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拼圖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民族圖案與一次性紙盤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人民的創新意識顯得尤其重要。怎樣發掘學科優勢,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智慧型人才,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術教育尤其責無旁貸,因為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各個年級的美術教學內容中,我探究出校本課程《漂亮的紙盤》、《美麗的蒙古族圓盤》的教學內容,讓孩子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去設計漂亮的紙盤。
出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作品。在《美麗的蒙古族圓盤》的教學中,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各種蒙古族圓盤資料和民族圖案的資料和圖片以及一次性紙盤的用途。課上讓學生匯報搜集結果,使學生在相互匯報中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同時了解了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也了解了環保和廢物利用的相關內容。學生把用過的一次性紙盤清洗干凈,利用學過的蒙古族圖案對其進行設計,即開發了學生創造思維,又提高了學生廢舊利用的良好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環保意識。設計出的蒙古族圓盤作品中,涌現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有創意的蒙古族圓盤。
二、蒙古族手提袋的設計,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美術教育教學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極大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手提袋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用品,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生活在民族地區的我們,如何設計一款自己民族特色的手提袋,如何巧妙利用廢舊、廢棄的手提袋進行再創造,也成為我校美術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們利用家里用過的廢舊、廢棄手提袋進行再設計,同時結合民族元素,設計各種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圖案的手提袋”,在我校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方教學課節,得到了教育局領導的高度評價。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教學活動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蒙古族頭飾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作為教育者應多給學生提供這種探究的機會,讓教師多給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有展現自我的空間,并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激勵他們不斷的去探索,從而走上成功之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讓孩子們在設計蒙古族頭飾過程中,自己開發使用的設計材料,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創新空間。而且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多之又多,如何合理地處理好生活中的這些“垃圾”,一直以來也倍受人們的關注,也是世界各國要面對的難題。美術作為一個綜合繪畫、制作、欣賞等多元素為一身的一門教育學科,在學習用具的使用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作為學習材料,開放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創新思維,結合民族元素,如:蒙古族圖案中的犄紋、盤腸紋、回紋、卷草紋云紋、水紋、火紋、幾何紋等等。大膽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頭飾,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
四、生活中廢舊物品的搜集整理和創作,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讓學生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小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只有形成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才能激發創造精神,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是否有高昂的積極性,并不取決于美術素質與智商的高低,而是在于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因此,美術課程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搜集整理和創作廢舊物品的過程,充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利用課前在家庭和社會中搜集了各種可以回收利用的廢舊物品,并對其進行分類和整理。在課上進行利用和創作,孩子們的興趣特別高。完成了許多精美的作品。在學校展覽中受到了全校師生的高度認可。
關鍵詞: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 課堂教學法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一.什么叫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
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是由圖片教學法、視頻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三種基本教學方法相結合的一種復合型的新型課堂教學方法,由本課題組團隊開發而成,目前用于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以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為例,教學內容由民俗、民族民間藝術、民間文學三大板塊組成。這些教學內容都需要運用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如民俗中的民居建筑,如果沒有具體的徽州民居、吊腳樓、土樓的圖片,那么要分析民居建筑的文化內涵就無從入手;民族民間藝術中的苗繡、木版年畫、蠟染等比較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的文化事項目前都與人們的生活比較遠,尤其90后的學生們更知之甚少,只有通過豐富的圖片和各種視頻來引導學生認知、理解并且喜歡上這些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然而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即產業創意策劃能力,案例分析尤為重要。案例分析有幾種,一種是真實存在的正在進行中的項目;第二種是別人已經做過的策劃項目,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第三種是虛擬項目,也就是尚未有人涉及的項目,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
二.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的優勢
首先,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豐富的圖片可以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使學生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文化類課程包羅萬象,具體文化事項千姿百態,如果課堂上不能展示盡可能多的圖片,那么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抽象的名詞和概念,無法真正認識文化的具體形態,更不用談分析和運用了。如年畫,雖然學生都知道這個東西,但因為生活中真正接觸的很少,所以并不能說出相關的知識,了解木版年畫學生幾乎沒有。那么大量的圖片甚至實物展示就顯得非常必要,學生在驚訝木版年畫的美麗的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對年畫的興趣,并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學生再來分析木版年畫的文化內涵時,就會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良好。
其次,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可以簡化教學內容,使其淺顯易懂。文化類課程本身比較抽象,而且內容駁雜,課堂教學難度不小。如中國傳統節日,從理論角度來看,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的根源是農耕文明,產生的內動力是原始崇拜。然而當今中國已邁入工業文明、商業文明時代,學生光理解農耕文明就很麻煩。農耕文明不是耕牛、農田、籬笆、狗這些表象的東西,而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積淀而成的農民的生活、思想、精神。因此,學生會簡單地認為過年是因為要趕走年獸、七夕節源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當學生看到牛郎星、織女星的圖片,端午節五毒餅上的五種動物的圖片,再根據學過的原始崇拜的知識,就會明白七夕節源于自然崇拜、端午節是為了辟邪。
