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安全管理模式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方法
1.1.1設計累計考核表
根據我院骨科區的特點、醫療水平,本科室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區病人對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設計對本科室護理人員的累計考核表。累計考核表中所包括的具體項目有醫德醫風、業務素質、基礎護理、特殊護理、安全用藥等幾個方面,滿分為100分,具體的評分標準是根據護士的等級來確定的。累計考核表中還有一些加分項目,如受到表揚、曾提出過合理化的建議并被采納、有立項的課題等。
1.1.2累計考核內容
累計考核的具體內容包括:醫德醫風和個性化護理(10分),健康教育(10分),業務素質(10分),護理效果(20分),護理安全(40分),科學科研(10分)。
1.1.3具體累計考核方法和操作流程
首先,要建立科內個人累計考核檔案,根據每項考核標準對所有的護士進行加分、減分,并在每一位護士的考核檔案中詳細標注加分、減分的原因。一般來說,每月的月初計算上個月的考核結果,然后進行分層次評比。第二,要完善考核細則和考核標準。根據本科室的特點,考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以及相應的整改措施,不斷地完善考核細則和標準。第三,實行護士長考察、個人自查、同事互查的考查方式。依據考核表中各個項目的考核標準,客觀的自查,從中找出自己工作中的缺陷,并在備注欄中進行自我評價,可以更好地發現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并及時地得到改正。通過同事互查,對彼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指出、糾正,從而相互促進。護士長要隨機地對所有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工作進行考察,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記錄,并在每周的晨會上進行反饋和總結。
1.2評價標準
本院骨科護理質量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結果滿足P<0.05時,二者對比具有顯著差異,且具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行累計考核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前后各項護理工作的比較
實行累計考核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前,健康教育覆蓋率75.2%,基礎護理合格率87.3%,護理書寫合格率89.5%,特殊護理合格率為88.5%,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2%;實行累計考核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后,健康教育覆蓋率100%,基礎護理合格率97.4%,護理書寫合格率96.5%,特殊護理合格率為98.7%,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1%。護理前和護理后存在顯著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實行累計考核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前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實行累計考核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前,602例患者中,有472例患者滿意,有130例患者不滿意,滿意率為78.4%。實行累計考核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后,602例患者中,有590例患者滿意,有12例患者不滿意,滿意率為98.0%。護理前和護理后存在顯著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理安全管理是護理質量高低的重要體現,是保護患者得到良好的護理和優質服務的基礎,是護理管理的核心。護理安全管理是一項任務多、范圍廣的護理工作,在護理安全管理的過程中會因為一些主觀或客觀的原因而出現一些錯誤,如果這些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改善,就會積小成大,造成一些嚴重的后果。累計考核管理模式是一種對科室護理安全管理進一步細化、量化、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在護理安全管理中使用累計考核管理模式,通過對各個管理項目分別進行管理,能夠幫助護理人員及時發現自己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糾正,從而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基礎知識水平、業務素質、操作技能、護理質量。
1.1人口集中且消防安全意識淡薄
