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海燕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鄭子妍
在短短的幾年內,海鹽的道路已由原來崎嶇不平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寬闊、嶄新的柏油馬路所替代。東西大道、鹽湖大道、秦山大道、南北湖大道、跨海大橋等等。對于海鹽交通道路的高速發展我感到無邊的驕傲和自豪,但海鹽道路交通安全卻使我萬分的不安和擔憂。
就拿前幾天報紙上的一則事故來說吧,一個十字路口,一輛金龍大客車停在路邊,停車燈一閃一閃,一輛裝滿液化石油氣的大型半掛車撞了上去??吹竭@里,我耳邊仿佛發出金屬的碰撞聲,傳來一聲聲命運歸宿的哭泣。
1月31日晚 ,東西大道海鹽縣武原鎮居堂村十字路口發生了這樣一幕。聽目擊者說,當時客車司機還在小賣部里,大客車停車,警示燈一直在閃爍,理應不會被撞,但不一會兒,后面開上來的半掛罐裝車行駛到紅綠燈時,為避讓一輛摩托車,車頭被撞了上去。還一位司機因為酒后駕車,撞倒了一位老人,不但害得那位老人生命垂危到現在還沒拖離生命危險而且還跑走了,真是可惡極了。還有一司機把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當兒戲,在跨海大橋上逆向行駛數公里,一旦逆行車與順向行駛的車輛發生正面碰撞,后果不堪設想,極易發生惡性事故。
鄭子妍
在短短的幾年內,海鹽的道路已由原來崎嶇不平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寬闊、嶄新的柏油馬路所替代。東西大道、鹽湖大道、秦山大道、南北湖大道、跨海大橋等等。對于海鹽交通道路的高速發展我感到無邊的驕傲和自豪,但海鹽道路交通安全卻使我萬分的不安和擔憂。
就拿前幾天報紙上的一則事故來說吧,一個十字路口,一輛金龍大客車停在路邊,停車燈一閃一閃,一輛裝滿液化石油氣的大型半掛車撞了上去??吹竭@里,我耳邊仿佛發出金屬的碰撞聲,傳來一聲聲命運歸宿的哭泣。
1月31日晚,東西大道海鹽縣武原鎮居堂村十字路口發生了這樣一幕。聽目擊者說,當時客車司機還在小賣部里,大客車停車,警示燈一直在閃爍,理應不會被撞,但不一會兒,后面開上來的半掛罐裝車行駛到紅綠燈時,為避讓一輛摩托車,車頭被撞了上去。還一位司機因為酒后駕車,撞倒了一位老人,不但害得那位老人生命垂危到現在還沒拖離生命危險而且還跑走了,真是可惡極了。還有一司機把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當兒戲,在跨海大橋上逆向行駛數公里,一旦逆行車與順向行駛的車輛發生正面碰撞,后果不堪設想,極易發生惡性事故。
【關鍵詞】大陸;臺灣;高等職業教育;比較研究
[Abstract]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warm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around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comb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better sha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hina;Taiwa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2013年末,作為教育考察代表團的成員,本人有幸赴臺灣高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我們先后考察了包括臺灣國立中山大學、長榮大學以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在內的三所臺灣高校。重點就兩岸高校在辦學定位、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臺灣的高職教育發展歷史雖然不長,但發展迅速,為臺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通過此次考察,我對大陸高職教育與臺灣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希望借鑒臺灣高職教育發展中的良好經驗,為本市高職教育的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一、高等教育系列的劃分
大陸的高等教育分為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兩大系列。普通高等教育從本科階段開始,可以一直讀到博士。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茖用娴募夹g教育,主要培養面向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臺灣的高等教育和大陸基本相同,也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技術與職業教育兩個系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學術型專門人才,學生可由中學一直讀到博士。技術與職業教育系列教育主要培養應用科學與技術的實用專業人才,包括高級職業學校、五年制專科、二年制??啤⒍曛萍夹g學院或科技大學、四年制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學生完成職業技術本科教育后,可進入研究所攻讀碩士班,再進入博士班深造。以上兩大系列,上下銜接,左右溝通,形成了一個渠道多樣、體制完整、交叉互通、具有暢通升學進路的職業技術教育一貫體系。從上述的情況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臺灣的高等教育,是兩個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學生可以選擇普通高等教育,開展學術研究,也可以通過職業教育系列學習,完成博士學位,成為高級應用型人才。大陸和臺灣的高等教育雖然都是相同的兩個系列,但是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卻有著不同的內涵。對比大陸與臺灣的高等職業教育,對于更好地配置兩岸之間教育教學資源,提高我校高職教育教學水平具有深遠意義。
二、人才培養理念
人才培養理念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形成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和教育思想觀念的總和,它決定了一所學校、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總體水平和發展方向。大陸關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在教高[2006]16號文――《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表述得非常清楚:“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職業導向非常明確,即強調人才培養的工作崗位導向。16號文中明確將高職教育歸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院校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貫通連接并沒有真正地建立,相反其獨立性和“門檻性”還相當明顯。
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全人培育與發展”的理念。在職業教育領域,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構成了立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生在職業教育領域也可以獲得博士學位,成為社會、企業所需的應用型高級人才。臺灣于1985年起全面實施通識教育課程選修制,實現“全人教育”的人才培養。臺灣的職業技術大學都普遍重視通識課程的教育,成立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委員會”等,專門負責通識教育發展方向的研究、課程規劃與檢討、教育教學研究與成效評估。同時提升通識課程在學生必修課程中的比重。這種全人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使臺灣地區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很好的后續發展能力,較好地適應了臺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現實需求。
三、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形式、培養方案、培養規格、學制及教學過程等要素的有機組合,構建學生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結構,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上,比較典型的有澳大利亞的TAFF模式,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等。這些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將社會實踐與學校教學相結合,以此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臺灣地區的高職教育非常重視學生職業資格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競賽和“證照制度”,將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大陸自2006年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來,在人才培養方面,不斷強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已經成為大陸地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一項非常重要內容。
