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餐飲產業調查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哪種餐飲模式利潤最高
按特色餐飲、快餐、小吃、火鍋四種業態測算,三大指標分別是:就利潤率而言,特色餐飲8.76%、快餐5.2%、小吃10.4%、火鍋9.6%;就年人均勞效而言,特色餐飲20XX元、快餐35985元、小吃59940元、火鍋49100元;就企業每平方米營收而言,特色餐飲14437元、快餐13960元、小吃4683元、火鍋3743元。
老字號重現發展生機
在接受調查的餐飲企業中,80%的企業開業年限超過3年,50%以上則是具有十年以上的歷史,74%的企業為民營。老字號企業經過這些年的市場錘煉,重現發展生機,在30強品牌中占10席,老字號跨區域連鎖擴張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餐飲企業中,已有62%開展了特許經營,并把其視為品牌擴張和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餐飲企業人才缺乏
從財務能力來看,企業對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表示擔憂。餐飲企業中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占據了企業成本費用的最大部分,分別為37%和12%,且均比上一年度有所上漲。從人力資源狀況來看,企業一線人員和高層次管理人員缺乏。企業員工流動率依然較高,平均達到了56%,影響了企業服務品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員工結構以40歲以下、高中學歷以下為主,大專以上學歷員工比例有所增加。企業對員工培訓的重視程度也有所增強,有42%的企業年度培訓經費占薪資總額的比例超過3%,平均達到3.6%。
越發注重集團化發展
從集團化發展來看,餐飲企業越發重視集中采購、統一配送,并注重中央廚房、種養殖基地和餐飲食品加工方面的多元化發展。但是在計算機聯網管理和餐飲信息化技術應用方面仍有待提高。
應關注消費者忠誠度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忠誠客戶建設和客戶關系管理,主要通過會員卡、優惠卡方式實現,但是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調查顯示,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消費的人群比例達39%,有預訂習慣的消費者比例并不高,平均僅為37%,傳統上簽單消費的消費者比例已下降至很低。
據該課題組負責人中國旅游研究院產業所副研究員何瓊峰博士介紹,本季度只有現場調查的滿意度遠遠高于2019年全年,現場調查游客對鄭州城市形象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城市公共行業服務的滿意度、旅游窗口行業的滿意度,而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滿意度最低。游客對城市公共行業服務滿意度比去年有所提高。
該調查報告還顯示,一季度,游客對旅游窗口服務的總體滿意度高于上年度。其中,滿意度最高的五項是娛樂、購物、景點、總體質量、公共服務;滿意度最低的五項是餐飲、旅行社、住宿、交通、導游。
據國家旅游局第一季度全國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統計的全國60個樣本城市中,按照游客滿意度綜合排名,天津名列第三,首次進入前三甲。第一名為重慶,第二名為煙臺。
該調查報告指出,第一季度游客滿意度最大的特點是,凡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門重點關注、強化監管、查處整治的領域,凡是目的地黨委、政府切實重視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地區,游客滿意度水平普遍較高。
關鍵詞:“互聯網+”;餐飲行業;新方向
1 “互聯網+”的相關介紹
1.1 “互聯網+”的涵義
在發改委的報告中,對“互聯網+”是這樣定義的:“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1.2 “互聯網+”的典型特征
“互聯網+”在結合傳統行業時,會有以下特征:
①連接: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構成了“互聯網+”的物理基礎,一切的數據來源、控制系統都基于連接一切為物理基礎;②融合:以互聯網思維為基本方法,融合到傳統行業的價值鏈中,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③重塑:以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重塑傳統行業的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消費者深度參與、平臺化思維整合社會閑置資源等等,在結合傳統行業后,會產生企業新的盈利方式和商業模型;④體驗:互聯網是以消費者體驗,口碑傳播為基本立足點,對消費者的服務體驗追求極致化,對消費者實現個性化服務,以消費者數據為基本參考,實現跟消費者充分互動;⑤開放:互聯網系統是個開放的系統,社會化分工更加明確,平臺化、標準化的體系更加完善,對于個體中小企業的創新服務門檻要求更低。
