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技創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科技園內聚集著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業,面對大量的潛在生產力,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科技園對創業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強烈。在我國目前將近二十年的科技園發展過程中,創業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明顯不能滿足科技園發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當前大學教育中缺乏創業相關知識和理念的培養不足的問題。科技園對具有創新人才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因此,如何將高校的發展創業教育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相結合,發展和改革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今后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首先,目前我國大學人才的培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業教育的環境。由于當前我國大學還處在“象牙塔”的狀態,教師和學生生活在相對安逸的環境中,缺少風險和冒險精神。加之我國長久以來對創業的認識不足,缺少當機立斷的果敢精神,導致面對機會時往往猶豫不決,錯失良機。其次,目前我國大學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問題。從常見的轉化形式分析,是因為缺乏自主開發課題、大學有限資源分散、課題與市場不吻合、科技管理政策不完善、科研經費和中介機構缺乏等原因造成的。而深層次的原因是體制僵化、機制不活[3]。再次,科技園中創業企業一般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這些企業大都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即這些企業具有技術含量較高和生產經營規模較小的特點。二是這些企業以創新活動為發展基礎。創業企業一般都是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生產,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是現實市場中還沒有出現的產品,可以填補市場空白。三是高風險、高投入、高效益。新創企業的探索性強、創新程度高,技術復雜或不夠成熟,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多,因而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失敗屢見不鮮。據統計,創業企業的成功率一般在20%~30%。但創業企業一旦成功,能獲驚人的社會經濟效益。由于這些企業成長條件和環境的要求很高,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人才來經營和管理。因此,針對大學的人才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是科技園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科技園中大學創業教育的計劃和實施以及創新創業等相關理念的加入和融合,如何使人才培養模式與科技園發展的現實實際相結合、與市場應用相結合是目前乃至將來科技園人才需求和高校等人才培養單位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學應該與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相契合,鼓勵學生到企業中兼職,真實感受創業企業的氛圍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乃至今后步入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科技園開展創業教育的對策
大學有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大學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應在社會服務上下功夫,社會服務功能建立在大學原始的教育和科研功能基礎上[4]。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園都將大學的創業教育與科技園發揮反哺大學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科技園對大學創業教育的推動作用,實現創業教育基地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創業教育的培養環節和體系。創新創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十分明確,那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目標進行符合市場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大學的創業教育必須圍繞市場目標,完善從師資、教學、實踐等多個方面的培養環節,深化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科技園為上述要素提供了一個整合的平臺,將各種要素緊密結合形成化學反應,最終促成一個完整的產學研培養體系。美國斯坦福大學開設的創業課程共有17門,90%的學生至少上過一門創業方面的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創辦企業的方方面面[5]。依托科技園,大量的創業實踐活動為開設創業案例教學等創業課程提供豐富的內容,容易形成文化課、專業課和創業課相互滲透、功能互補的立體多元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也能夠及時反映知識創新的內容[6]。科技園為大學的創業教育提供了大批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大學可以聘請有一定理論基礎的企業家和投資家擔任兼職教授,為學生教授創業課程。同時,大學應鼓勵大學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創新活動,為教師提供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增加實際創業和管理經驗。
