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時政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政治文明 政治主體 政治素質
人類文明是一個大系統,大體上劃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部分。物質文明構成人類文明的基礎內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構成人類文明的上層建筑內容。政治文明是人類改造社會所取得的所有的積極的政治成果,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
政治文明對大學生政治素質的要求
1.大學生政治意識的現代化
對于人的現代化,有學者提出了12種意識或觀念:⑴自主意識;⑵民主意識;⑶參與意識;⑷競爭意識;⑸改革意識;⑹超前意識;⑺集體觀念;⑻科學觀念;⑼法制觀念;⑽時間觀念;⑾價值觀念;⑿效益觀念。[1]具體政治意識領域,我們認為大學生政治意識的現代化包括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法治意識等。下面簡單談談前三種意識。
首先是主體意識。主體意識促是公民以主體身份參與到現代公共生活當中,共同解決公共利益問題。但是,目前部分大學生并未真正意識到或者并未真正理解主體意識,一方面受到臣民意識的束縛,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強;另一方面過分強調主人意識,依據自己不成熟政治認識,對政治現實進行非理性的批判,往往是只“破”不“立”。
二是權利意識。大學生不僅應當知曉自己享有權利、如何行使權利,還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權利。事實上,我國大學生并不缺乏權利意識,缺乏的是正確行使權利、正確主張權利的意識。我們知道,主張自身權利,不僅僅維護了自己的利益,也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和社會的秩序。從這種意義上說,主張權利的精神是衡量大學生權利意識的重要標準。
三是責任意識。大學生應意識到履行與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適應的義務,在遇到有關國家政治和社會利益的問題時,必須自覺維護公共利益。大學生應該認識到自己在享有法律所規定的各項權利的同時,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在現實生活中,盡管我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法治意識日益增強,但是,在實際參加政治生活時政治觀念與政治行為相脫節的現象還比較嚴重,這種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與目前我們的各項制度還不健全,體制建設不完善有關,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主意識的缺失有關,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大學生現階段政治素養與現代政治理性之間的差距。
2.大學生政治知識的全面化
政治知識是指公民對政治生活規范和準則的掌握情況,以及接受有關政治生活方面信息的程度。我們這里的政治知識既包括政治理論知識,也包括政治參與的技能知識。
首先,政治認同感依賴于對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大學生來說,如果擁有較扎實的政治理論知識,他們對政治問題的興趣就不會隨形勢變化而多變,也避免了對政治問題認識的遲鈍和膚淺。大學生基于對國家政治活動價值理念的深刻理解,才會產生較強的政治認同感。
其次,政治參與技能有賴于對政治程序的熟悉。大學生如何靈活運用公民權利以保護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手段和方法,可能也對政治參與的有效性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目前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水平較低且目的性參與少和非制度化參與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足夠的參與知識、規則和技能,于是,高漲的政治參與熱情與低下的政治參與知識和技能就會發生沖突和矛盾,而這種沖突和矛盾又往往會給社會的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現代市場經濟逐步將政治世俗化、理性化、大眾化,傳統政治運作過程由過度經驗化走向制度化、程序化、公開化。為適應政治文明這一發展趨勢,大學生應掌握較全面的政治知識。
大學生政治行為的理性化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無疑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推動力量,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大學生渴望運用手中的權利表達政治意愿和利益要求,借以影響國家政治運行尤其是政治決策。毫無疑問,這種趨向代表著社會的進步,有利于整個政治文明的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大學生在參與政治活動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一些非理性甚至非法的偏差行為,這突出表現為大學生政治行為目的的盲目性和行為方式的不規范性。這兩種偏差嚴重阻礙了政治行為文明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等消極因素。因此,大學生政治行為的理性化應強調行為目的的理性化和行為方式的理性化。
首先,大學生政治行為目的的理性化。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應是處于對某一政治問題真正關心的目的、運用扎實的政治知識對政治現實作出正確判斷后,自愿、主動的政治行為,而不是盲目的人云亦云、一哄而上。大學生在沒有準確把握社會的最高利益,沒有理解政治改革的最終目的,盲目地或以消極的心態進行政治參與,只會對民主造成破壞。
其次,大學生政治行為方式的理性化。政治活動是項理性的活動,只有激情和沖動無濟于事。因此,大學生應使自己的政治行為符合法律、制度和程序的要求,符合政治發展的要求。
政治行為的理性化如何,政治行為是否納入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軌道,政治行為的效能如何,與預期的效果、宗旨是否統一,這些綜合性指標便成為政治行為文明乃至政治文明不可缺少的要素。
參考文獻:
高校寢室中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寢室文化的重要體現,屬于高校寢室文化的中高層寢室文化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和學校的學風有直接關系,可見學風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學風的好壞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理念、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加強學風建設,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學風通俗地講是學習的風氣。從學生的角度講,學風是學生思想作風在業務學習上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精神風貌,是學生在學習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態度、風格、方法和習慣等要素的綜合體現。在寢室文化的設計環節中,學習型寢室是基本的發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識是目標,為給同學們提供充分發揮才能,展現創造、想象的空間,打破單一寢室評比模式,提倡個性發展,特色寢室建設,希望能建成學習型、低碳型、綜合型,和諧型等寢室。然后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和未來要求和發展,學院注重英語交流,和國外大學的合作也日趨平凡,也可以評三級英語寢室,四級英語沖刺寢室和對外交流國際寢室。根據學院普遍要求也可以分為,就業型和升學型寢室。同學們可積極依據自己寢室特點,設計學習型寢室文化。充分把學習型寢室的氛圍推廣,讓整個學院都充滿學習的氛圍。
