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二歷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已應用臨床多年,雖然手術療法經多位前輩改進,但是仍然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圍手術期的死亡率高,因此護理工作復雜沉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適應癥:胰頭部、壺服部、十二指腸部、十二指腸第三段、膽總管中下段的腫瘤,嚴重的胰頭部,十二指腸第三段損傷。這些患者因病變早期不易發現,導致患者就醫時已出現相應并發癥,患者全身體質差,并發癥多且重,危險性大,手術耐受性差,所以加強圍手術期治療和護理技術,是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我院近3年來,共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6例,通過加強對圍手術期的治療和細致觀察、護理,療效滿意,具體護理療效如下。
1臨床資料
6例患者,胰頭部腫瘤2例,膽總膽中下段腫瘤4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齡50~72歲。臨床表現:全身皮膚、黏膜黃染,無明顯腹痛,進行性消瘦,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部飽滿不適,部分有發熱表現,腹部腫塊未觸及,血清總膽紅素,直接或間接膽紅素轉氨酶明顯升高,其中4例減性磷酸酶升高,腫瘤相關抗原因無條件未做。B超:胰膽管擴張100%,并發現占位性病變95%,CT對4例膽總管病變診斷準確率為60%,胰頭部2例診斷100%,這6例患者都施行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chiler術式),其中2例有并發癥,但在細心地護理和治療下痊愈。
2術前準備
2.1心理護理適于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大部分是胰頭部,膽總管中下段惡性病變,因病情復雜,手術創傷大,術后長期生存率不高,患者心理狀態比其它惡性腫瘤術前心態還要差。由于手術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恐懼憂慮之外,腹脹痛、食欲差、頻繁嘔吐、皮膚瘙癢,使患者情緒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向病人及家屬談清楚手術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術的風險性,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以及手術后恢復過程的注意事項,贏取病人和家屬的信任,同時也是他們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在此期間,護理人員隨時和醫生、家屬三方面聯系溝通,隨時掌握病人的心態,盡力消除病人對疾病的悲觀情緒,盡力做到使病人相信醫護人員能夠給他第二次生命。
2.2營養支持6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黃疸,肝功能差,凝血功能差,補充能量、糾正低蛋白血癥,糾正凝血機能,改善肝功能,是提高手術耐受力,降低并發癥的關鍵之一。①術前要進行1周的充分準備,糾正水電解質失衡,補充維生素K1,輸白蛋白、新鮮血漿以改善凝血機制,糾正低蛋白血癥。如有貧血,輸血糾正貧血。②對于進食差的患者,應用長鏈氨基酸,脂肪乳劑等。③血糖檢測及控制,胰頭部及膽總管下端占位性病變患者,血糖值往往增高,一旦證實合并糖尿病,應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7.1~6.3mmOL/L范圍內,使用胰島素期間避免發生低血糖反應。
2.3呼吸道的準備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因手術范圍廣,創傷大,術后病人臥床時間長,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機會多,所以,術前應采取預防措施。有吸煙史者,最好戒煙2周以上,教會病人進行胸式呼吸鍛煉,訓練病人進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有利于防止術后肺部感染腹部切口痙攣,呼吸困難現象。
2.4訓練臥床大小便因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病人軀體帶管多且時間長,臥床時間長,訓練床上大小便是很有必要的。否則術后易發生尿潴留、便秘等并發癥對病人造成精神上不必要的痛苦。
3術后護理
病人回病房后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神志清醒者可取頭部抬高20°~40°度半坡位。24小時心電監護,妥善固定鼻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并隨時保持各引流管通暢,有效引流,保證靜脈通道通暢,記錄24小時出入量,注意口腔和皮膚護理,此外,還要做好以下護理。
3.1腹腔內出血的觀察及護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因手術范圍大、創面大、吻合口多,易發生腹腔內出血。早期應密切觀察腹腔引流液,胃腸減壓物的性質和量、顏色,但應注意腹腔內出血往往是不能通過腹腔引流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不能完全依賴腹腔引流,必須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一旦患者術后出現脈搏增快、煩躁、結膜蒼白、表情淡漠等低血壓,失血性休克表現時,雖腹腔引流物不多,但首先考慮腹腔內出血的可能,行診斷性腹腔穿刺是最簡便有效的手段。一旦明確診斷,首先要加快輸液速度,輸血、補充血容量,給予止血藥物,擠壓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經保守治療仍出血不止,立即行手術探查止血。
