失業的影響,指出經濟增長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從現實性看,這些理論較之馬克思失業理論更符合當代時空條件。然而,其內容在解讀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現狀時,有著較大的缺陷。其一,這個理論本身與西方國家實際情況不能很好地吻合,使其理論的可信度差。其二,這個理論所描述的事實與趨勢,與當代中國失業的現狀不能很好地吻合,使其理論可信度進一步減弱。例如,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科技進步盡管達到空前的地步,勞動分工也進一步細化,并形成了長達4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繁榮。但這種繁榮并沒有帶來失業率的下降,反而居高不下。英國中蘭開夏大學的高級講師密爾沃特200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不斷上升。英國1960年的失業率還不到2%,以后不斷升高,1983年甚至接近12%,1990年以來稍有下降,但至1997年,也僅下降到7.2%左右。在加拿大,1960年的失業率不到5.4%,1997年超過了12%。日本1960年失業率不到1.8%,1996年及1997年達到了3%的歷史高峰。德國1960--1966年基本上無失業,但以后失業率不斷上升,1995年達到13%左右,1997年仍在9%的高位。法國1980年的失業率為6%,1997年上升至12%。意大利1960年的失業率為4.1%,1997年升至12.5%。荷蘭在1970年,失業率僅為1.8%,1997年則達到6%。澳大利亞1960年失業率僅1.2%,1997年達到8,5%。在經合組織(OECD)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只有美國和愛爾蘭情況稍好,失業率時高時低,但總體水平仍較高。如美國在1982年和1983年,失業率超過9%,1997年也在4.8%左右。1997年以后,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失業率還將持續走高。本人認為在2009年將達到7%左右。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以上,而就業增長率除了1990年達到15.5%以外,其他各年份均遠遠低于同期經濟增長的水平。就業增長彈性雖然在不同的年份有升有降,但是從長期看,仍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79―1982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425%,同期就業平均增長率為3.075%,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加O.414個百分點;1983--1988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1.9%,同期就業平均增長率為3.07%,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加0.26個百分點;1991--2002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9.76%,同期就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19%,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加O.122個百分點;而2003--2005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同期就業年平均增長率為O.97%,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僅增加0.096個百分點。2006年,GDP增長10.7%,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業僅增加0.092個百分點。數據顯示,1991年以來至今,我國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大幅度降低,奧肯定律在中國出現嚴重不相符合的情況。

三、理論的困惑及實踐的出路: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解讀

西方主流失業理論把失業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技術進步、勞動分工、工資率及消費需求的不足,而這些在馬克思的失業理論中也早有論述,只不過其表述手段及方法不同罷了。如果考慮到兩種理論在“失業”這個經濟范疇的內涵上并無根本沖突和歧義,且考慮到時序的延續性及理論的發展性,也可以認為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受到過馬克思失業理論的影響,或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馬克思失業理論。

然而,在解決失業問題的途徑上,兩種理論產生了根本的沖突。馬克思失業理論要求從根源上解決資本無限地追求增殖而最大限度地進行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造成大量失業的問題。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則希望通過經濟增長的途徑達到失業問題的解決。雖然,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提出通過刺激需求、改變工資率等作為擴大就業的途徑,但實際上他們主張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仍是倡導經濟增長。

馬克思失業理論既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原因、表現形式,又指出了資本家造成失業的手段及引發的社會后果,顯得系統而嚴密。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對失業的原因分析得多,對失業的根源揭示得少;對失業的表現形式論述得多,對失業的社會后果及資本家造成失業的手段論述得少,其系統性不如馬克思失業理論。

通過兩種理論的比較,可以發現,馬克思失業理論與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在解讀中國失業問題的時候

均會出現理論困惑:馬克思失業理論揭示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失業問題,而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失業問題;西方主流失業理論盡管形成于當代歷史條件之下,具有現實性,但其理論與當代中國的現實狀況乃至與世界的現實情況嚴重不合。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任何理論都需要有系統性、現實性、相符性三大要素,其中最關鍵的要素是相符性。再精致的理論,如果不能被現實證實或檢驗,即沒有相符性,其理論的指導作用將不存在。因此,西方主流失業理論不能解讀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理所當然地不能作為解決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理論依據。

盡管馬克思失業理論誕生于一百多年前,但仍對解讀當代中國失業問題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現實指導意義,即仍然具有現實性。其一,當代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成長著的社會主義及衰亡著的資本主義階段,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具有共性;其二,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理論與實踐所涉及的商品、貨幣、市場、價格等經濟范疇與馬克思時代相同;其三,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已無法由西方主流失業理論來解讀和解決,理所當然應由馬克思失業理論來解讀和解決。中國的現實情況表明,馬克思失業理論的相關內容,完全與中國現狀相符,即具有很好的相符性。其一,當代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在《勞動法》規定的用工時間約束下,仍努力追求最大利潤。從社會整體而言,基本上以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作為主要方式;其二,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是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以產權改革為主要形式的社會資本結構調整形成的;其三,當代中國已占“半壁河山”的非公企業乃至一些公有制企業,即使在《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時間以內,也能通過定額加大、要求過高的方式,形成對單個勞動力創造的剩余價值進行擴大的內涵式獲取;其四,當代中國具有的流動形式、潛在形式、停滯形式的相對過剩人口仍然存在;其五,當代中國高新技術的不斷采用、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地擴大,使得傳統產業不斷地縮小,從而游離出了大量傳統產業的下崗工人、失地農民等過剩人口;其六,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工隨社會的發展更為明細,因而對勞動者的專業技能要求更高,在不確定的市場條件下,會長期形成大量的難以調整技能結構、因而再就業困難的失業群體;如此等等。馬克思失業理論完整地解讀著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花在线影院在线播放 | 欧美精彩狠狠色丁香婷婷 | 蓝导航福利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男人天堂网站在线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性一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爱爱爱 |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 | 羞羞动漫免费网站 | 久久ri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a级毛片免费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 亚洲免费福利 | 美女隐私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 亚洲第5页| 午夜羞羞视频 | 五月激情六月 | 日韩成人免费观看 | 在线99热| 婷婷综合社区 | 久久新网址 | 波多野结衣久久 |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 激情五月深爱五月 |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 |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深爱激情小说网 | 四虎网址大全 | 亚洲成人综合网站 | 阿v天堂在线 | 国产色网址|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乱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不收费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 | 五月花激情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 男人的天堂最新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