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生班級管理制度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了解學生,關注學生。
作為“家”的一份子,不僅要讓學生們相互了解,作為班主任老師,更應該把每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方方面面,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他們的自主性管理的意識。因此,我經常與他們進行雙邊、雙向及多向的溝通,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一切行為活動,了解他們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互相幫助,互相關愛等內容,并及時抑制他們的錯誤思想,鼓勵他們認真對待新環境中的學習和生活。課堂上,我也很注意觀察學生,及時捕捉他們的喜怒哀樂,正確調控他們的情緒,用相信人、發展人的眼光看待他們。抓住有利時機,給予表揚,樹立起了他各方面的自信心,逐漸改掉壞毛病教師只做有心人。
此外,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我還經常與家長保持電話聯系,必要時進行家訪,介紹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思想情況,對家長提出具體的要求,并讓家長多關注他們的孩子,配合好班級工作。
二、建設班級文化,創造溫馨的“家”。
班級是學生每天活動最長的地方,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會使學生高興來學校,還能呵護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從班級這個“家”中感受到溫馨。
在班上,我讓他們參與到辦板報、布置教室的活動中來,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使整個班級充滿了成長的氣息,勃發了生命的活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凡屬于養成習慣的事反復講未必有用。一句老話,要能游泳,必須下水,老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成游泳的本能。”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喜歡新鮮事物。因此,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各種條件,組織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課外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每次組織活動之前,我總是有意識地讓學生集思廣益,精心設計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班隊活動,創造積極參與的氛圍,使學生有所收獲。例如:“故事大王”、“崗位輪換制”等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堅強的毅力,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是“家庭”中的一員,人人都應該為班級工作,為“家庭”添磚加瓦。此外,我還經常利用一些課外活動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責任感和義務感,提高他們的自覺性和自制力。這些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班級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在班級中主人翁的地位,發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風
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很多學生深受家長的溺愛,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學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加上小學生自控力較差、反復性強、活潑好動,很難形成良好的班風。針對學生好強好勝的特點,我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如在小組評價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每個小組成員都力爭為自己的小組爭取榮譽,在小組精神的帶動下,班級的凝聚力增強了。以“一幫一”、“同桌同學互幫互學”,大家齊心協力,互幫互助的學習,不僅同學進步,自己也在幫助同學的同時鞏固了知識。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找到了歸屬感。
五、建立班級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
生態化 班級管理 和諧 以人為本
班級是學校培養人才的基本單位,是學生成長的最為重要的系統單元。傳統的中小學班級管理制度以“類化”的班級環境、“單項式”的管理方向、“服從式”的管理標準為特征,把班級管理制度的落腳點置于形式與秩序,而忽視質性與發展,使學生追求自我成長的主動意識受到抑制,學生主體地位嚴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長。班級管理制度的設立是為了規范學生日常行為,更好地實現高效課堂生態,讓學生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學生與班級管理制度的生態學解析,就是依據生態學理論和方法論原則,力求真正地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促進其充分發展,運用生態學視角,從個體、群體、群落、生態系統四個層次進行分析,以班級管理制度作為約束,把管理制度生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環境對人才成長、培養質量產生的影響,探討高效提高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傳統班級管理制度的實然狀態――封閉或半封閉化
當前的中小學班級管理制度仍然以傳統的班級管理制度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學壓力,中小學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升學率上,而忽視學生的主體需求。一些社會人士對傳統的“中國式教育”詬病已久,認為中國缺乏創新型人才,創新的“種子”在中小學便已被“扼殺”。且不論這一觀點是否過于偏激,但其中透視了中小學教學的刻板性,從班級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現封閉或半封閉化的狀態。
1.類化式班級環境
班級環境通常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傳統的中小學班級環境呈現出嚴重的“類化”現象,在區域間、學校間普遍存在,走進一間教室除了標識牌上的班級標示,就再也找不到讓人感知這間教室與另外一間教室的區別之處。
從物質環境層面來說,很多中小學對于班級的物質環境布置是十分類似的,忽視年級類別、學生數量等信息,呈現類化布置。一方面表現在教室的規模不能與學生的數量相匹配,導致出現學生擁擠或課堂空曠等現象,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隱性壓力,教室過于擁擠可能給學生帶來一種壓迫感和忽視感,而過于空曠則讓學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現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業化時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課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燈光、裝修格調等都存在類化的現象。
