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文寫作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觀察興趣積累聯想激勵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最感頭痛的是面對作文題目“無話可寫,無從下筆”。或者干脆抄襲,究其原因,關鍵是學生不會觀察。魯迅說過:“作文第一需要是觀察”。而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在寫作教學中,要避免學生“閉門造車,低頭寫作文”,要把學生的寫作與多彩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增強寫作的實踐性、真實性、趣味性、生活性。這就要求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要善于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他們對周圍所有的新事物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使之因好奇而產生興趣,因有興趣而樂于觀察。興趣是情感的體現,是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興趣是直接推動兒童作文的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集中在學習對象上。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呢?
1、培養學生敏感的新視覺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許多學生認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熟悉的人物沒啥寫。去年冬天的霧天特別多,為了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在一個舞色朦朧的早上,我向同學們提問:“今天你們感到天氣與往日有什么不同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今天下霧了”。“你們喜歡嗎?”“喜歡”。“為什么呢?”“因為霧中的景色很美”。“怎么美?”“誰來說給大家聽聽?”教室里鴉雀無聲,我抓住時機,語重心長地說:“同學們,生活就像萬花筒,絢麗多姿。只有仔細觀察的人才能發現事物那與眾不同的美。下面我們一起到校園里轉轉,看看霧中校園那獨特的美,好不好?”同學們在我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在校園里漫步,認真地觀察著,伸出手去想抓住從身邊飄過的霧,還不時地發出贊嘆聲:“太美了!像小精靈調皮地在我身邊跑來跑去。”“像媽媽的手在撫摸我。”“像走進仙境一般。”……我也被霧中的美景陶醉了。這是不知誰驚叫一聲:“看,那時什么?”這不由地引起了同學們的注意,順著他的手指一望,啊!每個教室在霧的籠罩下發出耀眼的光芒,使你的眼睛不由得一亮。瑯瑯的讀書聲由遠而近,聲聲入耳。這美麗的景象沒有哪位畫家能夠描繪出來。再看看同學們好像已經忘記自己身在何方,張大嘴巴。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眼前的景物是多么的喜歡,對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視覺。
2、通過學生5w的口頭禪,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俗話說“多說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為給學生寫作積累素材,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觀察興趣,我讓每個學生把一天當中看到、聽到的事,用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句式,大家感覺很容易,這樣就大大調動了他們觀察的積極性。這時我要求小組長把同學們說的最新鮮的事記下來在中隊交流。推薦出最好的,把它當作當天的“新聞”播出一次,當聽到自己的“新聞”時。個個高興得眼睛瞇成一條線,高興雙手不停地叫好。看到別人的成功,其他同學也都躍躍欲試。有的同學為收集到比別人更好的“新聞”,回到家中,看電視、聽廣播、閱課外讀物,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小事,養成了留心觀察的習慣,自然也有了濃厚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觀察。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盡”。這段話概括出了作文與生活關系:生活是作文之本。只有讓學生在社會、學校、家庭的大環境中觀察認識、體驗,才能在寫作時下筆如有神“,我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每天5分鐘演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1.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
目的任務明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觀察的效果,所以,在觀察前,需要我們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如有一次我帶領學生參觀敬老院,參觀前先給學生講清楚這次觀察的重點,如:敬老院有哪建筑設施?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員待老人如何?參觀時你聽到了什么?你是怎樣想的?帶著這些問題去參觀,學生有了明確的目的任務,他們象小記者一樣邊走邊看,邊問邊記,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在觀察敬老院后,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走進敬老院,一坐高樓映入我的眼簾,墻上貼著白瓷磚,顯得莊重大方。再看院內專為老人娛樂的乒乓球臺、各種健身器材,應有盡有。老人們在這里生活的快樂無比,一個個神采奕奕,精神煥發。”還有的在作文中寫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員,一個個比親人還親,來回穿梭,幫著為老人倒茶、按摩,忙的不亦樂乎,老人們高興得臉上樂開了花。”由于此次活動同學們明確了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有重點地進行觀察,學生覺得有內容可寫,文章也寫得有聲有色。
2.讓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抓住特點進行觀察
