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民間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河南的農村民俗文化資源豐富,針對不同類型的民俗文化,可以創新不同的農村民俗旅游模式。
其一,農業技術觀摩、參與型模式。中國農村有幾千年的農耕技術和經驗,可以在種植主體、區域、形式、品種搭配上形成創意。今天,城市的人們正在逐漸遠離自然,不知道農令時節。鄉村田園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與花香、一望無垠的大地、純樸的農民、清新的綠色食品,對城里人總有著原始的誘惑。首先,在種植主體上,可以把土地分成小塊出租給游客,讓游客自己做主來決定種植什么樣的作物。平時也可以委托村民來幫自己打理。這種方式,可以讓整天生活在鋼筋水泥中忙碌的都市人們回歸自然,休憩心靈,健身休閑,體驗農耕文化。在收獲季節,游客還可以品嘗到自己親手種植的農作物,體會別樣的成就感。其次,可以在不同的區域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按大小、顏色、成熟期進行合理搭配,讓游客自己親手采摘果實。最后,建立農耕文化陳列室,比如,陳列斗笠、蓑衣、石磨、織布機、紡車等反映傳統農耕文化的生產生活工具。也可以讓游客體驗一把推石磨、紡棉花和織布的感覺。
其二,參與民間工藝品的制作模式。河南農村傳統的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手藝精湛,有的甚至走進了世界。農村的工藝品的制作,通常是就地取材。比如浚縣的泥咕咕,取材于黃河故道的膠泥,捏制而成。新鄉的剪紙工藝堪稱河南一絕。各地農村就可以組織當地的民間藝人,建立泥塑傳授館或剪紙制作培訓中心,讓游客現場觀摩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也可以讓游客參與現場制作,發揮游客的想象力,制作出創意較好的作品,擴展民間藝人的創新思維空間,達到雙贏。縱觀當前文化產品,能真正走向國際并被不同膚色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接受的,唯有代表我國民俗風情的民間工藝品。在河南的許多旅游景點,我們可以看到提著籃子的老太太,一手提著虎頭鞋、布老虎,還一邊比劃著和老外談價錢,這些地道的工藝品確實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河南可以開發泥咕咕、木版年畫、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同時整合規范好市場,使民間工藝品走向世界。
其三,參與、自助式生活服務模式。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人的腳步也越來越匆匆,繁重的生活壓力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更希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我國農村的很多地方都具有生態優勢:崇山連綿、泉水叮咚舉手可觸,風格淳樸的村落散于山谷林間,可供人們休閑觀景,又可爬山運動,這樣的環境令人倍感愜意。新鄉輝縣太行山的郭亮、南坪就是休閑的好去處,其中郭亮洞是郭亮村的一條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村絕壁長廊。郭亮洞被稱為“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郭亮洞最早為日本人在1976年發現,日本裕田影視公司在此攝制專題片,驚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為了迎合城里人的心理,農民可以提供農舍居住服務、飲食供服務等民俗開發項目,讓城里人感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品嘗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傳承及保護農村民間文化藝術,關鍵是做到后繼有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對實現文化價值傳承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文化藝術因為多種因素漸漸失傳,這實際上會造成重大損失。所以,必須全面發揮民間藝人在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及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培養并鼓勵鄉土民間藝術家,激發民間文化藝術活力,建立好的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基礎。具體來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給予必要的扶持。通過培養農村的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特別通過農村的民間藝人,用藝術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響農民,提升農民改變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造就并培育農民身邊的多樣文藝能人,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提升創辦文化藝術的積極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藝術傳承人的潛能,通過民間文藝隊伍工作當成切入點。鄉村文化廣場是文化藝術傳承人的主要活動場地,為彰顯地方特點,要讓文化藝術傳承人主動擔當民間文藝隊伍組隊、管理和培訓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隊、小劇團等,同時,還需要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民間隊伍的質量進行全面評價,發揮好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組織領導作用。三是,發揮組織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倡導作用。積極鼓勵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廣泛參與到各類比賽中。通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來激發廣大群眾的自我提高機能,并以此作為示范,進行積極推廣,培育民間文化建設先進個人。此外,鄉村歌曲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起到凈化民風的作用。通過編排一些廣大村民喜聞樂見的表演節目,廣泛宣傳民間藝人在保護民俗方面的積極作用,讓群眾能感受到身邊的優秀文化,以此來影響廣大群眾,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
二、培養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自覺意識