2 餐飲行業的發展現狀
餐飲業作為服務行業的支柱行業,對刺激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擴大內需、安置就業、繁榮市場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質量等方面,都有重大意義和貢獻。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受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食品安全等諸多因素影響,餐飲業營業收入增幅也相應降低,與前幾年的高速增長相比,已出現明顯放緩跡象。2014年,全國餐飲收入27860億元,同比增長9.7%,首次出現同比增速提升。
圖一 餐飲業年總零售額增長趨勢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
2.1 餐飲業結構向大眾化調整 近3年,高檔餐廳表現下滑明顯,2014年高檔餐飲企業近九成營業額同比下降,平均幅度40-50%,較差的達到80%,人均消費大幅下降,利潤率下滑明顯。從上市公司財報可明顯分析,2013年全聚德餐飲業務營收同比下降5.64%;湘鄂情全年營收同比下降41.19%,全年虧損5.64億元。而大眾餐飲市場則表現增長迅猛,企業平均營收增長速度均在10%以上。其中,味千拉面2014年總營收同比增長14.4%。杭州外婆家、綠茶、南京大排檔、上海南小館等大眾化餐飲門店呈現天天排隊、翻臺率居高不下的繁榮景象,這都反映了大眾餐飲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
2.2 私人社交需求為主要目的 在中國烹飪協會聯合中國網《2014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中數字表明,在除工作餐外,“朋友聚餐”、“家庭聚會”占據77%以上的飲食消費目的需求,且比例有逐年上升趨勢,可見,在目前的消費群體中,餐飲消費和社交需求之間的結合度會越來越明顯。
圖二 在外餐飲消費目的各項占比圖
(數據來源:中國烹飪協會《2014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
2.3 信息傳播依靠口碑 在對消費者首次消費的餐廳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依靠朋友口碑推薦和點評網站的內容占比已經高達74%,且點評網站的占比還在逐年提升的過程中,說明中國餐飲業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已經占據非常重要地位。
圖三 選擇就餐地點原因分析占比圖
(數據來源:中國烹飪協會《2014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
2.4 預訂方式仍然傳統 在消費者預訂過程中可以發現,電話預訂這一傳統的預訂方式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但是網絡預訂發展非常迅速,已經占據31%的比例。且更可喜的是,網絡預訂跟點餐和支付的結合度非常之高,27%的人在網絡預訂后直接選擇了點餐,其中21%的人會直接提前支付,這個對重塑消費者習慣和商家的供應鏈管理提供重大的參考價值。
圖四 預訂就餐地點方式對比圖
(數據來源:中國烹飪協會《2014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餐飲行業結構化在調整,互聯網應用已經初見成效,消費者參與度正在逐年提升,未來進一步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潛力明顯。
3 “互聯網+”餐飲業的變革新方向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餐飲O2O在線用戶規模為0.98億,相比2011年增長58.1%;2013年達到1.39億。未來幾年,餐飲O2O商務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到2015年這一規模將超過2億。
圖五 線上餐飲行業年用戶規模圖
(數據來源:品途國際《中國餐飲行業O2O發展報告》)
市場規模增長更加明顯,2012年中國餐飲O2O市場規模為386.6億,比2011年增長87.1%;2013年市場規模將增長61.1%,達到622.8億。預計到2015年中國餐飲O2O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左右。
圖六 線上餐飲行業年市場規模圖
(數據來源:品途國際《中國餐飲行業O2O發展報告》)
從業界形態來看,餐飲業跟移動互聯網之間的結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綜合型餐飲平臺主導 最早誕生的鏈接商家和用戶的餐飲類互聯網應用是團購業務,這種以線上信息傳播、支付購買代金券、線下消費、評價來形成整個消費者閉環的應用方式,幫助消費者尋找更物美價廉的服務,幫忙商家獲取更多消費人群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市場上,美團、大眾點評、百度糯米累積占據90%以上市場份額:
