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歷史社會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一步是確定歷史教學題目。2014年我們調查的課題是《渭南地區歷史遺存的保護與開發現狀調查研究》。首先這一題目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陜西是歷史文化大省,渭南自古是關中東大門,歷史遺產極其豐富,有充足的素材可供調查。其次我校學生分布于渭南各個市縣,讓他們調查當地的文物遺存,能激發積極性,促進他們對本地文化的了解,培養對國家歷史文化的熱愛。最后是具備實用價值。如歷史遺存的保護開發現狀,有哪些經驗與不足,這對保護、開發當地歷史文化遺產有重大現實意義。第二步是將學生分組。將同一地的學生分為一組,每組一個小題目,設組長一人,負責本組工作安排,如聯系組員假日調查,匯總調查材料,組織分析討論,總結討論結果等。分好組后,各小組討論決定本小組具體調查研究的對象。第三步是教師示范。到附近某處歷史遺址進行現場示范。先講解相關史實,再查看周邊環境,或測量,或拍照,或咨詢相關管理部門,或周邊居民,對其保護開發現狀做深入了解。最后分析討論,發現長處或不足,形成書面材料。這樣就使學生對具體調查研究過程有了初步了解。第四步是學生分組活動。先查找文獻,初步了解調查對象。再實地調查,匯總材料,寫出初步研究成果。這能調動學生動手、動腦、動筆去討論、寫作。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使每個組員積極參與,保證調查研究過程的有效性。第五步是成果展示。利用課堂,每小組派代表將本組調查結果、發現的問題與不足,提出的解決辦法向全班同學匯報。各組取長補短,完善本組研究。教師適時引導、點評,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經過展示,每組成果進一步完善,形成最終研究結論。
二、實踐結果
這次歷史教學調查由于選題恰當,分組合理,示范充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歷史教學首先加深了學生對本地歷史文化的了解。有小組調查了白水縣的倉頡廟,調查前大多數學生只知道古廟歷史悠久,但里面紀念的是誰,為何紀念都不甚了解。這次調查使他們對這座古廟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其次使他們發現某些歷史遺跡保護中的問題。如有小組調查了某鄉鎮的唐朝慧照寺寶塔。經過實地調查他們發現,由于當地農民的開墾和年久失修,塔基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最后,對歷史遺跡的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例如,韓城小組調查的是司馬遷祠。這個遺跡保存很好,旅游價值高,但游客不多。他們對此提出自己的設想:將司馬遷祠與當地其他自然、人文景點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旅游線路,將自然風光游與歷史文化游相結合,充分展示當地迷人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次擴大宣傳,使更多人了解司馬遷的豐功偉績。這些方案有借鑒,更有獨創。在對方案教學進行分析比較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一、社會科與歷史學之關系
歷史教學是關于歷史學的教育,而社會科與歷史學有密切的關系,由此,便可知歷史教學與社會科可以發生聯系。全美社會科協會對社會科課程的解釋為:“社會科是一門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領域進行整合研究的課程,旨在促進公民能力的發展。在學校課程中,社會科運用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等學科材料,以及人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恰當內容,為學生提供了相互聯系的,而且又是非常系統的社會研究機會。”[2]從社會科定義的角度可知,歷史學可以作為材料為社會科所用,進行綜合的研究。在韋斯里的社會科課程“六型說”(包括各科目獨立型、非系統相關型、系統相關型、統合型、中心統合型和融合型)中,“中心統合型”便是以歷史學為中心的。反之,社會科作為一門綜合性質的課程,當然也可以為歷史學所用。這體現在如果運用社會科的研究視野,當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時,思路就會更加寬廣些,研究的角度會更加靈活多變,同時更能夠較容易地去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二、社會科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如上所述,當歷史學與社會科發生聯系之后,歷史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同社會科發生著聯系。社會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審視歷史教學問題,這種多角度的審視首先體現在社會科對課程觀的理解上。從課程的價值取向上分,課程設置模式可以分為學科本位課程、學生本位課程和社會本位課程。學科本位課程包括了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學生本位課程屬于經驗型課程,它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綜合課程基礎,通過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并對知識經驗進行綜合。這種理論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強調健全人格的形成。社會本位課程是以社會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內容,打破學科界線,自成學習體系。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科為歷史課程的改善提供了視野,它能夠使歷史課程回歸其求實求真的本真。具體到歷史教學的操作環節,運用社會科綜合多種學科的多角度視野,可以幫助教師更高效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舉一具體案例來說,在講述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七課《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時,如果不從社會科的視野講述,一般的教學過程是首先講述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包括對香料、對黃金的追求,商路不暢,擺脫動亂的需要,傳播基督教。其次要講述新航路開辟的條件,這又包括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兩方面。客觀條件是羅盤針的普遍使用,繪圖技術的進步,具有較強抗風力的海船的建造,主觀條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再次要講述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具體說就是四位航海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海上探索過程。最后講述新航路開辟的意義,即影響———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美洲的金銀礦的開發及其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非洲開始了罪惡的黑奴貿易,白銀大量流入亞洲以及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當我們把《新航路的開辟》放在社會科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講述時,會發現更好的方法。首先,我們先要考慮歷史學科的特點也就是本課的主線,即要梳理新航路開辟的來龍去脈。