城中村作為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本地村民外,還有超過本地村民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外來人口在此生活,人口密度大。村內居住人員構成復雜、來源廣泛、流動性強,幾乎囊括各類中低收入外來人群。居住人群素質參差不齊,且普遍不高,許多居住者缺乏基本的安全用氣、用電、用油和用火常識,明火做飯和亂搭煤氣灶等現象普遍;消防安全意識淡薄,往往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政府及消防部門的消防管理措施,對火災隱患缺乏必要的防范;在發生火災的情況下撲滅初起火災和安全疏散逃生等自救能力不足,不少居住者甚至不知道火災報警電話,這使得城中村成為火災,尤其是群死群傷惡性火災事故的高發區。
1.2建筑密集且耐火等級低
(1)在城中村的建筑中,由原先農村陳舊低矮的磚木結構老房子簡易改造而成或村民用木板、水泥瓦違法私自搭建的無用地審批、無規劃許可、無建筑設計、無建筑監管的四無建筑占很大比例,這些建筑的耐火等級普遍較低。在修建時,為增加出租收入,往往任意加高加寬,使得“一線天”、“握手樓”、“貼面樓”等隨處可見;為節約成本,村民自己修建的出租房疏散通道、樓梯和安全出口往往狹窄且數量不足,甚至在一些出租樓內對上述消防設施設置柵欄并上鎖,這就使消防應急通道無法滿足火災時快速疏散人群的目的;為增加出租面積,一些樓宇被布置成迷宮一樣;又因出租屋內面積狹小,一些租客將生活用品和易燃物品堆積在走廊或屋前屋后。如此種種,使得城中村的火災事故經常因建筑物之間防火距離不足和易燃物堆積而導致火災的蔓延,容易形成“火燒連營”之勢,加蓋的樓層在火災時容易發生坍塌,逃生通道的不暢通則容易造成擁擠、踩踏,增加了群死群傷火災事故發生的概率。
(2)城中村作為相對完整的社區,小賣部(超市)、小餐館、理發店、換氣站、歌舞廳、臺球廳、網吧和小旅館等生活與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一些小型加工企業也因租金便宜開設在城中村。這些規模小、分布廣的小型生產、生活和娛樂場所往往是多合一建筑,生產、經營、倉庫和員工宿舍集中在一起,在相對狹小的空間里既住人又經營,各職能之間沒有明確的空間分隔,火災負荷大,且缺乏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而前店后廠樓上住人的格局則加大了火災發生時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概率。
1.3潛在起火點多且缺乏防范
相比于城市其他區域和一般農村,城中村潛在起火點繁多,電、火、氣、非法生產和存儲易燃易爆品等都是潛在的火災危險源。
(1)城中村的電力負荷最初是按照農村而非城市設計,相關部門對城中村電力設施的改造只能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這使得城中村電力設施先天不足,而城中村不斷增加的用電負荷給陳舊的電氣設備和老化的供電系統施加新的壓力,使得線路老化和過負荷成為火災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缺乏統一規劃,電氣線路和通訊等其他線路在城中村布置凌亂,縱橫交錯,在增加火災隱患的同時,也影響火災發生時滅火戰斗的進行;在城中村普遍存在違章私拉亂接電線、工業用電搭接生活用電、偷電等行為,這些行為導致火災發生的概率上升;在狹小的出租屋內,分布著電視、空調、電熱毯、電風扇、熱得快等各種家用電器,大功率電器的集中使用往往使用電負荷在短時間內劇增,這容易導致電氣線路過負荷、接插件接觸不良等危險進而產生火災風險。
(2)因城中村缺乏天然氣管道等城市基礎設施,液化石油氣成為城中村居住家庭和餐飲行業的主要取火來源。液化氣灶和液化氣瓶的低品質和不當使用,靠近居民區不正規的液化石油氣罐裝點等增加了火災爆炸的發生以及人員群死群傷的概率。
(3)因消費習慣和節約成本的考慮,一些城中村村民和租客在簡陋的廚房用蜂窩煤和燒炭做飯取暖;城中村垃圾堆積,違章燃放煙花爆竹、亂扔煙蒂、小孩玩火、焚燒垃圾雜物等容易引發火災及其蔓延。
1.4消防安全設施不足且維護保養不到位
城中村的消防設施是按照農村標準建設,消防公共設施多由村一級自行解決,大多數沒有規劃消火栓、消防水源和給水管道等必要的消防基礎設施。盡管隨著時間推移,少量城中村安裝了消火栓等消防設施,但消火栓設置數量仍嚴重不足,且缺乏維護保養,銹蝕、埋壓、圈占、遮擋、挪用、拆除、毀壞和水壓不足等現象普遍,在發生火災時,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缺乏規劃,城中村進村和出村的路口少,城中村道路狹小,加之非法占用道路現象嚴重,村內各種線路在室外呈現蛛網分布,這使得在發生火災時,消防車無法快速抵達出事地點,延緩救火時機。沒有設置必要的安全疏散指示標志或標志數量不足,遮擋和損毀嚴重,在火災發生時無法起到引導人員疏散的目的。滅火器配置不足,缺乏日常維護保養,加之對滅火器的使用缺乏培訓,使得僅有的少量滅火器也成為擺設,無法在火災初期起到滅火和防止火災蔓延的作用。
1.5消防安全管理模式不完善且執行力度不足
作為城市中的農村,城中村管理制度仍接近農村而不是城市社區,并沒有和城市管理模式接軌,這使得城中村在消防組織和管理制度建設、消防工作落實等方面遠落后于主城區,消防管理長期處于混亂無序和低水平狀態。消防管理制度不到位加之在日常管理中忽視消防安全管理,使得城中村成為消防安全工作的盲區,消防管理成為日常管理的點綴,沒有將消防安全作為一項群眾性基礎工作,沒有將提升民眾消防安全意識和提高火災防范能力作為消防安全管理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消防安全巡查流于形式,無法有效發現火災隱患,對于已發現的火災隱患缺乏切實有效的后期整改跟蹤措施。這一切都制約著城中村消防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
