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電腦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比爾?蓋茨世界知名,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他的人生頗富傳奇色彩:開始是小小的電腦程序設計員;后來成為電腦軟件企業家;再后來,一舉登上了世界電腦軟件企業的珠穆朗瑪;最后,他一心行善,散盡家財,淡出了這個已被他部分改變了的世界……
本文提出“比爾?蓋茨定律”,不是關于電腦的什么法則,而是像比爾這樣的成功人士的攀升規律。
比爾一生關鍵的時刻,就在個人電腦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前后,有許多機緣巧合:
他正好生在華盛頓州一個富裕的家庭,很早就迷上了當時還鳳毛麟角的電腦;父母親讓他進了私立學校,而這所學校正好在中學電腦教學上非常先進;學校正好有足夠的預算給學生付機時費,于是電腦迷比爾才有機會泡電腦;寶貴的機時用光后,學校一位同學家長的公司正好需要人幫助編程,于是比爾又得以繼續泡電腦;有一家大公司正好需要業余程序員編制工資程序,比爾又被選中去編程;比爾家正好離華盛頓大學很近,而這所大學正好有多余的機時給不相干的人用,于是比爾又得其所哉;在泡電腦的過程中,比爾認識了一位從事電腦專業的“大朋友”,這位“大朋友”正好接到某一大工程負責人的一個電話,說這一工程急需程序員;比爾所在的中學正好允許學生在假期中為外單位編程。
結果是比爾在中學階段就大量使用了電腦。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這些也是很難一遇的機緣巧合。雖然當時比爾也許沒聽到電腦風暴的呼嘯,但這些條件使他通曉了程序設計的許多訣竅,為迎接接下來的電腦大爆炸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沒有這一基礎,比爾本事再大,也什么都辦不成;有了這項準備,一旦風云際會,比爾就如魚得水。比爾碰上的正好是整個世界對電腦軟件的需求,而需要是發明之母,也是發財之母。
表面看來,比爾占盡了我們中國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實際上,比爾的出現不是一個,而是一大幫。他們都是中學時就泡電腦的怪才,后來在資訊事業上都有了大出息。我們很多人有個認識誤區,好像知識界個人的成功主要依靠智商。但現在我們必須腦筋急轉彎:比爾?蓋茨是成批出現的,一批人的智商未必一樣,可是都獲得了成功――這又是為什么呢?
“比爾?蓋茨定律”第一點:成功有個“門檻”,跨過了這個門檻,不同人之間的智商差別就不重要了。這就是說,能考上北大、清華,或者復旦、交大,你的智商就夠了,今后能否發展,就靠你的造化了。這個造化說到底,就是比爾們碰上的那些機緣巧合,總的來說也就是大時代所提供的好時機。時機能給跨過了門檻的智商插上高高飛翔的翅膀。比爾進過哈佛,可中途卻退了學,但最后獲得了大大的成功,這說明了門檻和時機的辯證道理。
我們常常抱怨“中國教育制度不好”。也有人提出,為什么比爾們都出自美國,不出自別的地方?這也許都不錯,但我覺得還沒有點到最關鍵處。仔細瞅瞅上面比爾的經歷,與其說是制度使然,還不如說是制度不管的地方使然,或者說是非制度使然。例如,當時的美國教育制度并沒有規定中學生必須學電腦,卻也沒有規定不能學電腦,所以喜歡電腦的比爾才能脫穎而出;堂堂大學的昂貴電腦,制度沒有規定不能給旁人使用,于是比爾“大鉆空子”;大公司的制度沒有說不可以雇用中學生編程,比爾從而得其所哉;比爾的中學沒給學生布置海量的、做也做不完的假期作業,反而讓這些不受管束的學生進一步“放任自流”……而這些疏放不羈,比爾們都碰上了,也受益了。
其實,非制度的優越性咱中國人也曉得個子丑寅卯。大家津津樂道的例子,文科、理科各有一個:文科是一沒有博士學位、二沒有論文的陳寅恪,居然被清華請去做國學研究院導師;理科的例子,則是數學家熊慶來把雜貨店伙計華羅庚招到清華工作,后來華羅庚成了大數學家。這兩位確實出類拔萃,卻都不是制度的產物;我寧愿說,他們都是非制度的寵兒。所以,我以為,既要考察一種制度保證了什么,還要看它不限制什么,即看它能夠為一些“跨過了門檻的人”提供什么樣的發展空間。
于是,就有了“比爾?蓋茨定律”的第二點:他之所以出類拔萃,是因為美國教育制度存在許多“空隙”。首先就是制度不硬性反對有機緣的人搭便車,到了下一站,非制度又伸開雙臂鼓勵他們接著跑下去。這樣,他們就有希望在出類拔萃的跑道上,跑出事業的輝煌。
關鍵詞: 電腦學生宿舍必然性利弊對策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我們進入網絡信息時代。網絡以它特有的優勢和發展速度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和思維方式,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2006年9月初,我校學生電腦全部搬進學生宿舍,并且學生宿舍的電腦成功地連入校園網,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便利,為提高學生在校生活質量創造了條件。
1.電腦進入學生宿舍的必然性
1.1科技的飛速發展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電腦知識。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沖擊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交際等領域。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棟梁,只有掌握一定的電腦知識,才能很好地工作、學習。
