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國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點及啟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價與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視角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問題及對策
小學語文教師的職業屬性、能力結構與知識結構
教師自我意識的生成與培養——兼論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深層拓展與發展導向
新課改視域下小學教師課堂教學失范行為研究
對提高開放教育面授輔導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思考
高師公共教育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例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歐教育實習現狀及改革趨勢探索
學科中心課程:內涵、理論假設及組織方式
從教育政策學視角看當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時期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政府管理創新研究
發展學生個性的意義與策略
“自學、議論、評價”三環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
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辦學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策略研究
高校學士學位論文抄襲的原因與反思
加強地方高校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的思考
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巡禮
試論教師成長的十個“學會”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初探
從自發走向自覺:促進教師課程領導的策略
論網絡化課堂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的新變化
挪威教師教育大學化形成及啟示
論幼兒教師教育智慧的養成
讓園本培訓引領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素質教育契合點: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
高校課桌文化的狂歡化特征與疏導機制
當下滬用中學物理課本初步研究
孫銘勛鄉村幼稚教育實踐與兒童文學教學
論社會思潮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雙重影響
建國六十年來德育導向的演進探析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變遷
中小學性安全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成都市為例
新課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實踐與探索——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高校二級學院辦公室實施目標管理的設想
大學英語教學秘書的工作定位與職責
撰稿規范
對農村教師缺乏與素質提升的多維探討
生態學視野下高師教師身心素質可持續發展
師范生“對話”素質探析
我國初等教育領域關于“教師”選題的研究情況及分析
轉型期高校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及調適
教師間交往的現實意義及促進策略
文化定向與范式人格——論孔子在中國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應對之策
中國大學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結構初探
當代中國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論大、中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銜接
高校學生黨員群體長效教育機制的探索與創新
品味愛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為例
新建本科院校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推進學院制教學管理改革的探索與思考——以成都大學為例
對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學生欠費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國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點及啟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價與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視角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問題及對策
小學語文教師的職業屬性、能力結構與知識結構
教師自我意識的生成與培養——兼論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深層拓展與發展導向
新課改視域下小學教師課堂教學失范行為研究
對提高開放教育面授輔導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思考
高師公共教育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例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歐教育實習現狀及改革趨勢探索
學科中心課程:內涵、理論假設及組織方式
從教育政策學視角看當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時期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政府管理創新研究
發展學生個性的意義與策略
“自學、議論、評價”三環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
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辦學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策略研究
高校學士學位論文抄襲的原因與反思
加強地方高校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的思考
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巡禮
試論教師成長的十個“學會”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初探
