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三生教育調查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寓教于樂
此次是三生公司2015年來平安共建行動的第四站,本次活動得到了人民公安報社、四川省公安廳、成都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多位嘉賓出席了活動。
在四川省成都市茶店子小學,孩子們跟著公安民警和三生志愿者們一邊念著安全教育口訣,一邊比劃著動作,享受著在兒童節前夕收到的這一份特殊的禮物――“三生愛心安全盒子”。
“三生愛心安全盒子”是一套有益實用的安全教育工具,是三生公司結合長期開展兒童公益的實踐探索,聯合多位兒童教育專家共同開發的,目的是想通過游戲幫助孩子們掌握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安全盒子”除了掛圖、卡片、漫畫,還有互動游戲使用的各種小道具和小玩具。
在活動中,“警察叔叔”進行了詳細的案例分析,告誡孩子們要意識到潛伏在身邊的危險因素,遇到危險要保持冷靜、機智應對,學會向周圍的大人尋求幫助。而且,借助“三生愛心安全盒子”里的道具,為學生們講解安全知識,幽默風趣的教學讓孩子們快速地認識了生活中的安全標識。現場還進行了提問互動環節,孩子們爭先舉手提問,現場氛圍踴躍,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安全健康教育知識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命水球”、“安全通道”、“安全標識知識競答”等這些小游戲當中,孩子們在學與玩的過程中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技能,同時也增添了學習的樂趣,這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訓方法。
持續關愛
近年來,兒童案件、拐賣兒童案件、食品安全事件、交通安全案件等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少年兒童的身心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兒童安全教育刻不容緩。孩子是明天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關愛兒童,促進兒童健康茁壯的成長,一直是社會各界的責任和義務。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三生“平安共建,關愛少兒安全健康”主題活動顯得更有意義。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續增加,地州高校的辦學水平在逐漸提升,辦學條件日益完善,“三生教育”校本課程開發需要的資金逐漸充裕,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逐漸豐富,如師資隊伍的充實穩定、校內校外實踐實訓基地的建設等,這為“三生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很好的基本條件。另外,高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整體素質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課程觀念、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還是課程的實施能力、擁有的知識和信息儲量都有了顯著的增強,最后,各地州高校明確而獨特的教育哲學觀和辦學宗旨以及近年來的眾多高校推行的課程改革的經驗積累都為“三生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奠定了的良好的基礎。
二、“三生教育”校本化實施的途徑分析
(一)“三生教育”課程實施目標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校本化的課程實施目標是指通過對學校教學理念、教學資源環境、師生狀況的細致分析,確定總體目標之后細化的課程目標。可以針對各地州高校、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的差異及時做出調整,切實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情狀況和教師的特點設置分層級、分類型的教學目標,“三生教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它的校本化教學目標的設置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學情狀況有不同要求,甚至不同的地區(比如少數民族地區)也有不同的重點要求,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基于學校、為了學校,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協調的發展。以筆者所在的滇西北一所高專為例,“三生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為三級:一級目標為學校層面已經定位的辦學特色;二級目標為課程實施對上級目標的解讀,以類別劃分;三級目標為具體目標,分學生類別、專業類別、學制類別、課程類別,三個層面分別設置課程目標,將“生命、生存、生活”三個內容逐層細化,確立重點后分別實施。
(二)“三生教育”教學內容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教學內容的校本化是指在嚴格遵循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要求的前提下,針對地州院校的辦學特色、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特點等情況教師有意識地對所授課程內容、教材進行合并、改編與補充等。“三生教育”課程總體來講內容比較多而課時又較少,一般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對大學生提出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教學內容理論性強、籠統、抽象、可操作性差,可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要想收到教學實效就必須對“三生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處理。