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健康性護理診斷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乳腺癌懷疑患者焦慮抑郁心理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5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8-0-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1]。在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對于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然而,處于診斷期的乳腺癌懷疑患者容易出現程度不同的精神創傷,表現為焦慮、抑郁、煩躁和不安等心理狀況,這種心理狀況對于確診后的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具有不良的影響。本文通過對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選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收治的診斷期女性乳腺癌懷疑患者96例,平均年齡45±10.4歲,臨床診斷方法為臨床表現、鉬靶照射和穿刺組織活檢相結合。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和文化程度差異無顯著性(p>0.05)。平均診斷期為15天,診斷期間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
1.2 方法
1.2.1 護理干預
觀察組從乳腺組織活檢開始到診斷結果出來約15天的診斷期內實施護理干預,干預方式包括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和電話咨詢等。1)健康教育: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乳腺專業護士,根據診斷前的調查結果,采用多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實施面對面健康教育。教育方式有如下幾種:①講授法:熱情接待乳腺癌懷疑對象。按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因人施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地講解乳腺健康知識,如乳腺癌發生的相關因素、如何保持生活有規律、合理膳食、加強鍛煉等。促進日常健康行為,減少健康危害行為。②演示法:現場指導乳腺癌懷疑患者進行自我檢查,如望診、觸診、檢查的順序、時間、內容等。通過自我了解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深化對乳腺癌的認識。③讀書指導法:發放乳腺疾病健康宣傳手冊,人手一冊。并對年長及文化程度較低者加強說明和解釋。2)心理支持:因為是保持女性形體美不可缺少的第二性征,乳腺癌懷疑患者擔心確診后,影響夫妻生活,易產生焦慮、恐懼甚至絕望,影響飲食、休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療極為不利。向懷疑患者講解確診的必要性,以及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對治療和康復的促進作用。3)確診后一月,采用電話咨詢法,了解和督促的自我檢查情況,并作好記錄。建立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欄,定期更換。對行動不便者,主動上門服務。
1.2.2 常規護理
對照組從乳腺組織活檢開始到診斷結果出來約15天的診斷期內實施常規護理,護理方式包括包括乳腺癌常識宣傳、診斷期間活檢通知和確診信息通知等。
1.2.3 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后對乳腺癌懷疑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的影響,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定,所有受試者填寫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包括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心理測驗的九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分別進行(0~4分)五級評分: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相當重=3分;嚴重=4分。得分越低,說明心理狀況越好;反之,心理狀況越差。
1.3 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各組數據以χ±s表示,各組之間的數據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兩組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進行一般資料分析,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在年齡、教育背景、婚姻狀況、生育狀況、乳腺自檢情況和乳腺癌家族史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護理干預對焦慮抑郁心理的影響
將觀察組和對照組SCL-90 各因子得分,進行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后比較,表2結果顯示,實施護理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SCL-90各因子評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CL-90各因子分值的改變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乳腺癌懷疑患者在疾病診斷過程中,可出現強烈的心理反應,表現為焦慮、抑郁、煩躁和不安等心理狀況,這種心理狀況對于確診后的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具有不良的影響。Liao等[2-5]的系列研究發現,對乳腺癌懷疑患者診斷期間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首先,Liao等對127例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的健康護理和支持需求在診斷不同時期的變化進行研究,并分析影響這種需求的因素,結果發現,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相關信息的需求強于對情感的支持,需求的水平診斷前高于診斷后,活檢前最高,診斷后最低,與年齡、、社會支持、家族史及乳腺癥狀無關。因此,對于診斷期的乳腺癌懷疑患者,護理人員應提供文化上敏感的、個性化的支持性護理。接著,Liao等對127例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的不穩定性和焦慮情緒以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診斷前的不穩定性和焦慮情緒明顯高于診斷后,對于確診為良性腫瘤的患者,其不穩定性和焦慮情緒明顯好于惡性腫瘤的患者,并受諸多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診斷期的乳腺癌懷疑患者,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不穩定性和焦慮情緒的變化以及影響因素,以便提供更好的護理程序減輕懷疑患者的心理壓力。研究者進一步對122例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觀察護理干預對健康護理和支持需求的影響,得出相似的結果。
最近,Liao等研究了護理干預對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研究者將122例乳腺癌懷疑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結果發現,經過護理干預后,實驗組的焦慮水平在活檢前和診斷后均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護理干預可有效地降低診斷時期的懷疑患者的焦慮水平,這些研究結果可作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參考,通過提供個性化和文化敏感的護理,可改善乳腺癌診斷期婦女的生活質量。本文通過對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進行評定。結果顯示觀察組診斷期乳腺癌懷疑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態明顯低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 CA Cancer J Clin. 2005, 55(2):74-108.
