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錢塘湖春行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營造和諧高效的課堂氛圍
語文是各學科之母,語文教學很雜很泛,這是難點,而多媒體本身具有信息量大,傳輸快,清晰度高的特點,用它來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一般的教學中,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圖象來顯示情境,用文字來詮釋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應用,卻不容易有機結合,而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并用,打破了課堂45分鐘的時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溝通現實,引發想象,化靜為動,虛實結合,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像學習戲劇經典作品《竇娥冤》、《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熒屏精彩對白用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戲劇語言的特點,這樣將文字符號變成可感的形象,通過視聽感覺器官,對人產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多媒體教學中,學生接受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文字、圖形、視頻和音頻等媒體信息,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功能同時發揮作用,這是消化吸收知識的最佳選擇。多媒體教學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體驗中,在情感與思維交融中和諧自然地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實踐循環往復,將枯燥的教學過程變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使單一的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調動了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從而大大地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使學生由消極被動的無意活動向積極主動的有意活動方向轉化,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型”變成主動的“需要型”。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多媒體技術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大家知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而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它能使信息發送和接收兩者之間進行實時的交換,而不像電視、廣播那樣,人們只是被動接收節目內容。學生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是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的內容。讓學生參于多媒體教學,既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途徑之一,又是保護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小說片斷時,安排了學生上網搜索《水滸》中有關魯提轄的故事情節,以及像拳打鎮關西這樣血腥暴力的場面描寫,讓學生自由評價魯提轄這個人物形象,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明白了現實生活中做事不能頭腦發熱,要按照法律做事,維護法制社會的尊嚴。在教學《香菱學詩》的小說片斷時,通過安排學生上網搜索香菱、林黛玉的人物介紹和香菱各個階段的詩作,不但讓學生領略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精深典雅,還動手試著學寫古體詩歌,體會到了古代文人寫詩的不易。通過利用多媒體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使之積極參于語文學習,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還增強了法制觀念。
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多媒體教學的這種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就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突破常規教學中的難點和克服遺忘
根據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的觀點,學生理解未知的抽象知識是在主體(學生)與客體(教材)相互作用下,通過主體活動逐步建構的過程,是外部知識向內部轉化的過程。因此,知識的理解既要重視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習的過程。用多媒體制作的課件,采用動態圖像演示,讓靜態知識動態化,既展現了知識呈現的過程,又清晰形象,具有很強的啟發性。
在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難點的地方,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時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體來進行教學。現在中考試題中,幾乎都考詩歌鑒賞,其實詩歌鑒賞一直就是中考的考點、熱點,而詩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單純的文字難以再現的,如果借助音樂、圖片等多種手段則能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講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可給學生放《二泉映月》等二胡音樂,再回頭講解詩詞意境時就清楚多了;再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怎么體現錢塘湖初春優美的自然風光?錢塘湖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講該只是個遙遠的傳說,除了偶爾電視見見,其他也只是想象,結合課文提示,我通過網上搜尋等渠道剪輯了一組專門介紹錢塘湖自然風光的圖文,最后在課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教師協同備課,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隨著教育的改革,新課標提出要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學校的教育是針對學生而進行的,教學要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然而,當今教育基本都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而進行的,教學好壞是以分數來衡量的,學生的優劣也是以成績來評比的,教學好壞是以分數來衡量的,學生的優劣也是以成績來評比的,正因為這些教學的弊病大量存在,使得教學難以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標,教育的資源利用無法達到最優化。就初中語文而言,教學只是教師單方面的傳遞者,學生和教師之間沒有教學上的互動與交流。傳統教學模式占據了主要地位,教師都是以模式化的過程、內容等備課,在課堂上以"滿堂灌"的形式進行。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中尋得語文的"美",不能以語文知識來提高自身素養。那么,就初中語文教學來進行分析,教師要如何指引學生發現語文的"美",學生如何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呢?本文就語文里的"美"進行分析,探討教師要如何以語文來進行"美"的教學,學生要如何發現并感受語文里的"美"。
