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春江花月夜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導入新穎,激發興趣
成功的導課“第一錘就能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緊緊吸引住。利用一些新穎直觀的導入方式,直接切入主題吸引住學生的眼球,使之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例如,在多年來的音樂欣賞課教學,我除了教材中規定的欣賞內容之外,還找了很多資料,增加了一些內容。例如,在欣賞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時,首先由學生辨析此曲用的是哪些民族樂器,以及樂器的各自特點,然后展示國畫《春江花月夜》圖,并用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的詩句,將學生帶入那寧靜的夜晚,帶入那波光月影、白帆點點的意境之中。看圖畫、聽全曲,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樂曲一結束,課堂立即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爭先恐后回答自己的想象內容,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段理解分析樂曲,最后將各段所描繪的意境聯系起來。這一幅生動的《春江花月夜》迷人景色,使學生體會到,好的詞曲充滿詩情畫意,音樂本身是多元化完整的藝術體。沉浸在這種意境中其樂無窮,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點燃了他們熱愛音樂的藝術之火。
音樂課堂的導入不能一成不變,枯燥無味。要依據教學內容,來設計一些符合學生欣賞口味的導入形式。導入的形式要直接、直觀,具有新意,要和時代接軌,要和接下來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運用這樣的導入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想要學習的強烈愿望,那么成功的學習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方法多樣,保持興趣
思想家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激發興趣容易,而要保持興趣,就需要教師運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學習,避免學習過程中的單調、乏味和有意重復。比如,單聲部的歌曲,對于中學生來說是單調乏味的,學生掌握了一定歌唱技能的同時,可指導學生演唱多聲部作品。在視唱中按歌曲的所分聲部,根據學生的不同音色和每個人不同的嗓音條件進行劃分,將輕松自如、音色明亮結實的學生劃為高聲部,將高音發聲緊張吃力,而低音區發聲堅實、寬厚的學生,劃分為中聲部和低音聲部。高、中、低各聲部分譜視唱,然后合唱。這樣演唱使學生陶醉在―種愉悅的氣氛中,感受豐滿的多聲部音樂藝術魅力,更體會到音樂這一學科是很值得探討和學習的知識領域。在器樂教學中我把口琴和電子琴兩種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引進了課堂。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聽覺入手,教師范奏幾首學生熟悉的樂曲,并作簡單的內容提示,優美的樂曲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樂器的演奏,學生的演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寓教于樂”這是經久不衰的至理名言,多年的音樂教學使我體會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技能是能夠做到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很值得教師重視。
三、創作表演,延伸興趣
音樂是表現的藝術,而肢體動作是音樂表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固曾經說過:“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心中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學生通過動作創編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音樂,來表現音樂形象,延伸課堂學習興趣。在學唱歌曲《小猴子有禮貌》時,我設計了情境表演: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小猴子和老山羊,根據歌詞的提示,學生做出相應的表演。在歌詞的提示下,學生自己創編動作,表現小猴子有禮貌地扶著山羊公公過河的場景。兩位學生在教室中央表演,其余學生邊唱邊拍手,一組表演完另一組接著上來表演,而且動作愈加完善,學生對這樣的情境表演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個個躍躍欲試。不單單是動作創作表演,還有歌詞創作表演、打擊樂器節奏創作表演、旋律創作表演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創作表演,不僅要學會唱歌,還要通過自己的表演進一步理解歌曲所傳達的思想內涵,不拘泥于表面的學習興趣,要深入體會音樂本質延伸學習興趣,感受音樂傳達的真實情感。
四、學科整合,拓寬興趣
關鍵詞:教學導入;語言藝術;板書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0-0216-01
音樂課是音樂老師展示獨特風采的舞臺之一。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從熟悉教材,到課程設計――教學環節――教學的藝術手法,豐富的教學語匯,到師生之間情感的默契配合,教學效果的好壞,都體現著一個音樂教師的個人風格和自身素質。同一節課,由不同的教師執教,其效果往往大相徑庭。產生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老師教學方法和專業技能的不同。下面筆者就音樂課的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環節談幾點看法。
一、課堂教學導入藝術
良好的開端是事情成功的關鍵。一堂好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導入作為前奏。課前的組織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新課的導入方法就尤為重要了。不同類型的課題可以用不同的導入語言和導入方法。有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有的可以用提問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看錄相,有的可用猜謎語的方法,有的可以集體討論式,甚至可以用游戲式、競賽式等等。
例如,欣賞京劇音樂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京劇的由來和形成,以及京劇界的四大名旦,各種流派,特別是可以講一下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京劇名旦梅蘭芳先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梅蘭芳先生坎坷的一生及梅蘭芳先生對京劇藝術的執著追求。也可以放一段京劇片斷,既能聽到優美、明亮的京劇旋律又能欣賞京劇藝術在舞臺上的表演,也可以介紹一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如《孟姜女》、《打漁殺家》,或觀看一些解放以后創作的優秀劇目《沙家濱》、《紅燈記》。讓學生走近京劇、了解京劇,以激發興趣,使他們熱愛京劇藝術。
又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老師會跳舞的話,可以用一段優美婀娜的舞蹈來作為導入新課的前奏,使學生隨著老師的翩翩起舞而進入意境,也可以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舞蹈片斷,使學生在觀賞中激發起學習音樂,了解舞曲的興趣,不知不覺沉浸于學習之中。總之,課堂的導入藝術很重要,也很值得同仁們去探究。