處理的途徑一般分為以下幾種:(1)對教學內容的重組與創新。任何學校都處在一定區域內,學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當地人的思想觀念、地方傳統、文化氛圍等因素都是重要的“三生教育”資源,結合這些資源對“三生教育”課程進行重組與創新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更符合本校學生認知的材料;(2)對教學內容的刪減和增加。在結合本地實際和本校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確立“三生教育”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刪減和增加,做到更有針對性;(3)整合,它指根據教學需要,聯系其他學科中有關“三生教育”的內容進行擴展與延伸,各高校都有與“三生教育”相關的通識性課程,所以此舉并沒有太大難度,這種教學內容的擴展與延伸,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更為“三生教育”的課程目標達成提供了很好的途徑與方法。
(三)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課程評價方法
校本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制度的建立和評價體系的完善,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課程評價方法要在深刻領會素質教育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育個性化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評價模式,由于“三生教育”屬于素質教育并非應試,所以考試這個手段可以適當弱化,科學的“三生教育”評價模式應當是一個民主、開放的動態過程,使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等共同參與評價,充分尊重學校師生以及學校和社區環境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以“適宜性”為原則,避免用唯一的標準對所有學生作一次性的“優劣”劃分,在評價的內容上,可以是教師課堂日記、日常表現訪談記錄、學生的學習筆記、小論文、實踐活動、調查報告等等。
(四)校本化的“三生教育”教學方法
“三生教育”的教學方法校本化是指教學方式、手段的選擇要綜合考慮本校學生學習需求與個性特點、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學情境變化和學校或學校所在地區的資源條件等因素,形成的有效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在自身發展中個性的差異,各高校、各地區、各專業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目的、態度、情感和意志品質等都會不同,基于因材施教、差異教育的理論我們需要校本化教學方法。“三生教育”的校本化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適當選擇講解、討論、合作、探究、實踐等多種方法的組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學生了解自我、認識社會、開闊視野、拓展知識。
三、“三生教育”校本化的條件及策略分析
(一)教師個人的學習和研究。“三生教育”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目前還是一項處于研究期的事業,研究就不能沒有學習作為支撐,沒有學習,“三生教育”的校本化就會走入盲區無法深入。所以教師的個人學習和研究是開展“三生教育”校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當然,這種學習是基于“三生教育”教學實踐需要、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的學習。
(二)專家的引領和指導。“三生教育”的校本研究雖以“校內教師”為主要力量,但校外專業研究人員的引領和指導必不可少,學校要促進教師與“三生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對話,開展學術報告、課題申報合作、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現場指導等活動,使教師在校本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地得到釋疑和解決,有效地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使研究得到深化和提升。
人降生在地,就和父母緊密接觸,我們不妨把自己的父母作第一任老師。但我們第一任老師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干農活、在外打工養家胡口,起早貪黑上山干活等等無疑是他們的第一要務,何談對孩子的教育。只要供給孩子錢用,有衣服穿,吃飽穿暖,最多教育孩子“不要像爹一樣、臉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只會翻泥巴團過日子”這些言語罷了。這里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全國13億農民的水平和思想怎能和教授、研究生相提并論,但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勤儉、質樸、坦誠的人性品格難道其它人,其它行業不需要嗎?從而第二任的艱巨任務就落到小學教師的肩上,如何把握好農村小學教師第二導演角色呢:
1、把家長“導好”。提高家長的素質,農村家長缺乏相應的培訓,可以說“三生教育”是何物都不知曉,何談對孩子的教育,存在著太大的困難和艱辛,家長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指導好家長,不能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最重要的還要回到思想教育,教會孩子在社會上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體現生命的價值,這里也許顯得有些苛刻荒涼,但我們必須走此道才行,只有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荒涼的沙漠會長出粗壯的大樹,山溝里才會飛出金鳳凰的。
