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德育匯報材料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寓德育于管理之中。我校三個層面的德育隊伍不斷加強,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特別是班主任隊伍更加年輕化,團隊建設更加規范化,學生干部的更換嚴格制度化,目前我校直接在一線實施德育工作的教師已占全校教職工的35.97%。黨總支、工會、行政領導,始終把師德修養教育當作日常工作來抓,廣大教師都能以本人的人格魅力、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令人折服的淵博知識來塑造學生、影響學生。
我們認為,良好的校風建設關鍵在教師,落實在學生。在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的同時,各班已開始重點推進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我實踐”的教育改革,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班級管理基本實現由看管型向自覺型的轉變。
校園文化建設一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在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的紐帶功能的同時,改革衛生制度,使校園進一步凈化、綠化、美化,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挖掘環境教育資源,有效發揮了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讓學生于不經意中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提高潛能,陶冶情趣。
2.寓德育于日常教育實踐之中。“校園無閑人,人人都育人”,即每一位教職員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在具體工作中每位教師能從“愛”字出發,用“嚴”字要求,用“變”字看人,用“好”字落實,既教書又育人,把德育工作貫徹到了日常教育教學之中。特別是實施新課程的年級,通過改變授課方式,利用網絡、幻燈片、影視作品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吸引力、說服力,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珍愛生命。
任課老師在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意志品質中,能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和認知特點,自覺挖掘德育資源,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學校據此確立了初一年級以“做人”為切入點,注重紀律教育,初二年級以“修身”為切入點,注重德育培養教育,初三高中年級以“處事、求知”為切入點注重理想審美教育的德育目標和內容要求,極大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3.寓德育于活動之中。德育工作最忌搞形式主義,但德育又不能沒有形式。我們認為,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啟發、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途徑。幾年來,我校摸索出了“分時期、有重點;分層次、成系列”的德育工作經驗。為使德育活動從無序走上有序,從自發性提高到自覺性,強化活動的德育功能,學校將活動細分為每日活動(如兩操、掃除)、每周活動(如升旗儀式、主題班會)、每月活動(如宣傳欄更換、工作小結)、每學期活動(如校訓教育、法制教育、考風教育)、每年活動(如田徑運動會、冬季越野賽、軍訓、元旦聯歡)幾大塊。學校也注意了每月突出一個主題:2、3月份突出養成教育(嚴明規范),4月份突出傳統教育(勵志向上),5月份突出愛國教育(陶冶情操),6月份突出理想教育(理性認識),7月份突出愛校教育(提高覺悟),8、9月份突出“自我適應、嚴明規范”,10月份突出“磨練意志、勵志向上”,11月份突出“強化目標、陶冶情操”,12、1月份突出“理性認識、提高覺悟”。另外,學校盡可能給學生創設一個自治的空間,使學生的品行在“自我體驗自我嘗試自我評價自我感悟自我內化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和升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反響。
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問題:從表象看,在學校中部分老師整天忙忙碌碌,奔波于各種“突發性”的事件之中,充當著“撲火隊”、“消防員”的角色,可收效甚微。在學習先進經驗上,部分老師忙于“取經”,卻忽視了對眼前學生情況的研究、了解,不善于在研究中發現育人規律,不能夠在尋求解決問題中創新方法。在觀念創新和理念認識上,還存在片面性,以偏蓋全,甚至忽略問題的本質。類似問題很多,但其實質在于學校不同程度存在德育與智育分離,德育與生活分離、學生的成才與修德分離的問題。
主要對策:我校已制定的學校發展五年規劃,已明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框架性措施。新學期,我校德育計劃也提出了五項基本要求,六項具體措施。這里闡述以下四個重點:
1.認真思考德育在我校發展中的功能。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德育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教育,關系到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還要認識到德育是人性的教育,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更要認識到德育是創建一流校風,打造品牌學校的基礎工程,即全體員工要樹立“德育到位,事半功倍”的新理念。
3.重新審視政教處的工作職責。政教處是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中堅和骨干部門,過去經常忙于檢查衛生、安全,解決師生、家長與學校糾紛,處理學生違紀,籌劃組織文體活動等瑣事。學校的發展越來越清晰地給政教處提出,政教處更要為學生創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德育氛圍,為班主任創建責任、奉獻、平等、具有感染力、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政教處必須天天干的工作就是提醒班主任在艱苦瑣碎而具體工作中,不要忘卻工作開始時的初衷、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
一、德育社團設立
根據馬蹬鎮中心學校德育社團開設要求和精神,再結合我校師資力量和學生特點等實際情況,寇建奎校長與德育處人員研究,暫設立六個社團:
1、趣味編程社團
重點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運用,培養學生對簡單編程的興趣。
2、金話筒社團
旨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上級到校觀摩時就以社團學生負責解說。
3、旋影乒乓社團
通過社團的開展,既強身健體,有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打法與技能,培養學生團體合作能力。