二、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是音樂藝術的造型基礎與創作核心,如果缺少優美生動的語言,音樂課就會變的單凋呆板,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語匯功底。當前的音樂教學與其他相關學科滲透,那么就要求教師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如對歷史、地理、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懂一些,以便在授課時把歌曲的歷史、背景介紹的更完美。次外有了一定的語匯功底,還要講究語言的教學藝術。一個老師講課的語氣、速度、音色、語調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筆者曾聽過一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從課程的設計、教學的環節,以致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地使用都是無可挑剔的,但由于教師講話語氣生硬,臉部表情呆板,特別是講話沒有節奏,缺少抑揚頓挫,結果,學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也談不上理解作品的內涵,使原本能給人帶來輕松、愉悅、如詩如畫、賞心悅目的一堂課變得平平淡淡、毫無生機。
筆者認為上好一堂音樂課,首先教師要有較扎實的文學功底,其次老師的教學態度要親切,應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再加上明亮圓潤的音色,語言要富有情感,授課語速要有節奏,語氣應有抑揚頓挫,特別要帶有鼓動性、激勵性。另外,教師臉部表情切忌呆板、嚴謹,而應慈祥、隨和,使學生愿意接近,便于溝通。
如,介紹歌曲的歷史背景時,可以串插一些歷史知識或歷史小故事,語氣平穩,而有感情,臉部表情要豐富;在講授重點、難點時,語氣要加重,音量偏高,使學生對知識點留下深刻印象;在提問時,老師語氣要溫和,臉部表情要親切,用鼓勵的眼神注視學生,讓學生沒有顧忌的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后,不管對否都要有正確的評價,教師以表揚、鼓勵為主,不在師生之間產生距離。總之,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題材、不同的對象,采用靈活多變的、簡潔有效的教學語言加以引導,要加強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優化課堂教學的語言,使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給學生增加學習音樂的興趣,力求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美與音樂美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三、課堂教學板書藝術
板書設計是一堂好課不可忽視的環節,在音樂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有很多老師不重視它的地位,但實際上運用獨具匠心的板書設計,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與多層次美的教學氛圍 。并且它又具有自身的特點:直觀、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所以在教學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教師一手漂亮的好字,加上精致獨特、富有情趣的板書設計,那么它還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板書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態美,圖片的色彩美,文字的造型美,音樂語言的簡潔美,音樂表現的形象美、豐富美。此外,板書還能鍛煉一個音樂老師的綜合能力,提高音樂教師與美術等姐妹學科的整體藝術素質。
【關鍵詞】以美傳教 寓教于樂 因教知美 發現美 創造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3-0079-02
翻開《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詩歌與散文部分中關于“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還是小說與戲劇中“正確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幾乎每個模塊中的教學目標都有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要求。盡管許多語文教師在編寫教案時,會將其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寫入,卻少有人真正關注。《中國教育與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學中的作用。”而語文又是一門與美育有直接的、廣泛的聯系的學科。語文課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別是詩歌、小說、戲劇等。因此,語文教師不僅應幫助學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而且還應幫助學生發現美,以至于將來能夠創造美,從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美在語文中的滲透不僅僅表現在教學目標上,它也可以是一種教學手段。筆者將其歸結為以美傳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種藝術美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然后,因為老師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兩者相輔相成,從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下面,針對自己的一點想法來談談語文教學中美的滲透。
首先,我們可以用藝術美為手段,輔助語文教學,做到以美傳教,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比如,用音樂美來引領學生體會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詩中,同名古樂的播放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輪明月的“升起――高懸――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此時,幾乎不用再分析、講解,學生們已讀懂、聽懂,因為我發現許多同學雙目微閉,心已經跟著樂曲的旋律舞動。由此可見,用美育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體現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美育,能“寓教于樂”,增強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古羅馬著名詩人和批評家賀拉斯提出的“寓教于樂”,指的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知識。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審美愉悅,并在愉悅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凈化,心靈升華,正是將美作為語文教學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據。我們應該通過利用不同的藝術美的手段,引導學生把課本作為審美對象,讓學生從中感受美、尋找美、審視美。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漸趨成熟,語言文字能力已有相當基礎,理解能力也相應提高,應培養學生獲得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比如高中語文課本中那些詩歌、小說、戲劇單元,在教學中從審美的角度來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進賈府》這篇優秀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聽聽有關《紅樓夢》的戲曲,看看電影和電視劇,使學生在音樂形象和直觀的視覺形象中感受美。學生們在這樣的課堂上情緒十分高漲,研究起來特別認真,還有些學生主動尋找符合《紅樓夢》人物形象的插畫,并指出為何插畫比電影電視中的形象更貼近文本,討論十分激烈。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我認為,不但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更要把美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因此,借助其他形式的藝術美理解文本之后,更要從文本中體會它本身蘊涵的美。教師靠藝術美幫學生在理解文本上打開一扇窗后,學生就可以借助這扇窗推開一道門,一道因感悟不同而有著性格之美的門。
