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管理規章制度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下列環境監測活動的管理:
(一)環境質量監測;
(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
(三)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
(四)為環境狀況調查和評價等環境管理活動提供監測數據的其他環境監測活動。
第三條環境監測工作是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的法定職責。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應當按照數據準確、代表性強、方法科學、傳輸及時的要求,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體系,為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跟蹤污染源變化情況,準確預警各類環境突發事件等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第四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職責:
(一)制定并組織實施環境監測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二)組建直屬環境監測機構,并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機構建設標準組織實施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三)建立環境監測工作質量審核和檢查制度;
(四)組織編制環境監測報告,環境監測信息;
(五)依法組建環境監測網絡,建立網絡管理制度,組織網絡運行管理;
(六)組織開展環境監測科學技術研究、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適時組建直屬跨界環境監測機構。
第五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具體承擔下列主要環境監測技術支持工作:
(一)開展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
(二)承擔環境監測網建設和運行,收集、管理環境監測數據,開展環境狀況調查和評價,編制環境監測報告;
(三)負責環境監測人員的技術培訓;
(四)開展環境監測領域科學研究,承擔環境監測技術規范、方法研究以及國際合作和交流;
(五)承擔環境保護部門委托的其他環境監測技術支持工作。
第六條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依法制定統一的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省級環境保護部門對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并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備案。
第七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統一本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事故、環境質量狀況等環境監測信息。
有關部門間環境監測結果不一致的,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報經同級人民政府協調后統一。
環境監測信息未經依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公布或者透露。
屬于保密范圍的環境監測數據、資料、成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保密的規定進行管理。
第八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依據本辦法取得的環境監測數據,應當作為環境統計、排污申報核定、排污費征收、環境執法、目標責任考核等環境管理的依據。
第九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按照環境監測的代表性分別負責組織建設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環境監測網,并分別委托所屬環境監測機構負責運行。
第十條環境監測網由各環境監測要素的點位(斷面)組成。
環境監測點位(斷面)的設置、變更、運行,應當按照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關規定執行。
各大水系或者區域的點位(斷面),屬于國家級環境監測網。
第十一條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按照其所屬的環境保護部門級別,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
上級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加強對下級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指導和技術培訓。
第十二條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具備與所從事的環境監測業務相適應的能力和條件,并按照經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規定的要求和時限,逐步達到國家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標準。
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從事環境監測的專業技術人員,應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并經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統一組織的環境監測崗位考試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監測質量進行審核和檢查。
各級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環境監測,并建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對環境監測實施全過程質量管理,并對監測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負責。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庫,對環境監測數據實行信息化管理,加強環境監測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儲存,并按照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要求定期將監測數據逐級報上一級環境保護部門。
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當逐步建立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共享制度。
第十五條環境監測工作,應當使用統一標志。
環境監測人員佩戴環境監測標志,環境監測站點設立環境監測標志,環境監測車輛印制環境監測標志,環境監測報告附具環境監測標志。
環境監測統一標志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
第十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盜竊環境監測設施。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協調有關部門,將環境監測網建設投資、運行經費等環境監測工作所需經費全額納入同級財政年度經費預算。
第十八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環境監測機構及環境監測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按照管理權限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一)未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的;
(二)拒報或者兩次以上不按照規定的時限報送環境監測數據的;
(三)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的;
(四)擅自對外公布環境監測信息的。
第十九條排污者拒絕、阻撓環境監測工作人員進行環境監測活動或者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損毀、盜竊環境監測設施的,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移送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排污者必須按照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的要求和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開展排污狀況自我監測。
排污者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并經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檢查符合國家規定的能力要求和技術條件的,其監測數據作為核定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的依據。
不具備環境監測能力的排污者,應當委托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或者經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認定的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監測;接受委托的環境監測機構所從事的監測活動,所需經費由委托方承擔,收費標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經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認定的環境監測機構,是指非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的、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機構,可以自愿向所在地省級環境保護部門申請證明其具備相適應的環境監測業務能力認定,經認定合格者,即為經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認定的環境監測機構。
經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認定的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接受所在地環境保護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督檢查。
一、組織領導
設立校園環境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全校環境的建設、管理工作。
二、健全管理制度
為強化保潔措施,本期將制定《**中學校園環境管理方案》、《**中學校園環境管理制度》、《校園環境衛生監督考評細則》、《教學樓、科教樓管理制度》、《校園環境管理員職責》、《教學樓管理員職責》、《科教樓管理職責》等管理制度。
三、環境區責任人(責任單位)
a)學校大門區域環境由門衛負責管理。
b)教學樓:教室、走廊、樓梯由學生負責管理,衛生間由樓層管理員負責管理;科教樓:走廊、教室由學生負責管理,樓梯衛生間和多媒體教室由樓層管理員負責管理,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館由相應科室工作人員負責管理;辦公樓、學生公寓樓、食堂由各自管理人員負責管理。
c)教學區室外環境由高
一、高二兩個年級分片包干管理(節假日、統考、模考、校運動會期間由環境管理員負責管理保潔)。
d)運動區、生活區環境由校園環境管理員包干管理。
e)花木栽培、修枝、除草、殺蟲由專業人員承包管理。
f)校園治安、進入教學區人員登記、禁止學生將食品盒帶入校園、校園內車輛管理由校警隊負責。
四、嚴格管理制度,強化環境區保潔
a)教學樓、科教樓環境、教學區室外環境按《教學樓、科教樓管理制度》、《環境衛生監督考評細則》、《**中學行政值班及考評制度》執行。
b)運動區、生活區環境以及教學區室外環境保潔執行《**中學校園環境管理制度》、《環境衛生監督考評細則》。
五、考評辦法
a)教學區環境衛生每天由行政值日人員組織考評,次日張榜公布,逐月累計,期末總計。班級成績將作為期末評選“文明班級”、“先進班集體”、“優秀團支部”、“優秀班主任”的要件之一;新晨
b)教學樓、科教樓管理員和校園環境管理員的衛生責任區由分管總務的校長、分工環境管理的總務主任和環保組負責考評。
c)教師辦公室由分管教學的校長和年級部主任共同考評;
d)門衛、校警室、各行政辦公室由學校辦公室負責考評。
1、安全基礎管理:是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為實現安全目標而進行的有關決策、計劃、組織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動,主要運用現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種不安全因素,從技術上、組織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利的措施,解決和消除各種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發生;
2、基本對象是企業的員工,涉及到企業中的所有人員、設備設施、物料、環境、財務、信息等各個方面;
3、安全基礎管理一般內容包括:安全管理機構和安全管理人員、安全責任制、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安全策劃、安全培訓教育、安全檔案、監督檢查、工藝技術管理、設備管理、作業環境管理和條件管理等。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