2加強城中村消防安全工作的對策
城中村消防安全隱患的解決有賴于城中村的大規模城市化改造。盡管政府加大了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和速度,但因改造難度和新城中村的形成等原因,城中村現象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仍將長期存在。為此,城中村消防安全工作的重點應以完善消防管理制度、改善城中村消防現狀和提升民眾消防意識為重點,以有效降低城中村火災荷載和增強城中村火災應對能力為抓手,降低火災,尤其是群死群傷火災發生概率。
2.1采用多種形式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能力
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消防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增強其應對突發火災事故時應急處理能力是減少城中村火災事故,降低群死群傷火災事故的核心和關鍵所在。為此,政府和消防安全管理部門需要轉變觀念,將消防安全宣傳教育落實到日常管理之中。在村內中心位置或主要道路旁設置消防宣傳欄,定期發放宣傳資料,以城中村所發生火災的血淋淋教訓警示居民警惕火災,編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口訣,告知居民火、電、氣的正確使用方法,在火災發生時如何自救和逃生、如何使用滅火器和消火栓等。盡管城中村人員構成復雜,流動頻繁,但可以相對固定的村民和長期租住戶為培訓重點,定期組織村民學習消防知識,開展滅火和疏散逃生自救模擬演練,以點帶面,群治群防,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消防意識和火災的應急處理能力。3.2補齊消防設施欠賬鑒于城中村消防設施不足和損害嚴重的現實,對消火栓和消防用水進行建設,并加強日常的維護和保養工作;對于小型工商業和網吧、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強制要求安裝相應的消防設施和滅火器材,并要求專人負責設施器材的使用與維護工作;對城中村道路和通訊電力等線路進行改造,對于占用、阻礙消防車通道的攤點和建筑進行拆除,滿足消防車通行需要;針對城中村道路狹窄和彎曲的實際情況,可因地制宜,由消防機構、各級政府或村委會統一購置消防三輪摩托車、手抬消防泵等簡易消防設備和水帶等消防物資,并配備相應的人員。
2.3組建多部門協作的消防安全工作小組
城中村火災易發點多,起火原因復雜多樣,單靠消防機構無法有效解決城中村消防安全隱患問題,需要各級政府、村委會、工商部門、電力部門、市政管理部門和派出所等密切合作,組建多部門參與的消防安全工作小組,統籌規劃解決城中村消防安全工作的經費、責任和日常排查工作,合理規劃,共同治理,才能有效降低城中村的火災危險。
2.4針對城中村實際,采取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
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明確、監管到位的網格化消防管理體系作為消防管理的新方法,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城中村人員構成復雜,火災隱患多,利用網格化管理可實現消防管理全覆蓋、無盲區,是解決城中村消防難題重要方法。具體而言,可由街辦、鄉鎮政府、基層派出所和城中村村干部按所在村的特點和行政單位劃分網格,落實各網格負責人和骨干,明確各網格消防安全職責,培訓消防安全志愿者,并作為信息交流和控制中心保持網格資源的協調和動態控制;各網格負責人和骨干負責所在網格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排查,并負責推薦和管理村民等常住戶作為消防安全志愿者;作為網格最基層,受過專業培訓的消防安全志愿者是網格最重要一環??山梃b上海市徐家橋消防志愿者管理的成功經驗,在志愿者居住房屋的門口掛指示牌,標識志愿者的姓名等信息,并配有滅火器,方便村內居民求助。要求志愿者對村內消防事故易發點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發現火災隱患立即處理或上報等[2]。通過各層次網格之間的協調配合,整合多種監管力量,形成基層消防管理合力可實現對消防安全的實時和動態監管,將火災消滅在隱患萌芽或發生初期,有效地減少火災,尤其是重大傷亡火災的發生。
3結束語
1.1實驗室資源共享率低
我國的實驗室管理的模式也仍然較為傳統,沒有創新性。由于實驗室追求自給自足的管理模式,實驗室儀器設備存在重復購置的現象,而且實驗室的開放程度低,使得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低,不利于資源共享,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大型儀器利用率很難達到標準利用率,甚至有少數大型儀器購置后未投入使用。
1.2實驗室管理運行效率低