顯示在生活中學會了觀察,這就解決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內容空洞的毛病。可多數學生在活動之后,寫的文章卻條理不清,內容一團糟。因此學生在明確了觀察的目的和任務之后,還要注意觀察的順序,抓住特點進行觀察。讓學生明確觀察常常常常的順序,要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觀察的目的確定。觀察景物一般采用空間順序,可以定點觀察,也可以異步換景;觀察人物,可以從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等方面去觀察,觀察物件、動植物可按事物構成的幾個方面去觀察;觀察運動著的事物,則應注意運動的全過程,注意時間上的變化。除此之外,還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重點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先要對事物的全貌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然后從諸多方面考慮什么才是事物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又能掌握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作時就能得心應手。比如我讓學生寫《我的家鄉》一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教材中寫某地景色的課文;如〈〈桂林山水〉〉、〈〈迷人的天山牧場〉〉、〈〈西雙版納密林奇觀〉〉,再讓學生細細體會,看看作者抓住事物的什么特點,采用什么樣的順序寫,為學生提供寫作的范例,最后才讓他們聯系自己的家鄉,學會抓住特點按順序描寫自己家鄉的美景。這次作文同學們有的抓住春季百花盛開的特點描述,有的抓住秋季美麗的田園風光描述,有的抓住家鄉的特產進行描述。濃濃的鄉土氣息躍然紙上,真實的再現了家鄉的美景。在作文有個學生寫道:“你看遠處,這塊瓜秧像綠色的地毯,棉花象無邊的白色海洋。沉甸甸的棉桃把棉枝壓彎了,一個個棉桃似一個個銅鈴,在晨風中叮當作響。近處,田埂上的野花雖叫不出名字,卻開得爭奇斗艷,有粉的、有白的、有藍的……上面還有一些小水珠,晶瑩透亮。”這段話從遠到近,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地瓜秧、棉桃、野花的特點,寫得美麗動人。
3.引導學生在觀察中要善于展開聯想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此要重視想象能力的培養,設法活躍學生的思路,啟迪思維。平時學生看到的人、事、物、畫面,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想象越豐富,才思才會敏捷,學生作文時的思路就會越開闊。例如:在洛南新區參觀時,學生看到眼前高樓林立、美如花園,回憶過去的荒涼,觀察眼前的美竟,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一位學生寫道:“我眼前呈現的仿佛是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它要從開發區的懷抱中起飛,它飛向藍天,飛向全國,飛向世界,它要告訴天下所有人,洛陽高新技術開發區,要騰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展開了,寫作的源泉找到了,勤于動筆的寫作激情也就產生了。
一、小學語文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有目的地作文教學指導
讀是信息的輸入,寫是信息的輸出。在進行寫作指導時,不能夠只集中在“輸出”這一環節上,而忽視了指導學生進行“信息輸入、儲存、加工”的研究,這樣就會讓學生無話可寫、不知該如何寫。在進行寫作指導時要關注學生寫作的全過程,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感受、閱讀與思考中采集、積累寫作素材,從而解決學生“信息輸入、儲存、加工”的問題。多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博采眾家之長、增加積累素材,在進行寫作時,才能夠有充足的資料來進行輸出。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指的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能夠明白,如今的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是,學生讀書太少,積累不足,很難形成一定具有一定見解的思想認識。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積極的開展“以讀帶寫,以寫促讀”。
讀書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更需要一定的激情和感悟,為此,要鼓勵學生們全情投入和主動積淀。所以在語文習作教學中進行“讀”這個環節時,指導學生運用適當的方法從語文課本中積累寫作素材。我們可以把小學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積累放入“詞語庫”,可以把優秀文章編程積累到“名篇佳作集”。例如:《林海》一文中通過用“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云橫秦嶺”等詞語來描繪了秦嶺的高大、突兀、險峻;通過與秦嶺的對比來體現出大興安嶺的“嶺”所蘊含的“溫柔”。連綿不絕的嶺、形態各異;作者用到了“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群嶺起伏仿佛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又“像海邊的浪花”等等鮮明的詞語,描述了大興安嶺給給作者溫柔、親切、舒服的感覺。從語文課本中得到的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對于寫作而言,作用重大。
二、小學語文以情悟文,借鑒寫作,有效的作文教學指導