從自發走向自覺:促進教師課程領導的策略
論網絡化課堂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的新變化
挪威教師教育大學化形成及啟示
論幼兒教師教育智慧的養成
讓園本培訓引領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素質教育契合點: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
高校課桌文化的狂歡化特征與疏導機制
當下滬用中學物理課本初步研究
孫銘勛鄉村幼稚教育實踐與兒童文學教學
論社會思潮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雙重影響
建國六十年來德育導向的演進探析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變遷
中小學性安全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成都市為例
新課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實踐與探索——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高校二級學院辦公室實施目標管理的設想
大學英語教學秘書的工作定位與職責
撰稿規范
對農村教師缺乏與素質提升的多維探討
生態學視野下高師教師身心素質可持續發展
師范生“對話”素質探析
我國初等教育領域關于“教師”選題的研究情況及分析
轉型期高校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及調適
教師間交往的現實意義及促進策略
文化定向與范式人格——論孔子在中國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應對之策
中國大學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結構初探
當代中國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論大、中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銜接
高校學生黨員群體長效教育機制的探索與創新
品味愛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為例
新建本科院校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推進學院制教學管理改革的探索與思考——以成都大學為例
對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學生欠費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 大學生;性別;性別角色;愛情觀
分類號 B848.3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6
1 問題提出
社會心理學家Rubin(1970)將愛情界定為一個人對某一特定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使他(她)以某種方式表現對該特定對象的思考、感情與行為。因為態度是可測量的,所以愛情也可測量。而后,加拿大社會學家Lee(1973)提出愛情的三原色:激情、游戲和友誼,并進而把愛情劃分為浪漫愛、游戲愛、同伴愛、現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等6種類型。(1)浪漫愛類型的人最注重的是對方的外表和身體的接觸,只要是好看的,就容易跟對方墜入情網;(2)游戲愛類型的人視愛情為游戲,愛情的關系短暫,經常更換對象,承諾在這種類型的人身上幾乎看不到;(3)同伴愛類型的人感情發展細水長流,平靜而祥和,通常剛開始時都只是好朋友的關系,后來才慢慢從相知友誼發展成愛情;(4)現實愛類型的人選擇對象以理性條件的考慮為主,諸如教育背景、經濟能力、社會地位等;(5)占有愛類型的人占有欲和嫉妒心強烈,關系也有如風暴,起伏不定,對方一點愛意的表示就會讓他狂喜,一點點降溫或關系出現點小問題就痛苦不已;(6)奉獻愛類型的人與占有型相反,愿意為愛人完全付出自己,關心對方、愛對方而不求回報。美國心理學家Hendrick和Hendrick(1986)根據Rubin和Lee的理論,編制了愛情觀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確有6個維度,驗證了Lee的理論。此量表被多個國家的研究者廣泛使用,證明愛情觀六類型有較強的跨文化適應性(Neto, Mullet, Deschamps,
Bartos, Benvindo, Carmino, et al.,2000)。
很多研究中涉及性別差異時,sex與gender常常混用,但二者區別甚大,sex指生理性別,而gender指的是心理性別或社會性別,即男性和女性都具有社會文化認同的人格特征(郭永玉,2005)。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學者將男女性別角色特質視為單一維度上的兩端,認為男性化特質高者相對的女性化特質必然低,反之亦然。后來的學者則將男女兩種性別角色特質視為互相獨立或相關很低的特質,它們可以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而且很多研究都發現,兼具男性與女性特質的雙性化者的性別角色行為較具有彈性,可以根據情景的不同而表現出男性或女性角色行為,因此較容易獲得人際交往的和諧與各方面的良好適應(Bem,1975)。我國大陸學者近幾年才修訂了性別角色量表,有關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較少,多數研究者習慣以生理性別(sex)作為自變量探討與因變量的關系,等于預先承認了所研究的因變量是由生理差異造成的。
許多性別角色與親密關系的研究發現,雙性化者的親密關系優于其他性別角色類型者,而未分化者最差(Antill,1983;Bailey,
Hendrick, & Hendrick,
1987;Davidson,& Sollie,1987)。但也有學者提出質疑,由于雙性化者會受到社會期待人們表現與性別相符的性別角色行為的壓力,且當本身的兩種性別角色無法統合或轉換不適應時,可能使其感受到比其他性別角色類型更多的角色困擾(李美枝,鐘秋玉,1996)。在愛情關系方面,同樣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尚缺乏使用標準化量表的愛情觀研究,使得這一問題具備了深入探究的價值。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性別及性別角色的分布及其與愛情觀之間的關系。
2 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原則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和大慶三地的師范類高校以整群取樣和個別取樣結合的方式對985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收回問卷907份,回收率92.08%;剔除沒有回答完整及不認真填答的問卷72份和未通過檢測題的問卷13份,共得有效樣本822人,占90.63%。其中男生330名(占40.1%),女生492名(占59.9%);平均年齡21.23±1.57歲。
2.2 測量工具
2.2.1 愛情觀問卷