3.2應激性潰瘍觀察及處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4~7天,最易出現的并發癥是應激性潰瘍。應激性潰瘍的出現與手術創傷大,病人應激性較差,體內激素分泌失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術后應常規應用洛賽克20mg靜滴1次/d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第三天后如胃腸減壓物呈顯咖啡色,足以證明是應激性潰瘍發生,可另給予云南白藥,1.0+NS40ml胃管注入,3次/d,有條件可應用施他寧3mg持續靜滴,我們因術后常規應用洛賽克,6例病人均未出現應激性潰瘍。
3.3胰瘺的觀察和護理胰瘺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一種嚴重的并發癥,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隨著手術技術的改進,胰瘺的發生率大大降低,但偶有不同程度的胰瘺發生,小量短時間的胰瘺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常見并發癥。6例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僅發生了1例胰瘺量較多,持續16天,此例患者因病程長,胰頭部腫瘤合并胰腺炎,術中因胰腺腫脹體積大,吻合時做了胰端修整。胰瘺一旦發生,必須保持引流通暢,防止感染,保護引流口周圍皮膚,防止化學性皮炎發生.可用氧化鋅軟膏涂抹引流口周圍皮膚每2小時一次,凡士林紗布襯墊引流管口周,保持引流口周圍皮膚干燥,防止皮膚糜爛,造成病人的痛苦。禁食、水,腸外高營養,施他寧3mg,24小時持續泵入,合理應用有效抗菌素。警惕腹腔內因胰液腐蝕致大血管破裂,再次大出血,觀察引流情況及體溫,白細胞計數,防腹腔膿腫形成,如引流不通暢,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引流管,使其通暢。
3.4腹腔內感染的觀察和護理腹腔內感染大都繼發于胰瘺,積液引流不徹底,其次于患者體質差,低蛋白血癥,術中由于胃腸膽道細菌感染所致。故除做好手術準備外,手術時將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關腹前,反復大量沖洗腹腔,術前半小時預防性應用高效廣譜抗菌素,術后給予足量合理抗菌素防治感染。
3.5切口感染及裂開的觀察和護理胰十二指腸切除病人,因營養差,切口易感染、裂開,術后切口用腹帶減壓保護,翻身時必須輕,動作連續,咳嗽時用手按壓切口,不能使腹壁高度緊張,防止切口裂開.一旦切口裂開,早期表現為切口處有滲液,局部略凹陷,觸摸時發現局部薄弱,如少部分裂開,可用“蝶”形膠布張力固定;如裂開多,則行二次縫合,如有發熱,切口局部瘙癢加重,有濃血性滲液,局部紅腫,考慮為切口感染,一旦發現,早期拆除幾針縫線放置引流條,勤換藥,促進切口早期愈合。
[關鍵詞]自理學說;護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自理學說是美國護理專家奧倫(Orem)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護理理論,是圍繞護理目標即最大限度地維持及促進患者的自理而組織的,其理論由3個學說組成,即自理學說、自理缺陷學說及護理系統學說。其中護理學說是在人出現自理缺陷時護理活動的體現,又分成3個部分,即完全補償性系統、部分補償性系統和輔助教育系統,作用就是滿足自理體的自理需要或調整自理體的自理能力[1]。但在疾病的某一特定時期,自理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護士根據具體情況為患者提供完全補償性護理、部分補償性護理和支持教育三種基本護理方法來滿足患者的自理需要[2]。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胰頭癌的標準術式,其切除范圍包括遠端胃、膽囊、膽總管、十二指腸、胰頭和上段空腸,同時行區域淋巴結清除,切除后再將胰、膽、胃、空腸關系重建[3]。由于手術創傷大,消化道重建,并發癥多,患者心理、生理都大受打擊。因此,要使患者盡快康復,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命質量,精心護理與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是分不開的。把自理學說應用于患者術后的護理,有助于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提高生活質量。
1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肝膽胰外科2005年3~8月共32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齡31~78歲,平均65.8歲。術后患者黃疸消失,消化功能恢復良好,并發胰瘺2例、應激性潰瘍2例及急性腎衰自動出院1例,平均35.9天康復出院。
2護理
根據患者術后存在的護理問題、相關因素、危險因素,分別為他們提供完全補償、部分補償和輔助教育的護理。
