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傳統教學模式依舊占據主導
由于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較偏理論化,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一般采取的都是理論教學為主、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為輔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教師居于整個課程教學的主導位置,學生的學習狀態普遍較為被動。新時期條件下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重新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盡量避免“一言堂”情況的發生,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來帶動整個課程教學的發展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這一標準客觀要求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轉變。但是從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來看,語文教育工作者們在一段時間里的確進行了大量的摸索和探究,但是終究又回到老路上,傳統教學模式依舊占據著主要地位。
(二)教學手段單一
除教學模式存在問題外,現階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還面臨的另外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教學手段單一。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們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即轉換教學模式是浪費有限課時的表現。在這樣一種權衡下,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會傾向于整個教學過程采用一種教學手段。如此一來,將會直接導致整個課程教學的無變化,學生只是慣性進行學習,完全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通過教師當時的教學主題就能預知下一環節的教學內容。這樣平淡無奇的學習狀態無法激發學生潛意識里的挑戰欲望以及挑戰激情。
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通過上文論述,我們已經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及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基于這一認識與了解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豐富資源形式
結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來看,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首先應從資源形式的豐富入手,努力提高現有基礎硬件設備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教生課內外使用多媒體及計算機的方便度,為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與整合創造出更為良好的硬件環境;同時,在資源庫建設方面還要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多種途徑,完成資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購買現有信息資源,組織教師自己制作和開發優秀課件和教案。比如就《飛向太空的航程》這一課程教學內容來說,傳統教學模板中,兒這一課文只是作為學習和了解的部分,因此沒有進行詳盡的教案設計。基于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去收集與太空航程有關的內容,對教案進行新的設計,提高教案與內容的貼合度,對學生科學領域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普及。
(二)實現師生互動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扮演的角色更多屬于引導者的成分,并且從過去知識提供者及知識的傳授者逐步過度到知識導航者。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的進行知識的查閱,掌握相關的語文閱讀知識,通過這樣的途徑,甚至可以收獲一部分教師也不曾掌握的知識。比如就都《動物游戲之謎》這一課程內容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天生對動物界的好奇,鼓勵學生去查詢一些動物,如老虎、獅子等的游戲行為,通過觀察,對將要進行的課程內容進行思考。這樣一來,不僅能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參與興趣,同時還能有效拓展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途徑,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借助BBS、博客、QQ等渠道或者Email與學生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溝通,也可以在網上進行作業的批改等。通過這樣一些途徑,教師可以及時有效的掌握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思想動態,從而對教育教學內容及方法做出及時的調整,實現師生間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三)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除上述措施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模式,努力營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興趣。比如在遇到敘事性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視頻或短片,讓學生立體的感受這一課程內容的來龍去脈,從而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或者教師還可以對情景角色扮演的模式進行充分利用,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準備,來對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深化,讓學生享受整個表演的同時,加深學生整體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結語