采用Hendrick夫婦(1986)編制的愛情觀量表,參考我國臺灣學者張志成(2005)的譯本,根據內地語言習慣對個別語匯進行了修改。該量表包括浪漫愛、游戲愛、同伴愛、現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6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7個題項,共42題。被試根據題項所描述與自身情況的符合程度,回答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五點計分。各分量表總分即反映被試的愛情觀傾向。此量表的編制者Hendrick夫婦(1986)報告其6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84之間,重測信度在0.60~0.81之間;效度方面,6個因素共可解釋44.2%,因素負荷量介于0.33~0.83之間,我國臺灣地區學者使用此量表時進行的信、效度檢驗結果與之接近(張志成,2005;吳昭儀,吳麗娟,2005)。
2.2.2 性別角色問卷
選用錢銘怡和張光健(2000)編制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該量表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負性量表、女性負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擾量表共5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20個題項,共100個題項。題項均為描述男性及女性特征的形容詞,順序隨機排列,回答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采用Likert五點計分。
2.3 數據收集與整理
問卷的施測采用團體施測和個別施測兩種方式。團體施測以班級為單位,主試由心理學專業教師擔任;個別施測以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在自習室、寢室等場所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兩種施測方式分別發放問卷585份和400份。
采用SPSS21.0建立數據庫,進行卡方檢驗、方差分析。
3 結果
3.1 總體情況
愛情觀量表的6個分量表、性別角色量表中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總分均大體符合正態分布。愛情觀6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46~0.69之間,男性化與女性化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0和0.88。愛情觀量表中浪漫、游戲、同伴、現實、占有和奉獻愛的平均得分依次為20.11±3.17、18.77±3.55、23.69±3.88、22.14±4.20、22.66±3.79、25.07±3.83。
3.2 性別與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采用Spence(1993)的中位數分類法,即找出總樣本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中位數(分別為119.5和129),男性特質高于中位數、且女性特質低于中位數的為男性化類型;男性特質低于中位數、且女性特質高于中位數的為女性化類型;二者皆高于中位數的為雙性化類型;二者皆低于中位數則為未分化類型。被試中各性別角色類型在樣本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經卡方檢驗,本研究中男性被試與女性被試相比,不同性別的性別角色類型顯著不同,χ2(3,822)=26.254,p
3.3 性別、性別角色與愛情觀
根據Anderson(1986)對性別角色數據分析方法的建議,首先計算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與愛情觀6個分量表之間的相互關系(見表2)。可以看出,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存在顯著負相關,與浪漫愛、游戲愛和奉獻愛均有顯著正相關;女性特質與游戲愛顯著負相關,與現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顯著正相關。雖然性別角色特質與愛情觀之間顯示出一些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應該注意的是,其相關系數值均不高(0.095~0.227),這可能是受樣本量較大的影響。使用方差分析進一步驗證性別、性別角色類型與愛情觀的關系。
4 討論
4.1 性別與性別角色的分布
我國大陸學者以大學生為樣本的性別角色研究發現,各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的性別角色類型差異顯著,男性樣本中的雙性化類型最多(錢銘怡,張光健,2000;楊玲,王雄雄,2005)。本研究總體樣本中各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女性樣本中女性化類型最多,與錢銘怡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但男性被試中的男性化類型最多,未分化類型其次,結果與上述研究并不一致。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取樣的地域在東北地區,樣本以東北人為主,東北男性的性別角色中可能男性化更突出,即所謂“東北爺們兒”。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男女大學生仍受傳統性別角色觀的影響,男性更多男性化,女性更多女性化。當今社會對跨性別角色者的態度愈漸寬容,現實中存在著男性女性化者相對于女性男性化者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而具備男性特質的女性在社會競爭中更有優勢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前因后果都是十分值得心理學工作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4.2 性別與愛情觀
我國臺灣學者研究發現,女生的愛情觀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現實成分(董福強,2004;吳昭儀,吳麗娟,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浪漫愛、游戲愛和奉獻愛(卓紋君,2004)。本研究發現,男性樣本的浪漫愛、游戲愛、同伴愛、占有愛和奉獻愛都顯著高于女性樣本,只有現實愛得分略低于女性樣本。顯示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傾向真情的投入,情感表現較女性浪漫、熱烈,也較勇于付出,而且帶有游戲性,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類似。男性在求偶過程中一直扮演主動的角色,而女性在感情發展的過程中多半扮演被動等待與抉擇的角色(李美枝,鐘秋玉,1996)。這個現象可從兩方面解釋,一是從生物演化的機制上說,男性生物遺傳的生理機制表現為明顯的性需求和繁衍后代的任務;二是從社會文化的角色期許上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往往需要沖鋒陷陣般的投入與付出,才有贏得美人芳心的可能。
4.3 性別角色與愛情觀
