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zhì)記承天寺夜游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充分信任學生,收獲意外驚喜
“語文主題學習”強調(diào)“主題學習”而非“主題教學”,它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學。所以,應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學,學生間合作著學,疑難處教師引導著學。教師絕不能大講特講、大包大攬,否則,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一考試全然不會。如,以前進行生字教學時,生怕量多了學生記不住,所以一課一課地學;生怕學生自W效果差,所以我在講課文前單拿出5分鐘領著學,結(jié)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家長抱怨學生越來越不愛查字典了,錯字也越來越多了。在“語文主題學習”理念引領下,脆拿出一節(jié)課進行“單元整體識字”,讓學生帶上字典,舉行查字識字比賽,小組合作,比比看誰查得快、比比看誰查得準、比比看誰記得快、比比看誰記得準。第一次試驗下來學生就高興地說:“一節(jié)課真充實呀!”兩輪檢測下來學生就已基本掌握了一個單元的生字,哪里再需要老師為夯實基礎而擔憂呢? 還有,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愛國題材的作品時,我總覺得自己的語言蒼白無力,無法表達作者偉大的愛國情懷,所以布置了誦讀的任務。沒想到,學生們以教材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為資料庫,選取了大量的愛國詩篇,還巧用叢書中的單元提示語寫了串詞,成功開了一場以“我深深愛戀的祖國”為主題的誦讀會。其中有獨誦、小組合誦,更多的是全班齊誦,高昂的聲音中充滿著深深的愛國情感,尤其齊誦到《不跪的中國人》時,引起了全場師生的共鳴,掌聲雷動,久久不能停歇。全程活動都是學生自己所為,無論是選材還是編材,叢書為孩子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以讀代講,收獲意外驚喜,豈不是智慧之舉?
二、創(chuàng)意解讀教材,帶來別樣課堂
教師不能一本教案用一輩子,拿著一張舊船票,繼續(xù)重復昨天的故事。教師需要打破舊思路,找到新方法。基于此,我嘗試“主問題”的設計,“主問題”一線貫穿課堂,使教學完整而流暢,簡約而雅致。學習《社戲》時,我用抓中心句的方法設置主問題――那夜的戲是否真的好看?那夜的豆是否真的好吃?為什么?請從文中找到依據(jù)。學習《老王》時,抓中心句里的關鍵詞設置主問題――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誰是“幸運”的,幸運在何處?誰又是“不幸”的,不幸在何處?因什么而“愧怍”?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從題目入手設問――為什么“夜游”?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從而解讀詩人的心境。學習《湖心亭看雪》時,設問――張岱“癡不癡”?如何理解“癡”?學習《奇妙的克隆》時,我依然從題目入手,理解了什么是克隆之后抓住“奇妙”二字體會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習《最后一課》時,抓住“最后”二字,體會這一課的不同尋常之處等等。這樣的閱讀一改常態(tài),避免了零敲碎打,也避免了肢解文本,老師教得輕輕松松,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三、大膽改革課型,調(diào)動學習熱情
關鍵詞:傳統(tǒng)課程;現(xiàn)行課程;飼養(yǎng)員;放牧人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208-01
傳統(tǒng)的課程被形象稱之為“圈養(yǎng)式”課程:學生被封閉和限制在一個固定的空間,教師扮演飼養(yǎng)員的角色,給學生喂什么、喂多少、什么時候喂等都由教師決定。這是因為傳統(tǒng)課程與教學的理論基礎源于行為主義的思想,行為主義堅持真理的客觀性,輕視學習者的主觀意識。而現(xiàn)行課程被形象地稱之為“游牧式”課程:教師就是放牧人,是站在生靈(即學生群體)的后面指導,而不是牽著他們的鼻子前行,教師預設的行進路線在行進的過程中也往往滲透著不確定性,在“游牧式”教學的過程中,生靈(即學生)在行進的過程中時而會發(fā)現(xiàn)更加豐美的“水草”。(即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因?qū)W習中的問題而偏離教師預先設計的路線圖,往往會獲得新鮮的而不同于教師課前預設的種種體驗和心得。)到了今時今日,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在“圈養(yǎng)”學生,還是“放牧”學生呢?2013年度筆者深入學校觀摩了幾十節(jié)“推門課”,在觀摩的過程中感到受益匪淺,也不斷反思,試從旁觀者的角度寫成此文,與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討課堂教學容易忽視的地方。
一、沒有把三維目標具體化為一節(jié)課的教學行為目標,三維目標只停留在教案本上成為新課程的裝飾與點綴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否完成,這就容易造成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越位”,甚至只有知識與技能目標邁進了課堂。觀摩的其中一節(jié)《記承天寺夜游》,該教師的教學流程如下:(一)板書課題:1.釋題,2.簡介作者;(二)整體感知課文:1.聽錄音朗讀課文,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3.分析課文,概括段意;(三)布置作業(yè)。另一節(jié)《古文二則》,該教師的教學流程如下:(一)齊背《三峽》;(二)板書課題《蔡勉旃堅還亡友財》:1.齊讀,2.釋題;(三)串譯課文;(四)課堂練習。在這兩節(jié)課里,教師只顧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缺少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的方法單一,絲毫不見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情感上的激勵、疏導、調(diào)控。其實,現(xiàn)在的課堂不能只有知識的授受,還要關心學生是怎么學會的,他們的學習過程有什么樣的體驗。需要我們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從課程目標的高度來正視它們的地位。
二、沒把課堂的“主人”當回事
教學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課堂中常常會出現(xiàn)教師事先難以預料的問題情景與偶發(fā)事件,而我們往往過分拘泥于教案,期望學生按教案的設想做出回答,不要“節(jié)外生枝”,稍有偏離就會對“主人”(即學生)“生拉硬拽”以免“主人”“誤入歧途”,如此喧賓奪主,久而久之“主人”就會變得唯唯諾諾、亦步亦趨。還是前面講的那節(jié)課,《古文二則》之一《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教師用的是故事導入,讓學生講述比較熟悉的故事《曾子殺豬》,其他人邊聽邊思考:這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學生都明白這說明了“做人要言而有信”,就在此時,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出現(xiàn)了:“古代沒有冰箱,殺一頭豬吃得完嗎?”教師置若罔聞,直接跳到了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學生熟悉的故事導入的目的,無非就是說做人要講信用。可是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未予理睬,明顯是擔心題外話說多了影響教學進度。若此時反問一句“曾子明明知道吃不完,還是把豬殺掉了,說明了什么?”學生就會立刻明白任何時候都要言而有信。對學生的疑問引導的好,未嘗不能為本課的教學錦上添花。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沒有發(fā)揮