教學《春江花月夜》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聽過古樂,通過各自心中所想結合古樂不同的朗誦,對于各自眼前浮現的詩歌畫面有了不同的美學理解和喜好。有人喜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的畫面;有人偏袒“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的靜謐;更有人獨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亙古疑問……這樣一來,不僅培養了學生熱愛美、追求美的意蘊,更提高了感受美、表達美的能力。
當然,用具體而形象的畫面感受美、表達美、描述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欣賞美、理解美、發現美。審美不是一種單純的認識,而是滲透著有意識的理解。如史鐵生的《合歡樹》,看似只是寫了“我”10歲時、20歲時、30歲時和母親的生活狀況以及關于合歡樹的回憶,但是,只要引領學生細細品味,就能發現美――母愛之美,合歡樹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當大院子的老鄰居們提到“小院子”的時候,作者以手搖車進去不方便為托詞來掩飾;但當鄰居們提到合歡樹的時候,作者卻“心里一陣抖”,這種獨特而劇烈的心理活動,深刻表現了“合歡樹”在作者心中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合歡樹曾經寄托著母親的希望,是母愛的象征和化身。尤其是最后部分,“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這種細膩而深刻的心理描寫,讓不少體會到這種情感美的學生紅了眼眶。“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材中記敘類文章“事”中含情,說明類文章“知”中有情,應用文中也常含情,這無一不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的特點,能產生寓理于情,以情導理,情理統一的效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美育的這種【摘 要】本文通過討論如何借助各種藝術美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了解文本,最后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審美教育,獲得美的體驗,創造出美的文字,使語文教學者關注美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及重要性。
【關鍵詞】以美傳教 寓教于樂 因教知美 發現美 創造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3-0079-02
翻開《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詩歌與散文部分中關于“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還是小說與戲劇中“正確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幾乎每個模塊中的教學目標都有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要求。盡管許多語文教師在編寫教案時,會將其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寫入,卻少有人真正關注。《中國教育與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學中的作用。”而語文又是一門與美育有直接的、廣泛的聯系的學科。語文課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別是詩歌、小說、戲劇等。因此,語文教師不僅應幫助學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而且還應幫助學生發現美,以至于將來能夠創造美,從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美在語文中的滲透不僅僅表現在教學目標上,它也可以是一種教學手段。筆者將其歸結為以美傳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種藝術美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然后,因為老師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兩者相輔相成,從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下面,針對自己的一點想法來談談語文教學中美的滲透。
首先,我們可以用藝術美為手段,輔助語文教學,做到以美傳教,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比如,用音樂美來引領學生體會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詩中,同名古樂的播放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輪明月的“升起――高懸――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此時,幾乎不用再分析、講解,學生們已讀懂、聽懂,因為我發現許多同學雙目微閉,心已經跟著樂曲的旋律舞動。由此可見,用美育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體現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美育,能“寓教于樂”,增強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古羅馬著名詩人和批評家賀拉斯提出的“寓教于樂”,指的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知識。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審美愉悅,并在愉悅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凈化,心靈升華,正是將美作為語文教學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據。我們應該通過利用不同的藝術美的手段,引導學生把課本作為審美對象,讓學生從中感受美、尋找美、審視美。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漸趨成熟,語言文字能力已有相當基礎,理解能力也相應提高,應培養學生獲得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比如高中語文課本中那些詩歌、小說、戲劇單元,在教學中從審美的角度來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進賈府》這篇優秀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聽聽有關《紅樓夢》的戲曲,看看電影和電視劇,使學生在音樂形象和直觀的視覺形象中感受美。學生們在這樣的課堂上情緒十分高漲,研究起來特別認真,還有些學生主動尋找符合《紅樓夢》人物形象的插畫,并指出為何插畫比電影電視中的形象更貼近文本,討論十分激烈。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我認為,不但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更要把美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因此,借助其他形式的藝術美理解文本之后,更要從文本中體會它本身蘊涵的美。教師靠藝術美幫學生在理解文本上打開一扇窗后,學生就可以借助這扇窗推開一道門,一道因感悟不同而有著性格之美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