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網絡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用測線儀檢測網線的信號反饋是否正常。若信號反饋不正常,則采取分段排除的方法糾察:
①檢查計算機的室內跳線,一般情況下,室內跳線不得超過9cm;
②若室內跳線正常,則檢查室內到配線架之間是否正常;
③若仍未發現問題,可檢查配線架和交換機之間的跳線是否正常。這樣逐段檢查,及時排除發現的問題。如果檢查發現是室內和配線架之間有問題,則用打線鉗,按照B規格的標準,將室內模塊重新打一遍,如若必要將配線架的打線鉗也重新打一遍;如果是跳線的問題,則可以按照正確的方法,重新用線網鉗制作新的跳線。網絡連接的實際距離需要滿足以下要求:100M的網絡系統中,兩個HUB的連接距離不得超過5m;100M的局域網,HUB的距離不得超過205m;100m的網絡環境下,只能級聯兩個100M的HUB。檢查時應嚴格按照這個標準。
2數據鏈路層網絡設備的接口配置問題及解決途徑
運用數據鏈路層,主要是為了在不了解物理層特征的情況下,網絡層直接獲得可靠的信息傳輸。通過數據鏈路層,能夠有效的打包、解包、差錯檢測、校正、協調共享介質數據。數據路層交換數據之前,該層協議主要是甄別設備的同步和“幀”的形成。因此,在檢查、排除數據鏈路層故障的過程中,應針對性的排查路由器的配置,即,檢查連接端口共享統一數據連路層的封裝是否一致。接口和通信設備應具有相同的封裝。通常使用show令或查看路由器的配置,來檢查數據鏈路層的封裝情況。
3網絡協議配置或操作錯誤層面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網絡層提供了流量控制、傳輸確認、路由選擇、中斷、差錯及故障恢復等建立、保持、釋放網絡層的連接手段。最基本的網絡層排除方法主要有沿源頭到目標的路徑,查看路由器路由表、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若路由表中并未顯示路南,則檢查是否在路由表中正確的輸入適當的靜態路由、默認路由、動態路由。若發現不正常,則可以排除動態路由的選擇故障,如IGRP或RIP路由協議出現的故障。常用的故障診斷有用信息網絡具有ICMP的ping、trace命令和C令、debug命令。此外,還可以手工配置丟失的路由。通常情況下,我們常用一個或多個命令收集相應的信息,運用一定的命令在給定的情況下獲取所需信息。舉例來說,比如常用ping命令檢測IP協議是否町達到。Ping命令從源點獲取ICMP目標信息包,若成功獲取返回的ping信息,則說明源點和目標之間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的功能均正常運行。
4網絡設備性能或通信擁塞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主動包又稱為主動報文,是指利用在網絡節點實現轉發的過程中一并處理了校驗、代碼、包頭的任務。主動節點,又具體劃分為主動應用、執行環境、節點操作系統3個層次,在主動應用層次的主要功能是針對某項特定業務來獲取可執行代碼;而在執行環境層次(被定義的可編程接口)中,其主要負責對主動包的處理、解釋;處在執行環境層次、底層物理資源層次之間的便是節點操作系統層次,主要由內存、線程、通道3種資源組成,其負責針對執行環境的請求服務進行處理,進而實現通道和訪問控制資源,滿足公共服務的提供。
2.主動網絡技術
主動網絡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帶來了諸多益處,一方面對網絡服務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為網絡體系結構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思路;另一方面用戶利用主動網絡技術并結合網絡需求來實現代碼的創建,從而提高了用戶服務質量和網絡管理效率。用戶利用主動網絡技術能夠有效緩解網絡擁擠的現象,從而實現網絡管理的高效性,其主要的解決原理是:①在技術支持下主動網絡具有智能分辨重復信息的功能,因而在主動網絡管理中可以避免出現信息重復發送而造成的堆疊狀況,以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②根據網絡擁塞情況,主動網絡中的可編程節點可以對數據流的傳播速度進行有效控制,通過在節點中嵌入程度來調整代碼,以此來實現對擁塞周期的壓縮,進而提升網絡速率、提高網絡性能,實現對網絡服務資糧的有效改善,最終高效監控和控制網絡服務質量。
3.基于主動網絡技術的網絡管理模型
3.1拓撲發現
基于主動網絡技術的網絡管理模型的構建,首先第一步就是完成拓撲發現,即尋找主動網絡技術與網絡管理最為匹配的拓撲結構,以實現主動節點與網絡管理節點的相互對應,發現管理網絡及誒單、節點之間的對應通路。通過這個強連通無向圖可以了解主動網絡的整個拓撲發現過程,其運行的模式是當每個主動包駐留在節點收集拓撲信息后,其會定時返回上級反饋收集到的拓撲信息,而后上級不斷向上級反饋,直至將拓撲信息傳達到總管理站,最終由管理站統一匯總所有的拓撲信息。
3.2生成樹