從原來的航線到已開辟的航道的歷史經過。這個過程可以由學生自己根據教材和搜集的資料去整理出來。教師的角色是提供給學生搜索資料的路徑和方法,指導學生發現和運用資料。當然這一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除了歷史學科本身的思路之外,我們還可以動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正是因為他不知道具體的地理知識———洋流的作用才會導致他誤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非洲。而且整個航海探險的過程完全可以由學生操作地球儀自己動手指出新航線的路徑是什么。再從美術學科的角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地圖上大洲大洋的輪廓圖,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幾位航海家的航線。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當時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是何種國家形態,從而可以得出為何兩國會支持四位航海家的海上探險,這同樣可以動用經濟學的知識去分析貴族及皇室支持他們的原因。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使其能夠自由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作者:陳芳芳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關鍵詞】:問題意識質疑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愛因斯坦也強調:“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講的都是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問題意識呢?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
一、培養中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從“主體性教學”的角度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不能一味聽教師講,“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起旁敲側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教學過程中的“道而弗抑、開而弗達”也正是這個道理。故此,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和提問的教學模式,而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教學模式。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素質教育不僅需要我們改變教法,更要求我們的老師去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能否提出問題,是否具備問題意識非常重要,它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探究式學習的起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維沖動,也就更談不上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任何思維過程都是指向某一個具體問題的。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被動的思維。當人們在認識活動中感到自己需要問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時候,人的思維才真正地起動。強烈的問題意識可以促使人們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創新思維、創造發明。大家都知道蒸汽機的發明,其實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在燒開水時可以見到水開時壺蓋會跳,但沒有人能像瓦特那樣提問:壺蓋為什么會跳?正是瓦特的這個問題以及由此發明的蒸汽機,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可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正因為如此,心理學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是:科學上很多重大發明與創新,與其說是問題的解決者促成的,不如說是問題的尋求者促成的。
二、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分析
記得以前看到一個案例:美國教育考察團到上海訪問,希望聽到一節有中國特色的公開課。負責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學院安排一所著名高中一名有影響的特級教師為他們開了一堂物理課。課堂上,教學雙邊活動活躍,教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課堂氣氛熱烈;教師教學方法靈活,重點突出,訓練有素,時間安排恰當。講完課后,中國的教師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國教育學家一點表情都沒有。這是為什么?他們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們反問:教師提出的問題都能回答,這節課還上它干什么?原來,這些教育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讓我想起有人曾這樣評價我們的教育:“在中國,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問題,作為成功。而在美國,卻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甚至連教師也難以回答,作為成功。”由此可見,我國的中學生問題意識普遍缺乏。那么,我校學生的問題意識怎么樣呢?為此,筆者隨機對七、八、九年級各100名學生做了一個抽樣書面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七年級(比例%)八年級(比例%)九年級(比例%)
經常提問12%6%16%
偶爾提問20%14%24%
從來不問68%80%60%
從來不問原因害怕老師批評,不知從何下手,沒有問的習慣,不愿動腦筋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淡薄,從來不問問題的學生占了大部分,盡管九年級提問人數稍有增加,但是據調查增加的背后卻是“表面的繁華”,絕大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應付中考,所以才不得不問一些試卷,作業上的問題。調查顯示不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不敢問、不會問、不愿問、不習慣問……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策略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
心理學認為,中學生的好奇性強,求知欲旺,思維活躍,這是問題意識的表現。學生具有的這種潛在的問題意識能否得以表露和發展,取決于是否有一個民主的環境和氛圍。美國教育學家莫里斯L比格曾經說過:“在可能的時候,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課堂民主氣氛的影響,去幫助誘導(學生)親身介入。”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課堂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教師的教態要自然,笑臉相迎,熱情大方,和藹可親;教學語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動人,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應在人格上對每位學生一視同仁。不以成績優劣而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僅照顧到經常質疑的同學,而且要消除那些很少提問或不提問的學生的緊張情緒,使這部分學生敢于質疑。