1.2與時俱避。
隨著電腦網絡應用的全面展開,當今高校也把電腦網絡技術充分融入了教育的整個過程,如現在CAJ課件代替了傳統單純的板書,很多學校還開設有遠程教學、網上學習園地等,作為受教育的對象――大學生,充分利用電腦網絡工具進行學習也成為必然。
1.3高校的電腦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
高校普遍設有電子閱覽室、計算機教學機房等,但數量和所配置的軟件有限,且開放的時間也有嚴格的限制。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多數高校現有的電腦配置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因此,很多學生渴望擁有自己的電腦,實現專機專用。
1.4經濟發展、電腦價格的下降、校園網的開通為電腦遷入學生宿舍提供了條件。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電腦的普及。電腦價格的下跌,以及校園網的開通方便了學生上網,這些都加快了電腦進入學生宿舍的步伐。
2.電腦進入學生宿舍的利弊分析
2.1大大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條件和信息環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方便。
網絡不但開闊了大學生視野,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和樂趣,而且由于突破了時空的局限,進一步拓寬了學生與學校和老師交流的渠道。學生的意見、要求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反映給學校、老師及管理部門,學校、老師又能通過網絡及時將工作安排、解決辦法反饋給學生,極大地克服了傳統的信息不暢、消息不靈的被動局面。目前我校已建成教務管理系統,學生可以在網上查詢每個學期或學年的成績,進行學分計算、成績打印,這樣既大大減少了教務管理人員的負擔,又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一舉兩得。
2.2有利于資源共享,促進跨學科交流。
校園網開通后,學院的系部和各個行政處室都建設了相應的網頁,方便學生及時了解學院的動態,開辟了天使論壇,學生在此論壇上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下帖子。另外,學院的每個專業都有一個討論區,里面有最新的課件,學生可以和老師、同學共同探討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這種資源共享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
2.3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由于學生思維活躍,而且又遠離家人,缺乏自律性,因此他們渴望交流自由。在虛擬的空間里人與人的交往不需要真實的姓名、身份、性別、年齡,人們不需要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承擔責任,學生可以在網上宣泄自己內心的快樂、煩惱、狐獨、痛苦。但由于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熟,長期迷戀網上交友,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他們與真實世界的交往能力,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疾病,逐漸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與別人溝通等性格。中學時代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至關重要。
近年來,大學生網上施騙搶劫的惡性案件時有報道,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擔憂與思考。
2.4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網上游戲或聊天時間過長必然會影響到休息與睡眠,很多學生甚至因上網不按時就餐長期坐于電腦前接受過多的電腦輻射,以及長期的坐姿不正導致出現健康問題。電腦有損學生視力。一些眼科專家認為,學生從早期開始,每天花大量時間連續盯著電腦屏幕,有可能引發與電腦相關的眼病。學生迷“網”易患失眠。另外,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越來越年輕化與長時間的上網是分不開的。
3.管理好學生宿舍電腦的對策
從網絡對學生的正、負面影響相比較,我們知道,網絡的正面作用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但其負面影響也越來越突出而尖銳。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讓他們使用剪刀,同樣不能因為網絡中的一些負面影響而不讓學生上網。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發揮互聯網對學生的積極作用,摒棄和遏制互聯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建立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學校的統一與規范化管理,有助于學校良好秩序的維持。例如,為了加強學校中學生電腦的管理,可以制訂一些如最遲關機時間、一般情況下的最長上網時間等相關管理制度;學校可以在晚上12點定時關閉網絡等。
