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基礎醫學畢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基礎醫學論文2400字(一):基礎醫學專業早期科研能力培養的思考論文
[摘要]基礎醫學專業是一門新興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從事基礎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基礎醫學學生的科研需求,評估目前我?;A醫學學生科研訓練的成效與不足,以期進一步優化現有培養方式,探索更高效更合理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
[關鍵詞]基礎醫學;科研能力;拔尖人才
基礎醫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主要以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人體的基本結構、功能及疾病的本質。我國于1996年在原北京醫科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等學校承辦了該專業[1]。南京醫科大學于2014年開始招收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旨在培育能夠在高等醫學院校和醫學科研機構等部門從事基礎醫學各學科的教學、科學研究及醫學實驗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2]??蒲心芰蛣撔乱庾R的培養是基礎醫學專業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重中之重[3,4]。本文針對我?;A醫學專業本科生開展了“科研實踐能力培養”的問卷調查,旨在分析近年來我校基礎醫學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調整與優化科研能力培養模式作參考。
一、調查問卷設計
從學生對科研的認知、科研的動力、科研的收獲、科研實踐的困難和建議等四個角度設計問卷。調查對象為我校2017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共72人。學生已完成公共基礎課及醫學專業基礎課學習,正在或已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科研訓練項目。通過網絡平臺發放調查問卷,各自匿名填寫。問卷結果導出到Excel表格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90%學生意識到科研訓練的重要性,認為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助于將來進入臨床的學習和工作。目前有接近46%學生正在或已參加科研訓練,包括暑期科研訓練、式閭計劃、挑戰杯、或直接進入科研導師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學生參加科研訓練的驅動力依次是:作為課堂專業知識學習的補充,加深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源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為以后考研、出國和工作奠定基礎;學分和綜合測評上的獎勵。通過科研訓練,70.8%學生懂得了如何查閱中英文文獻及資料、69.4%學生掌握了至少一項研究技術和方法、51.4%學生知道如何撰寫綜述或調查報告、8.3%學生參與發表了SCI文章。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仍有54%學生目前還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科研訓練,學生反映開展科研訓練最大的阻礙源于理論課學習任務繁重,可投入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有37.5%學生提出不能很好地開展科研訓練,源于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適合參加哪種類型科研實踐。
三、反思
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意識到科研訓練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各項科研實踐活動中,但仍然有部分學生對科研的認識不足,參與意識不強,有悖于基礎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升學或就業。為此,在學生入學時我們要對基礎醫學專業新生開展專題報告,詳細介紹學科特點、發展前景、科研動向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樹立清晰的學業和職業規劃。為了更好開展“科研導師制”,第一學年安排學生在多個實驗室進行輪轉,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第二學年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導師,在導師和學生雙向選擇的基礎上確定科研導師。
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科研普遍很感興趣,但由于繁重的公共課和專業課的學習任務,學生的課余時間被片段化,不利于系統性地開展科研工作。對此,我們應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有計劃地開展科研工作。在開展科研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應根據每個階段的學生知識背景和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實施分階段、分步驟的漸進式培養模式,以培養科研興趣為導向,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接受、喜歡上科研。低年級階段,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參加課題組會,開拓學生的科研思維,拓寬視野,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和結合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撰寫科研綜述;第二階段,利用研究生“傳幫帶”的作用,提供本科生獨立實踐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技能;通過以上兩階段的科研訓練,學生對科研過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學生可依托導師已有的研究課題,或根據自己的想法,通過與導師討論,制定詳細可行的研究計劃,開展科學研究。
近年來我校開展了暑期科研訓練、挑戰杯、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多種類型科研訓練項目。然而,在這些項目開展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少相應的獎勵機制,致使老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為此,學校應進一步健全獎勵機制以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老師的責任感。比如對在大學生挑戰杯、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獎、大學生創新訓練立項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績點加分,在同等條件下獲得獎學金或保研等優先權。對獲得相應成果的指導老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在職稱評定中給予一定的激勵分。此外,應進一步規范科研導師制制度,建立完整而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明確導師和學生的任務和職責。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凡物莫不相異”。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任何事物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5]。因此,在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我們應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自身興趣和優缺點,因材施教。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鼠模型構建等實驗;對于比較細心的學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分子生物學方面實驗;對于擅長軟件分析和數學統計的學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生物信息學方面的預測與分析工作。此外,對于個別參與度相對較低,或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應安排其承擔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培養科研興趣為主要目標。對于科研能力較強的學生應重點培養,指導他們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挑戰杯等。鼓勵一批勇于創新的學生、發揮他們在本科生中的榜樣作用,體現初探科研的魅力。