文化在農村的走向與發展過程來看,文化產生的力量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過程,同時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在開展生產與經濟建設中的自覺運用與創造。但是,從農村文化藝術傳承從創造到運用、發展來看,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體來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指導農民去了解、熱愛自己的文化,承擔起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的使用,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養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開放意識。在全面提升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三是強化農民主體創新性意識培養。確立廣大農民的自主性意識,能讓農民在文化層面發揮其創新能力,通過不斷開發農民創新意識,打造農民創新品格,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
三、總結
民間文化的產生是以傳統民間社會生活為基石的。傳統民間社會生活的大環境練就了民間文化的造物理念、生活方式、生產形式、信仰、價值觀以及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如:在農耕時代下,人們的思想上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多子多福的期盼、對風調雨順的期待、對“天人合一”的追求、對“佛”“神”的尊崇等,并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將這些思想和文化意識形態蘊含在生活中,產生了具有審美價值和文化功能的剪紙、年畫、皮影、民間玩具等等藝術形式,結出了豐碩的民間藝術果實,這些藝術形式具有“自給自足”“純手工”“樸素”的特點,與生活緊密相關,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因此,作為一種藝術形態,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載體,體現了在農耕文明歷史條件下的傳統民間文化特質。并且,民間文化為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對民間藝術的產生、發展和存在產生著重要影響。正因如此,民間文化的發展和平衡對民間藝術的繁榮具有決定性作用,民間文化生態平衡性可以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提供優良的生存環境。反之,民間文化系統的生態失衡將直接導致民間藝術的落寞,甚至會使其退出藝術舞臺。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精神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用上了科學技術帶來的高效農具、住上了寬敞的高樓大廈、貼上了時尚的裝飾畫、玩上了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電子玩具等。從民間文化自身來看,其所處的“自然—文化—社會”生態系統中,自然與社會要素都發生了改變,這使得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下的農耕時代背景逐步消失,因此,民間文化的生態平衡性受到沖擊。民間文化的失衡,使得生長于民間社會生活之上并承載民間文化內容的民間藝術也喪失了其生存的土壤,導致了許多民間藝術作品粗制濫造、庸俗、膚淺并且種類在日益衰落、流失。民間藝術失去了廣泛的民眾基礎,不再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要么被認為是“落后”的東西退出市場,要么被認為是“古董”束之高閣,失去了原有的現實性和必要性。那么,該如何去拯救傳統文化中的民間藝術呢?如何讓民族文化中的瑰寶重新散發出光芒呢?
二、尋求民間文化及其藝術的發展
1.處理好文化發展,把握文化主流
民間文化根植于廣大民眾的生活,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諸多因素發生改變時,人們更快、更方便地接觸到各種現代的、外來的文化形式,并快速地被感染和鋪開,這使得傳統的民間文化受到沖擊。因此,處理好文化的發展,建立健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是尋求民間文化及其藝術形式發展的根本。民間文化應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發展,這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自身的提煉,即重新審視民族傳統文化本身,將封建的、愚昧的、不適合現代生活方式的部分進行舍棄處理,將現代文化中的內容融合在傳統文化中,實現既有民族傳統文化根基,又具時代性和生命力的中國民間文化的主體,形成現代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其次是融合外來文化元素,正確吸收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豐富文化形式和內容,壯大文化隊伍,實現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使多種文化形式融合在文化隊伍中,才能形成完善的、適合時代需求的民間文化和民族文化,給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料,使民間藝術這棵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2.豐富和擴展民間藝術的形式與門類
在構建現代的、具有傳統文化根基的民間文化基礎上,豐富和擴展民間藝術的形式與門類,是對民間藝術的延伸與發展。張道一提出“民間藝術是一種‘母性’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間藝術的“母性”特點就在于:它以文化根基為養料、具有繁衍發展的能力。這就我們需要抓住繁衍的內在動力,去發展更多的藝術形式。就傳統的民間藝術造型形式和內容來看,不管是剪紙、年畫、泥塑玩具,還是皮影戲,它們都具有共同之處:是以民間固有的美學理念為審美尺度進行的造物活動,具有藝術性、民俗性,是生活和審美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人民大眾的理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真正‘為生活造福的藝術’”。也就是說,民間藝術之所以具有魅力,是因為其蘊涵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那么,就造物物質本身而言,其造型形式、風格、內容、表現的手法、新的視覺形態就可以根據現時代的審美、時尚、甚至是新型材料等等方面去挖掘更多的素材和元素,提升和擴展已有的民間藝術形式美感、豐富素材及主題,使其更符合現代生活內容,更貼近人們的現代生活。這樣的民間藝術就再不會是古董和文化遺產,而是民間藝術的再生和繁榮。
3.將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