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數學教案設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學前準備
“學案”的環節之一為“學前準備”,我們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預習。為了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和積極性,在預習階段要求學生對新知識作初步的了解,所以設置的預習題以基礎為主,實現低層次目標的自達。保證所有同學能自行解決“學案”中的學前準備內容,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同學質疑。對這一環節中的預習題,我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這樣設計的:
案例:設計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8.3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節內容的學前準備:
1.(1)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組
(2)加減消元法解方程組
2.有甲、乙兩個數,甲數與乙數的和為50,甲數的2倍與乙數的7倍和為250,按下列要求,求甲、乙兩個數:(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嘗試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吧!
回顧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3.有甲、乙兩個數,其中2個甲數與3個乙數的和為130,甲數的2倍與乙數的7倍和為250,求甲、乙兩個數。
(一)舊知識的回顧
在學生接受新知之前,考察學生是否具備了與新知有關的知識與技能,縮短新舊知識之間的距離。案例中的第1題分別用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解方程組,此題設計目的是鞏固學生正確、熟練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為解決新知扎實基礎。第2題中(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讓學生回顧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從而為學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提供類比思想。
(二)新知識的簡單嘗試
為了使學生盡可能在課堂40分鐘內把所學的知識全部掌握,我們就根據教材內容,設計難度較低,并通過預習就能獨立解決的一些練習題。案例中第2題的第(2)小題,讓學生嘗試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
第3題(巧妙變式第2題)通過與剛才第2題的對比,讓學生思考,對于本題選擇“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哪個更方便,讓學生感到學這節課的必要性。通常我們老師設計一節課,比較注重 “我怎么教”,而對于“我為什么要教這節課”和“學生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么”思考相對較少,所以我認為在“學案”四個環節的作業設計中,都應該注意這三個問題。上課前教師收齊“學案”,批閱“學前準備”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后對“學案”再次進行補充完善,以學定教。在課上有針對性地點撥,課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課堂探究
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要通過訓練去強化,通過運用去鞏固和提高的,這樣才能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形成學習能力。所以,我認為課堂研討部分的練習設計應注意適度和適量。
(一)要注重課內例題的基礎性、典型性、坡度性
例題的設計和選擇要體現基礎性、典型性、坡度性。例題主要采用書上的例題,但采用之前必須進行適當改變,哪怕改變計算題中的一個數字或幾何證明中的一個字母(防止少數學生在自學時不動腦筋的抄,而是必須自學看懂書上例題,再做“學案”上的預習題目);呈現方式上一題多變,利用書上的例題進行變式、挖掘和提高,從深度和廣度上來挖掘例題的作用。同時幾個例題要步步為營,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坡度性。還是以“一次方程組的應用”這內容為例,在第二節課設計例題時,可以把例題2的結論進行適當變式,因為對于“用直接未知量來設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在第1節課中學生已經掌握很好,不妨通過變式呈現一個“用間接未知量來設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的題目,從而提高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練習要適量
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中的再次反饋活動,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所以課堂作業練習要適量,保證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在學生進行課內作業時,教師應巡視,掌握典型錯誤,當堂反饋糾正。要重視學生作業的規范性、合理性和獨創性。對學生在預習導學作業中或課堂研討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和獨到見解,應及時講評和反饋,對教學進行適時調控。當然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引導他們做“延伸拓展”中的二、三星級提高題。如有疑難,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探討與評議,讓學生兩人一組或前后相鄰兩桌同學合作學習,相互討論,相互解答,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這些小組學習討論,適時給予學生點撥或幫助,重點對差生、優生施以個別教學輔導,激勵和強化中等生,從而逐步解決教學過程中差生轉化和優等生的發展問題。
三、延伸拓展
(一)精選練習題
精選練習題,我在題目的選擇時,做到與教學內容配套,合適梯度,由易到難,堅持以訓練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為主,基本練習與綜合練習相結合,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事先對題目進行認真的分析:解題時需要用到哪些新授數學概念、定理及知識點;解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學生在這方面訓練的熟練程度;解題過程的關鍵處和易錯處都了然于胸。