從人文環境層面來說,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鳴的人文信息,教室對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現類化現象,多是類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勵性用語。人文環境布置的出發點,應是從內在激發一個學生的動力,而類化的人文布置,使學生習以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據區域特點,學生的年齡、興趣等方面進行更為科學的人文環境布置。
2.單向式管理方向
傳統的中小學班級管理是一種層次管理,也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式管理,從學校管理層,班主任、班長、班干以及學生層層管理。也就是說學校總管――班主任專管――班干分管――學生被管的逐級而下的管理方式。學校對每個班級的管理有著總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規定,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直接負責人,班長是傳達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實施者,而班級學生處于被動管理、服從的狀態,整個過程都是從上而下的單項式管理,學生缺少作為主體的話語權,管理重在層層執行,而非面面反饋,更無良性互動。
3.服從式管理目標
傳統的服從式管理標準通常把形式看得尤為重要,卻缺乏對質的關注。以學校教務處考察學生出勤率為例,大多特別重視學生出勤狀態,還規定次數,有幾次缺勤就不讓考試,以此作為評判學生是否認真學習的標準,而忽視教學效果。服從式班級管理標準,顯現出明顯的剛性原則,而缺少足夠的彈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受到管理標準的嚴格限制,違反它會受到責備或懲罰,順從它卻往往會喪失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班級管理制度的應然走向――生態化
封閉化、半封閉化的中小學傳統班級管理制度實質上是對生態平衡的忽視,從生態學角度來講,班級管理應以促進學生生命的充分發展為目的,而非對學生的束縛。學生、教師、學校作為生物環境中的一個鏈條,應是平衡、穩定的良好循環系統,班級作為基本系統單位,對其各因素的管理都應該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各因素之間都能夠和諧穩定,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平等和諧相處,人與環境能夠相互協調,最終能夠實現學生自身的進步。
1.自然和諧的班級環境
班級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教師要通過對班級環境的合理設置,營造出一種和諧與溫馨的環境,體現出多彩與自由的氛圍[1]。
從物質層面來講,教室內的物質化布置,包括教師的空間、桌椅、教學儀器、墻壁、燈光等應遵從和諧自然的原則,最大程度地營造一種能給予學生舒適與自由的班級課堂環境,釋放其思維,避免因物質環境對其造成的身體及心理不適感。
從人文環境層面來講,班級應重視學生的內心精神需求,營造利于學生發展的自然和諧的人文班級環境,站在更高層面,從精神入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及人生觀。
2.平等對話的管理原則
學校統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學生被管的逐級而下的管理,使學生處于被管理的被動狀態,顯然未達到生態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狀態應是能夠讓學生平等對話,使學生能夠充分行使自己的話語權,而非嚴格的層級式被動管理。
平等對話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級管理的各主體能夠在管理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有效反饋,根據反饋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對話的管理制度,彰顯其以人為本的原則,學生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和價值判斷的群體,其話語權的實現會讓其意識到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責任,激發其內在的能動意識,主動地進行自我管理。
3.以人為本的管理目標
學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體,亦是教育的主體,有著青春獨特的品性,在課堂管理中應將學生置于真正的主體地位,防范因課堂管理方式導致學生主體地位弱化現象的產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我們應追求“以人為本”,讓學生彰顯個性以促進其健康成長,而非對其進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質化安靜課堂。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獲得知識,并非壓抑學生的天性[2]。在生態教育理念中,生態教育是促進師生之間能夠共同進步,學生發散性思維得到開發,個性得到成長。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以學生為根本進行班級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活動空間。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生態,這樣班級管理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生態教育。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態化班級管理制度的構建
中小學班級生態化管理應遵循從教育生態規律出發,以強調競爭意識、互幫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態控制理論出發,提升學生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強調班級管理中和諧、互助、整體的生態理念。班級的每一位成員都應該調整自身心態,適應新的班級生態管理,適應新的生態文化,自我進行調控。
1.基于學生需求,營造班級環境
中小學生處于對外在和內在的積極探索階段,在學校管理制度中,班級環境是其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個因子,班級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中小學班級環境的營造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明確環境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這一目標。
生態化班級環境應是自然而和諧的,首先,物質環境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科學設計,不能單純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調查學生內在需求的情況下,主觀判定學生意愿,而布置類同的、不能契合學生需求的物質環境。其次,人文環境的好壞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引導功能,因此,應依據教育的特點,探尋出學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據班級現實情況建設出契合學生特點的積極向上且富于成長氣息的班級特色文化環境。學校應該鼓勵和引導各班級學生參與班級人文環境建設,力求建設具有區域特色、青春氣息的生動活潑的人文環境。
