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建設規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基于生態理念的新農村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農村建設的規劃中能否體現以人為本、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生態學理念,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和成敗。科學的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身就是效率和生產力,是統籌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前提,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只有科學確立生態新農村建設的近景和遠景規劃的主要內容、基本目標和具體標準,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確保生態新農村建設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循序持續地向前推進。因此,探索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內容是一項戰略性研究課題。
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是我國各級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點以及各種媒體、雜志的宣傳基本上是集中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和村莊的環境整治、建筑風格上,治標不治本?!凹涌煨罗r村建設,千萬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成‘新農居’新農村在好也是農村,絕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舊房蓋新房實現新農村”。
二、生態建設與建設新農村關系
近年來農民人均收入的連年增長,掩蓋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嚴重滯后,農村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顯而易見,農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非常強烈?!澳昴杲ㄐ路浚褪遣灰娦罗r村”這是幾年來農民最大的抱怨,由于過去注重于城市化,農村基本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多數村莊垃圾亂倒,污水亂排。許多農村普遍存在“垃圾處理靠洪水,污水處理靠蒸發”的現象。所以,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處置系統,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成為目前一項迫切的任務。
2005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際包括兩個精神文明建設,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既物質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針對具體的考核標準,開展“四化、四改、雙清、雙治”活動,既四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活動,四改(改墳、改廁、改圈、改路);雙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雙治(治理黃、賭、毒,治理歪風邪氣)。村莊基本做到無物品亂堆,無露天糞坑,無亂張貼,房前屋后無暴露垃圾,場地平整,社會風氣良好,家畜家禽圈養,庭院栽樹植綠,綠化養護,創建文明的、優美的生存空間,形成人人講衛生、講文明、講環境的社會氛圍。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變農村環境面貌,也使農村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質量。通過村民守則公約,創建農村生態示范戶,宣傳生態知識,增強環境意識,提升農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水平。呈現一片新農村景象。通過三年來生態示范村鎮建設的實踐,我們認為村鎮生態建設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切入點。
三、生態建設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作用
廣袤的鄉村,是億萬農民的家園,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同城市相比,廣大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狀況相對落后,環境基礎設施極不完善。要建設新農村,各地千差萬別,從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態建設,從這幾年創建的實踐來看,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對于大多數鄉鎮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態示范村鎮創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農村臟亂差問題上,是一致的,是異曲同工的。都以創建活動載體——農村清潔大行動開始,倡導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說,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對于有條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村,只能因地制宜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打“生態牌”。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的過程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腳踏實地,走有特色創建之路。因村制宜營造良好的生態和區域特色生活居住環境。
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中,單單靠上級政府資金。很難有足夠創建資金。只有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他們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積極引導富裕了農民參與,多方籌措資金。
新農村建設,需要管理民主,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體推進和諧鄉村的建設進程中的各項工作,各級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讓民間組織、資金有效地參與生態示范村建設、讓農村先富起來經濟能人發揮出更大作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并分享生活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生態村鎮建設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警示和宣傳教育,引導群眾了解環保、認識生態、參與生態建設。
四、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目前**沒有做規劃的村莊占到總調查數的72%,即使做了規劃的村莊,也是不完全符合《村莊規劃標準》,農戶住宅位置沿襲歷史,隨處而建,比較凌亂。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樓房,有些是普通磚瓦房,有些是磚混結構房,參差不齊。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整個村莊衛生較差,秩序較亂,臟亂差問題比較突出。村莊建設過程中通常沒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項目,如飲用水源的選址和保護、消防設施的安排、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人畜分離等。
在對某個設區市的調查中發現,那里的市領導和建設規劃部門極為重視村莊建設,已對部分村進行了規劃。但是,規劃者們一是沒有考慮到農村居民點的特殊性,在這些規劃中遺漏了關鍵的安全項目,沒有考慮建設中心村,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類條件;二是測量底圖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慮污水對水井的影響;三是多數規劃通過改變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費大量土建工程來建設城市型社區,以致基本上喪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風格。即使這樣,許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設施、消防設施等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建設生態新農村所必須的。