總之,科研素養的培養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用心思索、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科研創新精神,為基礎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基礎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互聯網+下的高職基礎醫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摘要:近些年來,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之下,我國互聯網技術也得到了極大地完善和進步。現階段,社會中各行各業的發展幾乎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在高職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將互聯網技術有效地利用起來,將會極大地推動我國高職醫學教學水平。因此,文章從高職基礎醫學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實踐操作教學部分入手,分別從資源共享、互動教學、仿真教學等多個角度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夠為今后我國高職醫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基礎醫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6-0142-04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借助互聯網技術和設備開展教學已經成為了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高校的教學硬件愈加完善,計算機設備越來越普及,這為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基礎和前提。除此之外,高職基礎醫學側重于實踐操作教學,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也難以滿足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所以說,加強對高職基礎醫學課程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快提升我國高職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水平是當前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嚴肅對待的問題。
在高職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實踐操作部分是連接互聯網技術和教學理論的紐帶和橋梁,想要從根本上改革我國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模式,就必須要從基礎醫學的實踐教學部分入手,通過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來推動整個基礎醫學教學水平的進步。
一、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互聯網融合的重要性
(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與其他學科不同,基礎醫學教學更加注重實踐操作教學部分。通過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網絡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夠讓學生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較強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教師往往選擇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學任務繁重且枯燥,不但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具體的來講,傳統基礎醫學教學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醫學實踐操作教學體系單一,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在過去的醫學教學中,實踐部分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例如動物體液的采集以及動物血糖的測量等等。這些實驗一方面體現出了傳統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理念,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忽視了實驗設置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難以讓學生通過做實驗來掌握正確的實驗方法和科學思維。
二是教學時間難以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以基礎醫學教學中的人體解剖學為例,這一分支學科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醫學機能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卻面臨著教學任務繁多,教學時間不夠的尷尬處境。這一現象的存在,導致學生很難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實驗方法和原理。
三是教學方式缺乏創新?,F階段,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在開展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是采用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沒有充分認識到提升課堂互動性和生動性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了主動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對于他們今后的發展十分不利。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對于我國高職醫學教學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不但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無法達到當今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在今后的教學與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當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深刻認識到網絡教學對于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性,通過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網絡技術的有效融合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具體來講,實現互聯網與基礎醫學教學的有效融合能夠實現以下幾方面的功能:1.