3.2加強網絡道德宣傳教育和正確輿論導向。
首先,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學校、教師要加強監管,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下,學會鑒別,學會選擇。其次,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上網規則》來約束、規范學生上網;通過舉辦諸如“上網的利與弊”、“網聊無聊”等班際辯論,開展“網頁設計大賽”,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讓學生對網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思考。
3.3采取具體的技術措施進行信息選擇,擋住信息垃圾。
除了在政策、法律上規范網絡行為外,利用必要的技術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過濾信息垃圾的目的。當前,最常用的技術是安裝信息過濾軟件。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過濾軟件會不斷出現,到那時,信息垃圾就不會這么泛濫了。
3.4建立各層面的專門管理機構。
首先,可以成立由學生工作部、網絡中心、團委、宿舍管理科、輔導員等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其次,可以成立由學生宿舍各社區工作人員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最后,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挑選一些有責任心、有組織能力的學生干部組成管理委員會。實行宏觀與微觀管理相結合,學校領導、教師嚴把學生網絡開通的審批,學生公寓局域網的運行、維護,并制訂相關的管理制度,同時各工作人員、學生干部監管相關制度的貫徹實施。
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面對新的形勢,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應積極深入探討大學生電腦使用管理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電腦。學校要大力宣傳電腦的積極作用,開展有益的電腦活動,引導“公寓電腦”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使學生把使用電腦的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和課外科技作品的開發上。此外,我們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電腦和網絡的“雙刃劍”性質,引導學生在不影響其他課程學習、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學電腦、用電腦。
參考文獻:
關鍵詞:計算機音樂;制譜軟件;Finale
制譜軟件(Notation)在音樂軟件中自成一類,與圖形、字形、排版技術有許多聯系。因此,也被稱為繪譜軟件或打譜軟件。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制譜軟件不光突破了制作樂譜這個基本功能,還可以借助插件完成更多作曲、配器等其他功能而變得日漸成熟完善起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使這些高端制譜軟件有了可能打破國界限制為全球共享,Finale軟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國人接觸、了解并逐漸應用于音樂行業。
1 Finale軟件的基本情況
MakeMusic公司(納斯達克代碼:MMUS),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家專門致力于加強和改進音樂表演、制作、教學等的音樂技術公司,近30年來,一直是音樂電腦制作軟件行業的領頭羊,其技術標準同時也是該行業的國際標準。[1] Finale的第一個版本于由這個公司 1989 年發售,初期只能于 Macintosh 的 Mac OS 使用,到目前為止有250萬以上的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制作人和教育工作者使用它進行音樂樂譜的創建、編輯、打印和出版和教學。
Finale設計基礎富有邏輯性,軟件主體一直非常穩定。從2001年增加網上出版功能之后,Finale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其更新也主要表現在一些細節的修訂和人性化的插件設計以及與其他軟件的兼容上下功夫了。Finale眾多插件(plugin)使許多常用的操作自動化,能夠節省許多時間。這些插件擴展了Finale的功能并極大地加速了原先需要拉下菜單發命令的操作。例如,自動手法譜(Automatic Tablature)插件完全能與Overture的手法譜功能相比;鋼琴縮譜(Piano Reduction)插件能把多行譜表縮編成鋼琴譜(Sibelius有類似插件)。使用者可以在插件目錄窗頂部堆疊常用的插件以方便取用,也能從Coda的網站下載開發套件以創建自己的插件。為了使用MOTU的硬件和軟件,從Finale 2000開始支持FreeMIDI。