本研究發現男性化特質與浪漫愛和游戲愛顯著正相關;女性化特質與現實愛和占有愛顯著正相關、與游戲愛顯著負相關;兩種性別角色特質都與奉獻愛顯著正相關。男性化者較女性化者更傾向于游戲愛,而女性化者更傾向于現實愛和占有愛。可見中國大學生的愛情觀仍多少反映出社會、文化對性別角色的期許,“大丈夫何患無妻”式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規范還未完全被“男女平等”的觀念取代。
很多關于性別角色類型的研究都顯示,雙性化者有著相對較好的社會適應和人際和諧水平,有學者認為浪漫愛與游戲愛都是不適應的愛情觀,并發現雙性化者具有較少的不適應的愛情觀,由此認為雙性化者會發展出更和諧的愛情關系(王慶福,王郁茗,2003)。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即女性化者在占有愛中顯著稍高于其他性別角色類型者,其余未見差異(卓紋君,2004)。本研究中的雙性化樣本的浪漫愛和游戲愛得分并未明顯低于其他性別類型,其浪漫愛的得分反而最高。比較明顯的是,男性化樣本存在相對較多不適應的愛情觀。造成這些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可能有:(1)所使用的愛情觀量表需要根據我國國情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刪除或添改不適當的題目;(2)所用測定性別角色的工具不統一;(3)我國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大學生的愛情觀在性別角色上確實存在差異,這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論證。
4.4 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表明,分別以性別和性別角色為自變量得到的,其與大學生愛情觀的關系并不一致。性別與性別角色對愛情觀的影響不具有交互作用。相對性別而言,引入性別角色變量能夠深入探討社會文化和環境因素對人們心理及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中性別角色特質與部分愛情觀的相關顯著但相關系數并不高,雖然使用方差分析方法彌補,但本研究的結論仍受一定制約,有待后來的研究者進一步探索。
在愛情觀上,男性接收到的多是諸如“妻子如衣服”這樣的信息,而女性則接收到“女怕嫁錯郎”的信息,不同的生物性別取向和社會性別角色期許在擇偶和婚配過程中的關系不可分割,今后可以對不同性別角色類型搭配的情侶或夫妻的愛情關系及相關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不僅極具理論研究價值而且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董福強(2004). 高職學生愛情觀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高雄:臺灣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郭永玉(2005). 人格心理學:人格與差異的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美枝, 鐘秋玉(1996). 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 本土心理學研究, (6), 260-299.
錢銘怡, 張光健(2000). 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的編制. 心理學報, 32(1), 99-104.
王慶福, 王郁茗(2003). 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系的分析研究. 中山醫學雜志, 14(1), 71-82.
吳昭儀, 吳麗娟(2005).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 36(3), 241-263.
楊玲, 王雄雄(2005). 大學生性別角色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63(5), 23-27.
張志成(2005). 高雄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觀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臺灣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
卓紋君(2004). 臺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16(9), 71-117.
Anderson, K. L. (1986). Androgeny, flexibility, and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0(2), 265-278.
Antill, J. K. (1983). Sex role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 145-155.
Bailey, W. C.,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7). Relation of sex and gender role to love, sexual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Sex Roles, 16(11/12), 637-648.
Bem, S. L.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Davidson, B., & Sollie, D. L. (1987). Sexrole orientatio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5(1), 59-69.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2.
Lee, J. A.(1973). Colou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New Press.
Neto, F., Mullet, E., Deschamps, J., Bartos, J., Benvindo, R., Carmino, L., ... & Machado, M.(2000).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ttitudes toward lov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5), 626-635.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273.
Spence, J. T. (1993). 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ion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24-635.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2004). 社會心理學. 第10版. 謝曉非, 謝冬梅, 張怡玲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