[2]Liao MN, Chen MF, Chen SC, et al. Healthcare and support needs of women with suspected breast cancer. J Adv Nurs. 2007, 60(3):289-98.
[3]Liao MN, Chen MF, Chen SC, et al. Uncertainty and anxiety during the diagnostic period for women with suspected breast cancer. Cancer Nurs. 2008, 31(4):274-83.
[4]Liao MN, Chen PL, Chen MF, et al. Supportive care for Taiwanese women with suspected breast cancer during the diagnostic period: effect on healthcare and support needs. Oncol Nurs Forum. 2009, 36(5):585-92.
關鍵詞:養老機構;社會實踐;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188-03
隨著護理學專業化和專科化發展,培養護理本科生使用護理程序、提高臨床決策能力成為護理本科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與挑戰。健康評估能力是臨床決策能力的基礎,它是培養護生收集資料、“以與醫療診斷不同的整體護理評估的思維模式”、確認患者的護理問題/護理診斷、監測病情變化、預測疾病發展的能力[1],是現代護士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護士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的必備技能[2]。為了探究提高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方法,2013年,我們將養老機構作為培養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第二課堂,利用護理程序指導護生在養老機構開展融學習與服務為一體的健康評估實踐活動。活動后采用深度訪談的方法,以每個服務小組為對象,對參與活動的16組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其在整個服務過程中的感想、收獲和建議,探討養老機構社會實踐對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以我系2010、2011級共32名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010級23人,2011級9人。2人/組,由2010級、2011級學生結對組成9組(G1-G9),由2010級學生結對組成7組(G10-G16)。所有護生均完成了《健康評估》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學分,具備一定的健康評估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實施方法。確定服務對象:石河子市綠洲醫院老年科是集養老、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養老機構,從這些老年人當中選擇由醫院確診過的老年患者16名(其中,高血壓病人10名、糖尿病病人6名)。準備工作:由教師編制健康評估實踐的相關表格,包括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評估表及隨訪表。評估表以呂探云主編,人衛版《健康評估》(第2版)、《健康評估》(第3版)教材為理論依據,結合養老機構老年人特點,參考國內外文獻,經專家咨詢和預試驗基礎上編制而成,內容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人口社會學資料,基本健康信息,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及其他需要;隨訪表主要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癥狀、體征、服藥)及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等內容。以上表格編制完成后,由教師就這兩份表格的使用對32名參與護生進行培訓。組織分工:1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由2名護生配合照顧。教研組2名教師參與本項目,每名教師負責指導8組護生;指導形式包括組織小組討論及現場指導,其中每對學生的現場指導次數不少于3次。實踐內容:從2013年4月6日開始,每周1次,連續12周。每組護生首次實踐需完成“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評估表”,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小組討論,確認服務對象的護理問題/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其余每次則需按照上次制定的護理計劃進行實施與評價,并完成“隨訪表”,在教師指導下,再次確認護理問題/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如此不斷循環。最后一次實踐每2組互換服務對象以《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評估表》完成終末評估。