2.1完全補償性護理全麻未清醒患者,完全沒有自理能力,需要滿足其一般性自理需要,包括供給氧氣、防止呼吸道阻塞、個人衛生、排泄、營養、安全,保持活動與休息的平衡等。為了維持生命必須從靜脈供給水、電解質及各種營養物質滿足其生理需要,均采用全營養混合液行胃腸外營養,即將各種營養素在體外先混合在3L塑料袋內(3L袋)再經中心靜脈輸入的方法,護理應遵循腸外營養的原則。妥善固定每根引流管,及時觀察和記錄量和性狀。每2h翻身、叩背1次,注意保護傷口減輕疼痛,定時監測生命體征及出入量情況。口腔護理和會陰消毒每日2次。根據醫囑合理應用抗生素、止血藥及生長抑素藥物。醫療性支持已完全補償患者自理的不足,護士的行為是完成患者的治療性自理,幫助他們接受補償,也就進行了完全補償性護理[4]。
2.2部分補償性護理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根據其自理程度,護士提供:補償自理不足、在患者需要時提供幫助、克服自理缺陷、滿足自理需要。患者在護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接受幫助和調整自理能力。護士和患者本人在滿足自理需要時都起主要作用,在完成護理計劃時需護士和患者共同參與活動,如手術后口腔衛生、翻身防褥瘡、進行有效咳嗽、叩背排痰、霧化吸入、保持各種管道通暢、固定、維持正常功能時都需要較多的護理介入。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禁食時間長、引流管多,飲食和活動的恢復時間較長。對于合理飲食不能維持正氮平衡時,應靜脈輸注氨基酸、白蛋白、水、電解質等醫療性支持以滿足患者的一般性自理需要。
2.3輔助教育手術以后護士必須經常地、反復地向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信息指導、教育與咨詢,如情感信息指導、健康信息指導。術后神志清醒后,根據有關護理問題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充分調動和激發患者恢復自理能力的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們建立有效的健康知識體系,調整和完善自理能力。
2.3.1情感信息指導本手術切除范圍大、恢復時間長、并發癥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恐懼疾病、失去生命等,術后需經常關心幫助患者。因此,護士應注重了解患者的感受及病情對患者生活的影響,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詳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友善和藹地安慰他們,深入淺出地介紹綜合治療的意義、方法,及時解釋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滿足患者的各種需要。根據不同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以啟發樂觀期待,淡化預后憂郁,消除恐懼心理。在醫護人員的支持下,患者能面對挫折,接受現實,積極配合治療并進行自我護理。術后患者血壓平穩后能積極參與到肢體活動中來,并能及時說出自己的需要。2.3.2健康信息指導在患者面前,醫護人員是知識和能力的象征,他們需要從這里獲取有關疾病治療、康復知識及專業護理指導,以滿足自理的需要。
2.3.2.1各種引流管自理指導向患者說明吸氧管、鼻胃管、腹腔引流管、T管、胰管、空腸造瘺管、留置導尿管的作用和注意事項。通過指導,患者及家屬能在護士更換床單時提醒其注意他們的引流管,活動時能妥善固定各管道并保持通暢、無菌,引流液有異常時及時發現和溝通。
2.3.2.2皮膚口腔黏膜完整性自我護理指導術后患者臥床時間長,引流管多放置時間長翻身活動不方便,向患者講解翻身的重要性、意義和方法。術后患者禁食時間長,需評解口腔清潔的意義、方法,及營養與皮膚完整性的關系。患者于術后4~5天后能在床上、協助下刷牙,并積極配合腸內營養和全胃腸外營養。
2.3.2.3合理飲食的自理指導(1)為保證吻合口的愈合,患者術后需1周以上的胃腸減壓。術后第1天起全胃腸外營養,術后4~5天起腸外營養加腸內營養,腸內營養遵從少量、低濃度開始原則,濃度不能>18%,溫度在38℃~40℃為宜。腸功能恢復后可進清淡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半流、普食。(2)術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加之膽汁不能進入消化道參加食物消化,故應進低脂、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蛋白質易消化飲食,以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增強療效、減輕治療的副作用。(3)消化道重建后胃腸功能受影響,通常會出現沒食欲、惡心、腹脹。應為患者烹調色、香、味俱全的可口食物,鼓勵少量多餐進食并增加活動,使患者明確飲食在疾病康復中的意義。
2.3.2.4并發癥的自我觀察和預防(1)胰瘺: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本組病例中有2例發生胰瘺。患者術后1周左右出現腹脹、腹痛、高熱,腹腔引流液增多呈混濁液,腹腔淀粉酶增高而確診。確診后采用持續低負壓吸引,保持胰液引流通暢,瘺管周圍的皮膚保持干燥,以防止皮膚糜爛。采用全靜脈內營養,以補充營養、水分與電解質。給予施他寧3000u加生理鹽水48ml靜脈微泵24h以4ml/h維持抑制胰腺分泌。(2)膽瘺:也是此類手術后嚴重并發癥之一。若出現大量膽汁被引流出來,或術后有不明原因的腹脹應考慮到膽瘺的可能。本組病例無膽瘺的發生。(3)出血:術后在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同時,要注意傷口敷料有無滲血,各引流管的引流量、顏色及性狀。補充維生素K、維生素C,必要時輸新鮮血漿以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本組有2例發生消化道出血癥狀,給予奧美拉唑靜脈注射,均因及時發現病情、積極治療后好轉。