4、手工DIY社團
旨在通過社團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動手動腦能力,用身邊常見的事物,廢棄的物品,通過學生之間合作,制作各種各樣的工藝品。
5、科學探究社團
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探索科學奧秘,社團的實驗,重點是結合三至六年級科學課本上的實驗進行。平時課堂上實驗相對較少,在周六社團活動上得到落實,社團活動和課本知識得到相應的結合。
6、古墨飄香社團
通過平時的觀察,學生書寫需要提高,學生書寫不夠規范,通過平時社團教師的指導,提升學生的書寫水平。
具體措施
1、根據教師的能力、愛好特點、專業水平,確定社團指導教師。
2、根據學生自愿原則,自己報名自己喜歡的社團,讓每個學生在興趣和愛好中學習,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并每個學生簽訂了《安全目標責任書》和《德育社團申請書》。
3、指導教師每周在社團活動前,先準確教案有系統性,從易到難,便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
4、指導教師周六社團結束后,均要填寫社團活動登記,記錄學生活動情況。
二、海量閱讀
學校要求二至六年級學生,每生帶一本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的課外書到校,再由學校用書簽寫清學生姓名,放在班級圖書角,學生利用每天下午第四節閱讀課上,輪流借閱,同時學生對好詞佳句進行摘抄,德育處每兩周檢查一次學生摘抄情況,每月展評一次。
三、陽光大課間
1、三至六年級,上午大課間在指定位置激情跑操,誦讀勵志信(德育處先根據年級學生特點,打印勵志信內容,每月更換一次)
2、下午大課間,三至六年級學生做《弟子規》韻律操
四、勞動基地建設
由今年的分班情況,學校再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知識與能力,重新劃分勞動試驗田,確定種植的低桿蔬菜和中藥材,從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提高勞動能力。
五、“三拒絕”
通過在班級開展主題班會,學生執勤,學生簽訂“三拒絕”目標責任書,教師護送路隊等方式進行“三拒絕”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大環境等不良因素,一些不良現象和不良風氣都對學生德育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目前,我校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5-18歲之間,心智發育尚未十分成熟,其中許多學生在初中學習期間就已經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致使我校一部分學生的德育狀況己呈現出不容樂觀的趨勢,由點及面,影響越來越大。再有就是學校德育方法沒有及時跟上,依然很單一或不當,內容滯后或針對性不強,這樣就直接體現為德育效果不佳,使之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
1.缺乏進取心 很多學生在以前學習生活中累積的失敗經歷在長時間內一直籠罩著他們。過去,他們是教師管理上的“邊緣人”,家長眼中的“學習廢物”,使他們認定自己不是“那塊料”,感到自己“什么都不行”,進而形成“破罐子破摔”和“隨波逐流”的心理,上網成癮,不思進取,精神萎靡不振。一些學生對個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奮斗目標,學習缺乏動力。
2.沒有團隊意識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所以從小就是倍受呵護,幾乎是任何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在學校里,許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集體活動,能不參加就不參加,即使有一些活動,也是獨自一人參加,根本不會考慮到他人,也不會與他人協作。
3.缺乏感恩之心 我校中存在一個較大的群體,他們在初中時,學業上被疏遠,情感上被忽略。家長出于對未來社會的考慮,教給孩子更多的是社會競爭的規則,相反的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道德模式被忽略了,老師、家長對孩子們的關心、理解、付出,被他們理解成理所當然,慢慢的,師生關心、親情關系顯得越發淡薄,情感比較冷漠,缺乏感恩之心。
4.紀律觀念差 現在很多學生,由于家庭教育中家長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導致學生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他們紀律觀念差、法制意識不強,信仰缺失,漠視傳統美德,言行不一等。傳統的倫理道德、審美情趣在他們頭腦中占有的空間越來越小,靈魂空虛,追星,談戀愛、吸煙喝酒、玩手機,甚至是逃課、打架斗毆、離家出走等現象時有發生。
5. 價值觀念偏差 有一些學生深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物質欲望也越來越強烈。為國家作貢獻、增強事業責任心等一概不關心,而與個人利益有關的,如金錢的多寡、政治地位的高低、職位的升降作為自己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
三.學生的德育現狀成因
1.家長方面:
家庭教育缺失是造成德育教育被動的主要因素。現在很多學生,由于家長都在外打工,都是和祖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也有的是因為單親家庭或貧困家庭的影響。更有的家長缺乏責任擔當,甚至直接表明“學不學無所謂,孩子還小,只要把孩子看管好,在學校不出什么事就行,反正不靠這份工作吃飯”。家長監管缺乏另一個原因。許多學生的問題表現出來以后,家長不管不問,平時孩子和什么人交往,交往時干什么事都一概不知。有的家長從來沒有和學校老師交流過,從來也不問問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怎么樣,,他們說“只要不出事,干什么都行;學好學壞隨他去”。
2.學校方面:
初中學校現行的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目標內容過于高、大、空,過于政治化、劃一化、成人化、工具化,脫離學生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現實生活,不能解決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從而影響其可信性和實效性。對德育工作不重視,只抓教學質量,以提高升學率為目的,甚至長期不配備德育教師,對后進生的轉化不及時,最終使這部分學生掉隊。另外,由于中職招生困難,生源緊張,多數學生中考的分數較低,而學校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了入學門檻,致使生源質量急劇下降,職業學校成為家長為了不至于讓孩子無書可讀的“托管所”。
3.教師方面:
一些初中教師本應該履行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但又受市場經濟影響,業余時間私自辦補習班,工作時間不肯付出,養成了職業倦怠,雖然開設德育課,但是部分教師也以走過場的形式結束課程。也有的老師雖然有責任心,但在管理學生的時候,不被理解,甚至受到家長或學生的威脅,從而導致老師不再去管或不再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