2.評價方法。評價內容: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護生健康評估能力的評價尚沒有統一標準。一般認為應從健康評估理論、問診能力、溝通能力、護理體檢能力、閱讀及分析相關檢查報告的能力、病歷書寫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3,4]。結合養老機構的特點,本研究從問診能力(含溝通能力)、護理評估記錄書寫及診斷思維能力兩方面擬定訪談問題,探討社會實踐對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影響。問題包括:(1)社會實踐前后,您與老人的交流與溝通能力有無改變?改變表現在哪些方面?(2)社會實踐前后,您對資料的分析歸納、作出護理診斷能力有無改變?改變表現在哪些方面?(3)社會實踐前后,您書寫護理診斷的準確性有無改變?改變表現在哪些方面?(4)社會實踐前后,您的護理評估記錄書寫的質量有無改善?改善表現在哪些方面?(5)參與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您的收獲有哪些?(6)您在為老人服務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障礙有哪些?(7)您對這項活動的建議?每組學生的訪談時間約為20分鐘,訪談前說明目的,在征得學生的同意后現場錄音。在訪談過程中,要認真傾聽談話內容,并仔細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對有疑問的內容進行澄清和確認。反復聽取錄音資料,將資料整理成文字,通過編碼、分類和提煉主題的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
二、結果
(一)溝通能力
1.準備工作。多數學生表示,會在每次實踐開始前做部分準備工作。如G5說:“平時到臨床見習,我們五六個學生問一個患者,自己也不用做太多準備,反正總有人會問;這次活動就我們兩個人,再也不能依賴別人了,為了不尷尬,我們會提前把各自要問的問題分配好。”G6說:“第一次評估是像以前那樣按照評估表逐條去問,結果發現老人好像聽不懂,有一次還鬧了笑話,我們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問法過于書面化。后來,我們兩個會提前交流一些問題的問法。”G8說:“我們在給老人做糖尿病健康教育時,前幾次只是講一些知識,她好像聽不懂,也不感興趣,后來的內容比如糖尿病足,我們就提前在網上找了相關圖片,用手機給她看,效果好多了。”
2.溝通技巧。多數學生表示,隨著實踐的深入,會有意識地使用問診及溝通的技巧,溝通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G1說:“我們組的老人特別喜歡我們來,每次我們來了就會給我們講好多他以前的事,這樣就影響我們做正事(評估)了。后來,我們就漸漸能把握把他‘拉’回來的時機了,他想說的也說了,我們想問的也問了。”G3說:“開始時我們經常會一次問好幾個問題,我們組的老人耳朵背,她總是‘挑’著回答,有的問題就漏掉了。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提問方式需要改變,在那之后每次就問一個問題,問的時候聲音大點,她回答起來幾乎都沒問題了。”G13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按照評估表逐條來問,后來發現有的問題具有相關性,我們就把相關的問題組合了一下,放在一起問了。這樣既節約了時間,也沒出現相似問題重復問的情況了。”
(二)護理診斷
1.評估意識。訪談中有3組學生表示,評估意識得到了強化。G2、G11說:“以前我們也經常來養老院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當時的服務內容帶有隨機性和盲目性。這次來機構,每次都是先評估后服務,這使得我們的護理措施更有針對性了。”G8說:“以前來機構,我們能為老人做的只有剪指甲、洗頭等這些基礎護理工作;這次通過評估老人的情況,我們為他們講解了需要的健康知識,受到了老人的歡迎。”
2.擬定護理診斷的能力。多數學生表示,通過實踐,擬定護理診斷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G10:“之前在收集到的資料中很難發現問題所在,摸不著頭緒,通過訓練和老師的精心指導,發現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G4:“能按照老師給的思路來分析護理問題,提護理診斷時的邏輯思維明顯增強,提出的護理診斷更加全面準確。”G16:“理論課學習時側重于確定護理診斷的名稱,現在對于相關因素的確定感覺容易了很多。”G7:“以前寫護理診斷會出現自編自造的情況,現在會有意識的查找資料,在護理診斷手冊中查找、分析與資料相符的護理診斷。”G9:“之前隨口能說出的護理診斷名稱也就五六個,現在掌握的護理診斷數量增加了許多。”
3.護理記錄書寫。多數學生表示,護理評估記錄的書寫能力有了明顯提高。G16:“現在每次碰到陽性資料都會進一步詢問相關原因,把原因補充到護理評估記錄里,這樣有利于確定護理診斷的相關因素。”G14:“前幾次上交的護理評估記錄總有漏項,老師在群里指出問題之后就注意多了,每次書寫完成后,我們會兩人核對、避免漏項。”G15:“以前寫見習報告時不會注意護理診斷的先后順序,這次活動時,老師要求我們排序,并且講了排序的技巧,漸漸地我們能很容易地完成診斷排序了”。
(三)責任感
多數學生表示,養老機構社會實踐使自身的責任感明顯加強。G1說:“以前臨床見習時沒有固定的見習對象,這次活動固定服務對象,無形中就把自己和老人聯系在一起,會給予他更多的關注。”G14說:“固定服務對象使我們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有被別人需要的感覺,對這項活動的重視程度增加了”。G13說:“以前臨床見習時就是覺得自己是學生只是學習,此次活動中感到自己更像是‘主人翁’,我們組的老人骨折一直臥床,感覺他真的很需要別人的關心,我們就想著多為他做點事,讓他舒適一些。”G10說:“此次活動的持續時間長,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自由發揮的余地也大,更能激發我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四)無助與困惑
有部分學生表達了自己的無助與困惑。G3:“我們想看看這些老人的病歷資料,但科室的護士老師拒絕了我們的要求。”G12:“老師現場指導次數少,小組討論的次數應當再增加一些,希望老師能多提供幾次指導與講解。”G9:“我們每次都是按照護理診斷來制定下一次的護理計劃,可一些計劃難以真正落實。”G16:“在服務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識、能力有限,護士老師為了避免產生不良后果,有的具體操作不太放手讓我們去做。”G7:“雖然已經學過健康教育了,但做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方法,只是講了健康知識。”