五、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的必要性
5.1生態理念的內涵
生態理念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本價值觀,其本質主要強調: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生態倫理道德觀。因此,生態理念就是運用生態規律,在實踐中體現出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5.2新農村建設的內容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逼渲?,新農村二十字方針“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生態文明。
5.3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乃客觀之必要
新農村的建設如果不結合生態理念,必將步城市發展的后塵。目前在城市,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困擾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工作必須貫徹落實生態理念。也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體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農村才能實現可持續、又好又快的發展。
六、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6.1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
生態新農村發展模式,是基于農村發展現狀而又面向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一種發展戰略思考,是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在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針對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協調問題,應用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現代生態學、生態工程原理、景觀生態學、生態建筑學、產業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堅持“生態與發展并重”的原則,以和諧、可持續為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的農村社會為目標,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文明等方面對農村進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態化設計,使農村建設成為一個整體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使其結構、功能最優化,能流、物流最暢通,調節、控制最自如,村莊布局合理,人口規模適中,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宜人,既有傳統農村特色又體現現代文明的新農村。其實質是農村的全面生態化發展。
6.2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特征
生態新農村是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理想模式,與一般農村相比,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以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二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三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廣大區域的集合體。
七、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一項復雜而偉大的系統工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規劃先行。新農村建設規劃是調控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藍圖和依據,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局。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都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方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研究和探索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7.1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對農村社會各個領域的作用和影響深入而廣泛,而且許多效應是無法用貨幣來計算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能夠滿足農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二是有助于在農民中間傳播環境保護觀念;三是有利于生態技術的推廣和傳播。超級秘書網
7.2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長方式與新的生產體系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相互統一發展,實現環境支持系統的重新繁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便成為人類共同的必然選擇。把生態新理念融入農村規劃中,實現農村發展中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綜合效益的統一和最大化,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的目的,才能達到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促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是一種強調保護當地資源的發展形式,其對環境的正面效應是十分明顯的,它負有環境保護及維護地方居民福利的雙重使命。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們熱愛環境、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加大全社會的環保力度;二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人們提高回歸自然的意識,體驗自然,提高和豐富生態知識;三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協調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最佳結合;四是在傳統農村建設中注入生態理念,能促進地區村鎮布局的合理化,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動對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及環境的保護,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適度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凱,田寶江.控制性詳細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43-57.
[3]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資料集(第四分冊)——控制性詳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58-74.
關鍵詞:東營;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生態城市;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東營是中國黃河的入???,它的石油資源非常豐富,而且上千平方公里的鹽堿灘使得在東營可以享受到如陽光、沙灘、藍色海水的濱海生活。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相繼出臺,東營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樣有很多問題需待解決,如污染監測,城鎮建設規劃,產業園建設等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的生態問題,所以對東營市生態建設的研究有這很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