2.重視學生參與,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學生處于積極探索的階段,是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重要養成期。因此,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潛能,釋放其個性,尊重學生意愿,重視對學生的引導,避免強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和諧班級環境,突出“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在班級管理制度的建設上,應引導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參與者,采取以學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個人在班級的日常行為是否有利于班級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傳統的“教師制定、學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時過于刻板和專制,可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思維創造力,阻礙學生的能動意識,甚至導致部分學生出現逆反情緒,產生異化心態進而導致叛逆行為,這樣的管理制度顯然并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管理,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師制定、學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學生參與到班級制度設計中來,有利于建設和諧高效課堂。
3.明確制度目標,激發學生潛能
從生態視域來講,班級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學生和教師是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因子,每個生態因子位置不同卻彼此交織、相互影響,生態系統內部的協調和轉化依賴于生態因子的和諧互動。因此,只有構建一種和諧互動、民主平等的生態型師生關系,才能實現班級的良好發展。
實現生態化的班級管理,應首先明確班級管理制度的目標是建設平等、自主的生態班級環境,以塑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和諧系統環境,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平等、自主的生態班級環境,不僅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宣傳班級的重要性,還要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理解管理的意義,提升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建立一種師生平等、互幫互助的平衡關系。在這種平等、自主的生態型師生關系下,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其作為主體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成為班級管理制度設計的參與者、制定者及維護者,主動積極地表達自我,體驗作為生命個體的價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諧的班級環境,構建師生的平等、互信關系,有利于師生在班級管理中激發各自潛能,真正成為教育的引導者和教育主體。
4.優化內外部環境,促進班級管理和諧發展
班級生態系統的良好發展,不僅需要一個和諧、平衡的內部環境,同時還依賴于良好適宜的外部環境。學校、家庭和社區與班級環境息息相關,這些因素通過交互影響作用于班級管理制度,達到系統的制約和平衡。
在我國,決定班級制度生態系統發展的主要外部環境包括學校制度和家庭教育,雖然社區也是該生態系統發展外部環境中的一個因素,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社區對于課堂管理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在逐漸減小。由于學校制度的制定對班級制度的制定有著最為直接和重要的影響,較易受到相關者的重視,而家庭和社區對于班級制度的影響往往受到忽視。要建設生態化的班級管理制度,應該將班級管理置于生態系統之中,優化其相關的內外部環境,促進班級管理和諧發展。因此,不應該只是強調學校對于班級的決定作用,對于生態班級管理也應該充分體現社會與家庭教育的開放性,能夠充分將外部環境中的“正能量”帶入到班級管理當中,從而促進班級制度生態系統能夠更加有序的循環。同時,重視班級管理的內部和諧,實現班級成員的自主管理,增強自我責任感。
參考文獻
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學生使用手機對學校的管理工作和學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根據XX市教育局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校內專心學習,放置沉迷網絡和游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特制定《XX小學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構建學生健康成長體系,樹立素質教育的新觀念,保護學生的視力,為學生在校內專心學習,放置沉迷網絡和游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標
1.通過多種方式的宣傳教育,將學生手機使用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養成非必要不把手機帶入學校、帶入學校即統一管理的習慣。
2.進一步明確具體的保管學生帶入的手機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的保管裝置,確保手機的保管使用工作得到監控和實效。
3.探討家校溝通的合適的方法,將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和家長溝通到位,共同做好本項工作,一起履行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
三、組織領導
1.各校成立由校長為組長,、大隊部、教導處和班主任分工協調的領導小組。
2.教導處負責進行督查、大隊部進行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少先隊值日隊員加強巡查和監督工作、后勤部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各班主任要督促本班的學生執行貫徹本方案要求。
四、具體工作要求
1.有限帶入校園
各班主任通過多種手段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2.細化管理措施
各班級應將手機管理納入班級日常管理,明確不得把手機帶入教室,如果帶入由本班班主任統一保管(可由班主任暫時鎖在自己辦公桌抽屜)。通過班主任手機、微信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3.加強教育引導
大隊部、各班主任等通過國旗下講話、班團隊會等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
4.做好家校溝通
大隊部、各班主任要將手機管理的有關要求告知學生家長,講清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督促家長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5.強化督導檢查
學校分管領導要指導各班級細化手機管理規定,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及時解決學校手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學校各部門將學校手機管理情況納入日常監督范圍,確保有關要求全面落實到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