2、多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教學中,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給更多的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大膽思考,各抒己見,允許學生當時質疑,可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解,隨時陳述自己的疑惑或見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點撥,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質疑釋疑的場所。
3、激勵勇氣,引導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和希望
不管什么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所提的問題,即使是芝麻西瓜一大堆,甚至提得不恰當,對這些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他所提的問題質量如何都應及時給予鼓勵,不要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要充分肯定學生積極動腦筋的一面;對提錯問題的學生,教師也決不批評,啟發他用另一種方法思考,幫助他樹立信心;對于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的,要及時給予表揚,啟發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來提問;對于提出的問題超過學生現在所學知識范圍或教師一時難以回答的,要給學生講明原因。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保護,就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就敢于大膽思考,敢想、敢說、敢問,上課自然會積極舉手、踴躍發言,質疑問難就能大膽了。我們的課堂要建立在學生的情感、動機的需求上,讓學生帶著“安全的情緒”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課堂有趣味,讓學生在課堂中有足夠的自信心,給學生一定的自由與權利,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這樣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學生心情舒暢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維也活躍、流暢了。這樣,學生個體才能感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
(二)教給方法,使學生“會問”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說:“方法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方法是學習能力的一個基本要素,要提高學生的質疑與釋疑能力就一定要加強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思維技巧。常言道:“授人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會問”,必須“教以漁”。即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提出有深刻性創造性挑戰性的問題來。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是從模仿開始的,提問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言傳身教”其次,使學生明確在哪里找疑問。
1、做平凡人,從生活中找問題
流動的生活,流動的知識,只要你是有心人,你就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只要稍作留意,問題便滾滾而來,來自生活的問題更能產生強烈的真實的效應。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問題。例如:在介紹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時,讓學生觀察南方的民居主要的外在形態提問?學生提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問題:為什么南方的屋頂主要呈“人字形”?北方的屋頂形狀和南方有什么差別?造成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加強,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
2、做有心人,在熱點中找問題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與我們課堂知識聯系密切,如果不做留意,缺乏思考,一些很有意義的社會、生活現象就會成為過眼煙云。教師要有目的、有重點地引領學生抓住那些有意義、學生感興趣而又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社會熱點,去發掘、捕捉,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當時俄羅斯與烏克蘭便發生了天然氣風波,最終以談判和解,由于是個熱點問題,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你一言我一語共同交流了俄、烏兩國的情況,同時也提出,我國作為一個消耗能源大國,其進口石油的渠道有哪些?為了更加安全接下來應該怎么辦?如果碰到類似事件,又如何處理?經過這樣的反思過程,學生對本國的資源國情、為什么要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系統都有了明確的了解。同時樹立了節約能源,大力發展科技、開發新能源的可持續觀點。
3、做細心人,在破綻中找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故意出“錯”給學生留下“鉆空子”的機會,設法讓學生鉆這個“空子”,使學生認識自己有獨立探索問題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愿意多提問、思考問題,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激情。例如:筆者在教學“如何在地圖判斷方向”這一內容時,畫出了若干幅經緯網地圖,其中一幅如下圖所示并問學生,這樣的方向對嗎?一開始有些同學沒反應過來,還認為是對的,而在教室里又有不同的聲音,然后課堂就非常熱鬧,同學們開始熱烈的討論起來,指出我畫的這幅圖存在什么問題,
正確的畫法應該是怎樣的。這樣,我就非常成功的解決了一個
重要的問題: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不管經緯線是多么彎曲,
一定要按經線定南北方向,緯線定東西方向。這點內容在同學
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來的教學中碰到類似問題,基本不會在出錯了。
4、做實在人,在標題中找問題
教材中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課題、標題很多,抓住課題、標題質疑,往往可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例如在講《百家爭鳴》時,可以鼓勵學生:你看到這個標題,你會產生什么樣的想法?請你告訴大家。學生會提問:“百家”指哪些家?為什么要爭鳴?爭鳴什么?結果會怎么樣?等等。再講“變革與爭霸”時,學生也會提問:變革是什么意思?發生在什么時候?為何要變革?是誰與誰爭霸?為什么要爭霸?等等。這樣從課題入手解剖,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內容。