2.改善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機制創業教育是一種實踐性遠遠強于理論性的課程,熟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創業教育不僅僅是要增加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相關課程是大學生走到實踐中去。通過開放性和活動性的課程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因此,創業教育課程應采取新的教學機制,科技園的出現能夠為創業教育教學機制的改善提供條件,豐富了教學的地點和形式。目前在我國開設創造力開發課程的學校只占少數,原有的這類課程也存在著內容陳舊,理論脫離實踐,動手少,缺少實踐體驗等缺陷,需要在新的理論和實踐要求下,在內容和方法上進行變革,培養創新所需要的多種能力[7]。創業教育應該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內容,融入專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結合專業,對學生進行某一領域或某一行業如何創新創業的針對性教育,激發、培養和豐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知識[8]。這種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使得教育由簡入深、循序漸進,既符合教學規律又開拓了新的教育體系。
3.為學校提供真實的創業教育環境實踐是創業教育的根本和落腳點,雖然現有的創業教育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實踐活動和創業計劃大賽等,然而學校自身的資源并不能保證創業實踐保質保量的充分開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技園可以為學生的創業提供最形象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了感性認識。同時,也提供了馮偉豐富和貼近學生的大量案例。同時,科技園也為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提供了創業的平臺,硅谷為創業者提供了一種把大學科研與產業生產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業環境,促使了一大批教授創業者,大學生創業者的產生,如微軟、蘋果等企業都是在科技園中孵化而成的。實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創業的機會,增強了實踐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了一個人是否具備創業的相關品質,有助于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對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1.1產學結合,招引農業項目集聚
2012年5月在海門市首屆科技節上與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簽訂了合作協議,為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2012~2014年,示范園先后成功引進了江蘇省三新工程項目“特色果蔬立體種養模式集成與示范”、江蘇省農技推廣項目“萬年香沙芋艿高效栽培模式集成與示范”、江蘇省“三新”工程項目“海門山羊集約化生產技術集成示范”、江蘇省園藝“掛縣強農”工程、江蘇省園藝“科技入戶”工程項目、江蘇省蔬菜生物農藥補助項目、江蘇省高標準村莊綠化示范村建設項目、農業部萬畝油菜、棉花高產創建項目、海門市科技項目“裴蕾現代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集成與示范”等10多個部、省、市級農業科技項目,吸引了各類項目資金或補助近250多萬元,不僅為示范園建設注入了啟動資金,也為建設“一村多品”專業村夯實了基礎。
1.2科技創新,建設“六區兩帶一中心”
按照“統一規劃、突出特色、一園多區、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思路,圍繞萬年香沙芋艿、海果黃桃、三興河蟹、海門山羊等特色農產品,通過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設形成了“六區兩帶一中心”。
1.2.1桃園立體種養區。通過集成桃園養雞(鴨)、桃園套種經濟作物等2種適新模式,示范桃套袋、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疏花疏果、全程質量監控等5項適新技術,將原有的桃園改(擴)建成“地上雞鴨成群、枝上碩果累累”的百畝立體種養園,建成了占地20hm2的集休閑、觀光、采摘為一體的農業新景點,桃園和海果黃桃分別被認定為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
1.2.2香沙芋艿示范區。由專業合作社牽頭,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成了20.24hm2江蘇省規模最大的“香沙”芋艿連片示范區。示范區主要集成地膜芋艿、間套作芋艿、脫毒芋艿、滴灌芋艿、病蟲綜防、機械化生產、倉儲保鮮等多項適新技術,芋艿生產實現統一育苗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綠色防控、統一供水灌溉、統一機械起壟、統一機械壅土、統一機械收獲,吸收了149戶農戶入股經營、200多人入園打工。
1.2.3設施果蔬生產區。結合園藝“掛縣強農”、園藝“科技入戶”、蔬菜生物農藥等項目的實施,建成了25hm2設施蔬菜生產區。園區為菜農定期提供果蔬生產技術培訓,同時引進脫毒香沙芋艿、“湘研8號”辣椒、“蘇椒16”、“旭日”南瓜、“蘇玉糯14”、“霞暉8號”、“通蠶鮮7號”等果蔬新品種20多個,且為90多戶科技示范戶提供配方肥料、生物農藥等,提升了設施果蔬生產的檔次和效益。
1.2.4油棉高產創建區。園區采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供種供肥、統一栽培模式、統一防病治蟲、集中連片種植、各戶分散管理的模式,在15個村民小組建成了20hm2油菜、棉花高產創建區,示范推廣“灃油737”、“銅雜411”、“中棉所63”等高產抗病品種和慈溪式栽培、基質育苗等新技術,并由植保專業隊全程統防統治,受益群眾272戶,創建區油菜和棉花(皮棉)產量分別達325kg/667m2和55kg/667m2。