三、討論
(一)養老機構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護生的問診及溝通能力
問診是收集健康資料的主要手段。正確的問診方法和良好的問診技巧是確保健康資料完整與準確的關鍵,是做出正確護理診斷的基礎,更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的重要時機。因而,問診能力不僅對于護生健康評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是其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健康評估課程中,問診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是臨床見習和實驗室角色扮演。臨床見習時,很多情況都是多名護生見習一位患者,護生的見習機會缺乏,在加之很多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更加縮短了護生的見習時間,導致護生的問診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訓練。實驗室角色扮演時,大部分學生由于缺乏疾病經歷及尚未開始專業課的學習,對疾病的知識知之甚少,只能從形式上訓練問診能力。養老機構社會實踐已隨訪方式進行,使護生直面真實的患者,隨訪時間較長;并采取結對、責任到人的原則,護生有了責任感,大大提高了護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增加了護生的實踐機會。在反復訓練及教師的指導下,護生的問診能力與溝通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鍛煉。因而,養老機構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護生的問診及溝通能力,與傳統健康評估實踐教學可實現優勢互補。
(二)養老機構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護理本科生的整體護理評估思維
《健康評估》(第3版)指出,課程目標在于培養護生“以與醫療診斷不同的整體護理評估思維模式”確認患者的護理診斷/護理問題能力[1]。整體護理評估思維是在整體護理理念基礎上形成的診斷性思維,掌握護理程序的應用是其內在要求。目前的臨床見習常局限于某患者一次性健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診斷,這使得評估、診斷與計劃、實施、評價割裂開來;同時在前期課程中也未設計連續的護理程序應用實踐的環節,這些均不利于護生整體護理理念的建立。此外,見習報告常以小組作業形式提交、教師的評價反饋往往滯后,且缺乏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難以達到有效訓練診斷性思維的目的。本研究中,養老機構社會實踐以護理程序為指導,護生體驗了“動態的”、“連續的”、“整體的”護理服務。隨著實踐的深入,護生改變了以往來機構時“隨意、無準備”情況,形成了“根據評估及診斷結果,實施護理計劃”的習慣,很好地強化了評估意識。確定護理診斷是護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實踐中采取了“組內討論確定初步的護理診斷教師指導下進行小組間研討教師點評小結”的步驟進行。研討型教學在這一環節的應用,強化了護生對于護理診斷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了護理本科生的診斷性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養老機構社會實踐培養護生健康評估能力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為促進機構實踐培養護生健康評估能力的長效發展,需要提供以下外部支持:對外,高等醫學院校應當將養老機構創建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這是醫學生社會實踐得以長期開展的堅實基礎[5]。在此前提下,雙方加強協調溝通,有助于解決學生在機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其成就感。對內,高等醫學院校需要進行社會實踐課程化改革及師資支持。在2015年開始的新一輪實踐中,我系的做法是:《養老院護理實踐》寫入了2013版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安排學生(2013級護本生)在三年級開學前進行為期兩周的機構集中實踐活動,完成后可獲得1學分,這樣可使社會實踐規范化,解決了與專業課銜接的問題。本學期起,將機構作為健康評估課程的第二課堂,指導學生(2013級護本生)完成與課程理論教學同步的2個月的實踐活動,作業及參與情況計入課程平時成績。教師的指導對學生健康評估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目前開展的第二輪機構實踐中,我系已將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納入了實踐教學師資,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平臺――QQ群、微信群,實現了師生實時互動,這有助于在師資緊缺的情況下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呂探云,孫玉梅.健康評估[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張文杰.護理人員健康評估能力評價研制與初步應用研究表[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羅玫,蔡敏,劉兵,等.中醫護理本科生臨床健康評估實踐能力培養的探討[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12).
