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龍山小學:李杰運
一、指導思想
在新的一學期, 我將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依據教研組工作計劃,按照教導處的安排, 圍繞課堂教學和教學科研這一中心任務,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貫穿于教育教 學全過程。 開展合作學習, 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使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特點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從而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基本情況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安排了九個單元和兩個實踐與綜合應用。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有5個單元:萬以上數的認識、 加減法的關系和加法運算律、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法; 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包括角、 相交與平行; 統計與概率,本冊教材安排了條形統計圖和不確定現象;綜合與實踐包括:三峽工程中的大數; 驚人的危害; 節約一粒米。 從教材編排體系來看,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占的比例 很大,可以說是本冊教學的重點。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學生在這段數學旅途中,教材里既要有大數的感受,又要有數學規律的探索,還要有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要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養成細心解題的習慣。
(二)學生分析
本班有學生48名,大多數學生學習自覺性較高,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有部分學生自控力比較差,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于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于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 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也比較欠缺,個別學生需繼續加強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 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上課坐不住,不按時完成作業,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字,不善于檢查, 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本學期將重點抓好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 創設愉快情境教學, 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進入最佳學習的狀態。
(三)教師分析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 我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專業知識, 對待工作盡職盡責。對于本班學生, 我發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基本情況,對什么樣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班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根據本冊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將把萬以上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和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作為重點內容來進行教學。
教學難點: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是本冊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掌握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順序,能正確讀、 寫萬以上的數;
能省略萬位或億位后的尾數求整數的近似數,能用四舍五入法省略萬位或億位后面的尾數;會比較萬以上數的大小;了解數字編碼的意義,能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數字編碼;認識計算器, 能用計算器正確地進行加、減法計算。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減法之間的關系;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掌握三位數乘兩位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能結合具體情景正確地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的估算;能用計算器進行乘、除法計算,并借助計算器探索乘、除法中的 一些簡單規律。
認識線段、直線、射線和角(包括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掌握角的度量方法,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畫角;正確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意義, 會畫線段、直線、射線。
認識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直觀地表示數據。感知生活中的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二)數學思考
在認識萬以上的數、整數加減法及乘除法運算中發展數感。
在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條理地思考,發展數學思維。
經歷探索角和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過程,發展空間觀念。經歷收集、整理數據并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的過程,發展數據分析觀念; 結合具體的情景,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
(三)問題解決
能運用萬以上數的認識、 加減法的關系、 加法運算律、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和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提高運算能力。在問題解決中探索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在學習中經歷獨立思考和與人合作交流的過程,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完成綜合與實踐,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實踐能力。
( 四) 情感態度
1.在探索規律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活動中培養探索精神。在綜合與實踐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2.在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工整書寫、仔細計算等良好學習習慣。
3.在學習中克服困難,培養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并體會學習成功的快樂。
五、教學方法與措施
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 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注重基礎知識教學要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實物、 教具或者實際實例, 正確地理解所講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的含義防止死記硬背。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愉悅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 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腦, 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
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 學生本身存在差異, 應從學生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出發進行教學。鼓勵算法多樣化,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尊重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和合作意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習過程,多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認識。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 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受教師“先入為主”的觀念制約,占有足夠的時間,享有廣闊的空間,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鼓勵學生動手多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
創造性使用教材,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創造性使用教材。
六、專題研究
本學期,我將圍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探索研究。
七、教學進度
1 多位數的認識 12
2 加減法的關系和加法運算律 8
3 角 6
4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8
5 相交與平行 3
6 條形統計圖 4
7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12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學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16人。他們大多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四、課程標準中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五、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讓學生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了解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一、學(班)情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43人,其中男生27名,女生16名。大部分孩子乖巧、聽話,大部分學生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按時完成作業。在閱讀方面,學生能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對于中年級的要求來看,部分學生目前閱讀理解能力不太強,部分學生課外書讀得很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不濃,閱讀課上總是不能集中精力好好讀。在習作方面,基本上能寫通順的話,有的孩子習作能力好,語句生動具體,但大部分孩子習作能力差,書寫錯別字較多,寫作沒有順序,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更不會寫具體。在口語交際方面,大部分學生能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但是表達欠大方大氣,對于交際上的禮儀和交流的傾聽習慣還要加強訓練。總之,學生在詞匯的運用、口頭表達、與人交往合作、自能學習及習作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有待進一步的提高。課堂上,他們能做到認真聽講,積極發言,課后能及時完成作業,大部分同學上進心都較強。但本班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很不好,上課散漫、作業拖拉、書寫不端正。這個學期將重點糾正這一部分同學的不良學習習慣。
二、全冊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分組編排。全冊共分8組。每組包括導語、課例、語文園地三大部分。
教材繼續按專題編組。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8個專題依次是:自然奇觀、觀察與發現、中外童話、作家筆下的動物、我國的世界遺產、人間真情、成長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組(中外童話)和第七組(成長的故事)還安排了綜合性學習,使這兩組的學習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每組開頭的導語點明本組的專題,并提示學習要求。課例由3~5篇課文組成。課文均圍繞專題編選,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兩類。全冊共有課文32篇,其中精讀課文18篇,略讀課文14篇。精讀課文后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在課文前有一段連接語,將前后課文連接起來,并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有“資料袋”或“閱讀鏈接”,以幫助了解相關資料或豐富學生的閱讀。教材后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
每個語文園地由5個欄目組成。其中4個是固定欄目:“口語交際”“習作” “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另有“寬帶網”“趣味語文”“展示臺”“成語故事”,分別在8個語文園地中各安排兩次。兩個“寬帶網”安排在第五組和第八組,引導搜集、了解有關我國的世界遺產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資料;兩個“展示臺”安排在進行綜合性學習的第三組和第七組,為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提供舞臺。
本冊要求認識200字,會寫200字。要求認識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在課后生字條里列出;要求會寫的字只在精讀課文中安排,列在課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兩個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認識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會寫的字。每組課文后有“詞語盤點”,分“讀讀寫寫”與“讀讀記記”兩欄。“讀讀寫寫”中列的是本組精讀課文中出現的由會讀會寫的字組成的詞語; “讀讀記記”中列的是由要求認識的字組成的詞語,略讀課文中出現的由會讀會寫的字組成的詞語,也列在“讀讀記記”中。
三、全學期教學要求、重難點、教學建議 教學要求 重難點 教學建議 (一) 字和寫
1、能借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掌握常用漢字200個。能認讀學過的多音字,能用音序、部首法查字典,能在教師指導下,從字典中選擇恰當的意思。初步學會獨立識字。
2、會讀寫文中出現的新詞,懂得意思,一部分會口頭或書面運用。能給部分學過的詞語找出近義詞和反義詞。
3、鉛筆字能寫得正確、端正、整潔、行款整齊。練習用鋼筆字書寫正楷字,用毛筆仿影。 1、鞏固識字量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