文明是當地居民文化發展的一種表現,也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間接反映,生態文明內容涵蓋唯物辯證法的思想與哲學的范疇,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為核心內容,著重強調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與自然的關系保持健康與和諧,要想建設好生態文明,需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產業機構,調整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有效控制污染排放,使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
社會注意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工程,它貫穿于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經濟價值觀與文化價值觀的辯證與互動引領整個小康社會的建設布局,它也是價值的抽象性與具體統一性的一個過程,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鄉、城鎮的建設步伐越加迅速,民眾在滿足了基本物質需要的基礎上,追求精神文化成為他們更加關心的話題,這個過程也加速了政府價值觀的嬗變,引導民眾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和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性成為政府價值觀的一個縮影。在城市中定期舉辦環境保護科普知識培訓或知識競賽等活動,讓百姓參與其中,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言行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形成城市精神建設的向心力;讓百姓在植樹節時親自栽種樹苗,培養百姓的綠化意識和責任感,在百姓的精神世界里,種植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之樹。
二、生態城市建設
東營生態城市建設,應特別注意城鎮環境建設,合理布局,使城鎮環境優美,加強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相關部門要合理制定防污制度,健全污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有效阻止城市污染向小城鎮轉移的勢頭,確保小城鎮的健康發展,以及確保居民飲用水水質等。對于噪聲污染控制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控制環境噪聲,限制機動車在市區的鳴笛,合理疏導交通,使城市的噪聲環境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對于垃圾的處理也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環保餐盒及塑料袋制品,對于廢舊電池要回收集中處理等。對于環境管理、監測、信息統計等的專業人才要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給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基礎,同時要給予在職人員更多的關于環保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景觀的生態建設也屬于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要以地形、植被等環境因素為建設導向,加大綠化建設,美化環境,對城市道路及河道兩邊的綠化建設進行規劃,強化公園的建設,使公園內部環境充滿人文關懷的色彩。
三、生態農業建設
東營處于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也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年輕、最廣闊的濕地生態系統,這樣的優越地理位置使東營成為著名的濕地之城和生態之城。要想把生態建設規劃做出特色,做出層次,必須要有方向性和目標性,根據東營的地理特點應重視四個方面:
(一)針對東營市的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因勢利導,將生態建設于經濟發展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
(二)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測土配方施肥、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清潔能源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努力提高建設水平、質量和效益[3]。
(三)要采取統籌兼顧和生態優先的原則。以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為主,開發的過程注意保護生態農業環境,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要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合理布局與科學規劃并行,增強生態保護整體功能,以重點部位、重點區域的生態優化帶動全市農業生態建設的改善和提升。
四、生態工業園建設
東營市的發展一直都保持著建設與保護并行的城建理念,大力宣傳生態保護理念,近些年,多次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范等榮譽稱號。在工業生產企業里,幾乎所有燃煤電廠全部都配備了脫硫除塵設備,大型的石化企業建設了硫回收設施,有效地綜合治理城市環境,河水的水質逐年都得到了改善,目前約有3處河流水質自動檢測站,15個環境自動監控點,環境監控能力提升非常迅速。盡管東營在生態工業發展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要注意企業的發展勢頭要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一)海洋化工產業
采用先進技術逐步提升鹽化產業,不斷更新設備,使海洋化學資源在深加工方面有突破性的成就。另外,要培養建立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使海洋化工產業發展的道路走精走細。
(二)石油產業
加強部分企業的整合重組,使其產能得到科學合理的發展,發展石油提煉技術,出臺政策鼓勵研發高附加值產品,形成良好的石油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三)橡膠產業
重整或重組橡膠輪胎企業,實行向國際進軍的發展戰略,建立有特色的產業集中區,提升東營橡膠輪胎的品牌價值。
(四)服裝紡織產業
服裝及紡織產業的發展方向應向高檔面料、高檔服裝品牌、高檔家紡,竟可能創造條件使服裝紡織企業朝著良性互補的重組方向房展,創制品牌集中的服裝紡織產業園。
在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吸取國內外其它地區產業園區建設的成功經驗,瞄準重大產業項目,聚集相關產業,形成局部產業鏈,綜合利用資源、建立園區的合理門檻,以清潔、環保為經營理念并有實力的環保企業為優先入園企業,寧缺毋濫,加強園區循環經濟建設,健全生態企業網絡,提升企業環保指標,監控企業的污水及廢棄物的處理過程,定期組織對園區個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以及能源審計,使東營的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區。
結束語:隨著東營生態建設理念的普及,企業的經營狀態不僅受到政府監測部門的監控,還將受到全社會的監督,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經濟產業園區的建設,必將帶動東營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會給城市生態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參考文獻
[1] 劉利,城市規劃設計中地域特色和諧生態建設[J].建材與裝飾,2012(03)
[2]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與保護水生態[J].中州建設,2012(01)
【關鍵詞】生態建設 規劃與模式 德令哈
令哈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部,是青海省海西州州府所在地,行政設置為縣級市,管轄蓄集,尕海,宗務隆,戈壁,懷頭他拉五鄉鎮,土地面積2.84²,是柴達木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主要基地之一.在生態位上是盆地干旱地區向盆東西高寒地區重要的過渡地帶,對于遏制土地沙漠化延伸具有不可替代的綠色屏障作用(1).但是由于人們在生產中的不合理利用和濫墾亂挖致使土地退化嚴重,直接影響到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環境,對此,德令哈市決定結合還林還草政策開展城市周邊地區生態建設,再現“風吹草地見牛羊”昔日景象,改善環境條件,恢復草地生機.令哈地區土地類型多,探討其建設模式意義重大.