1中醫護理診斷的意義
1.1增強護理人員的自主性和責任心中醫臨床長期以來醫護不分,護理人員只是遵照醫囑進行被動性護理工作,中醫護理診斷的確立,可使護理人員針對護理問題主動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增強護理的自主性和責任性。雖然在診斷的理論上醫護分開,但在解除病痛、恢復健康的實際問題上殊途同歸,產生相輔相成的作用。
1.2突出了辨證護理及整體護理的原則中醫護理診斷揭示了病人產生該問題的病因病機。其病因常涉及到生理、心理、社會、家庭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分析病機則能把握機體整體的反應狀態,從而增強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觀念。
1.3有利于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中醫護理診斷的概念,指出了護理診斷包括對病人潛在的健康問題的提出,這有利于護理人員針對潛在的問題采取主動性護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轉化。
1.4有利于護理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護理診斷的規范化、系統化,既有利于教員有條理、按系統的教授課程,又便于學員從中醫護理學理、法、方、術的系統理論結構來全面理解和掌握中醫護理學知識。中醫護理診斷標準化、規范化的開展,將有利于臨床科技資料和信息的儲存、整理、分析、提取和交流,有利于中醫護理科研工作的開展。
1.5促進中醫護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中醫護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分支,應有其獨特的服務范疇,知識體系,科研內容和理論基礎。中醫護理診斷的規范化,將促進中醫護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以便與現代科學接軌、滲透和移植。
2中醫護理診斷的內容
每個具有診斷意義的命題都應具有4個內容或組成部分,即名稱、定義、診斷依據及原因和證候類型。
2.1名稱是對病人護理問題的概括性描述,這
些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2.1.1現有的,或稱存在的,是指病人當時所呈現的行為反應。
2.1.2潛在的,是指有促發因素存在的,若不加以預防和處理,護理問題就一定會發生。
2.1.3可能性,是指護理問題是否存在還不能肯定,尚須進一步收集資料予以證實或排除。
2.2定義是對名稱的一種清晰的、正確的表達,并以此與其他診斷相鑒別。如焦慮、恐懼都屬情志的改變,但焦慮的定義為模糊的不適感,其來源對個人來說通常是非特異的和不可知的。而恐懼的定義則為由于一種被認為是危險的明確來源所引起的懼怕感。
2.3診斷依據是指有此診斷的病人所具有的一組證候,有關病史和檢查結論是作出診斷的依據。這些有關資料可以是主觀的,也可以是客觀的,并且各種根據對診斷的意義也不同,按其重要性,臨床常分為主要依據和次要依據。前者證實一個特定診斷所必須存在的證候及資料,后者是指可能出現的證候或資料。
2.4原因及證型原因是指引發護理問題的諸多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環境和社會因素等。證型是指疾病引起的,決定護理問題性質的病變反應狀態,這些證型都具有一定的判斷標準。
3中醫護理診斷與醫療診斷的區別
護理診斷和醫療診斷無論在概念的內涵和內容實質上都是不同的。醫療診斷表示疾病的病理變化,包括與其病理變化相應的癥狀、體征和實驗檢查,它是通過醫療手段來解決問題。護理診斷表示病人由于疾病影響所存在的或潛在的行為反應。這些常表現為病人的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及應付環境的能力不佳或喪失,這些問題是需要用護理手段來解決的,它們的區別在以下4個方面。
3.1護理診斷是在病人日常活動及生活中的反映和影響而產生的健康問題,而醫療是用一個確切的名稱來說明其癥狀及病理變化。
3.2一種病常有數個護理診斷,它可以隨病情變化而變化;而醫療診斷是一種病理變化,一旦確診不會改變。
3.3護理診斷是用護理手段來解決,而醫療診斷是用醫療手段來解決。例如:患腸癰需要手術的病人,醫療診斷:腸癰、膿潰期。護理診斷:善驚,心膽氣虛,恐懼手術,脘腹脹滿,術后腑氣不通所致:生活能力低下,術后氣血不調,經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