賦予基礎醫學教學資源共享的功能。通過構建網絡平臺,能夠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海量的教學資源和信息存儲空間,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方便和快捷。2.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提升教學課堂的豐富性和生動性,為學生提供更多新鮮有趣的教學實驗,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3.通過采用直播和慕課等教學方式,讓教學活動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也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平臺。
(二)符合當今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
當今時代,想要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層次的人才作為支撐。通過實現高職基礎醫學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效融合,提升基礎醫學教學的水平,能夠為社會建設提供一大批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近些年來,為了盡快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我國高校陸續對網絡平臺進行了引進,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創設了非常優渥的環境。除此之外,在2013年之后,我國還挑選出一百個國家級示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正式開展了對虛擬仿真平臺的研究和探索。在虛擬仿真實驗環境的幫助之下,推動了一系列傳統教學模式和理念的變革,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提倡自主開放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網絡教學的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策略
在開展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要從硬件方面入手,加強教學平臺硬件設施的完善。其次,要制定出符合自身院校發展的改革策略,可以通過與企業、科研機構相互聯合的方式構建一個統一豐富的網絡教學平臺,從而滿足今后我國高職院校開展基礎醫學教學的需求。具體來講,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對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研究和應用
一般來講,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主要是指借助計算機技術對實驗環境和操作進行模擬的一種技術。同時,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應用還有助于構建一個資源豐富和開放的共享教學管理平臺,對于基礎醫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有著非常顯著的推動作用。從2012年起,我國一大批高職醫學院校開始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進行引進和應用。從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的結構來看,其主要以醫學機能學、組織學以及解剖學等為主體,并且包含了臨床學、護理學以及藥學等輔修學科,具有非常強的系統性和豐富性。在實際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只需要通過電腦、手機以及平板等終端設備就能夠對實驗的操作流程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極大地節省了教學時間。除此之外,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還有助于實驗設計的創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從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互動性
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想要從根本上提升教學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采取有效手段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在對基礎醫學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提升教學互動性的必要性,在借助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信息化互動平臺。通過這一平臺,一方面教師能夠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相關的教學資料上傳到平臺中,方便學生的下載和學習;另一方面,為教學平臺配備一個醫學信息數據庫,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對醫學界的前沿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除此之外,還要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提供一個特定的版塊,采用網絡論壇的方式,用積分和賞金的方式來調動師生問答交流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可以將自己不懂的問題到版塊中,教師也能夠在空閑的時間為學生們解答難題,從而解決了過去教學模式中師生交流不充分的問題。
(三)提升網絡教學的開放性
提升網絡教學的開放性主要是要構建一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網絡平臺。開放平臺構建的目的在于在提升實驗室管理系統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時,實現實驗時間、地點以及內容的開放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資助設計實驗的興趣,為今后學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則是能夠在安排專門的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基礎上,實現實驗室管理的開放性。在實驗開放平臺應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在網絡平臺中對實驗室進行提前預約,然后實驗室管理人員再根據實際情況對預約進行管理。除此之外,還應該針對教師設置一些科研項目實驗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科研項目公布在管理平臺中,讓感興趣的學生報名參加,這樣就能夠在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的同時有效提升基礎醫學實踐操作教學的效率。
(四)對現有的考核體系進行優化
