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關于農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水稻插秧育秧技術要求較高
一是想要使用機械插秧,需要一塊標準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要均勻分布;二是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壯,并且無病蟲害,滿足水稻高產的要求。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戶家庭均采用家庭勞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戶更加偏好傳統的插秧技術,機械化的插秧技術成本較高,對于收入較低的農戶家庭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就導致機械插秧技術不能夠在水稻插秧技術推廣中得到良好的運用。
1.2機械插秧的技術限制
機械插秧所選擇的秧苗一般是帶土移栽,秧苗的年齡在15~20天,葉齡在3.5~4葉齡之內,秧苗的高度在12~17厘米。若地里的水越深,秧苗就不會露頭,就不能夠使用機械進行插秧。在插秧的過程中,也可能受到天氣的影響,在秧苗的插秧季節無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導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而機械并不能夠采用大秧苗進行插秧,這樣插秧機就成為了擺設。
1.3水稻農田中的灌溉水利設施落后
在大多數的水稻農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統比較落后,不能夠做到自如地供水和排水,使得農田水深得不到有效控制,這就為插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4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
由于農村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農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較慢。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數人還是比較傾向于傳統的插秧模式,且沒有辦法去創新和改進,改良水稻的種植環境。這就在客觀上阻礙了水稻插秧技術在農村的推廣與落實。
2解決水稻插秧難以推廣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轉的進程
要將土地集中在比較優秀的種糧大戶中去。過去,為了提高糧食的生產率,國家推行了,將土地落實到每家每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而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日益增加的農業需求,這種生產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只有將土地集中到農業大戶中,對土地進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夠有利于水稻插秧技術的發展,這樣才有利于機械化農業生產模式的進一步推進。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統
進一步推廣水稻插秧技術,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對我國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改造,使農田實現有效灌溉和排水。推廣的技術人員還要根據實際的農業生產需求,對農田實行隨時灌溉隨時排水,為水稻的種植和生產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條件,滿足農戶對插秧的要求,進一步推廣機械插秧技術。
2.3加強水稻插秧技術的宣傳與培訓
想要進一步推廣水稻插秧技術,就要加大新技術的宣傳力度,還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只有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農民配合推廣的積極主動性也會隨之提高,水稻插秧技術也將會得到更好的推廣。推廣人員還要加強農民插秧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機械插秧技術,讓農民群眾主動的改造水稻的種植環境,為機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條件。
3結語
(一)農業科技項目具有很大的社會性。
農業科技項目涉及面廣綜合性強。農業科技項目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牧業4個領域。以農業產業化項目為例,就涉及種養業、農產品加工、農業資源利用保護和產業服務等方面。農業科技項目的作用旨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增加農業收入,促進農村科技進步,有的還提升了周邊地區農戶的規模化種植,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延伸了產業鏈,帶動相關貿易、服務、信息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可見,與工業項目相比,農業項目的社會效益更加顯著。
(二)農業科技項目有較強的應用性。
