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體育德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小學體育學科落實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須要結合小學體育學科的特點來進行。小學體育學科教學的任務是通過教給學生一些體育運動項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學生學會科學鍛煉、合理鍛煉,同時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培養和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紀律觀念、團隊意識等。這里更為關鍵的是根據新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新時期小學體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標是使學生們樹立健康第一的體育鍛煉理念,要求學生從小就能夠掌握一定的健康衛生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及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方法,重視體育鍛煉,并且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要關注學生對體育鍛煉認識的提升,而不是僅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成長需求,有利于學生使體育鍛煉成為自我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從而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認識。
二、注重德育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上的體現
德育教育作為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實到體育課堂教學的每一部分,所以,在體育課上,教師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滲透進來。在教學內容中,如一些長跑項目的練習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在團隊項目中引導學生們意識到集體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而在教學形式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安排來落實德育教育,如上課整隊要迅速,隊列紀律要嚴格,培養學生遵規守紀的意識;在學生在進行運動項目的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護,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進行活動時,要注意對于器材的合理使用,養成愛護集體公物的品質??傊W體育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從細節著手,對小學生進行反復、細致的引導,這樣非常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無形之中也就能夠落實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學目標。
三、針對學生年齡特征,因材施教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強調要以生為本,即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一定要結合學生們的實際,這樣才能夠最大化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小學階段的教學歷時六年,學生的學習時間跨度大,也意味著學生們會有不同的變化,所以,在小學體育課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觀上尊重這種變化,從學情出發來因材施教。總體來看,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因為學生們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認識方面還未成形,這時教師要注意循序善誘,耐心的、反復地予以引導,這樣他們才可能把一種行為上升到一種好的習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發揮其喜歡表現自己的優點,教師一方面要對其行為認識予以引導,同時也要利用好“表揚”這一有利武器,對于學生的進步及時的予以肯定,這樣既能夠鼓勵一部分學生,同時也能夠樹立榜樣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緊抓課堂常規,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馬卡連柯認為:“制度越明確,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行為習慣的基礎?!币虼耍隗w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思想表現和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嚴格的要求與措施,并有步驟、有重點地把課堂常規的內容與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守紀律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學生的行為準繩。如:按指定地點準時集合上課,不得隨意缺席或擅自離隊;分組做練習時,必須按規定排好隊等。這樣就使學生明確了行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紀律、團結同學、熱愛集體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課的組織和教法措施實施德育滲透
體育是以身體和智力為依據,通過各種實踐運動來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促進全面發育,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種社會活動。小學體育是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教師要通過自身示范等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能,通過身體的鍛煉來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的身體發展,培養其思想道德品質。小學生處于身體、心理發展的可塑期,體育教師的每一個教學動作與語言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發展與成長。體育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僅要注意學生身體的素質與變化,更要注重學生內心活動的變化。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通過快樂輕松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這樣不但能增強學生自身的體魄,還能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作為體育教師自身,要保持好強健地身體,保持好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保持好樂觀豁達的情緒,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起到帶頭作用。教師一定要嚴于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身工作的責任意識,樹立好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思想。
二、組織活動,激發集體意識,促進個性發展
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就是其更具廣泛性、活動性。體育課不像其他文化課一樣,僅僅講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它是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生動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教師,要經常組織各項體育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集體概念,樹立集體意識,區分個人與集體的差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師可以組合拔河比賽,通過組織拔河比賽讓學生了解集體力量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團結才是力量,團結才能取得勝利。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足球比賽,讓學生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明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明白不同自身優勢適合不同的位置。小學生集體思維意識淡薄,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體育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特性,制訂相應的活動目標,培養學生以集體為上,以班級為上的先進意識,促進其心理素質的發展。