考核體系的設置既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是為了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測評。以基礎醫學教學中的實踐操作教學為例,傳統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往往是在實驗報告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考核。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難以符合考核體系的科學、全面以及客觀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在現有考核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完善。具體的來講,可以將考核體系分為形成性評價體系以及終結性評價體系兩個部分。其中,形成性評價體系占到考核體系的百分之七十,其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以及學生對于實踐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
從考核形式來看,在開展形成性考核的過程中以兩種主要形式為主,即實踐技能考核以及實踐設計考核。實踐技能考核是讓學生在題目中進行抽選,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驗題目對實驗的基本原理、實驗的主要步驟以及實驗的結果進行說明,并獨立完成相應的實驗項目。實踐設計的考核則需要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題目,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自行對試驗進行設計,這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與形成性評價體系不同,終結性評價體系是在考察學生基礎醫學知識理論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理論、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為了進一步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構建一個網絡考試平臺,該網絡平臺通常包含練習和考試兩個基本模塊。一方面學生可以登錄該平臺進行理論、技能的復習和預習并定期參加學校開辦的考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登錄考試平臺設置學生的學習內容、安排考試內容,還能對學生的考試情況進行及時、準確和全面的評價。
(五)進一步加強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
想要實現互聯網與高職基礎醫學教學的有效融合,保障網絡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首先要構建一個科學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在今后的教學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以學校自身的管理部門為基礎,加強與相關科技企業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機構的合作,共同構建一個開放、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結合高校教育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和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目標,制定一個統一、科學和全面的信息管理規范和標準,提升高職院校基礎醫學網絡教學的規范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對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優化和完善,可以在現有網絡平臺的基礎上增設資源管理平臺、學生管理平臺以及教學評價平臺,這樣就能夠對后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安排需求以及資源應用需求進行滿足,也能夠打造出一個集教學安排、資源利用、教學反饋以及學習評價等為一體的綜合教學管理體系,為今后高職院?;A醫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加強翻轉課堂的應用
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對于翻轉課堂的引用和推廣相對較晚,現階段翻轉課堂在中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應用較為廣泛,而在高職教學中卻開展較少。在高職院校基礎醫學教學的改革過程中,必須要將翻轉課堂重視起來,從掌握學習理論、構建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理論以及成長進步理論四個角度進行入手,將翻轉課堂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提升基礎醫學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賦予基礎醫學教學新的魅力。
三、結束語
1.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2.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加強實驗教學中心內涵建設
3.如何提高本科生基礎醫學課程的課堂注意力
4.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 促進基礎醫學實驗設計課程建設
5.基于核心能力培養的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6.基礎醫學師資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7.長學制醫學生基礎醫學教育PBL教學體會與實踐
8.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創新
9.轉化醫學理念下的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
10.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初探
11.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的建設與思考
12.PBL與案例教學相結合在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13.實習護生對基礎醫學課程設置評價的分析
14.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5.基礎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6.基礎醫學專業人體寄生蟲學教學體會與反思 優先出
17.網絡環境下PBL模式在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
18.用創新思維引領基礎醫學課程的系統整合——以循環、消化系統整合課程為例
19.以問題為中心的基礎醫學教學模式“本土化”的探討
20.我國部分醫學院?;A醫學考試試題分析
21.高校擴招對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的影響及其對策
22.基礎醫學教育改革與實踐
23.改革與構建基礎醫學實驗課體系的思考
24.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建議
25.創新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建設 優
26.地方醫學院?;A醫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27.提高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思考與對策
28.PBL教學在基礎醫學免疫與感染模塊教學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 優
29.編寫基礎醫學PBL案例的體會
30.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
31.“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研究初探
32.八年制醫學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網站現狀調查與分析 優
