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幼兒園小班游戲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學習撕圓形的西瓜和添畫西瓜上的紋路。
2、鍛煉幼兒的小手肌肉,發展幼兒的手指動作的協調性。
3、體驗撕紙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教具:西瓜實物,背景圖一張,音樂磁帶。
2、學具:西瓜操作紙若干、記號筆若干。
活動重難點:
手撕畫大西瓜的創作,能用撕貼和添畫的方式豐富畫面。
撕圓形的西瓜。
活動過程:
一、出示西瓜,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西瓜
1.教師:寶寶們,你們喜歡吃西瓜嗎?(出示西瓜) 西瓜長什么樣子的?
幼兒交流,教師小結。
[通過提問“西爪長什么樣子?”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充分讓幼兒說一說,并通過交流總結出西瓜的外形特征。]
二、探索斷點式撕西瓜的方法
1.教師示范撕西瓜的方法:
師:看,這里有一片西瓜地,西瓜地里有許多西瓜,誰來找找看,西瓜在哪里?
【情節創設,引導幼兒自主探索,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我們來看看,這個西瓜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引導幼兒摸摸、說說)
師:怎樣把西瓜取下來呢?
幼兒交流,嘗試取西瓜。教師總結并示范。
[通過教師的肢體和語言引導幼兒觀察,西瓜藏在紙里,需要撕下來。讓幼兒嘗試撕紙]
師:(一邊撕紙,一邊撕念兒歌)“大拇哥,二拇弟,變成小夾夾,輕輕撕開小口子,沿著小孔慢慢撕。” “撕小孔的時候,前后撕一撕,夾一夾,前后撕一撕……。”
[在幼兒已經經驗的基礎上,示范總結撕西瓜的方法]
2.幼兒嘗試斷點式撕西瓜
師:剛才老師是怎樣把西瓜取出來的?我們把小手拿出來邊念兒歌邊來學一學。“大拇哥,二拇弟,變成小夾夾,輕輕撕開小口子,沿著小孔慢慢撕。” “撕小孔的時候,前后撕一撕,夾一夾,前后撕一撕……。”(師引導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動作)[集體學習斷點式撕西瓜的技能]
師:誰也想在西瓜地里摘一個西瓜?(幼兒嘗試斷點式撕西瓜)
師:我們其他小朋友一起幫她念一念兒歌,好不好?“大拇哥,二拇弟,變成小夾夾,輕輕撕開小口子,沿著小孔慢慢撕。” “撕小孔的時候,前后撕一撕,夾一夾,前后撕一撕……。”[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
師:又取出一個西瓜了,我們發現這個西瓜上面還少了點什么?(花紋)花紋是怎么樣的?(彎彎的)那你把花紋填上去吧。[引導幼兒添畫西瓜上的花紋]
師:那你把西瓜送到水果店去吧。
三、幼兒撕貼:圓圓的西瓜
1、師:后面桌子上還有很多西瓜,我們把它取下來,放到水果店里去吧。
2、師:想一想西瓜是怎樣取下來的?(復習兒歌)取下來了以后,還要用記號筆給西瓜裝飾漂亮的花紋。撕下來的廢紙扔在垃圾筒里。[教師展示操作材料,提出作畫要求;鼓勵幼兒運用畫筆把西瓜的花紋也畫出來]
3、幼兒撕貼,教師巡回指導
了解幼兒撕紙的情況,幫助能力弱的幼兒,指導幼兒撕出圓形。
(1)提醒幼兒先撕開一個小口子,再沿著小孔慢慢撕;
(2)提醒幼兒注意衛生,把撕下來的廢紙扔在垃圾筒;
(3)取完西瓜后,把西瓜放到水果店里去。
四、評價活動: 展示幼兒作品,讓大家相互欣賞。
請幼兒說說:你最喜歡哪只西瓜?為什么?
[通過相互評價欣賞,深深的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活動的樂趣。]
五、延伸活動:品嘗大西瓜
師: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大西瓜吧,想想看,西瓜切開了,又可以這么撕呢?