再次,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潛在的,有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出來的。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能夠為學生提供可以進行創造性思考的素材,學生們可以討論、體驗,并且往往能夠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如清明節這個教學內容中,一個“代客掃墓”的視頻就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代客掃墓不可取,因為孝是中國傳統美德,清明節不掃墓就不是合格的中國人;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再加上清明節出行交通擁堵,如果條件不允許,請人掃墓也是對祖先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還有小部分學生則大膽認為這是件好事,因為有需求就有市場,這是個好的商業機會。當然,教師最后要引導學生重視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和弘揚,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討論卻引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運用的原則
1.代表性。圖片、視頻、案例的選擇應該注重是否具有代表性。現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而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時間都有限,只能把最具代表性的圖片、視頻放在課堂上展示。比如木版年畫,主要以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為代表,而且具體到年畫圖片,又以門神畫最具代表性,年畫人物以秦瓊、敬德、鐘馗等為最普遍,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年畫的功能是為了避邪這個教學內容的。再比如苗繡,苗族分支多,各分支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因此苗繡的特點會體現出所屬分支的特點。湘西苗族與漢人雜居,所以苗繡與湘繡有相似之處,比較淡雅、秀麗;而貴州黔東南苗族,因為地處僻境,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得更好,苗繡的圖案和特點與漢族刺繡差別很大。尤其是苗龍與漢龍,風格、特征、文化表現都截然不同。那么圖片選擇就可以黔東南苗繡為代表。
2.關鍵性。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運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量太大、內容太雜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混淆學生的思維和判斷。因此,要選擇關鍵性的圖片、視頻和案例。如徽州民居和吊腳樓,都有美人靠。美人靠,顧名思義,就是供家中女子休憩的地方。可不同的是,徽州民居美人靠是面朝院內,女子通過美人靠只能看到院內進出的人,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吊腳樓美人靠面朝院外的廣闊自然世界。這就是文化不同的表現。徽州商人被稱為儒商,信奉儒家思想,因此民居建筑中處處體現儒家文化,美人靠就是例子。而吊腳樓居住的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民風開放,無拘無束,所有同為美人靠,生活其中的女子感受不同,體現的文化也截然相反。那么在講徽州民居時,選擇美人靠這個關鍵圖片來說明其儒家文化內涵,不失為一個的切入口。
3.啟發性。圖片、視頻、案例的選擇和運用,最終都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分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圖片的展示、視頻的播放和案例分析都要伴隨問題而進行,不能僅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圖片展示可以設置不同類型的圖片供學生對比分析,視頻播放之前就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而不是像在影院一樣輕松、隨意。案例分析最好是分為幾個步驟,一開始只要拋出問題就好,學生討論、分析過后,或者進行不下去了,再給予一些提示和線索,引導學生再次思考、分析,最后才把案例分析進行小結。如深圳大芬油畫村是我國文化產業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那么一開始只向學生介紹,大芬油畫村的基本情況,比如成立、制作、出口、年產值等,引導學生討論其營銷模式,學生一般能夠說出利,卻說不出弊。那么再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弊病,其核心在于缺乏文化創意,而只能一味臨摹,批量復制。如果不銳意改革,最終將曇花一現。
4.開放性。知識性的圖片、視頻和案例在課堂上運用不宜過多,因為這些不能延伸、拓展,無法訓練學生的能力。比如年畫,如果展示圖片,然后告訴學生這些年畫屬于哪個地區的,那這個知識就沒有意義。學生不知道也無所謂。而把不同風格的年畫放在一起,讓學生根據其地域風格來辨別,也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審美感受,喜歡或者不喜歡某幅年畫及其原因,這個設計就具有開放性了,學生可以五花八門說出不同的答案,每一種答案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都是學生分析的結果。
目前,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是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的開發成果,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反響很好。本課題尚在研究圖片-視頻-案例一體化課堂教學法在別的專業、學科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評價體系與案例研究課題組.課堂教學技能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全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分組教學模式初探[J].天中學刊,2010(4).
[3]陳兵.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的思考[J].經濟論壇,2010(4).
犯罪行為一般來講不具有傳染性,犯罪行為包括4個因素,故意、行為、主體、客體。一起案件發生后,一些本身已存在積怨的人會認為,別人這樣做了,所以我也要這樣做,前一案件確實會對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只是在模仿前一案件的行為,而不是模仿故意性,也就是無法模仿動機。兩起案件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家庭壓力過大,家庭成員溝通不暢,只不過地點恰巧在同一小區。
每個人因為社會環境不同和家庭教育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但弒親案件中至少有兩點是趨同的:一是家庭長期積怨無法溝通,得不到化解,因此兇手會長期存在犯罪想法、犯罪心理斗爭和犯罪前的準備行為;第二點則是,弒親案件中的兇手一般都是30歲至40歲的中青年人,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中青年男人一般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家庭內部因為經濟、就業、學業、醫療、養老等問題產生矛盾,往往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不及時進行疏導,輕則產生一些情緒問題,重則引發暴力沖突,個別性格比較極端的人則會選擇犯罪的方式去發泄。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面對壓力時選擇溝通的幾率會比較大,文化水平和道德水準也有一定的正比關系,也就是自我道德束縛能力會高一些。但是即便如此,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如果遇到壓力不會自我疏導,也會產生情緒問題,隨著時間的增長就會積怨成疾,如果再加上性格的偏執極端,同樣會作出極端的方式去弒親。
目前弒親案在殺人犯罪中所占比例非常大,蘇州某縣3年內發生17起殺人案件,其中弒親案件5起,占到近1/3。很多犯罪人員因為受家庭教育影響,形成了有缺陷的性格,或者遭受了家庭暴力后就認為暴力是解決家庭問題的最佳途徑,這一點導致了成年后自己面對家庭矛盾時的過激行為;其次,家人之間長期壓抑缺乏有效溝通也是弒親案發生的重要原因。
要有效地防控弒親案件發生,除了加強法制教育,還要在兩個方面加強教育和干預。一方面,提高家庭教育中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倡導家庭內部溝通,相互之間加強信任和理解。對于性格已經形成缺陷的人,只能避免和防范,但避免和防范的最重要渠道仍是彼此了解、理解、信任。
(摘自《新京報》)
【鏈接】六歲前對孩子說“不”!
父母若在孩子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其說“不”,他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在地上滾來滾去;可是若等青春期后再開始對他說“不”,他會離家出走、會服毒自殺、會跳樓威脅,甚至會殺害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