圖七 各團購網站月銷售市場占比圖
(數據來源:團800)
而隨著消費者需求升級,商家對產業鏈整合能力提升,以在線支付、物流配送為核心能力的外賣業務平臺發展更加迅速。目前來看,四大外賣平臺巨頭,已經占據絕對領導地位:(圖八)
3.2 垂直細分領域的高度整合 除了滿足大眾需求,提供標準化服務體驗,滿足基本飲食需求之外,市場上還誕生了以滿足個性化需求、提供精準化更具價值感的服務體驗的垂直領域應用:
3.2.1 餐飲品類外賣的垂直整合,以全流程和質量管控體系為內容的整合。如到家美食會,專注于為城市家庭用戶提供知名特色餐廳的外賣服務。用戶通過“到家美食會”的呼叫中心、網站或手機客戶端,可以方便的從周邊知名特色餐廳訂餐,并由“到家美食會”的專業送餐團隊配送到家。
專注與火鍋配送的“挑食”,火鍋不僅僅是將菜品送上門的服務而已,它的競爭力更在送上門后的服務上――配送人員到家后是否可以為用戶進行很好地擺桌、擺盤、讓用戶在家里也能很有品質地吃上火鍋。
專注于甜食下午茶配送的樓下100服務的客戶有三類:第一類是85度C、宜芝多這類連鎖品牌,電商化程度很低,處于線上線下夾縫中的觀望狀態;第二類是線下的烘焙精品店,產品味道不錯,客單價高,但是喜愛它們的年輕白領大多是在周末慕名而來,工作日生意稀少,訂單量極不平均;最后一種是廿一客、諾心這些電商原住民。以聯系消費者為模式,以配送為核心競爭力。
3.2.2 以最后一公里生鮮市場配送為核心。愛鮮蜂用戶提供一小時內的配送和零售服務,配送的物品包括食品和部分生活消費品,配送時間為早上9點到凌晨2點。其專注于社區生鮮最后一公里配送,整合小區小賣部等資源,以眾包微物流配送為核心模式,基于移動終端定位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O2O運營服務。
圖九
3.2.3 專注交易環節的網站。除了垂直化做全流程交易的網站外,還有一類是專注于餐飲服務分某一環節類應用,對于餐飲來說,排號、預約、領號、支付等等都是消費者與商戶之間發生聯系的交易環節,現有的互聯網公司更多的是從某一個環節切入整個的交易過程,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如專注于給消費者提供提前點菜服務的優先點菜。商家通過優先點菜的客戶端或網頁版上傳菜品照片,并且可以實時調整菜品價格。普通消費者可以通過優先點菜提前點菜、付款、到店報手機尾號用餐。其主要意義主要是:減少了等菜、等座時間;簡化了點菜的決策過程;解決了很多大眾餐廳菜單沒有圖片的困難。
3.3 用戶體驗進一步提升
3.3.1 上門的個性化服務。互聯網的一大特性就是個性化人性化服務,在未來,會利用大數據維度,給消費者從食材訂購、廚具的配置、菜譜的設計等關于原料和用具的個性化服務,會從外出就餐到廚師上門服務,從提供原料到提供半成品待加工的配料,從線下購買到生鮮蔬菜均可有電商配置這樣的變化。
3.3.2 食材供應鏈信息透明化。當前,食品安全為制衡餐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食材在培養過程中的信息不透明,監管不到位,消費者缺乏安全感。在未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會有統一標簽技術溯源,在培育、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伴隨著大量的信息和數據,供監管部門檢查和消費者認知,消除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恐慌和價值欺詐。
3.3.3 結合大數據,深度服務用戶,提升用戶體驗。當前,還沒有一個平臺是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各項飲食需求,只是單純的滿足比如說外賣、點餐等。但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深度應用,對消費者的信息需求把握更明確,針對消費者需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一定會出現,能夠深刻了解用戶,不管是外賣、工作餐、家庭聚餐還是朋友聚會、出差商務用餐等等,都能針對用戶的口味偏好、成本支出甚至健康情況等提供針對和建議,提升用戶體驗。
互聯網+時代,傳統行業面臨新的革命性變革,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大量的企業面臨轉型和升級,也會有部分不適應環境變化的企業面臨失敗和淘汰,新的創業者在不斷的涌入這個行業,未來的餐飲業發展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發改委.《政府工作報告》,2015.
[2]項立剛.“互聯網+”不是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簡單相加[J].銷售與市場(渠道版),2015,04:26-27.
[3]辛嘉言.“互聯網+”,加的不僅是技術[N].經濟日報,2015-03-3001.
[4]周鴻t.“互聯網+”是一場化學反應[J].中國中小企業,201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