1.2.5海門山羊養殖區。海門山羊是海門市獨特的地方優良品種,近年來海門市委市政府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對該產業給予大力扶持,園區結合實施江蘇省三新工程,通過推廣高床舍飼、規模集約化、生態健康化、秸稈循環利用、精料補飼等新技術,建成了占地面積2hm2的省級海門山羊集約化標準千頭羊場,規模養羊從1000頭擴大到2000多頭。
1.2.6農業“三新”展示區。以產業分布為基礎,先后建成了10個農業“三新”集中展示區。示范果園立體種養、芋艿高效栽培、大棚設施蠶豆、棉花基質育苗、肥水一體化、專業化防治、全程機械化等適新技術、創新模式10多項,涉及果樹、蔬菜、四青作物等適新品種20多個,為農民提供了看得見的示范樣板田,為農業科技人員提供了試驗示范基地,農業科技創新動力不斷提升。
1.2.7溝河高效養殖帶。在對園內136條泯溝進行第2輪疏浚的基礎上,完善了溝河承包制度,圍繞“三興”河蟹這一品牌,推廣以河蟹種養為主的魚蝦蟹混養模式,將40hm2的溝河改造成高效養殖帶,效益達8000~10000元/667m2,帶動了溝河長效管理和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增長。
1.2.8生態綠化林果帶。為提高園區綠化覆蓋率和檔次,專門邀請了南京林業大學對園區進行綠化設計,通過四旁綠化、庭園綠化、租地造林、林間套種等,園區內綠化面積達66.7hm2,綠化覆蓋率達35.2%,改善了園區生態環境。
1.2.9特色農副產品配送中心。為更好地帶動農民致富,先后成立了海果果品專業合作社、蓓蕾山羊合作社和康潔蔬菜專業合作社,對園區內的特色農產品進行集中配送。通過批發、零售、禮品、凈菜、專賣、訂單配送等多種方式,使園區農副產品銷售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2013年合作社銷售收入突破百萬元。
1.3注重品牌,提升農業附加效應
園區建設堅持品牌為上的理念,充分挖掘資源優勢,通過多條途徑宣傳推介,不僅提高了裴蕾農副產品的知名度,還提升了農業附加值。
1.3.1以品牌換效益。結合園區農產品特性和海門市人文歷史,總結提煉出“千年人參萬年芋艿”、“延年益壽海果黃桃”、“中華貢品三興河蟹”、“養生佳品樂薯山芋”、“美麗裴蕾悅來越好”等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的宣傳口號,同時設計了專用包裝盒(袋)和二維碼,不斷放大萬年芋艿、海果黃桃、桃園草雞等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使裴蕾村的農副產品供不應求。
1.3.2以參展搭平臺。以參加展銷會為契機,不斷展示裴蕾新形象。在鹽城、無錫、上海、南京等地舉辦的江蘇省農產品展銷會上,裴蕾村的優質農產品吸引了國內外客商品嘗下單,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此外,還在蘇合鮮食直銷店、疊石橋國際家紡城旅游接待中心設立了裴蕾農產品專銷區,實現了農超對接,裴蕾特色農產品香飄萬家。1.4.3以宣傳做推手。與各級媒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機制,定期、不定期地邀請記者實地采風,圍繞萬年芋艿、海果黃桃,2年來在市級以上媒體上刊登報道30多次(篇)。同時,通過微博、微信、QQ等平臺加強宣傳,“裴蕾”的粉絲達10多萬人次,這不僅提升了裴蕾知名度,而且促進了特色產業發展。
1.4借園發力,推動富民強村工程
通過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建設,推動富民強村工程。裴蕾村先后被評為南通市現代農業示范村、江蘇省二星級康居村、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農作物統防統治“五有五好”服務組織。
1.4.1調優了產業結構。示范園的建立,調優了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萬年芋艿、海果黃桃為主的特色產業,2013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17762元,增長34.4%,村集體收入達60.2萬元(全市排名第44位),從海門市經濟薄弱村變成了海門市先進村。
1.4.2改善了基礎設施。通過農業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加上在外能人和上級部門的支持,2年累計新建村級主干道8.7km、農橋3座,改造飲用水管網20km,實現了硬質化道路和安全飲用長江水全覆蓋,為下階段的經濟騰飛夯實了基礎。
1.4.3推動了民生工程。示范園的建設,推動了民生工程,2年內新增綠化面積28hm2,新建功能較為齊全的便民服務中心400m2、公共停車場50m2、健身廣場100m2、農產品速測室30m2、電子閱覽室30m2等,推進了二星級康居村、生態村、衛生村建設,民生事業更上一層樓。
2存在的問題與難點
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制約,農村生產力水平一般較低,發展現代農業的技術物質條件較為匱乏。就裴蕾村而言,由于原有的農業基礎較為薄弱,造成了目前農田基礎設施落后、機械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經營、科技含量偏低、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這也是制約裴蕾村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進一步提檔升級和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的難點所在。
3發展對策與建議
實踐經驗證明,農業科技創新是富民強村的最大動力,在村集體資源缺失的情況下,只有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才能不斷壯大村級經濟、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帶動農民發家致富。
3.1科學編制發展規劃
只有制訂一個可操作的發展規劃,才能為示范園建設提供具有宏觀性、方向性、指導性的理論依據,避免建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此,編制規劃,要依據當地農業發展現狀,挖掘農業產業特色和自然資源,凸現科技創新;要重點圍繞農業特色產業并使之形成地方品牌,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最終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