1.要把握"語"與"文"的聯系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主,并給予學生有利的指導,使學科內容的學習達到最優化。但是,作為教師也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在學生身上,也要發揮自己的輔導作用,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因此,教師在準備教案、選取教學材料的時候,要從學科的內容出發,以"教書育人"作為教學的目的。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教師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從教學中展現語文的"美"。
首先,教師要有發現美的能力。"美"無處不在,與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聯系密切。其中,學校的教育也是"美"的體現之一,任何學科的內容都飽含著不同"美"的表現形式例如,語文就是一門"美"的文學,語文里的"詩詞、小說、散文、戲曲"等各個內容都表現著"美",都關系著教師和學生人格的形成、情感的培養,也是"美"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教案時,要先分析課程內容,大膽去發現內容中體現的"美",并創新"美"的呈現方式講解知識。比如:八年級上冊文言文《桃花源記》,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注意文言文的寫作手法、內容構思等各個方面,讓自己先去發現文章中語言、情感、形式的"美",重視這篇文言文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仿寫"這一環節,讓學生主動去尋找文章中最美的段落進行模寫。同時,讓他們找出"落英繽紛"、"芳草鮮美"、"黃發垂髫"等詞熟記。
其次,教師要采取"美"的語言進行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中心環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采取優美、通俗易懂的字詞來組織教學語言,讓學生覺得語文課是一種"美"的享受。例如:教師在講解詩詞賦、散文等內容時,盡量以"美"的語言來為學生進行指導,把語文課真正上得"詩情畫意"。比如:教師在講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可以用語言把整首詩的內容給學生復述,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草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的美麗畫面。同時,教師要注意散文、小說、詩詞等特點,以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創新語言內容,為學生提供感受"美"的學習氛圍。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輔導作用,把語文講的詩情畫意,并通過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帶動學生主動去學習語文,用語言打開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能真正享受語文所帶來的"美",拓展學生的眼界,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那么,學生要如何走進語文,感受語文里詩一樣棲居"美"呢?
2.可以用對話走進語文,感受語言魅力
首先,學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是語言之間的交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大膽地與教師、學生進行交流,運用字詞來組織自己的語言。同時,學生要學會打開心扉去傾聽教師、學生的感受,特別是初中生更要學會做踏實的傾聽者和訴說者,讓自己有機會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或寫出來。例如:初中語文教課本后面的十首詩詞,學生要主動去學習,參考工具書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讀后感受寫下來。就如學習王維的《竹里館》時,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把詩詞里的"美"用畫面來想象和感受一下,并與詩的作者對話,用心感受作者那種閑適、優雅、恬靜的心情,從而疏散自己的憂愁煩悶。也可以通過自己對詩詞的學習和感受,來提高對詩詞的審美能力。
其次,學生要大量閱讀文學作品。語文是一門需要積累的學科,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文化,是中華文化傳統的記載和表現。如要學好語文學科,學生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就要大量積累詩詞歌賦、閱讀散文小說,拓展自己的語文知識面。但是,就如今的初中生,他們無心閱讀語文作品,大都是為提高學習成績而做試題,沒有從根本上想要學習好語文知識,更不能把語文作為自己審美的對象,他們眼里的"美"是影視、游戲等。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感到語言"美"的享受。例如:教師要提供機會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指引他們如何閱讀,如何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將文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學生可以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外國詩、小說、散文、戲曲等),積累外國的文化知識。就像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學生要反復閱讀,通過文字來感受到人的偉大,欣賞小說中人物滲透的心靈美。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多媒體應用;情景;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9-004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古代詩文閱讀第四學段規定: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關于“古詩文教學”在“評價建議”部分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積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寶庫。古詩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中考改革不斷變化,古詩文內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中的比例不斷提高,成為中考復習的重頭戲。然而,由于古詩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無論在表達形式上還是在內容涵義上,都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且大段大段的背誦,也儼然成為學生的重大負擔,以至于學生一聽到文言文就厭煩,更談不上什么學習興趣了。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為古詩文教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創設適宜的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聲響。”多媒體的使用,就是為了創造這種情景,去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一)采用啟發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小石潭記》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學習了“記”這種文體知識,學習本文的生字讀音后,進行了朗讀,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學習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對本文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這五個問題。(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3)游魚和潭水有怎樣的特點?(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無論在整體認識上,還是在作者的感情處理上,學生們都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在用的時候隨時調取。