5、做想象人,在假設中找問題
提出某些不存在的現象啟發學生思考,如果這些現象存在的話會產生什么后果,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相象能力。在學習七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中的“眾多人口”一目時,提問“假設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全國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會產生什么后果?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生開放的思維,許多學生大膽設想,暢所欲言,學生自己搞清楚的問題,印象也很深,記憶也牢,認識也深刻。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是提出了:“假如我是山頂洞人,我的一天會如何度過?”、“假如你是秦始皇,你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假如隋煬帝不開鑿大運河,隋朝會滅亡嗎?”等問題。
6、做勤快人,在情境中找問題
創設歷史問題情境的手段可謂多樣,可用實物媒體,如史料、照片、文物、圖畫等;也可用電教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軟件等;也可以虛擬情境,如角色扮演、戲劇表演、形象模擬等。歷史情境的創設可縮短時空距離,讓學生貼近歷史,置身于再造歷史的場景中,于是,產生認知沖突,進而引發問題意識。在出示《長江之歌》那動聽的旋律:“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你向未來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后,學生提問:長江發源在哪里?長江流向何方?長江源流有什么特點?在講授《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一課時,投影了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報》報道的廣西環江縣紅旗農業社水稻畝產65217公斤的報紙材料和另一幅“”時期的宣傳漫畫——兩個牧童騎在碩大無比的肥豬身上。學生看后大為驚訝,頓時提出問題:①《人民日報》怎么會登載這樣嚴重失實的報道?世界輿論會怎么評價?②有人相信嗎?為什么那時候人們像面對“皇帝的新裝”那樣不敢說真話?③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此時,學生已欲罷不能,急于想從教學中獲得答案。
(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常問”
1、讓提問成為常規
如果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都能意識到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努力讓“問題意識”培養成為教學中的常規,那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就會逐步得到強化。在我的常規教學中,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的能力,我的做法:
(1)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每節社會課,我都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這些問題怎樣來?我在課前預習時要求每個同學都要提出2~4個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問題。
(2)課中確定有價值的問題: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問題有深有淺,也有很多學生問題相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分組交流各自的問題,確定重要的,有價值的問題,課堂教學就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
(3)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隨著課堂的逐步深入,學生課前、課中提出的問題,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決。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課堂的學習應該說解決了一些比較“常規的問題”。其實文本中還蘊涵著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教師不帶領學生一起去挖掘,這些問題就得不到發現,學生的問題探究就不會深入。在學習完課文后,我讓學生再次反復閱讀課文,與文本再度交流、對話,發現問題。這些有一定深度、廣度的問題,我不急于解決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自己去探究。在適當的時間開展“問題解決”匯報會。讓學生來匯報自己解決問題的經過、體會、方法以及解決的結果。
2、用評價激勵提問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與人互動與交流的過程。利用評價對成就進行鼓勵,對于不足提出改進建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所以,我們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提出的評價方向,善待孩子的提問,使學生在得到積極肯定評價中強化問題意識。在課堂上運用有聲語言、無聲語言(書面語言、默語、體態語言)通過即時性評價激趣,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論學生提的問題質量如何,都給予“鼓勵性評價”,作出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評價。這是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興趣的有效手段。另外,為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師還可以通過階段性評價活動激趣。例如開展“智多星”競賽活動,設計“智慧星”登記本,哪位學生提出好問題,哪位學生會解決問題,甚至有獨特見解,就會把這個問題記在這本子上。注冊一個好問題就可以得到一至三顆星星;同時為學生建立提問題積分制,根據學生所提問題的價值將分值定為1、2、3分。一個月一核算,分高者被評為“智多星”,連續兩次被評為“智多星”的則被評為“小博士”,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興趣。
一位學者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起點和重要抓手,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只有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善于提出問題,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這也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淺談新課程理念下“三自一導”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曾跟東2006,(5)
2、《“問題教學”之問題及對策》[J]朱開群..素質教育大參考.2006,(4)
3、《例談哲學教學應重視問題設置的“度”》[J]孔麗萍..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