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高等職業教育是具有高等教育屬性的職業教育,職業性是其本質屬性。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與企業合作,將學校的教學與企業的生產勞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校企合作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一方面,臺灣教育部、經濟部、勞委會、國科會等8個部委,聯合推出“產學攜手合作計劃”,實施職業高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的三方合作,銜接學制,合作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005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開始實行“最后一里學程”計劃,“最后一里”的專有解釋為:網際網路從機房至用戶的末端部分。而臺灣教育界引用這一術語,主要用來指職業院校開設最后一年課程時,先和企業聯系與磋商,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授課,實現學生畢業與上崗的零過渡,打通學校到職場的“最后一里”。為順利完成“最后一里學程”試辦計劃,臺灣教育行政部門提供了巨額補助經費,并實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明確的獎勵計劃。
大陸針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的文件從2005年起就有制訂和頒布――2005年11月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6年3月《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2006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 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2006年11月教育部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10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做了相關規定。在這些規定中,財政部對企業資助和捐贈職業院校用于教學和技能訓練活動的資金和設備費用;對企業按與職業院校簽訂的實習合作協議,支付職業院校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報酬、意外傷害保險費等費用;對職業院校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對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開展產學研結合,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等費用,在稅收上給予了優惠和減免,但是總體上推動力度不大。或者說,大陸對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推進還僅僅局限于教育部一個部門,并未形成教育、行政、經濟等相關部門的整體全面推動和促進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開展。
五、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大陸的很多高職院校之前一直借鑒了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強調人才培養的知識與邏輯體系,這并不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市場導向。于是經過多年的探索與改革,在2006年國家實行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后,在課程建設方面,高職院校已基本擺脫了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的知識與邏輯結構的原有軌跡,設計與開發出了適合高職教育發展本身的素質、能力的課程體系。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標準、課程評價方法等內容上進行二度開發,優化已有課程方案。同時,為了深入推進課程建設,實施了高等教育質量工程項目,建設了大批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精品課程,推動課程的總體建設和發展。
臺灣地區的課程建設隨著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臺灣職業教育最早引進的是美國CBE模式,強調課程教學的職業針對性和專業化程度。后來為了適應臺灣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實行了寬專業口徑的職業群集課程模式。1998年,臺灣推出了“跨世紀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發展規劃,將職業技術體系分為15個群,同步發展各群核心課程。臺灣的技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校根據學生未來的不同定位,不同的科系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面向不同的產業和職業,在此基礎之上與產業界合作,共同開展工作和崗位能力分析,設置課程,開展教學,讓學生掌握崗位工作所必需的職業能力與職業技能,并掌握學生應具備的崗位能力。
大陸與臺灣在職業教育課程設置方面,其基本出發點和設計理念上基本相似。但在課程本身的建設與發展方面,大陸制訂的細則、所做的工作更為具體、規范,具有更強的崗位能力實踐性與針對性。
六、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之所在。臺灣地區在技職教育的師資隊伍組成方面,力量非常強大。大多數的臺灣技職院校的教師都具有博士學歷,有較大比例的教師來自企業,并通過制度規定,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赴企業進行實務鍛煉或進行合作研究、專題制作,聘請有實務經驗、有技術的企業界專家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為學生講授實踐課程。為保證師資水平的不斷提高,臺灣職業技術院校在嚴把師資進口關的同時,特別注重教師的培養。一般教師兩年內必須去歐美、日本的高校進行短期訪學,為教師追蹤世界科技前沿知識與技術,提升教學與研發能力提供時間和機會。
大陸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強調師資隊伍的雙師結構。即高職院校的教師,不但要求要有學校的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行業、企業經歷,具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而且還要求在師資隊伍的組成上,要有一定比例的行業兼職教師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參與課程教學、實驗實訓、頂崗實習指導等工作。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是大陸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此外,從教育的信息化、國際化發展程度而言,臺灣地區的發展水平遠遠超過了大陸。臺灣地區學生學習和管理的網絡化程度非常高。在教育的國際化方面,臺灣地區的很多技職院校都有一定數量的留學生,教師大多都受到國際上大學的教育和培養,學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際化教育教學平臺,教師互動學習和交流,學生自由學習和交往,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融,較好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大陸與臺灣兩岸同根同源,高等教育在近年來隨著兩岸關系的走暖,相互間的溝通和交流也在不斷地加強。如何很好地吸收和借鑒臺灣地區技職教育的發展,促進兩岸之間高等教育及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更好地利用兩岸間的教育教學資源,提高兩岸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水平,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
[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馬樹超、郭楊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