33.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34.醫教協同模式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優
35.我國高等院?;A醫學研究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視角的討論
36.地方本科院?;A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嘗試
37.理工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基礎醫學知識的教學模式探討
38.以“運動系統”為例探討基礎醫學課程整合
39.臨床實踐滲透于基礎醫學教育與培養大學生探索和創新能力的研究
40.提高基礎醫學實驗技能的探索與實踐
41.以能力提高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
42.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效果分析
43.基礎醫學實驗的構建及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44.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綜合考試的問題及對策
45.以終生學習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思考
46.臨床醫學生培養目標分析與基礎醫學教育階段考核評價方法思考
47.基礎醫學實驗技能競賽的實踐與體會
48.以職業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整合與實踐
49.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國際化建設的研究與探索
50.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與實踐
51.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52.基礎醫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立與實踐
53.高等醫學院校創建基礎醫學實驗平臺的探索
54.提高基礎醫學學科青年教師教學質量探討
55.構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新體系
56.在醫學院校非臨床專業中實施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探索與實踐
57.基于卓越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探索
58.基礎醫學與臨床結合創新性實驗項目的設計與實施
59.整合基礎醫學課程在非臨床醫學專業應用中的體會
60.提高基礎醫學英語閱讀能力探討
61.基礎醫學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與價值
62.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在藥學職業教育中的實踐
63.在高校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探討
64.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對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意義探討
65.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66.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一體化融合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
67.以創新教育理念構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和實踐
68.基于核心能力培養的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69.PBL教學法在我國基礎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
70.數碼互動系統在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整合的應用
71.情景式模擬教學在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
72.中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對接問題的研究
73.基礎醫學教學方法的淺析與改革思考
74.構建現代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75.以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的基礎醫學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76.“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
77.培養應用型醫學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研究
78.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79.TBL模式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探討
80.某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方案的構建與實踐 優
81.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在非臨床醫學專業的應用體會
82.基礎醫學教育中研究生自主實驗設計與綜合能力的培養
83.對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84.開展綜合性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提高醫學研究生科研技能
85.現代醫學教學理念:比利時基礎醫學教學分析
86.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初探 優先出
87.基礎醫學課程整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8.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模式的整合與教學設想
89.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在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90.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在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中的建設與效果評價
91.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設置與教學調查分析
92.關于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93.對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教學的幾點思考
94.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6年總結
95.PBL教學在基礎醫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
96.綜合性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構建
97.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
98.改革基礎醫學教育理念,促進轉化醫學發展
保留喉功能或恢復喉功能的各種類型喉部分切 除術是喉、下咽部手術的主流,但臨床上喉癌、下咽癌治療后局部復發和頸淋巴結轉移并不少見。為探 討其復發的相關因素及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 生活質量,現回顧分析我院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6 年間收治的復發性喉癌的臨床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 1臨床資料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收治復發性喉 癌、下咽癌98例。男83例,女15例,35 ~ 76歲,平均53. 4歲。原發腫瘤從首次治療到確診復發為4個月至9年,平均 17個月(圖1)(本文圖見封三)原發腫瘤分期見表1。