(二)自編練習題
試題都是源于書本,只是命題人在題設條件、問題的情境和設問方式上作了適當的變換,中考題就是把平時練習中的題目通過給出新的情景、改變設問方式、互換條件與結論等手段改編而成。這樣的試題給人一種似曾相識而又似是而非的感覺,很多學生由于思維定勢造成失分,此時應變能力至關重要。因而我們在平時作業中,有意識地對一些可以改編的問題進行變式訓練、題組訓練,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這類問題的本質及其通性通法,同時有意識進行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豐富教學內容。
(三)設計層次性作業,讓學生體驗成功
數學新課標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境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學生之間的數學能力存在著差異。為了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設計作業時,不能搞“一刀切”,而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層次性作業,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創設練習和提高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成功。
(1)難度的分層
根據學生實際,分層設計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讓學生學有所得,練有所獲。當然,每個學生的學習接受的能力是不同的,為防止差生“吃不了”、優生“吃不飽”的現象,所以我們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把作業設為必做題,選做題甚至滲透競賽的題目,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完成。
(2)數量的分層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做幾道題就做幾道題,教師不作“硬性”規定(當然老師心里有一個譜),設計的作業太多或太難就會讓學生失去對數學練習的興趣,教師逼急了,他一抄了之,應付一下。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般情況下,他們做練習的速度可能由于基礎或者習慣方面的原因會很慢,如果數學題目的容量經常多得無法完成,就容易滋長“債欠多了不愁”的心理。
【關鍵詞】 初中數學;導學案;教學誤區;對策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高效課堂”運行的根本教學理念. 如何實現這個教學理念,“高效課堂”提倡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思考. 這給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新的挑戰,于是新的備課模式--“導學案”應運而生. 導學案以學生的“學”為核心,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要由“教”轉變為“導”的角色. 可見,設計好導學案是上好課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們經常發現,有一些教師在導學案的設計中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影響了導學案的教學效果,現舉例如下:
誤區一:重學生的“學”,輕教師的“導”
誤區:有些導學案設計的內容全部是學生的活動,而教師的活動根本不見蹤影. 于是,我們經常發現,課堂中經常出現“放羊式”的教學情景,教師對學生完全是放任自流. 問題探究中教師該引導的不引導,只是放任學生“死啃”. 結果不光效率低,而且出現了很多知識漏洞.
對策:我們知道,學生自主學習是導學案設計的中心,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由. 這需要把握好“放”與“收”的度,把握好“適時登場”和“主動撤離”的時機. 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要扮演好縱觀全局、適時引導的導演者角色. 教師要對下列情況及時參入:(1)學生學習中帶有疑惑的共性問題:(2)學生長時間不能解決的問題;(3)需要進行關鍵方法點撥的問題,等等.
誤區二:重“習題”的羅列,輕“問題”的設計
誤區:導學案的基本要求是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過程探究化,即把學生知識的掌握過程形成一條問題鏈,以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探索、驗證等. 以問題把數學學習中的練和思結合起來,把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把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結合起來. 也就是說,問題是關鍵,是核心,它主導教學的全過程,對教學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有些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只是把教材內容簡單的轉化為一個個練習題,導學案變成了一本“練習冊”. 比如,某位教師設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五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導學案如下:
1. 如圖1,已知AB = CD,AD = BC,說出∠1 = ∠2的理由.
2. 如圖2,已知在四邊形ABCD中,AB = CB,AD = CD. 求證:∠C = ∠A.
3. 如圖3,已知ABF ≌ DEC,且AC = DF,說明ABC≌DEF的理由.
4. 如圖4,已知AD = BC,OD = OC,O為AB中點,說出AOD ≌ BOC的理由.
5. 已知∠BAC,用直尺和圓規作∠BAC的平分線AD,(要求保留痕跡不寫作法)
……
這種習題化的導學案完全降低了學案的“導學”功能,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對策:那么如何提高導學案中問題的設計呢?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探究性,要對學生的思維有啟發的功能;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通過層層遞進、步步加深的引導,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縱向發展;再次,要注重方法的點撥,通過讓學生對關鍵方法的悟透,來達成“解一題、通一類”的教學效果;最后,要設計合作性活動來達成問題的解決,通過組織學生的互動交流、互幫互教,來達成優秀生和后進生學習上的雙贏.
