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文素質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主體活動。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社會文化歷史傳播,以人類個人素質提高為目的的“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以教學科目出現的大學語文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語言的教育,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是人存在的領域。我們只能在語言和存在相遇。語言即言說。言說即指示出,讓看,讓聽,它以顯現、敞開、照亮的方式呈現世界。”這種“人文屬性”的存在,讓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無內涵的語言教育,而且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以人為核心的教育。大學語文體現中華民族成員的智育、德育、美育,其中蘊涵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因此精神教育才是語文的核心,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屬性,是民族精神的源流。以人為本的大學語文可以張揚人的個性、發展人的精神世界、體現人的想象自由。文學也是人學,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語文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工具。文學作品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沉積中文化精髓的體現,是人類美的世界的集合和作者人生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大學語文將優秀的文章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將人的權利和責任意識,人應具有的高尚理想和品格等觀念傳達給了學生。文章中蘊含的優秀的精神文明世界,也通過學生在閱讀作品、審視作品時和學生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的人生。
二大學語文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
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大學生使用和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及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這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業務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科學成果整理和傳播,有利于專業課的學習。大學語文教學也是精神文明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思想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實質就是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指導下,使其擁有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克服困難的素質。大學語文精選的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優秀作品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大學語文教學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提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1.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塑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歷史上仁人志士的標識,也是當代大學生應具有的精神品質?,F今國內外形勢復雜,各種威脅不斷,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抵御世界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覬覦就需要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操給我們堅定的意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內容。大學語文教材精選了中華民族和世界包含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學精粹。例如,在《關山月》中陸游表達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為民族獻身的情感。大學語文選用了眾多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勇于奉獻精神和閃耀愛國主義情懷的文章。“不要為富貴為仁,不要為求生害生,必要時殺身成仁。”這句話被無數仁人志士作為精忠報國的座右銘。大學生作為迎接明天世界挑戰的一代,更需要民族氣節,更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2.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社會的發展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教育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豐富扎實的知識技能并重。同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文以載道,大學語文所選錄的文章是作家精神的體現和價值取向的流露,要讓學生領悟其中人生哲理,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孔孟語錄》十二則里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展現了孟子的憂國憂民思想,學生深切感受并領悟孔孟的價值標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边@是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學作品中生動的事例可以震撼心靈,鮮活的人物形象可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作者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3.有利于培養學生崇高美好的審美情趣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終古常新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美的世界,學生在這個世界里被熏陶,提高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大學語文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鑒賞名篇意蘊,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睅讉€字表達的美景如畫面般鮮活。優秀的文學作品表達的生活圖景生機勃勃,表達的情感純真熾熱,學生沉浸在這種內容與形式和諧的美中,不知不覺中就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陶情養性,形成高尚審美觀、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三結束語
一、具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責任心
時間的不可復制決定了教育的不可復制。因而作為教師,應以高度負責精神,給予教育對象全面而充分的關注,諸如思想的成長、思維的開拓、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思維方式的習慣性選擇和突破性建設等等。應該說教師具有愛崗敬業精神是對教育客體、對國家、對民族的負責行為,應是首要具備的素質。
二、具有認知能力
語文能力強調的是對社會生活的剖析,對人們的道德情操、價值標準的建設。在這樣一個前提下,語文教師就需要認知社會現象,掌握正確的觀念,確定符合時代社會需要的價值標準,尊重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個性光輝。
三、具有及時更新知識、終身學習的精神和能力
要想使語文真正服務于當代、未來,面對當今社會的瞬息萬變的風貌,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不至于抱殘守缺。
四、不僅有組織教學的能力,更強調綜合能力
一、農村初中語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1.理念陳舊,素質教育思想缺乏
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素質教育的效果和命運。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對于素質教育理念根本沒有足夠的重視,教學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教學,缺乏素質教育思想,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缺乏層次性,不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身心發展特點,沒有形成有效地形成語文素質條件和基礎。
2.語文教學缺乏德育功能的滲透
德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的 “理想階梯”。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授方法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沒有把語文中體現精美的字、詞、句、段、篇、章與素質教育聯系起來、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平凡的德育教育內容,只是為教學而教學,為任務而任務。沒有把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和渠道利用起來。
3.語文素質教育培育單一
面向每一類學校,面向每一所學校,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這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而由于農村初中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足,領導重視不夠,往往只是在某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在培養學生會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學會創造等方面缺乏有效地措施。
二、農村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出路
1.更新理念,樹立思想教育思想
理念的更新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和有力措施。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要通過素質教育體現基礎教育的本質。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識規律,制定好能為全體學生接受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學得會,能掌握,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其次,重視教學效果。通過及時的對教學效果的反饋,調整教學手段,做到“顧兩頭,促中間”。再次,實行分層教學、分流教學。農村初中的現實是“貧富”差距較大,在教學中要通過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通過分層教學、分流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樂趣,達到基本的要求和不同的發展,促使全體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有進步。
2.注重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
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思想道德素質。語文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強化德育功能,為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農村初中語文素質教育應把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一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如《活版》中的“活字印刷術”,及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蕩氣回腸的明清小說,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情操的熏陶。二是利用語文教材內容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山河?!肚邎@春•長沙》、《沁園春•雪》、《岳陽樓記》中在作者刻畫下的祖國山河顯得絢爛綺麗、美不勝收、風采誘人,一幅幅“中國心”的畫卷烙印學生的腦海,從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三是教育學生學習英雄人物,立志報效祖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些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教師要善于用英雄之魂素質學生的靈魂,深入學生的心中,教育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才。
3.培養學生的多種素質
素質教育的實施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在初中語文素質教育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培養學生的多種素質。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將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審美素質、個性素質有效結合,通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語文的基本技能;通過鉆研教材,挖掘美育內容,如《濟南的冬天》、《春》中聲情并茂的文字,身臨其境的意境,以閱讀的方式找出異同,從而去審視、評價作品中所蘊含的美育內容,使學生能夠得到美的熏陶;通過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農村初中語文全面落實發展素質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