3.2加快農業科技應用
要充分利用農民培訓、科技入戶、掛縣強農、高產創建等項目,加大實用技術和專項技能的培訓力度,建成一支懂技術、能戰斗的村級農技隊伍,徹底解決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問題。要引導合作社與科研院校、農技推廣部門進行技術合作,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及小型農業機械機具,提高機械化程度。要加快培育農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創新農村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模式,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3.3加強管理機制創新
為讓園區內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必須在管理機制上有所突破。具體做法:
(1)統一管理服務。采取“科研單位(或推廣部門)+合作社+基地+農戶”形式,對示范園實行統一管理服務,多形式地推進示范園建設。
(2)專家領銜制度。由農技專家領銜,建立科研開發、推廣應用和帶動農戶發展的新型合作模式,把示范園建成科研人員和農技人員施展才華的基地。
(3)搭建服務平臺。吸引科研院校和農技推廣部門進園創業,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維護示范園內投入方、村集體和農民的權益。
3.4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以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為突破口,充分利用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市場拉動和典型帶動等方式,著力在“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上下功夫,不斷提升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規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使特色農業實現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并逐步形成項目支撐、合作社帶動、專業市場拉動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從而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5加大農業扶持力度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設計規劃的原則首當其沖的是前瞻性原則,發揮出與園區未來發展相協調的作用。其次是整體性原則,在把握園區內的規劃設計時還要宏觀兼顧與周邊園區的協調,保持園區區域的統一性,體現出現代化科技創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的科技含量。再者是適用性原則和共享性原則。適用性原則必須為人為本,創造工作、休閑、娛樂一體化的園區景觀規劃設計,通過園區之間的共享建立長期有效的交流、合作機制,達到園區資源的充分利用。
二、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的研究
(一)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主要包括創新理念、人本理念、生態理念、技術理念以及藝術理念。其中,創新理念主要包括了景觀元素、景觀特色節點以及空間形態表達概念;人本理念主要是為人為本,最大程度的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使人和園區的和諧相處;生態理念需要映入生態美學,發揮自然獨特的天然之美;技術理念是要求設計時運用相關技術,最小化的減少對園區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浪費;藝術理念指園區的設計需要強化對美感的追求,發揮園區的個性。
(二)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
本文對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設計規劃的目標主要表現在園區設施齊全、植物景觀多樣,環境品質優良、環境面貌極佳、空間層次豐富和公開區域寬敞。具體來講,園區設計齊全是指餐飲、游樂、運動等應該集聚在一定的區域內,讓園區工作人員能有一個集中休閑的場所。植物景觀多樣和環境品質優良、環境面貌極佳是要求提供的園區環境中,綠蔭適度、溫度適宜、噪音可接受。對于園區的環境品質需要有和諧的園區交流環境,治安良好,沒有社會不安全隱患。對于空間層次豐富、公開區域寬敞而言則是園區道路通暢、通信良好、地下空間適度、辦公大樓之間的間隔恰當。
(三)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構架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構建需要考慮三個層次。首先是景觀生態體系的規劃,包括對園區原生態生態系統的保護、利用生態綠廊修復園區的次生態系統和提高園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次是景觀形象的規劃設計,涵蓋了利用強勢景點構造科技園區的總體形象、園區硬質界面控制系統的設立以及園區色彩體系的制定。最后一個方面是景觀游憩體系的規劃。必須注重豐富功能空間的設立、空間領域的界定、園區舒適度的提升。空間領域的界定又可以具體到空間的尺度、空間的出入口方式、空間界面的連續性。
(四)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特性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特征主要集中體現在空間舒適度、環境生態性、形象獨特性。空間舒適性需要園區景觀的設計體現出環境優美、行為自如、情感得到釋放;環境生態性需要以人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注重體現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所帶來的生命感;形象獨特性就是體現出與眾不同,和其他區域的園區形成鮮明的比。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