[為幼兒的后續撕紙活動做鋪墊。鼓勵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1、 活動中我是否關注了兒童?是怎樣關注兒童的?自己在活動中有效觀察、判斷的實例(最少一例)
活動中我關注了兒童。比如:在開頭導入喚起已有經驗時,我關注到了每個舉手的寶寶,予以他們發言的機會并且適時做出回應,幫助幼兒歸類總結。
2、 活動中的技能難點幼兒的掌握情況如何?我怎樣嘗試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3、 在幼兒的座位安排上,是否考慮到用強弱組合的方式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
考慮到了幼兒的座位安排,是以“動靜結合”的方式,不容易安靜的幼兒和安靜的幼兒坐在一起。而操作的時候,我并沒有局限幼兒的選擇,讓幼兒自主選取地方進行操作。
4、 幼兒創作過程中,我是否實施了分層指導,(各個層次一個實例)
在過程中,我發現有個別能力弱的孩子,并沒有完全理解“歸類”。因此,在操過程中,我引導性得提問:大樹怎么到馬路上去了?汽車還能開嗎?以此類問題來提醒幼兒,操作過程中要動小腦筋進行歸類。而能力強的幼兒,我鼓勵他們盡量拿起畫筆,將自己和好朋友邀請到馬路上來,我以榜樣作用的方法告訴幼兒:瞧,某某小朋友把自己畫到馬路上去了!真棒!你們也來畫一畫吧!在聽到這樣的表揚之后,很多幼兒都大膽嘗試,效果很好。
活動目標:
1、 在玩中發展幼兒多種動作技能,提高協調能力。
2、 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從中發現嘗試缸的多種玩法。
3、 在玩中培養幼兒勇敢、不怕困難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活動準備:
高度為22cm,口徑為27cm的小缸若干只。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 1 ) 幼兒自由入場,師:“看,那是什么?”幼:“小水缸!”
(2) 鼓勵幼兒用最快的速度找一只小缸。師:“你們聽,缸里傳出一段好聽的音樂”,“來,我們一起做運動!
教師自編熱身動作如:
上肢運動——兩手扶缸,按節奏拎放;
下蹲運動——手扶缸沿,做左右下蹲動作;
體轉運動——將缸翻轉底朝上,站在缸底上屈肘體轉;
腹背運動——兩臂伸展,俯身,兩手交替觸摸小缸;
跳躍運動——以缸為中心,雙腳分開,左右前后跳躍;
整理運動——坐在缸上做放松動作。
設計意圖:
讓幼兒對缸有初步的體驗接觸,從中引發幼兒對玩缸有一定的興趣。以輕松、自在、積基極的態度,投入活動。
二、基本部分:
(1) 花樣玩缸,請小朋友想一想小缸可以怎么玩?你還可以找個朋友一起玩(可在一排缸上走、爬、跳、跨;繞缸單、雙腳跳躍;繞缸跑;在缸內行走;缸上平衡;以缸為障礙進行跨跳;缸上加缸進行跨跳、走),鼓勵幼兒想出多種不同玩法,并勇敢、大膽地進行嘗試練習。
(2) 在幼兒玩的過程中,請幼兒在同伴面前演示新玩法,分享快樂、 共同提高。
(3) 教師以玩伴身份積極參與孩子的探索活動,時時注意孩子玩缸狀況,不斷隨機引導孩子進行創新、合作,不斷調整指導方式、方法。
如:運動量調控,可采用男女孩相互調換玩法或試試同伴新玩法等。
如:不愿合作的孩子,可請他將自己的玩法教給其他同伴,鼓勵他大膽合作、交往。
設計者:__區閩安聯辦園洪老師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編)
在一座美麗的森林里,住著一只可愛的大象,它有著大大的耳朵、長長的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樣,走起路來慢慢悠悠,“咚~~~~~~”你們瞧!它來了!