在網絡管理模式的建設中,還需要完成另一道操作程序——生成樹。而網絡管理新的生成樹的獲取要由舍棄算法來實現,不過舍棄算法的得出需要遵循一個既定的規則:權值大小決定節點間的連接速度,需要舍棄最小的權值來有限選擇最大值的連接速度。研究者通過抽象處理獲得網絡拓撲結構圖,這時需要消除拓撲圖中每個節點間的回路使其與權值相連接,而后根據兩節點之間的連接狀況、舍棄算法規則來決定權值大小與連接速度,以獲得舍棄算法,最后再利用舍棄算法生成新的網絡管理生成樹。
3.3生成網絡管理模型
在完成拓撲發現與生成樹這2個操作程序之后,網絡便以分層結構的形式存在,如圖2中V0相當于一個總管理站的節點,V1、V4是V0直接管理范圍下的節點,而其他的節點屬于V0間接管理下的節點。若是將V2作為管理節點,V2下的V1便是被直接管理的節點,但V1、V2所執行的管理任務都由V0決定,V1與V2相當于子管理站的節點。根據這一原理,研究者可以在主動節點上設置一個主動代碼,結合主動節點與節點特性來完成自動分配實施,將管理節點封層化,使得每個節點一方面被管理著,另一方面又具備一定的管理功能,進而最大化提高管理站的管理效率。
4結語
2010年前后FSAN了NG-PON2白皮書,當時業界提出了幾種可能的候選方案:40GTDM-PON、TWDM-PON(時分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OFDM-PON(正交頻分復用無源光網絡)、WDM-PON、UDWDM-PON等,綜合考慮升級成本和兼容性之后,國際標準組織選擇了TWDM-PON作為標準方案,其他方案不妨作為NG-PON3目標[5],以下主要介紹UDWDM-PON。
1.1結構與特征諾西網絡(NSN)提出的UDWDM-PON方案最具有代表性,結構如圖2所示[6-7]。C波段復用的波長數量高達1000個,頻率間隔只有3GHz,每用戶上下行一對波長用對稱帶寬1Gb/s。采用相干檢測,功率預算達43dB,可支持無源距離100km。支持現有光分配網(分光器而不是陣列波導光柵)、與GPON/XGPON和射頻電視信號共存,光譜靈活可變。可應用于住宅區(波長分開)、商務區(波長綁定)和移動回傳。
1.2工作原理由于波長間隔只有3GHz,由此帶來了兩個問題,NSN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6-7]。其一,如何產生密集多波長信號?NSN科學家提出的獨特方案是光傳輸組(OTG),如圖3所示。工作原理:一個種子激光器經過邊帶調制產生10個間隔為3GHz的激光輸出,如果種子激光器的波長發生漂移,則該組10個激光輸出同時發生漂移,保持3GHz間隔不變。各相鄰OTG之間留有一定的保護帶,使得種子激光器的漂移不至于影響到相鄰激光輸出的交疊。該方案的好處是減少了激光器的數量,便于模塊化擴展升級,符合接入網低成本要求。其二,一般解復用器或光濾波器很難滿足超密集波長的分離,采用相干檢測可以同時提取信號波長及其信號,但是,相干檢測需要本振激光器,這會增加接入網成本。NSN科學家提出的獨特方案是成對通道方法,如圖3所示。工作原理:以下行為例,ONU為了提取信號波長及其信號,采用與該波長偏置1GHz的上行激光器,它既作為本振激光,也作為上行光載波,一個激光器同時完成了兩個功能,降低了成本,符合接入網低成本的要求。
1.3光電集成設想UDWDM-PON在接入網中的可行性,取決于光子集成和電信號處理,如圖4所示[7-8]。光子集成有助于降低成本和器件大小,電信號處理有助于消除傳輸和系統的信號損傷。OLT側的光子集成中,每一個種子激光器通過邊帶調制產生一套調制波長,數量n,如果有m個種子激光器,則可以提供m×n個通道,便于模塊化擴展。接收時,種子激光用于一組上行波長的本振。數據速率1Gbit/s和通道間隔1GHz時,需要采用高階調制方案,如DQPSK,包括FEC開銷,符號速率為633MBaud。ONU側的光子集成中,包括外腔可調諧激光器(ECL),它既作為上行發射,也作為本振。上行波長相于對下行波長偏置1GHz。上行信號直接調制,而下行用它作為外差接收的本振,頻率差1GHz,不需要鎖相環來穩定下行波長和本振波長,允許頻偏±50MHz,即信號和本振頻率范圍950to1050MHz,否則要重調本振,這有利于降低本振控制環路的要求。偏振分集接收和上行調制都集成進來。
1.4傳輸損傷傳輸損傷包括線性和非線性畸變[12-14]。線性畸變如色散與偏振模色散,在633MBaud和100km光纖傳輸時并不嚴重,如果未來升級到5GBaud或10GBaud,線性畸變會嚴重起來,不過,相干檢測和電信號處理可以消除該線性畸變。非線性畸變如四波混頻(FWM)等起主要作用。注意的是非線性畸變與功率有關,只有在OLT和第一個分光器之間都是全部上下行激光共纖傳輸的,非線性最為嚴重。而在第一個分光器之后至ONU之間,光纖中的激光功率不是最高的,非線性不甚嚴重。
1.5兼容與升級采用相干通信技術,功率預算超過43dB或達到48.6dB[15],使用分光器兼容現有光分配網,可以與EPON、GPON等共存。由于在UDWDM-PON中采用了OTG組的方法,可以通過增加OTG組的方法逐步增加帶寬,從而使得UDWDM-PON在升級時更能體現“按需增長”的優勢,如圖5所示。因此,UDWDM-PON在用戶帶寬保證、容量匯聚能力、網絡覆蓋范圍等方面顯示出優越性和發展潛力。
2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