第一,學案的制定,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前均是教師備課,寫教案,然后講給學生,然而現在要有所變化,不但要把課備好、把教案寫好,還要制定供學生使用的學案。雖然也去學習考察過,但那畢竟只看到些皮毛,而沒有深入到精髓,以為學案就是針對本課課文的一些習題,讓學生做一做,討論討論,最后找出共同的問題所在,由教師來解決。所以在最初制定學案的時候,就出了大量習題。用了不久,我們發現學生干脆把學案當作練習題,愛做不做。沒有起到學案的作用,我們又在一起研究,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在不斷改進中,我們領會到學案的制定并非一些習題就可,而是把課文中的知識由淺入深地連貫起來,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學案上,學生通過學案能夠聯系整篇課文,抓住重點,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然后再結合制定的一套配套試題,讓學生全面完成對知識的鞏固與掌握。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的內容頗多,如《飛向太空的航程》等課文,學生對這些淺顯的文章,如果能在預習中掌握,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此類作品,從而也節省了教學時間。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名教育原則: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抬起頭來做人。意為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表現自己,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成就感的促使下獲取自信,從而追求新的成功。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課前的預習正是體現了這一核心思想的。課前的規范性預習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為了適應新課標的需要,指導學生進行規范性的預習,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也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學分的考核,引導鼓勵為主發展學生個性。
根據班內的情況,學生的座位也由以前的一律向前,調換成面對面,對學生加以分組,這樣便于課堂上討論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學分制度以鼓勵學生學習。
學生剛接觸這種課堂模式時,很積極很踴躍,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但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就處于疲憊的狀態,甚至在討論時也懶于張口。調查原因,大多數學生認為長時間只加分,不見有什么獎勵,挫傷了積極性,多少有些泄氣;再者,一些學生以前很少主動回答問題,在討論時仍是不大愛說話,這也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情緒。當了解到這些后,及時做了相應的調整,緩解了這種沉默的局面,為課堂氣氛重新注入了生機。
譬如,必修一第三單元第10課《小狗包弟》研討與練:研讀下面的材料,聯系課文,選取一個合適的話題(如,小議我靠的是感情,談身邊瑣事的深廣內涵),寫一點獨特的感想,與同學討論。這就提示我們,人文內涵關乎閱讀者的獨立鉆研精神、與他人合作精神,關乎語文訓練中生發的情感態度和關注社會的意識。
這些例子只是隨意挑選的,其實可以引發出的人文內涵的操作訓練應該是很多的。這也提示師生,要想大力提高語文素養(人格修養、人文素養等),必須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創造、去發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第三,課堂的駕馭,轉化角色提高課堂效率。
新的課堂模式讓教師從以前的演變為現在的導,從口干舌燥的痛苦中解救出來。讓學生由以前的聽眾,變為現在的演員,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由以前的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變為學生爭爭吵吵,教師隨時指導。這樣教師看似從課堂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卻更費神了。
傳統模式時間的安排全由教師決定,很容易控制課堂的局面,而這種新的模式就沒那么簡單了,打斷他們的闡述,這樣就得延長時間,這樣常常完不成本節課安排的內容。針對學生這種各抒己見的局面,也做了調整。首先,對之予以肯定,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是適當地加以引導,找出他們的共通之處,相互整合。再者,課堂時間的控制與安排也是在和學生不斷地磨合。
第四,加大閱讀量,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去。
一、注意教師自身的情感表現
教師良好的情感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飽滿熱情是誘發學生情感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做到為人師表;要與學生建立美好的師生關系,深厚的師生情感,與學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愛生如子,給學生以親切、和藹的態度。在課堂教育的全過程,教師必須時時體現出:親切的教態,期待的目光,和諧的語言,體貼的心腸。只有這樣,才能傳遞自己的情感,而不應該忽視學生的情感需要,置學生的自尊心不顧,用粗暴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學生,使學生受盡挫折,以致厭學。這哪還能使學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學內容呢?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只有用情感對學生進行感染,才能使每堂課都能在和諧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二、發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既重知識,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發掘課文中知識本身的魅力。變教材為學材,變教案為學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來,成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有教《包身工》時拍案而起的情感沖動;有教《故都的秋》時眷戀、落寞、蒼涼的美感;有教《琵琶行(并序)》時受挫、失意、淪落之情。再譬如,教《聲聲慢》這首詞時,首先介紹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經歷,激起學生對李清照晚年飽受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著我聲情并茂地配樂吟誦這首詞,動情之處,聲音顫抖,嗚咽流涕。在整個吟誦過程中,學生的傷痛之情如決堤之水,橫溢難阻,雷鳴般的掌聲不斷爆發,反復沖擊我的吟誦,真正營造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悲傷氛圍。正是有了對教材內容的情感發掘,對教材內容的情感演繹,才使這堂課獲得全縣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一等獎。
三、增強教學手段的情感功能
創設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是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課時做到:使用教具創設情境;播放錄音、錄象再現情境;扮演角色進入。隋境;象征性活動帶人情境。如講授《飛向太空的航程》,利用多媒體放映“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的錄象資料,對照課文,聯系畫面,讓學生“親眼”目睹“一個民族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加深對課文的感受。講解《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用語音機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愴、沉重的氣氛。教戲劇單元(《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采用了編課本劇的形式。同學們先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文本內容,有的當導演,有的當演員,將課本搬上舞臺。別看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課堂上聽講,學生的腦筋動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能力在課堂中也得到提高與發展。
四、激發學生好學的情感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