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素質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千秋大業。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該按照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養學生,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歸結點,是促使學生具有健全的文化人格,最終成為品行端莊的文化人、文明人。當代中學生生活在國際風云變幻、社會改革開放的大變動時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各種觀念的變革和影響學生心理發展因素的多元化趨勢的增強,都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促進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交際工具的表層上,而應在相當程度上促進學生于語言習得過程中培養人文精神,獲得個體人文素質的提高。
不過,提倡注重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特征,并不能因此而忽略語言文學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對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條分縷析的枯燥說教,那樣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不符合語言習得的科學規律的。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漸悟——內化——外化。
“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法國人米亞拉雷說:“在母語教學中,社會學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樣也是法國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課》以愛國主義主題為米亞拉雷的話作了最好的注釋。事實上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特別看重母語的學習。因為母語和民族文化緊密相聯,子子孫孫在母語習得中將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華民族,向重語文,尤重其于倫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語文教學有著較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母語學了是升學和就業必須掌握的一種工具外,更有繼承文化傳統,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層意義。”“學好語文是每一個國民的基本義務”——香港大學施仲謀教授如是說。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強調國家民族觀念,努力于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對語言載體背后民族文化意識的認同感的萌生和觀念的內化,則可以說是自己的基本義務了。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中最基本的內容和層次。中學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語文教材既是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材。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指導學生去了解、認識、思考、聯想,從而學習和借鑒。比如教材中的詩、詞、文、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傳統的審美文化,道德、風俗、禮儀文化、建筑、音樂、工藝文化等,內容十分廣泛。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內容稍加點化,讓學生從中接觸到傳統文化,了解其豐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其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更值得啟發學生去思考,引導他們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等;思考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及其規律;體認大自然和客觀物質世界的奧妙,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與人、社會和世界發展相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要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揚的科學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糾正學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傾向和模糊認識,從而使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愫、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
二、大力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高級層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識的輸導是不夠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和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華,而且張揚著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貴和持中,舍生取義,正道直行,人定勝天,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反對分裂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發揚光大。此外,教材中還為我們樹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了祖國,為了理想,終身正道直行的執著追求精神;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表現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懷和高尚人格;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精神;還有表現中國勞動婦女勤勞、質樸、善良、勇敢、堅強的花木蘭、江竹筠、劉胡蘭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隨處可見,舉不勝舉。他們驚天動地的事跡,光照人間,為我們后人樹立了做人的楷模。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發掘這些人物形象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精心地選擇、組合、疏導,在人物形象與學生心靈中間架起一座情感橋梁,使學生的靈魂超越時空,與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進行交流溝通,沐浴他們的人格光輝,感受他們的精神道德力量,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從而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載者和實踐者。
(一)搞好人文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高
等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高等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的辦學目標是培養能夠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論和專業實用技能,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具備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所以,管理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是圍繞人展開的,而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我們在培養管理人才的時候不能只注重科學性,只關注學生技術性實用性的知識。
(二)多種因素造成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較低
社會是造成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關鍵原因,市場經濟所必然導致的功利、理性、物化,個人利益的追求、大眾文化的流行,使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某些層面缺乏人文價值的導向,導致物欲至上,拜金主義等一些不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流行。例如由廣州的廖勇等對82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存在“人生目標茫然”“人生支柱物質化(權力、金錢)”“信仰危機”等嚴重的思想問題,以就業為終極目標的功利和短視培養模式造成對人文素質培養的形式化。
二、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思路
(一)充分認識工商管理專業特點,轉變辦學思想,以培養具有厚積薄發能力的人才為己任
張杰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商業道德、終身學習的能力、合作溝通能力、經營管理能力、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質。因此,高校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沉住氣,拋棄企圖“立竿見影”的辦學思想,拿出“百年樹人”的氣魄,在強調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應該充分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以的思想道德體系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誠、信”等價值觀、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只有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職業管理人,只有培養出這樣的人的高校,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承擔起了應有的社會責任。
(二)以多種途徑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的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