但由于價格昂貴和操作相對復雜,2000年以前,Finale制譜軟件盡管功能強大,只有專業的音樂工作者才有勇氣嘗試。盡管如此,由于操作語言問題,他們接觸這個軟件還要通過別國“中轉”,如從日本或其他國家的購買經過簡化或語言轉化的版本。2001年,Finale 2001提供了網上功能,為我國的音樂工作者和音樂制譜愛好者打開了一條更容易通往專業音樂制作圣殿的通道,一些專業的作曲家首先發現了Finale在制譜方面優勢。
2 21世紀國內對Finale軟件的研究
隨著Finale 2001網上功能的提供,其穩定的發揮為其在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市場。臺灣作曲家首先發現了Finale在制譜方面優勢,他們不吝筆墨首次以中文的形式向中國大陸介紹和義務推廣這個軟件。2002年,中國臺北市的黎明文化出版了劉釗的《音樂創作最佳拍檔――談Finale的使用》,[2]揭開我國新世紀關于Finale軟件推廣的新篇章。一年之后,2003年4月,中國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由葛世杰和曾麗明合作編著的《青少年學電腦音樂》,[3]向青少年音樂愛好者簡單介紹了Finale 2001的基本操作常識。同月,劉釗以Finale2003為基礎編寫了《Finale實戰技法》,[4]由吉林音像出版社正式向中國大陸的音樂工作者們介紹了Finale軟件實際運用中基本操作技巧。5月,高松華也編寫了專門針對專業音樂工作者的《Finale for Windows最新電腦打譜速成(一)》。[5]2004年6月,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康長河的《計算機音樂繪譜大師Finale》。[6]該書作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 規劃重點課題成果標志著該軟件的應用正式納入大學課程的教學計劃,有一定的實際意義。2005年8月,由教育部文科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召開的西寧會議,正式選定《計算機繪譜》課程作為音樂類各專業計算機小公共課程,充分肯定了計算機繪譜是音樂類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繪譜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謝鍵銓先生也在《樂器》上連載了“Finale 2004制譜軟件快速攻略” [7]系列論文進行該軟件的推介。借此東風,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大量的計算機繪譜軟件Finale的書籍得到了出版。2007年,高松華推出了《Finale 2007電腦打譜速成》,[8]對Finale的一些新擴展的基本功能做了系統講解。該書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在編寫體例上比較明晰,特別是對高級技巧的擴展方面很有針對性,說明了該軟件在音樂院校的教學中已逐步深入人心。
但是,2007至今的5年時間再沒有新的介紹Finale軟件的專著出現,一直到2011年7月,劉宇統和孟李娜合作編輯出版的《計算機制譜軟件Finale 2011應用教程》[9]才適時填補了這個空當,將Finale軟件在這五年來的新功能和發展新動向介紹給大家。該書有針對性地解讀Finale軟件對樂譜的優秀的后臺邏輯編輯能力,再次推動了Finale軟件在中國高校和專業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回顧了Finale軟件誕生近三十年來的變化,特別是21世紀在中國關于Finale軟件在教材、專著和論文方面的建設成就,我們發現Finale軟件一直沒有推出中文版,其在中國應用和推廣完全是專業音樂人的不懈實踐和義務推廣。這些教材,作為我國第一批介紹該制譜軟件的中文教材,標志著我國使用Finale的專業計算機制譜時代的來臨。
參考文獻:
[1] 〖JP3〗 Finale軟件官方網站[DB/OL].(Finale Music Composing & Notation Software)http:∥/finale/default.aspx.〖JP2〗
[2] 劉釗.音樂創作最佳拍檔――談Finale的使用[M].臺灣:黎明文化,2002.
[3] 葛世杰,曾麗明.青少年學電腦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 劉釗.Finale實戰技法[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
[5] 高松華.Finale for Windows最新電腦打譜速成(一)[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3.
[6] 康長河.計算機音樂繪譜大師Finale[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
[7] 謝建銓.Finale 2004制譜軟件快速攻略(一――八)[J].樂器,2005:411.
[8] 高松華.Finale 2007電腦打譜速成[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