與基礎研究相比,農業科技項目具有較強的應用特征。農業項目多數為農、林、牧、漁業產業經營中實際應用問題和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如2011年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目的是建設一批農林種苗花卉農業、稻米加工、天然蜂業中蜂健康養殖、水產羅非魚加工、寶桑園果蔬汁飲料、水稻育種技術、百得佳有機先米國資源精深加工、春麟化工磷肥、微補植物營養、鴻威農漁產品加工機械等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培育一大批新產品、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加速以企業為創新中心的建設開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農業科技項目具有成熟期長、社會影響深遠的特點。
農業領域的種植、養殖、加工至少需要1年以上時間,而林業產品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農業科技項目帶來的效益不止是經濟效益,更多的是社會效益。農業項目對當地社會生活、經濟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都是深遠和長期的,其社會影響可能遠遠大于所帶來的經濟效果,包括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業增收、輻射帶動農戶致富、培訓農民技術進步、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節能減排、促進生態平衡、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
(四)農業科技項目的社會效果很難量化。
除大多數的經濟效果可以量化外,農業科技項目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很多是屬于較難量化的,以貨幣計量或者實物計量都艱難。正因為農業項目的社會影響較之經濟效益突出,而社會效益的難以量化特征導致我們很難去對農業科技項目進行社會效益評價。現今,人們對科技項目的社會效益都不是十分重視,要么將之附屬在經濟效益評價,或借用對工業項目的社會評價方法來套用在農業科技項目上,是不符合農業科技項目的發展規律的。
二、農業科技項目績效評價的內容設計
考慮到農業科技項目的上述特點,對農業科技項目的評價就不能只簡單停留在經濟評價這個層面,還應該深入研究其社會評價方法。農業科技項目的評價應包括兩方面:經濟評價和社會評價。
(一)經濟評價。
經濟評價包括對財務支出合理合法性的評價和經濟指標實現程度的評價。
1、財務支出的合理合法性。
根據項目結題驗收時提供的專項審計報告和其他財務資料,與項目合同預算科目進行對照,逐一審核其合理合法性。第一,審核所提交的審計報告內容的完整性和數據的正確性。是否有承擔單位提交的審計報告與所附的數據、內容不一致的情況,或因項目負責人缺乏財務知識,或審計人員原因導致的審計報告中項目經費科目與合同書科目不相符等情況。第二,審核承擔單位提交的附件的真實性與合法合規性。所附的附件至少應包括:(1)項目承擔單位出具并加蓋財務印章的項目經費使用情況表及項目專項經費明細賬。明細賬包括專項經費明細賬和配套經費明細賬。并據以核實科技經費是否專款專用等;(2)項目合作單位出具并加蓋財務印章的項目經費使用情況表及項目明細賬。明細賬也包括兩部分:專項經費明細賬和配套經費明細賬;(3)大額支出的原始憑證復印件。關于大額支出的衡量,沒有統一的標準,應根據項目經費額度的大小來確定。第三,核對項目的預算支出與項目的實際支出是否相符,凡國家有明確規定的,變更合同支出必須經科技部門批準方可變更的,要查實其是否履行手續及手續的完備性。國家沒有規定的,凡實際支出與合同預算科目差距較大的,應有項目承擔單位提供的具體說明,并分析其合理性。第四,檢查政府資金的撥付和使用情況以及配套資金的到位情況。核查項目的專項經費的使用率、檢查配套資金的到位率以及是否存在虛報配套資金等。
2、經濟指標的完成程度。
核對經濟指標時,考慮到農業科技項目的應用性較強,應核對是否有項目承擔單位提供的反映其經濟指標完成與否的證明材料,如銷售合同、應用單位的證明、合作企業的財務報表等。
(二)社會評價。
對科技項目做社會評價是分析項目的實施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力。農業科技項目的社會影響力應從以下方面來分析:
1、項目的實施對國家或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第一,評價項目對國家或地方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分析項目是否完成合同書的要求,包括出版的與項目相關的專著、科研論文、獲得的專利、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獎勵、研制成果的應用情況如生產效率的提高程度、科技成果應用的轉化率等,以及項目的成功程度。第二,如果屬于基礎研究的農業科技項目,即使沒有相關的應用效應,也應當視作項目所從事的工作是其他技術發明的后盾,而具有非常重大的社會意義。第三,關于科技服務類的農業項目,評價項目的實施對當地關鍵生產活動的重要性。農業科技攻關取得的創新成果,只有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才能實現其最終價值。對廣東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計劃,要依據項目所派出的農業科技專家、免費為農民群眾發放的科技資料和技術資料、贈送或者以優惠價格向農民銷售水稻、蔬菜、玉米等種子,贈送肥料、農藥,受益農民等情況來評價。對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項目,要依據派出的省農業科技特派員數量,這些特派員在各村鎮、種養殖大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服務點開展的“點對點”技術服務工作來判斷,包括:舉辦技術培訓專場、發放技術資料等。