二、寢室文化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內外因分析
1.內因分析和管理
寢室文化對學生生活在學校中3年有不可估量的影響。這里不得不談到學生寢室制度,首先,寢室制度文化的健全與人性化,是大學生在寢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學生要想在寢室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必須要求每位大學生嚴格遵守寢室制度,這樣才能在學習中投入足夠的精力。而要求同學們能夠共同遵守,則需要道德和價值觀的認同,如果一個寢室衛生沒有人打掃,同學的作息時間無規律,很難想象這個寢室的同學能100%投入到寢室文化中。其次,學會良好的人際交流,培養自身的人際交流能力,是同學們在寢室中必須慢慢思考和處理的問題。大學生在寢室生活中,第一次嘗試處理比較復雜的人際關系,寢室成員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長遠來看,如果一個學生在寢室不能和其他同學很好的交流,那勢必會導致精神緊張,身心疲憊,所以,在創建寢室文化中,人際關系對于該宿舍也有很大的影響。然后,隨著電腦的普及化,寢室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網絡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合理控制電腦網絡文化對于寢室文化影響,通過思想政治來正確合理引導學生運用電腦網絡成為學習的工具必須堅定不移。隨著網絡的出現,他可以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網絡是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學生如果娛樂多了,會使學生們減弱學習風氣,減少對于學習話題的探討,那就更加不會去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做人道理,做事情的原則了。
2.外因分析和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創建寢室文化,加強學生黨員、學生輔導員等先進學生代表也應起到帶頭模范作用。積極推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學習寢室,加強大學生寢室學風建設,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為大學生寢室建設提供有力指導。追求和諧。共生理念是要求寢室公共環境和諧,制度和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和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強調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管理,提高學生基礎文明水準。
三、總結
1.感染性。
寢室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在心理上他們可以相互訴諸感情,可以相互克制情緒,形成一定的共識,寢室成員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深受其感染。
2.傾向性。
寢室成員間相互訴諸情感時會各自形成對對方的評判與效仿,在潛移默化中對方的行為和意見也會影響自我,觀念上會形成整體一致的效應,行為上也與外界不同。寢室文化傾向性具體表現在對事物的觀察角度與評價和態度的統一性上。
3.潛在性。
學校的規章、制度、紀律、條例等外在強制因素對寢室的個體影響不足以構成寢室文化氛圍,寢室文化的影響力摸不著但能看見效果,它營造的精神氛圍與物質環境對個體有所牽制,它的力度體現在它的無形約束力上。
二、大學生寢室文化的功能
如今,寢室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凸顯,寢室文化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認真研究它對大學生有著如何的影響,了解寢室文化的根本性特質,在逐步構建寢室文化時注入高尚的情操,使寢室具有良好積極的文化氛圍。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校園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對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德智體美的健全發展,才能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寢室文化也隨社會化逐步變化,對大學生心理構建與人格塑造具有強大的功能,引領學生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輿論導向功能。
在大學生步入社會以前必定有一個橋梁作為連接,校園寢室就充當了這一橋梁,他像是一個小型社會吸納了外部世界的思想、理論、觀念、思潮,而這些在其在內部內化,因此大學生的涉足視野變得廣泛,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價值觀也變得較為成熟。
2.規范約束功能。
寢室文化中的寢室制度文化是一種行為規則,而寢室成員通過投射效應,從室友對他的褒貶、毀譽來反省自己、約束自己和控制自己,這是寢室文化規范約束作用,進而達到反省自我的效果,這與外部世界的道德法律約束有著內在的不同。
3.情感平衡功能。
對于多數大學生來講,大學時光充滿矛盾與沖突,心理變化迅速,情緒波動起起伏伏,這時他們更需要的就是傾訴,需要知心朋友。他們有著自己愿望、利益和要求,對合適的場所也相對依賴。課堂文化和其他校園文化載體在行為上有著極大的束縛力,而寢室則不然。相比寢室而言,它的自由空間更大,在心理調節方面有更大的施展空間,矛盾也好,沖突也好,在這里可得到簡單的化解,對人的情感起到了平衡作用。
4.品質塑造功能。
大學生寢室文化具有凈化和感染學生的作用,大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未成熟。而寢室內部正好為他們的確立提供參考和幫助,因為每個人都有趨同心理,有時更傾向某種觀點。因而各自的觀點、態度以及價值判斷也會隨之而改變,從而各自的價值標準也會趨于雷同,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由此得到完善和確立。
5.對大學生素質產生影響。
寢室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他們將來的成才也要通過這一關。寢室內在很多思想耳濡目染,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和價值判斷也相應得到提高和轉變。大學生覺悟素養,道德標準,文化修為是構成寢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