一、自然概況及基本特征
規劃建設區位東經96º15´-98º55´,北緯36º55´-38º20´,柴達木盆地北緣宗務隆山前沖洪積扇及山前平原上,東西貫穿100KM,南北橫跨40KM,以315國道青新公路為軸呈帶狀分布.海拔平均2808-3200m間,覆及全市鄉鎮.降雨量80.4-330.2,年集中在5.6.7.8四個月中(1);年積溫≥0℃為1616.0-2435.0℃, ≥5℃為1436-2293℃,極端積溫+33.2℃,-38.9℃,日溫差年平均在16-19.90℃,年絕對無霜期97-110d(2),蒸發量在2000-2500,風發生年一般在86d左右,年平均速度2.2-3.m/s(3)。土地類型以荒漠為主,兼有戈壁,沙漠等類型.土壤自然特征明顯,植被稀疏,群落簡單,蓋度低;地表水資源貧乏,除尕海鎮部分土地外均無灌溉條件.由于建設地域跨度大,地貌相對復雜,其中位于德市東北的蓄集地區由于北依宗務隆山,南對郭里木東山,呈東南-西北走向,切割宗務隆山前平原,加上海拔較高,使蓄集不僅成為相對獨立的大平灘,而且形成了向西向南土地地帶性及環境小氣候反應的起點。
1.降雨---蒸發量出現兩類現象:一是東從蓄集西至懷頭他拉降雨量依此遞減,年下降96;蒸發量遞增,年增加287.二是從北向南由高差而引起降雨量下降,蓄集-尕海兩地相差18`;蒸發量遞增,相差318.如表。
建設規劃區氣候基本情況表 單位;年
項目 蓄集 柯魯柯鎮 懷頭他拉 尕海
降雨量(mm) 186 126 90 168
蒸發量(mm) 2180 2439 2467 2498
≥0℃積溫 1616 2341 2408 2435
≥5℃積溫 1436 2214 2272 2293
熱量(千卡/cm2) 167.79 169.21 173.54 167.11
2.氣溫-熱量即自軸東蓄集向南,向西遞增.其中年≥0℃積溫尕海.他拉相對分別增加819和792℃,≥5℃積溫相對分別增加857和836℃;熱量分別相差0.68和5.75千卡/²。如表.
3.土壤-植被受地貌和地帶性影響,土壤形成方式及熟化程度差別較大.其中蓄集地區土壤鈣積化明顯,剖面有鈣菌絲及假結核狀,植被有鹽爪爪.駱駝黎及冰草.臭蒿.白蒿等.蓋度15%左右.分布較為均勻.尕海地區為山前平原,土壤普遍鹽漬化,植被有鹽爪爪.駱駝黎.唐古特白刺等灌木半灌木及闊葉獨行菜.老芒麥.星星草等草本,呈團狀或均勻狀分布;蓋度10-25%。宗務隆.戈壁.他拉地區山前洪積扇寬大連片,土層厚,剖面簡單,自然結構體不分明,質地輕,保墑性能差;植被有狗娃花.冷蒿.老芒麥.駱駝黎等,蓋度15%,呈團狀或勻狀分布.
二、建設思路
根據規劃建設區不同自然條件,將區劃分為類型不同的建設單元。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確立主攻方向,重點規劃.一是從植被建設的物種上進行突破,使植物與建設地有高度的適宜性;而是從建設模式上突出生境特點,為植被生長創造較好的自然條件。與此同時,結合土地的畜牧業用途,保障其固有的生產性能;結合生態建設保護好原生植被不能遭受破壞;結合降雨時節,適時植苗下種,保障建設效果。
三、建設規劃與模式設計
1.植被建設品種規劃
根據建設區自然特征,經實際調查,建設物種確定如下:
草本 老芒麥 披鹼草 苜蓿 草木樨 沙打旺 冰草 堿茅
木本 新疆楊 青海揚 榆樹 白刺 枸杞 擰條
2.建設單元劃分
根據建設區域不同自然特點,將建設區域劃分為三個建設單元.