“哦,天氣真好呀!好久沒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個痛快!”大象玩著玩著就來到一片嫩綠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讓我在這睡一覺吧!”(慢慢的躺下,發出打瞌的聲音)不一會兒大象就睡著了!
“嗡~~~~~”一群蚊子飛來了,“嗡~~我們好餓呀,哪里有吃的”“咦,這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們就一塊兒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恩~~好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癢,“哦,誰呀?”趕緊用它的尾巴左拍右拍,“啪啪啪”把蚊子趕跑了。
大象走到一棵大樹下躺下來又睡著了“呼嚕~~~”
“嗡~~~~”嗡子的肚子餓著呢!瞧,它們又飛來了!
“你瞧。它有長長的鼻子,躺我們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吧、好吧。著下可以享受一頓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鼻子,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喲、哎喲”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長長的鼻子使勁拍打著樹干、一下子就把蚊子給趕跑了!
“真討厭的蚊子,老是打攪我睡覺!”于是大象走到一塊大石頭的后面伸伸懶腰,又做起它的美夢了!“呼嚕~~~~”
“嗡~~~”蚊子們東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在那呢!伙伴們讓我們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喲,哎喲,好疼啊!你們這些壞蚊子!”大象非常生氣,用它大大的腳使勁跺了起來“咚~~~~”這下把蚊子全嚇跑了!
大樹林又恢復平靜,蚊子再也不敢來了,大象終于可以美美地睡上好覺了!
設計意圖:
愛玩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們在音樂區中拿著樂器敲敲打打,一些孩子還經常隨音樂節奏自由地作模仿動作。于是我們嘗試著把生動有趣的故事與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音樂融入到游戲中,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在傾聽、欣賞、敲擊樂器和游戲的過程中自由理解表達音樂。
小班的幼兒對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時笨拙、可愛和蚊子飛起來輕巧、淘氣的樣子。因此,我們選擇了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音樂的不同性質。
為此,我們根據設計了此次活動,將富有童趣的故事情節與節奏對比鮮明的音樂融合在一起,并通過演奏簡單的樂器,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他們在音樂情境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活動目的:
1、體驗、表現音樂故事的情趣,感受與同伴活動的快樂。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樂性質,樂意隨音樂做游戲。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通過圖片、錄像等方式,引導幼兒觀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態,并能夠模仿它們的各種動作。
物質準備:“大象與蚊子”音樂cd、森林場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長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擊樂器鼓、沙錘等。。
活動過程:
一、幼兒隨音樂入場
師: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讓我們跟著音樂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導幼兒聽音樂手拉手,愉快入場。)美麗的森林到了,小朋友們找個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動一開始,教師注重為幼兒營造一個童話般的游戲環境,引導幼兒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中,以游戲的形式進入活動室,從而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主動融入活動的積極性。]
二、教師演示桌面教具講述故事,激發幼兒的興趣。
1、引導幼兒說說大象的特征。
師: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
幼:大象。
師:大象是什么樣子的?
幼:大大的身體,長長的鼻子……
師:是的,大象有長長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體。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請小朋友認真聽一聽。
[反思:這個故事比較簡單,要想引起幼兒的興趣,老師講述的技巧十分關鍵。教師在此環節充分地調動起自己的激情,結合桌面教具,運用生動的語言、可愛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講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別是擬聲詞的運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鮮明,具有詼諧的色彩。幼兒們都聽了入了神,同時,也感染了參與觀摩的客人老師們。]
三、欣賞音樂,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不同性質。
1、結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賞音樂,重點指導幼兒感受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樂性質。
師:剛剛發生了什么事?讓我們隨著音樂來聽這個故事吧。小朋友們仔細聽,哪段音樂聽起來是大象走出來了,哪段是蚊子飛出來了?