3體會
由于Whipple手術復雜、創傷大,患者自身條件差,所以術后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如胰瘺、膽瘺和消化道出血癥狀等,因此術后的治療和護理很重要。自理學說強調護理是幫助人獲得自理的能力。應用自理學說的意義:有助于調動和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護理轉為主動參與治療、護理;患者主動參與自我觀察、護理、療養可縮短住院天數和減少住院費用。同時,患者學會自理,有助于增強自信和維護自尊,對幫助患者適應現狀,保持情緒穩定,保持心理平衡;對回歸家庭、社會,提高生存質量均有重要意義。Orem自理學說以自我照顧為中心,最終目標是使個體擔負起自我照顧的責任[5]。在運用自理學說時,三種基本護理方法應貫穿于疾病護理的全過程、相互聯系。在護理過程中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行及時、有效溝通。根據患者自理能力,靈活運用三種基本護理方法為患者服務,同時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李小妹.護理學導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30-131.
2王美德,安之壁.現代護理辭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5.
3鄭樹森.外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2.
1.1常規護理
去枕平臥6h,為防止嘔吐窒息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鼻腔持續供氧,心電監護,記錄尿量,同時2h翻身一次。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用半臥位,并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做有效咳嗽,給予氧氣霧化、協助患者定期翻身、拍背,以防止肺炎、肺不張和壓瘡發生。由于患者術后禁食時間長,唾液分泌減少,容易引起細菌迅速繁殖而發生口腔炎,故應重視口腔護理[6]。本研究25例胰十二指腸切除病例無1例發生口腔炎和壓瘡,僅2例發生肺部感染,因長期吸煙同時為年老體弱患者致發生,經加強護理后治愈治療后好轉。
1.2術后各種管道的護理
(1)胃管的護理。胃管是胃腸吻合減壓重要管道,引流的多少反映了引流的通暢,其引流量早期為250~1300mL/24h,隨著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引流量逐漸減少,如果引流不暢時將出現腹脹、惡心、嘔吐,這要找出原因及時處理,如安放位置過深或過淺、打折、管腔堵塞等,可調整位置或用溫鹽水沖管至引流通暢。術后早期胃管引流物一般為100~300mL咖啡樣液體或暗紅色液體,后逐漸轉之為黃綠色液體。若胃管內引出大量新鮮血液或血塊,要警惕吻合口出血或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應及時報告醫生相應治療。
(2)尿管護理。每天予0.5%稀碘伏棉球行會陰抹冼,。為減少尿路感染的機會,一般于術后2~3d可拔出尿管,前列腺增生癥及老年患者稍晚。在拔除尿管前應訓練膀胱功能幾次后拔除,以免拔尿管后尿潴留致再次插管。
(3)腹腔引流管的護理。因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手術范圍廣,吻合口多,為預防腹腔感染,可根據需要放置多根引流管。因此要清楚認準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并作好標識,妥善地固定好并密切觀察顏色及引流量,確保引流通暢。每天更換引流袋,并準確記錄各引流的引流液顏色和量。早期腹腔引流液顏色為暗紅色,后逐漸變淡,量減少,如引流量增多,色鮮紅,應考慮腹腔內出血可能;或引流量過多混有消化液成份,應考慮是否有瘺發生,如發現上述情況應立即報告主管醫生檢查處理。
(4)胰管外引流管、T型管,這兩管既為支架,又為減壓管,對防止膽漏、胰漏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胰管外引流的胰液正常時呈透明清亮無色狀,T型管引出液早期高墨綠色,后漸為金黃色,也要注意其顏色及量,發現問題后及匯報,防止膽漏、胰漏發生。
1.3術后并發癥發生的觀察和護理
(1)出血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嚴重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約占2%~8%。而一旦發生,其死亡率高達30%~58%[7]。可分為腹腔內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根據發生時間又分為早期出血和晚期出血。早期出血多在術后1~2d內,其出血原因由于凝血機制障礙、創面滲血、血管結扎線頭脫落,吻合口血管縫扎不緊等造成,晚期出血一般發生在術后3~12d,主要的原因為應激性潰瘍、吻合口潰瘍或胰漏以及腹腔嚴重感染腐蝕周圍血管所致。因此術后護理對出血的護理非常重要,嚴密觀察患者意識及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腹腔引流管及胃腸減壓、胰管外引流管、T型管通暢,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狀、顏色及量;同時遵醫囑給予加強止血藥、輸血、凝血因子等治療,整補液速度,作好再手術準備,必要時急診手術止血。如為應激消化道出血所致可給予冰鹽水100mL加去甲腎上腺素10mg胃管內注入。本組出現2例消化道出血和1例腹腔內出血,經積極及時保守治療后均痊愈。