2.1蓄集區該區東至天峻縣生格鄉,西至尕海鎮七大隊,南至郭里木東山,北至宗務隆山,覆含整個冬春草場,總面積300km²。其特點是海拔高,降雨量豐富,有效率高,但氣溫低,溫差大.土層厚,質地粘,偏堿,部分地可以通過山洪而引水灌溉.
2.2尕海區 該區南至旺尕秀山底,東至尕海湖邊,北至與宗務隆鄉接壤處小桃花村,西至與宗務隆交界,總面積280km².其特點是氣溫高,蒸發量大,風頻繁風力大,是德令哈城市的主要風口之一。土層厚,地下水位高,土壤質地沙壤,ph值多在8.2以上。鹽堿是該區的主要障礙因素。
2.3柯魯柯-他拉區 該區東起晨興農牧公司,西至懷頭他拉農場,北為宗務隆山底,南到洪積扇邊,覆含戈壁鄉,總面積300km2。其特點是氣溫較高,降雨量低,風多而大,是德令哈的西風口。土壤質地輕易發生土地風蝕沙化。
3.建設模式設計
模式分設鑲嵌法和林草復合法。
所謂鑲嵌法是根據植被蓋度分布狀況在無植被的土地處分別鑲入長90-100、寬40-50的條帶狀格,40×50.50×50的團塊狀格,及20×15的魚鱗狀格,然后松土種草。如圖:
所謂林---草復合法是根據建設地狀況按照一定的生態建設目標規模設置和優化組合喬木.灌叢.草本等建設元素以實現防風固沙功能(4)。
3.1蓄集區 根據該區自然特征,其主攻方向為抗寒.抗鹽堿。因此,建設品種確定為堿茅.披堿草.冰草并實行混播。時間安排在5月底至6月上旬。在模式上采取鑲嵌法,以條帶狀和魚鱗狀格為主,形狀的長邊應與等高線平行。這樣一則可以避免地表徑流發生水土流失,二則可以使徑流流積于格中從而滋養建設植被。
3.2尕海區 根據該區土地鹽漬化和多風的特征,建設主攻風向是抗鹽堿和阻減風力。因此植被建設品種選定為新疆揚.青海揚.白刺.枸杞.擰條.苜蓿.草木樨。建設每年4月中旬開始月底結束。采取林---草復合法模式建設,在布置方式上為長方形網格,長為350-400m,寬為280-310m;結合次序為灌叢20m-喬木30m-灌叢15m-中間為牧草。其中長邊應與風向垂直,并相應配筑建設水利以壓堿改土,以草林養土,以土促牧促林,防止土地風蝕。
3.3柯魯柯-他拉區 根據該區自然條件主攻方向是抗旱抗風蝕阻減風力。植被建設選定為老芒麥.堿茅.芨芨草。時間安排在5月中旬至下旬。在模式布置上采用鑲嵌法,以團狀,條帶狀為主。其中長邊應與扇形的等高線保持平行,努力為徑流入格創造條件。同時在土壤質地輕的地方將格內礫石摟至格邊形成垅狀,防止土地風蝕而致種子表露影響生長。
德令哈市是全州經濟文化的中心。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已經是提升城市水平的主要標志,為此德令哈城邊圍生態也應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建設規劃。建設重點為防風及調節城區氣候,建設品種選定喬木為新疆揚.青海揚.榆樹.灌叢為枸杞.白刺.擰條。時間安排在植樹季節。布置模式結合農田保護以林帶建設為主。在城以西5處順南北方向建設綠帶2000m,在城南2處間隔200m平行建設綠化帶300m;綠化帶寬度均為50-60m,其中灌木20m,喬木30-40m,喬灌木獨立混交建設,長邊與風向基本保持垂直(5);在城東以東山跟現綠化狀況為基礎再擴大規模向南延伸進行建設。
4.建設保護措施
4.1植被建設后要制定保護措施嚴加管理,切保植被有正常生長機能。
4.2植被在恢復后,要認真調查分析,科學制定生產利用警戒線,做到安全,合理利用,防止再度退化。
參考文獻:
[1]謝長禮等 德令哈市農村牧區經濟區劃 [m]海西州農業資源區域大隊 2002.3.
[2]李志效 青海省烏蘭縣農牧業自然資源區劃報告集 [m]烏蘭縣區劃大隊.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