目前我國科研實驗室設置有兩種主要模式:一種是以醫院為主體,按專業性或重點研究項目設置一或幾個不同層次的開放性實驗室;二是隸屬于各科室,由各臨床學科帶頭人或學科骨干領導直接參與實驗室管理與研究,這種??茖嶒炇野凑铡靶《薄胺稚⑿汀钡墓芾砟J桨l展,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形勢,它的主要缺點是存在實驗室重復建設、儀器設備重復購置、人才結構失衡、實驗室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為確??蒲泄ぷ靼踩咝У拈_展,各類實驗室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制訂了一系列實驗室管理的規章制度,包括實驗室安全防護制度、實驗室開放制度、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辦法等,以便對實驗室操作和管理人員、儀器設備、器皿耗材等進行統一有序的管理。但是,由于缺乏崗位專人負責制,規章制度設定之后沒有執行,形同虛設。
2對策與實踐
為適應當前新型科技體制,進行實驗室管理體制的改革與管理模式的調整,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新型實驗室運行機制,應以資源共享、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學科交叉、開放運營和信息化管理為目的。作者對新形勢下的實驗室管理方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現歸納如下:
2.1加強學科帶頭人和實驗室專職技術人員的培養
根據上級單位的要求及實驗室自身發展的需要,實驗室的運營和管理實行依托單位領導下的實驗室主任負責制。實驗室主任全權負責實驗室建設、運行和管理工作。另設立主任助理1名,協助做好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研究隊伍由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組成,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建立公平競爭與科研人員合理流動的機制。固定人員以學科帶頭人、研究助理和技術人員等為主,按實驗室所設研究方向公開聘任。在年齡結構上,應著力建設由老年、中年和青年構成的合理梯隊,發揮各自的優勢。針對實驗室專職技術人員收入相對偏低、職稱晉升困難等問題,應完善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實行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結合制度,將科研人員的薪資待遇和實際工作效能掛鉤,實行績效考核,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2完善儀器設備購置及管理制度
制度建設是統一意志、規范行為、開展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據。實驗室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健全各項制度,應采取“集約化管理、開放式使用”的模式,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盡可能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科研條件。在儀器設備購置上實行統籌管理和統一調配,提高資源利用率,避免浪費,節約投資資金。實驗室應建立一套適合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管理的運行機制,實行儀器使用預約制度,使之充分有序地共享使用。建立完善的常規儀器設備使用管理維修制度,應明確儀器設備管理員和使用人的職責,建立專人負責制,定期檢查和維護儀器設備,對其建立使用、維護檔案,對于儀器損壞及時追究責任。同時,實驗室應對新進實驗室的操作人員進行儀器設備使用培訓并邀請專業人員舉辦大型儀器培訓講座,有助于實驗室操作人員對儀器設備的正規操作,減少設備的各種故障,延長有效壽命,降低維修費用。為了確保因錯誤使用導致的儀器損壞,在儀器上應貼有簡便易學的儀器正常操作流程圖并附有詳細、醒目的操作流程說明。
2.3實施開放式運營管理,促進資源整合
設立開放課題是實驗室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交叉、建設開放型研究開發基地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實驗室設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要充分發揮實驗室的綜合功能,充分利用實驗室的技術和設備優勢,開放實驗室,做到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實施對外開放,包括院內、院外甚至省內外。應注重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從而形成新的科研視角,激發新的科研潛能。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多方協作,使課題經費的來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形成“產學研”一體化,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鼓勵學科交叉和科技創新。設立“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開放課題招標指南,面向社會招標研究課題。這樣一方面有助于人才引進,另一方面加強了學術交流,推動了技術革新。
2.4建立和健全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