三、肅清課堂紀律,重視課堂紀律,做到以德育人
小學生身體心理活泛,屬于好動時期,甚至部分學生處于淘氣搗亂狀態。在體育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注意明確課堂紀律,不能讓一堂課程在混雜騷亂之中進行下去。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體育教師一定要教育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遵守紀律,制訂一定的規矩,讓其養成禮貌待人、尊敬師長的好品質。例如,在體育戶外課開始時,教師要教育學生自動排列好隊形,集體參與報數,不無故曠工,姿勢要整齊一致,要注意對教師的禮貌問候;在課堂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有事提前舉手報告,不能中途無故脫離集體;在課堂結束時,要注意總結此堂課上的問題,鼓勵表現好的學生,對淘氣的學生進行指正,鼓勵其進行改正等。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不同場合必須有的規矩,規范課堂紀律,使課程能夠有序地進行下去。
1.運用多媒體為德育課程實施增添活性元素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僅適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同樣適用于德育課程的實施,為德育課程實施增添活性元素。我們知道,對小學生講黨、社會主義的知識是抽象的,抽象的知識讓小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也給小學德育工作者帶來較多的困難,而利用多媒體進行知識講解可使這些困難順利解決。例如,2012年黨的十順利召開,為了向學生宣傳和講解黨的十的內涵和意義,我們用視頻出示“十的動漫教育片”。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在“時光穿梭一號”飛船的帶領下,領略了祖國的壯麗河山和秀美風景,更深刻地感受國家十年來在各個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學生們目光炯炯、聚精會神,這說明以圖像、聲音、動畫等組成的多媒體手段充分感染了現場的所有學生,徹底改變了以往單純說教、理論灌輸效果欠缺的無奈狀態。
2.結合多媒體的引導,激發學生對主題教育的學習興趣和行動欲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我們的一切意圖、一切探求、一切理論都會落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特點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品德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寶貴營養,它的最佳落腳點就是德形于行,作為小學德育工作者,就得抓住過程性的時效,尋求良好途徑,喚起學生的道德意識,激發學生的行動欲望。多媒體技術手段的滲入就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它可以將抽象的文字教材變為圖像、視頻和動畫等,從而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愉悅的、可以多向交流的虛擬學習情境。例如,每年三月學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時,許多班級傳統的導入方式多以教師談話為主。時間一長,學生就會興致平淡,效果甚微。當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后,學生們精神飽滿、興致勃勃,變換的畫面、多彩的視頻和富有感染力的聲響等整體化結合,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一個個平凡崗位上的誠信模范人物,不僅讓學生們方便快捷地了解誠信的內涵與作用,更在真實具體的視頻中看到社會各行各業優秀人物的誠信典范,感受到誠信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向榜樣人物看齊,將誠信的品質扎根于心底,并產生將誠信落實于行動的欲望。
3.多媒體的恰當運用對小學德育課程實施有著助推作用
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心理發育和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個重要階段形成,因此需要各方面的積極教育和引導。多媒體的運用能讓“長而慢”的德性培養提速,對德育課程的實施起著助推的作用。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方面,用多媒體引入的勵志故事、生動漫畫、靈動配音等,都能引發學生更加關注自身的行為習慣。在人文精神方面,多媒體的介入往往讓單一的人格教育變得有形象感、有意境感。如進行“小季布”班級故事會時,在津津有味地聆聽完教師對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介紹后,學生們其實很想知道季布的真實模樣和生活背景狀況。教師相機而動,用多媒體出示了具有誠信品質的季布的線描畫與油畫的高大形象,畫面完整地勾勒了他的生活模樣及威武風范,學生們的崇敬之情越發明顯。在環境教育方面,校門口的LED屏,滾動播放當天或當周的德育宣傳語,讓學生在日?;顒訒r,見屏便能警醒自身言行??梢?,多媒體運用對德育課程的實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在主題實踐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前,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多媒體手段盡管是那么先進、那么獨特,也只是快速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標的一種輔助手段。教師永遠都是活動的控制者和操作者,學生永遠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
1.把握最佳時機,避免顧此失彼
在“告別陋習,美化校園”的活動中,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作了兩場活動的比較。一場是讓學生觀看一段時長40分鐘的視頻,再回頭來讓學生評判視頻中行為習慣的對錯。另一場則是看一段視頻暫停一下,教師就剛才的視頻讓學生談談感受,引出其中蘊涵的道理。一番探討過后,再繼續播放下一段視頻。結果發現,第一場起初的十分鐘,學生個個聚精會神,融入其中。但當一個片段放完后,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用松散無效形容了,大多數學生出現了觀看疲憊、思維不積極的狀態。而第二場采用片段式播放,每個片段的間隙,教師及時抓住教育目標的最佳點撥時機,引導學生一起探討每個片段所折射出的育人道理。學生參與積極,現場氣氛熱烈,還不時掀起進一步觀看的熱潮。因此,多媒體技術在實際操作中要把握一個正確的運用目標,避免視頻播放的時間過長而導致學生失去興致,更失去教育的最佳良機。
2.把握一個最佳的切入點,避免泛泛而談
多媒體技術在實際運用時,要使學生過目不忘,就要有預先的一些特殊策劃,那就是把握一個最佳的切入點,使這個亮點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如在舉行六年級畢業典禮活動時,大屏幕上出現了六年前這批學生入隊時的一個個場景。學生們很驚訝地看到兒時稚嫩的同伴與自己,一會兒嘴角抿笑,一會兒又閃著淚光,更有許多學生與身旁同學擁抱抹淚。這一環節的視頻再現將現場氛圍推向了,充分激發了學生對童年的真切回憶;過往青澀的美好時光,更激起大家對母校的深情留戀。全體六年級師生及家長們無不熱淚盈眶,心潮澎湃。這里,童年入隊時珍藏的視頻再現,就是學生精神成長、道德提升的最佳切入點,是多媒體合理運用的關鍵所在。
3.把握一個恰當的度,避免濫用失色
當多媒體技術運用在晨會、班隊會等德育陣地時,教師就要正確處理好新舊教學媒體的關系。首先要知道,在積極倡導新媒體運用的當下,并不是否定與排斥傳統教學媒體的功能和運用,而是應懷有“拿來主義”的精神和方法,使現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促進、合理補充與有效輔助,力求達到1+1>2的實際效果。其次,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切不可將傳統的課堂講授演變成現代多媒體的“另類灌輸”,要注重有效性和科學性,把握好一個恰當的“度”。比如,在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考慮重難點的內容,更要兼顧學生實際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得德育效果達到最優化。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