2、項目的實施對國家或地方其他社會目標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分析項目的實施對社會環境的其他影響,如帶動社會就業、收益分配效益、節約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等。比如,對廣東省森林生態建設網絡項目進行社會評價,要通過分析項目對定位站的建設,逐步開展不同森林類型的生態效益建設的研究,對促進森林小氣候、森林土壤、森林水文、森林部落、生物多樣性、森林健康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這些影響往往是長期而深遠的。再如,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推進的現代漁業建設,極大地推進了現代漁業產業發展。廣州、梅州、深圳、佛山等地所發展的集垂釣、美食、娛樂、度假、旅游、商務于一體的高層次休閑漁業,每年觀賞魚產值10億元,占全國的60%,該項目所促動的配套漁具產業也迅猛發展起來,有200多家漁具生產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國的60%以上。廣州、東莞、中山等地已成為觀賞魚養殖集散地,產品遠銷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對農業科技項目的社會影響力的評價往往需要大量的定性分析。
三、案例解析
(一)項目基本情況。
該項目課題名稱為“水產安全生產的綜合示范”,承擔單位略,項目執行期間為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該課題研究內容為:在廣東、湖北兩省,圍繞水產安全生產的綜合示范開展重要魚蝦質量安全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集成、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監控技術研究與集成、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機制和模式、重要魚蝦健康食品安全養殖示范與推廣研究。
(二)項目績效評價指標。
目前世界上正在生產和使用的農藥有幾千種,而我國所在生產和使用的農藥也有上千種。農藥每年的使用量在50萬~60萬噸之間,使用面積達到了2.8億hm2,使用的農藥中有大約80%直接進入環境。我國生產農藥的生產地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天津、山東等地,農藥使用量較大的地區是浙江、山東、江蘇等地。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的南方地區農藥使用量相對于以小麥為主要農作物的北方地區要大,生產實踐中,蔬菜水果的使用頻率較其它作物要高,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更為直接。近年來,由于農藥的頻繁使用,導致各種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最終導致農藥的使用次數和濃度不斷的增加,各種濫用和亂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現象頻繁發生、屢禁不止,導致有害物質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與危害。大量殘留在蔬菜上的農藥還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毒害,引起急性中毒或導致農藥在人體內的積累和富集,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如癌癥等),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同時由于農藥的使用使得害蟲的天敵和益蟲數量急劇減少,使得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目前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它們分別是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而其中最容易引起農藥食物中毒的是有機磷類殺蟲劑。
二、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農藥的使用不僅對農作物本身有影響,同時還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著影響。農藥的使用雖然可以使得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但是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小覷。農藥中有一部分化學性質穩定不容易被降解,水溶性低,脂溶性高,這些性質使得這些農藥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而殘留在環境中,有的已經停止使用幾十年的藥物,至今在一些環境要素中都可以檢測到其殘留物。WHO曾對19個國家進行過統計,統計的數據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0萬起農藥急性中毒事件,真實數據高達200萬起,有大約4萬人因為農藥中毒而死亡。農藥的使用會對生物鏈帶來嚴重的影響。高毒農藥的使用會使得自然界中害蟲與其天敵之間的平衡關系被打破。我國有著十分豐富的鳥類資源,其中有著許多受到保護的物種,但農藥的使用使得這些鳥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許多高毒農藥對與野生動物而言沒有安全劑量可言,例如呋喃丹。據調查在多年使用呋喃丹的浙江省義烏市某甘蔗種植區內,在一個由低丘陵地、村莊、農田組成的約5km2的生態環境中,僅發現一只麻雀;在使用多年呋喃丹的甘蔗地lm2的耕作層土壤中,只發現3條蚯蚓,而在鄰近末施用呋喃丹的對照地中有30多條。據當地農民反映,使用呋喃丹初期,施藥后的土表可見到大量死亡蚯蚓,現已少見。當時還可以見到小型獸類被毒死情況。還有研究表明,在珠穆朗瑪地區東絨布冰川海拔高達6500米以上的地區有有機氯農藥痕跡,這表明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基本已經無處不在了。因此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