1.2再手術治療采取單純根治性頸清掃23例。全喉或 全下咽切除術45例,并常規行患側改良根治性頸清掃術及 健側選擇性頸清掃術,修復方法為食管內翻剝脫+胃上提咽 胃吻合術15例,下咽癌切除+結腸上徙代下咽食管術2 例。因頸部術后組織缺損較大,其中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補 術29例。
1. 3統計學處理統計學分析用SPSS12.0軟件包,組間用 t檢驗,生存率采用Kaplan^ Meier chart。
2.結果
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延期愈合31例,咽瘺9例, 經抗感染以及局部換藥處理6例咽瘺自行愈合,僅 3例手術修補并獲成功,手術期無死亡病例。隨訪3 年死亡45例,失訪11例,隨訪率88. 78%。失訪 按死亡計算。喉癌手術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 96.10%、33.33 %,下咽癌手術后1年、3年生存率 分別為64.71 %和5. 88%而單純放療或姑息治療 1年及3年的生存率僅為10%和0%。
3.討論
喉部分切除術后復發喉部分切除術因盡可 能地保留或重建了喉發聲功能并且可解除帶氣管套 管的痛苦,是目前喉癌手術研究的熱點,但治療后腫 瘤復發臨床并不少見,其原因復雜,可能與腫瘤殘 存、種植、淋巴結轉移、術式選擇有關[1]。喉部分切 除術適應證的選擇對手術效果至關重要,手術前利 用各種檢查手段,包括內窺鏡及各種影像學方法來 確定病變范圍,結合手術所見,選擇合適的喉部分切 除術式,才能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前提下,保留喉功 能。本組資料顯示,喉部分切除43例術后21例發 生喉內局部復發,可能因過分強調保留組織重建喉 功能,以至切除范圍不足。聲門上型喉癌容易發生 頸淋巴結轉移,術后放療對于潛在的微小病灶可以 控制,但對患者就診時已經可以查到腫大淋巴結者, N1到N3患者的放療效果均較差。我們對No患者 臨床觸診、影像學檢查等均未發現轉移者,聲門上喉 癌(T1、T2)常規行患側選擇性頸清掃術對T3和T4 則采用改良根治性頸清掃和對側選擇性頸清掃或改 良根治性頸清掃術。因此,根據病情正確選擇首次 治療方式對防止復發很重要,T 2期以上病例首先完 整切除腫瘤,T3、T4期病例選擇做喉部分切除術更 應慎重,須依賴術中冰凍病理檢查以保證切緣足夠 安全。術前掌握手術方法技巧及適應證是減少喉癌 術后復發的重要環節。從我們研究的結果得知,喉 部分切除術后再手術,也可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1 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96. 10%、33. 33%與Wong 等報道的3年生存率相似,但與劉巍巍等的結 果相差較大(其5年生存率高達61.5 %)可能與病 例的選擇有關。
瘺孔復發癌瘺孔復發癌是全喉切除術后氣 管造瘺口癌復發,表現為氣管造口周圍腫塊、肉芽、 潰瘍、反復出血,易誤認為感染,延誤診斷。食管氣 管受累則表現為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多在全喉切除 術后4 ~30個月內發生[4。對于瘺孔復發癌,如不 及早行手術切除治療,患者多在短期內死亡。單純 的姑息性放療和化療只適用于無法手術者。癌復發 因素很多,目前普遍認為,可能與術前氣管切開,氣 管旁淋巴結隱性轉移,聲門下受侵,癌局部復發、局 部種植有關。多數學者認為,術前氣管切開增加造 瘺口復發的危險原因是脫落的瘤細胞種植于氣管造 瘺處新鮮肉芽組織的結果。另一重要因素是氣管旁 淋巴結隱性轉移,曾有學者提出,為去除氣管旁淋巴 結的隱性轉移應行氣管旁淋巴結清掃術,以減少造 瘺口復發的可能性。氣管旁淋巴結不作為常規頸淋 巴結清掃的內容,而它可以隱藏來自喉癌、下咽癌及 頸段食管癌的轉移。研究證實,聲門下喉癌受侵較 其它喉部位的腫瘤易出現造瘺口復發。對于術前原 發灶位于前聯合及聲門下區者,應重視氣管旁淋巴 結清掃。Welsh等^5發現聲門上喉內注射放射性 示蹤劑,不僅引流到同側中上頸淋巴結,而且對側中 上淋巴結內亦有出現,再者在同側的甲狀腺和氣管 旁淋巴結也有出現;聲門下喉內注射放射性示蹤劑 時,在氣管旁淋巴結和甲狀腺內表現明顯的聚集傾 向,從而為臨床上喉切除并甲狀腺葉和氣管旁淋巴 結切除提供了理論依據。癌復發患者多與頸部大血 管黏連,術中需結扎一側頸內靜脈及頸外動脈分支, 如何保護頸內動脈、鎖骨下動靜脈不受損傷是手術 成功的關鍵[' CT或MRI、纖維氣管鏡和食管吞 鋇透視能明確病變的大小、范圍,與頸部大血管的關 系,有無縱隔及肺轉移,充分確定腫瘤范圍,CT、 MRI成像可以明確腫瘤在下頸部與上縱隔的擴展 程度,從而為設計手術方案提供幫助。我們收集的 8例造瘺口復發癌患者,5例有聲門下受侵,2例氣 管旁淋巴結未清掃,且病例均為晚期癌癥。但手術 后仍取得較好的生存率,與喉部分切除術后再手術 差別不大。
3.3下咽癌術后復發由于下咽癌術后復發腫瘤 易累及喉、氣管或食管,引起氣道及食管阻塞以往 常用胃造瘺術或置鼻飼流質對癥處理維持生命,給 患者帶來心理負擔,生存質量明顯下降,在很短的時 間內因并發癥和營養不良而死亡,即使放化療也效 果不佳。對于局部復發的患者,可能與腫瘤殘留、種 植有關,根據病變與食管及喉的情況,在完整切除腫 瘤的前提下,我們采用全喉全食管切除結腸上徙代 下咽重建的方法來挽救此類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 的效果,下咽癌淋巴結轉移率很高,且常常為雙側 性。我們的經驗是常規行患側改良根治性頸清掃和 對側選擇或改良根治性頸清掃,但術后淋巴結轉移 率仍很高,我們收集的下咽癌復發病例中,15例是 淋巴結轉移,3例位于乳突尖附近,6例位于鎖骨上 窩附近,健側有6例出現腫大的淋巴結(在外院行頸 淋巴結選擇性頸清掃或未行手術)而局部癌復發 較少,僅2例??赡苁切g后放療不能控制隱匿性淋 巴結。我們僅行腫大淋巴結及周圍脂肪結締組織切 除,但預后不佳,患者多在半年左右出現遠處轉移或 再次頸部淋巴結轉移。1年和3年的生存率僅為 64.71 %和5.88%,預后比喉癌復發后手術治療效 果差,與非手術組生存率10 %和0 %相比,二者差異 有顯著性。
3.4再手術及修補方式復發癌常呈侵襲性發展, 侵犯范圍廣,且患者多已作過喉手術或(及)放療,可 有術區瘢痕增生,血液循環差,給喉的再手術及修復 帶來困難。在術式選擇上我們的體會是,對喉內局 部復發的病例,一般選擇行全喉切除及擴大全喉切 除。對于瘺口復發癌及下咽癌局部復發患者,主張 行復發灶擴大切除,用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復;對累 及食管患者,主張行復發灶擴大切除、全食管切除、 內臟(胃或結腸)代食管,加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復; 對頸淋巴結轉移的病例,一般選擇作根治性頸清掃, 但療效亦不佳,如何采取綜合治療提高生存率,是目 前臨床上研究的熱點。多次頸部手術組織缺損較 大,目前腫瘤切除后的修復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胸大肌肌皮瓣目前使用最廣的是胸大肌島狀肌 皮瓣,但組織較厚是其缺點;(2)肩胸皮瓣遠側端有 可能壞死,供皮區需游離皮片覆蓋;(3)胃上提代咽 食管,可修補較大咽缺損,上提到舌根,扁桃體處與 之縫合,但損傷較大;(4)胸部推移皮瓣,對較小的缺 損可以采用或與其他皮瓣聯合應用;(5)結腸上徙代 下咽等方法。修復的首要原則是保護頸部和上縱隔 大血管并消除死腔。胸大肌肌皮瓣可作為首選。胸 大肌肌皮瓣有穩定的血供,不易感染壞死,有一定的 組織厚度,可充分消除死腔,同時可保護重要血管。 如頸部皮膚缺損不大時,切取胸大肌肌皮瓣時,可取 較小的皮島攜帶較大的肌瓣。本組再手術68例中 29例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補,無1例皮瓣壞死。對于 累及食管的腫瘤,胃代食管安全、效果好,死亡率低, 能早期進食,有著長期優良的消化功能。本組15例 均用了胃代食管,只有2例吻合時有張力,導致術后 胃前壁壞死引起吻合口瘺,最終采用帶狀肌皮瓣修 復。對于下咽癌術后放療后復發者不宜采用游離空 腸和結腸重建下咽食管,因為此類患者的局部吻合 口經受大劑量的放射愈合能力差,容易產生吻合口 瘺的并發癥,所以我們認為,用胃是較為安全的重建 方法。本組2例梨狀窩癌術后局部復發,在未行放 療的前提下,行游離結腸上徙代下咽,取得了滿意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