(二)采用畫面沖擊法,創設藝術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視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多媒體呈現畫面: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讓學生通過見到的景物展開聯想,由異鄉人的“嘆”聯想到他的鄉愁。又如教學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律詩。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難體味到多少美感。教學這首詩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先讓學生凝神聽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課文朗讀,接著播放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畫面:那翠綠的青山,如茵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漫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再讓學生隨伴著音樂朗讀課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興趣濃厚,加深了對課文的感知,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聲”的力量,拉近師生的距離,產生心靈的共鳴
筆者認為,無“聲”不成課。沒有了聲音,整個課堂就會失去活力,不能滋潤學生的心靈,不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聲的利用,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
(一)指導朗讀,充分體現語言的規范性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旋律優美的音樂配上名家的朗讀,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運用多媒體中的音響功能,讓學生靜心地聆聽了一遍課文錄音。在傾聽中,讓學生感受朗誦的節奏,了解文本朗誦的語音語調,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課前的標準范讀,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借助配樂,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音樂與古詩的美感
在教古詩詞時,根據詩詞的內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調的音樂教朗讀,能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悅。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時,為了使學生領悟到這首民歌的大意,領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風光,我一邊播放《草原牧歌》改編的輕音樂,在銀幕上播放綠草如茵、牛羊滿地的草原風光幻燈片,一邊讓學生和著音樂充滿感情地朗讀。如在教學《詩經?蒹葭》這首詩時,我采用了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來導入課文,并和學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調來吟唱《蒹葭》的詩句。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也可用此方法,這首詞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歌聲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圍之中,進入對詞的學習,不必老師多費口舌,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首詞,并對它產生由衷的喜愛之情。
(三)音樂搭橋,體會意境,訓練審美
多媒體技術以其直觀、形象、聲音、色彩、動感性等特點,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多媒體技術成了實現語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我就從網上下載沙漠冬季風光圖片來表現“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圖掃描進課件來表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妙景觀,再配上豪放、粗曠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學生馬上能體會到作者那豪邁粗獷的胸懷和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現其中的意境美。《飲酒》一詩給學生描繪了一幅恬淡、幽靜然而卻充滿生機的田園采菊圖,學生對采菊一事容易理解,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對詩人當時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閑適的意境,那么我們就可以播放一些輕松、活潑、抒情的音樂,將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再加以適當點撥,學生自然就會披文入境,很受到詩人的那種閑適之情。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防止走馬觀花
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可以大幅度增加課堂的容量。在每次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教師都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教學課件。雖然這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這樣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既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所學文言文的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語言的精美,促進詞匯的積累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材料,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利用大屏幕,教師將本課涉及到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重點實詞、重點虛詞等用法,以圖表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給學生以整體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釋文言文的句意,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
學習文言文難點是字詞句的翻譯,以前無論是教師一字一句的講解,還是采取讓學生先預習翻譯,教師再講解方法,都沒有多好的效果,學生一看到這部分知識就愁眉苦臉,差一點的學生甚至完全放棄,原因是知識點太多,內容太乏味。怎樣解決這一難題?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重點字詞句一目了然。可以一段一段地學習意思,一行寫文言文的原文,對應著在下一行寫翻譯,并對重點詞語進行注釋、標注,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一節課不要求內容太多,學生也愿意學,愿意記憶。利用大屏幕,可以將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寫出來,一字一句地去解釋,讓學生反復理解,反復背誦。如講陶淵明的《飲酒》時,我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打出,寫上名句賞析,又將這句話的意思寫出來,并且出示這句話的內在含義,進行解釋,重點體會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