(2)胰瘺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8]。導致胰瘺的發生既同患者體質和醫生的技術水平有關,也與腹腔感染有關,為減少其發生可提早預防,預防方法為持續使用生理鹽水24mL加生長抑素(思他寧)3mg,持續靜脈泵注入1次/12h,注意事項:①維持靜脈泵入過程中輸液泵的速度。②減量使用后,動態觀察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和性質,有特殊情況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及時處置。本次研究病例中發生胰瘺2例,經保守治療和精心護理后均在2個月內治愈。
(3)膽瘺亦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較胰瘺發生率低,一般發生在術后3~10d,5d內發生率較高,其發生原因大多樣,只要是膽腸吻合口關閉不嚴密或膽管血運差壞死所致。若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突然增多,顏色為黃色膽汁樣液體,或術后有不明原因的腹脹可考慮到膽瘺的可能。一經確診膽瘺即予雙套管持續負壓吸引[9],同時給加強抗生素應用和營養支持。本研究發生膽瘺2例,經及時引流及精心護理,在2周內均痊愈。
1.4營養支持的護理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手術切除范圍廣、創傷大和重建吻合口多,因此要確保患者康復,術后高效營養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營養支持分為腸內和腸外,一般早期為腸外,后期為腸內,但腸內營養的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本組研究表明,因腸內營養有利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防止菌群移位[10-11],比腸外營養更符合代謝生理、更安全的營養方式[12]。本研究病例中均在術中放置空腸造瘺營養管,于術后第3天開始從營養管滴入安素等腸內營養液。其護理要求做到:牢固地固定營養管,防止其脫出移位,防止打折,定時沖洗營養管,保持管道通暢;輸注營養液的濃度、容量和速度應逐漸增加并用輸液增溫器將溫度控制在35~40℃[13-14]。
2結果
本研究病例中術后發生并發癥出血3例,胰瘺2例,膽瘺2例,肺部感染1例,多臟器功能衰竭1例,其中兩種并發癥發生2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6%。除1例因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致死亡外,其余病例經過本科人員正確治療和精心護理痊愈出院,護理上無任何并發癥發生。
3討論
腹部外科手術中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是難度較大的手術,由于其手術操作復雜、多器官切除、創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均較高,曾有文獻報道此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可高達30%~50%[15]。而研究病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只為36%,只有1例因年老、體弱、發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病例經正確治療和精心護理均順利康復出院。因此筆者認為:患者行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能否順利康復,固然與患者的自身條件和精湛的手術操作技能密不可分,但護理人員圍手術期的精心護理也是不可忽視的。如在護理上,一要重視基礎護理,通過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整體護理計劃,術前提前干預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術前指導,由于患者術前處于神經精神高度緊張狀態,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是要對其進行整體護理質量要求較高,對護理需求也較多、較廣,同時進行心理干預次數多、花費時間長,但通過術前護理,可以使患者減輕壓力,對患者手術成功是否非常重要,個別患者出院后仍需隨訪心理干預;二要重視術后護理,術后嚴密細致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特別要重視各引流管的觀察和護理,做好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對術后并發癥的觀察,特別是對胰瘺、膽瘺、出血、感染等重要并發癥的觀察,做至及早發現及早匯報病情變化,提供給醫生準確的資料,達至盡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患者的康復和預后有非常重要。由于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失血量大、術后患者大都存在營養不良情況。營養不良是造成患者術后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發生率為30%~60%[16]。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優點:
(1)維持腸道粘膜細胞結構與功能完整性;
(2)維持腸道屏障功能,防止細菌易位的發生;
(3)有利于肝臟蛋白質的合成和代謝調節;
(4)刺激消化液和胃腸道激素分泌,促進膽囊收縮,胃腸蠕動,減少淤膽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