要從學生作文的角度考察,小學生要怎樣讀,才能夠會寫,寫什么?教師必須要指導學生去“虔誠優雅的讀、積極主動地讀、有借鑒有創新的讀”。這里講到“有借鑒有創新的讀”是需要學生領會到課文的“意”,觸摸到課文的“靈魂”,掌握課文的結構,而不是單純的“照搬”、“照用”。通過習作指導教學,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掌握到課文的精髓,借鑒課文的寫作技巧,應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例如:讀《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的時候,文中描述了懷特森老師在一堂關于“貓猬獸”時講了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的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農光里,同時還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告訴學生一個道理,不能過于輕信老師與專家的說法,要敢于質疑。懷特森老師還善于營造“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科學課上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不斷求證。通過這樣的學習讓學生不僅學到學到知識,還長了見識,更重要是培養了學生如何尋求真理。課文通過一系列對懷特森老師的個性描述,來說明了懷特森老師為什么作者“最好的老師”,影響了作者的一生。與此同時,習作指導教學應該把握時機,提出要求讓學生寫自己的老師,該怎么寫,寫什么,從哪里入手,如何借鑒?引導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擴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力,結合課文帶給他們的靈感。讓他們解決獨立去寫,該怎么寫,寫什么的問題。
三、小學語文以讀促想,抓住空白,有利作文教學指導
學生的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新課標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指導中,要重視激發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寫好作文靠的也是想象。因此,教師必須要去發展、開發、啟迪、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課文中因為各種要求和需要會將某些內容進行適當的省略,教師應該將這些“空白處”作為最好的切入點,往往能得到言無盡意無窮的效果。要讓學生根據文章的“意”進行大膽的想象,敢于去補足情節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他們的想象。例如:可以利用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引導學生,童話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間。整個故事描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想中體會到她的悲慘。這里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去想象作者當時到底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現實生活,領悟作者怎么從當時的現實生活所展開的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來表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這樣不僅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而且也能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提高寫作能力,實現習作教學指導的目的。
四、小學語文引導積累,領悟寫作,讓寫作成為有泉之水
在語文習作教學指導中,需要通過對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對寫作的系列知識進行積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材的權威行與實用性不斷的被加強,現行的教材中不僅僅保留了傳統教材中的名篇,同時還增加了許多時代感強的文章。通過這些文章的學習,可以有效的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了學生譴詞造句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同時這種知識能力的積累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教材的感受和領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沉淀審美體驗;堅持教學以“真善美”為基礎,引導初中學生向著“進步、健康、高尚”的目標邁進,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體驗、去描繪美好的世界。如:讀《飛奪瀘定橋》的“飛奪”片斷,從悲壯的一幕感悟到烈士毫無畏懼的偉大精神;讀《望廬山瀑布》中,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象,何其壯觀;體悟文本美點,感悟生活美點,在審美愉悅中提高審美能力,從而培養了寫作素養,提高寫作能力,實現習作指導的目的。
語文教學論文也是學術論文的一種,但又不同于其他純學術型的論文,因為語文教學論文在注重學術理論的同時,也要體現其教學實踐的特性。所以,這就要求教學論文要基于自身的教學實踐的,并要借鑒其他專業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經過反復驗證和提煉,才能寫出對教學有積極引導意義的論文。 第一、以小見大。寫論文,開口不要太大,取材甚至可以是一節課的收獲體會,也可以是某一教育現象的啟發、感悟;可以是課堂生成的某一細節的機智處理,也可以是拓展教材、開發課程資源的具體案例等。如果口子太大,既不容易把握,也難以寫具體。如:《語文教學如何體現人文性?》《淺談作文教學三策》《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精神》《談語文作業的設計》等,題目著眼點大而寬,行文就很難寫具體。
第二、敘議結合。教學論文的撰寫,一般是從自己的教學體驗或從身邊教育現象的感悟出發,去闡明自己的觀點,介紹自己的經驗和做法,特定的內容決定了一般采用敘議結合的表現形式。但敘述要有選擇性、針對性,要悄悄為后面的觀點闡述作鋪墊,打伏筆;而后面的議論又要緊扣敘述的內容,在敘的基礎上升華。這樣,文章才會顯得有血有肉,結構緊湊。教師可從自己的教學體驗或從身邊教育現象的感悟出發,去闡明自己的觀點,介紹自己的經驗和做法。
第三、力求創新。教學論文的創新,選材與眾不同。應是題目新,觀點新,話題新,構思新。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象及對策》(話題新);《巧設語文教學中的導語、過渡語、結語》(從不同文題和年段、不同文本內容和結構、中心等設計導語、過渡語、結語。)
第三、追求創新。教學論文也要體現創新,這一點和所有學術論文相同。具體創新可以體現在選材上,選題上要追求新穎,不能寫老生常談的題目,或者在老話題上加入新的角度,老話題有新的延伸等,這些都是在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