不管何時何地,也不管該用不該用,反正統(tǒng)統(tǒng)都用。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某些教師公開課上用來標榜新課程教學,走走過場、徒有其表的新招式。一位教師在《愚公移山》的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翻譯課文,但學生一個個無動于衷,大眼瞪小眼,根本沒有合作學習的習慣。無獨有偶,幾天之后我又觀摩了一節(jié)《捕蛇者說》。前面上得挺精彩,學生的參與度也挺高的,到了最后有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讀通附文的意思。熱鬧了幾分鐘后到了匯報的環(huán)節(jié),老師提問無人舉手,原來熱鬧只是表面,小組合作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成了這節(jié)本來挺優(yōu)秀課例的一個敗筆。要使學生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進而養(yǎng)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需要我們?nèi)諒鸵蝗盏貙W生進行引導與訓練。如何分組才能起到促進合作探究的作用?如何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職責,扮演好自己組內(nèi)的角色?什么樣的內(nèi)容才適合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的時機如何把握?如何讓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輔相成?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好好琢磨。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樂趣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1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學中要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這就是說,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社會主義價值標準的獨立思維個體,實現(xiàn)知識、能力、思想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許多語文教師常感慨:語文難教,學生厭學。其原因,主要是教師不能對文本的準確把握:有的只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有的舍本逐末、出現(xiàn)偏差,這將嚴重影響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因此,教師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學的精髓,把靜態(tài)的文本文字活化成生動的畫面、廣闊的生活空間,讓學生善于傾聽文本發(fā)出的各種“交匯樂”,從而激發(fā)語文學習的樂趣,為進一步深入實施有效教學注入“源頭活水”。
一、教學中介紹與課文相關背景知識,以促使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教學中,有些作品離現(xiàn)代生活比較遙遠,若在教學中不能加入對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也就很難理解了。如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因“烏臺詩案”,被逮捕入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而且已經(jīng)有四年了。于是,作者便寫了這篇短文,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因此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卻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并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美妙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抒發(fā)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背景知識的及時插入,教學則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字斟句酌,反復誦讀,讓學生從中體味語言的妙處
語文教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shù)。教師在教學時就是要強調(diào)斟酌字句,體會作者的意圖,發(fā)現(xiàn)其中的妙處,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美樂在其中。如教學《背影》時,讓學生反復誦讀父親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的片斷,特別是體會“探”、“攀”、“縮”等詞的妙處,老師順勢提出問題,“你從中感悟到了父子間怎樣的真摯感情?”“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否有感受到自已的爸媽對自己的愛?”學生很容易從一些生活細節(jié)中升發(fā)開來,更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有趣,教學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突出了一個“小”字:小山、小樹、小村莊、小水墨畫。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抓住“小”字,通過此字給人產(chǎn)生的親近感,讓學生體味到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就會體味出以小見大的效果:現(xiàn)實中的濟南并不小,這樣寫是作者感性化的濟南,經(jīng)過特別過濾的濟南,這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密切相關。學生若能將文本讀到此地步,就說明是真正地理解了文意,學生體味到作者用詞的妙處,從而感悟到語文的魅力。再如《木蘭詩》一文“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表現(xiàn)木蘭替父親擔擾;“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表現(xiàn)木蘭對家人的思念;當戶理紅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表現(xiàn)木蘭的愛美之心。因此,本篇文章的主旨應定位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當然有些文學作品高于生活、是作者的理想化,而文章很少對木蘭在沙場征戰(zhàn)進行描寫,所以,不少教材對這篇文章的主題定位為表現(xiàn)木蘭替父從軍的英雄形象。
三、激活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從而使其樂學、善思
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每個語文教師的使命。我們往往喜歡在特定時間內(nèi)把學生束縛在整齊劃一的狀態(tài)下進行語文教學,這勢必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再者,教師的絕對權(quán)威和學生服從與被服從、傳授與被傳授的關系,阻擋了學生學習的沖動,禁錮了學生的精神,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造成了學生的某些“殘疾”。所以,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對問題的獨特見解,努力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贊美,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問難精神,使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去感受知識、加深體驗、活躍思維,從而使其樂學。
一是要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天地,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己積累知識、文化、發(fā)展能力并不斷歸結(jié)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獲得學習技巧,同時進行積極有效的情感體驗,對人生觀和價值觀進健康思考。如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以課本劇的形式顯現(xiàn)文本內(nèi)容,學生就會合作為表演好劇情,獻計獻策,盡心盡力。有的學生根據(jù)課文情節(jié),還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在表演時,又說又唱,還不時用英文進行對白,引得同學們陣陣掌聲。這篇童話的主旨,不用我講,學生就已經(jīng)悟出來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體會到統(tǒng)治階級與下層人民、成人與兒童的矛盾,從而全面的理解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