2、放好自己的位置、導好學生。“三生教育”滲透在整個人的一生中,小學生剛步入知識的門檻,加強此方面的教育尤為重要,基礎不牢,何談高樓大廈呢?教師在教育中充當主體地位,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得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正確認識生命等。我曾經做過長大后要干什么這個調查問卷(1—6年級學生),低年級好多填現在還不知道,高年級科學家等,看到這些我有些迷茫而不感,我們應該從新正視理想教育,顯得有些可笑,從而給我們教育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如何指引好孩子完成偉大的理想,不管怎樣教師應貫徹落實好“三生教育”,輔助孩子成參天大樹,從實際出發體現人生價值。
二、“三生教育”產生的過程及背景
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查閱到“三生教育”的產生的背景及過程,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社會人群中輕視人生命,甚至虐待生命用死的事實告訴我們的深刻教訓。這里說得似乎有些尖端刻薄,但我們能否以這樣的事實嗎?學習、就業、生活是我們現代人飯前茶后的話題,無人能逃避。“三生教育”或許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和途徑,至少給我們輔助指明了方向,征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優化了個人的思想情操。我們再來看下則報道:據世界衛生部調查報告顯示,我們國家每年約有112983個15—34歲的人死于自殺,約占相應人群死亡人數的19%,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心里不健康導致情緒激動引起的自殺。大家或許會懷疑其真實性,或許他人另有歧圖。但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些人群中,也許將來會成為科學家、文學家、學者等等,我們也難以肯定,但我們不為這樣短暫而未開花結果的花兒提前凋謝而感到惋惜和沉痛嗎?是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已迫在眉睫,讓這樣的慘劇不再重演,請每個社會人反思生命,正確詮釋自己人生觀和社會觀。
三、讓農村“三生教育”增光添彩
農村現狀信息交流不暢,硬件設備不足,明顯擺在我們面前,或許存在著更大的困難,有些教師認為“三生教育”小考、中考、高考都沒有參加考試,何必那么費心,只關注主考科目的分數,其實仔細一想,是這樣的嗎?古人云“磨刀不費砍柴功”,只要學生對自己的生命、生活、生存有正確的認識,難道還學不好嗎?現在不管是城市學是農村的孩子都在溫暖陽光下成長,可一到冰天雪地就不知去向,這還不讓我們每個敲響了警鐘。我國獨生子女政策給獨生子女的教育成為教育的難點,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我們還是先打個問號吧?農村“一般家庭兩個孩子”在家是長輩們的寶中寶,放星期只是在家做作業,哪有家長特別愿意讓他們到地里干活鍛煉呢?這些孩子在這樣特別優化的環境中,能很好地鍛煉嗎?反而讓他們的生存能力大大折扣了。面對以上的種種問題,我們還是應該正確審視,坦然面對。
四、農村“三生教育”中的困惑
教師方面:農村教師師資隊伍建伍不足,一個教師幾乎是全面手,什么都要教,苦累是明顯的,可精神生活并不富裕,這樣讓課堂融入“三生教育”是不是有些力不從心,有些教遇學這樣感嘆道“有心而力不足”并無道理,在應試教育這個大包袱中,“三生教育”也顯得微不足道哪也是必然的了。這些也許顯得農村教師有些缺少奉獻,展現出自私苗頭,當然每個人在社會上要生存,都有美好的夢的追求應該沒錯,只有這樣順理言說一下吧!
我們設想一下吧,如果沒有這個“應試教育”大包袱,是否有更多的時間來傳達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強本領。現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似乎找到了一些安慰,何必到羊圈里只剩一只的時候,才想起來修圈呢?我們再來看一個活生生的事實:是個讓全世界振驚的事實——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在地震中只有自救才能和死神搏斗才幸存下來,再看北川的孩子們通過平時的生存演練而幸存率達到最高,由此可見生存教育還應從娃娃抓起。
家長方面:要上大學,跳出農門必須考高分,何必搞什么“三生教育”,甚至讀到了大學,就業還是一個大問題。這些也許和家長們的素質有著直接的聯系,奉勸天下之家長,有生命、才可能擁有一切,生命是一切的前提,命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呢。
學生方面:一方要面臨著家長的壓力,必須考個高分,考了高分過春節才有新衣服,分考不高,一切免談。另一方面教師追求全班學生都能考個高分,才顯示出自己的能干和才能,全班每個都考100分,但上完大學后,面對挫折,產生輕生,這也顯得太傳奇色彩吧?第三方面現在孩子缺乏自信刻服困難的決心,再給他們多加一門“三生教育”課似乎增其他們的負擔,產生怕學、愿學也是在情理之中。
五、家庭、學校、社會三者要團結合作,貫徹“三生教育”
古人云“一個巴掌拍不響”,是啊,“三生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的自覺行為,緊密相聯,一環扣一環。家庭、學校在“三生教育”中充當教育者、指導者的角色,這些教育成功要放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檢驗,去實踐。我們不妨這樣來做一個比喻,一場完美的戰役的勝利,不能只靠戰士的英勇頑強,還要有一個正確的司令員的指揮、發令者。發令者產生誤差只有讓更多的士兵負出更多的犧牲,試問這個結果,是發令者還是士兵的責任呢?由此每個人多份責任感,成功的機率將會提高很多。責任感在工作中就是責任心。被人稱為“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學”鄧家海無村山村的劉漢希望小學在5、12大地震中,全483名學生及全體教職工安全撤離,堪稱一絕,無疑是負責的政府、出資人、施工方,監督部門的名負其責帶來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