[在引導幼兒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樂性質時,幼兒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基本能夠分辨得出。]
2、結合片段音樂,啟發幼兒利用姿體動作自由表現音樂的角色特點。
⑴引導幼兒聽第一段音樂集體表演“大象”。
師:小朋友,你們在聽音樂時,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兒聽第二段音樂集體表演“小蚊子”。
師:我們再聽聽看,誰飛來啦?我們變成小蚊子一起飛起來吧。
[反思:幼兒對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飛來飛去的動作十分感興趣,特別是男孩子,他們學大象走路時那種憨態可掬的樣子,十分可愛。在過渡環節中,我始終用游戲的口吻來調節幼兒的活動量,注意動靜的交替,幼兒不易疲勞。]
3、結合樂器感知音樂
(1)教師出示樂器并演奏,引導幼兒辨別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師:小朋友。你們瞧,這是沙錘,這是鼓,你們聽聽哪種音樂聽起來像是大象來了,哪種音樂聽起來像是蚊子的聲音,你們聽出來了嗎?
(2)幼兒演奏樂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聲音。
師:小朋友們,蚊子來了。(引導幼兒聽第一遍)蚊子飛走了,讓我聽聽蚊子的聲音。(引導幼兒再次感受第二遍音樂。)
師:咦,大象來了,蚊子要躲起來啦。(引導幼兒聽一遍音樂)
[反思:此環節中,教師鼓勵幼兒用腳步表現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兒聽音樂通過大象與蚊子躲藏的方式來辨別不同的音樂性質時,教師害怕幼兒出錯,語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適時的退出,讓幼兒學會自己聽音樂進行游戲。]
(3)引導幼兒再次聽音樂演奏樂器,在演奏中進一步感受并表現“大象”與“蚊子”不同的音樂性質。
[反思:小班幼兒對樂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于是我選擇了兩種幼兒易于分辨的、音色對比明顯的樂器,讓幼兒在扮演游戲角色的過程中,進行樂器的伴奏,進一步增強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樂器不僅可以用來為旋律伴奏,還成為了幼兒喜愛的游戲道具了。]
四、游戲“大象與蚊子”,體驗快樂的游戲氛圍。
師:小朋友今天耳朵真靈,現在我們一起來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戲吧!
教師出示并逐一介紹游戲道具(大象鼻子、大象頭飾、蚊子指偶)及游戲場景。
1、第一遍,教師引導幼兒聽音樂,并能跟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由表現大象與蚊子的樣子。
師:美麗的大森林里面來了誰呀?
幼:大象。
師:對了!我就是大象媽媽,今天我要帶著幾只象寶寶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散步。(教師請幾個小朋友到旁邊戴頭飾準備扮演象寶寶。)
師:那剩下的小朋友扮演什
么呢?嗡~~~~~~~~~~~~誰來了呀?(配班教師扮演蚊子媽媽,引導其他幼兒扮演蚊子。)2、第二遍,引導幼兒熟悉游戲的基礎上,請個別幼兒來扮演大象,并提醒幼兒大象出來時蚊子要躲在每棵樹后,別讓它發現了。
師:現在大象媽媽要去休息了,象寶寶們繼續玩吧,(蚊子媽媽:“蚊子們注意了,象寶寶的肉可香了,我們可要多叮上幾口才能飛走哦。”(師退出游戲)
3、第三遍,教師鼓勵幼兒互換角色,聽音樂自由游戲。
師:剛才象寶寶和蚊子寶寶都表現的很好,現在你們可以和好朋友交換頭飾、指偶繼續玩游戲。
[反思:此環節教師主要是以游戲的形式,引導幼兒聽音樂通過肢體動作大膽表現動物的形態和動態。在此環節,幼兒滿足于游戲中躲藏的過程,聽音樂的能力還不夠,特別是在大象與蚊子音樂過渡的環節,需要老師的提醒。再有就是:由于小班的幼兒的動作局限性大,他們只滿足于模仿簡單的動作,創造性不夠,在后期的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找不同”等各種方式來豐富幼兒經驗,鼓勵他們大膽表現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動作。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這樣音樂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幼兒的水平將會不斷地得到提高。]
五、游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