誤區三:重導學案的“克隆”,輕導學案的“創新”
誤區:有些教師在編寫導學案的時候,總是把別人的導學案一字不差的照搬下來,喜歡復制他人的勞動成果,絲毫沒有自己的思想成分. 雖然說大部分教師剛剛接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對這種教學模式處于相對陌生的情況,這時候需要一定的“臨帖”,來熟悉這種模式. 但是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臨帖”后,教師要加強對本校學生的研究,編寫出適合本校學生的導學案,從而做到以學定教和因材施教. 如果一味地“克隆”他人的勞動成果,勢必會不利于本班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不利于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對策:那么如何實現導學案的“創新”呢?(1)要研究本班學生的學情,做到心中有數;(2)要編寫有層次的導學案,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層次的發展;(3)要重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方法的引導、積極情感的培養;(4)要研究教材,吃透知識點,編制出有探究性的數學問題來引導學生的學習;等等.
誤區四:重課前的“預設”,輕課中的“生成”
誤區:我們知道,高效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的、生成的互動過程,這就注定了導學案的設計要留出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動態生成空間. 而有些教師在設計時恰好相反,他們把導學案設計成一個單一性的封閉過程. 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預設”的教學設計來進行,完全忽視了課堂中的互動生成過程. 以至于課堂出現生成時,教師顯得手足無措、難以應對,或者干脆無視生成、出現生成時輕描淡寫地帶過,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對策: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學過程,重視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比如,在“預設”的同時留出“生成”的空間,充分利用在互動過程中的生存性知識,對課堂中生成性過程進行及時的引導,等等.
誤區五:重學生的“互動交流”,輕學生的“獨立探索”
誤區:經??梢钥吹?,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熱衷于組織學生的互動交流、討論、辯論、質疑,學習氣氛非常熱烈. 不論是對于簡單的題目,還是對于較難的題目,甚至于在教學全過程,都是學生在沸沸揚揚的討論交流,而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訓練. 我們知道,互動交流是一種比較好的學習方式,但是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性質的問題適合互動交流,什么難度的題目適合互動交流,學生自主學習到何種程度時再進行互動交流. 只有弄明白了這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發揮出合作學習的效果.
對策:主要有:(1)把需要獨立自主和互動交流的問題區分開來. 一般來說,較容易的題目應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進行和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立完成,較難的問題應合作交流;(2)先獨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只有經過了自我的自主學習后再和他人交流互動,才能達到學習上的更大效果;(3)一部分人自主學習,一部分人合作交流,注重學習形式上的多樣化.
綜上所述,導學案的設計要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誤區,要在“導學”上下工夫. 不光要設計學生的合作交流時間,也要設計學生的自主探究空間;不光要“臨帖”學習優秀的導學案,也要在導學案的設計上自我創新;不光要重視學生的學,也要重視教師的導,要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期達成教學上的最大效果.
【參考文獻】
一、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
1.教師要及時分析在教學內容方面課程的標準要求,教師要做好對教材和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分析工作。
2.分析學生的學習態度。在數學教學中,成績好或者壞的學生學習程度不同,要求老師既能照顧好成績稍微差的同學,也要趕近成績優異學生的教學進程。
3.對教學的目標要求。要正確理解教學課程,對初中數學知識的技能,教學方法要做有計劃性的教學,把設計的教學計劃逐個突破,提高學生的總體成績。
4.在教學進度方面。初中數學的課程分為單元和課時,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包括課堂學習,課堂交流,課后分析,書寫作業和進行有計劃性的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數學老師和學校相結合統一設計教學計劃。
二、活躍課堂氣氛
1.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有趣的數學知識結合多媒體進行生動、形象的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主置,而不僅僅是讓學生做旁聽者的角色,要讓他們融入數學教學情景中來。比如,通過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行車的輪胎聯系古人祖沖之的圓周率最后引導學生的思維回到數學課本中關于圓的教學。只有這樣才可以很好地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