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家庭醫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對她進行家訪以后,了解到小J在父母離異后,跟隨母親居住。母親有一男友同住,周末有父親接去住,孩子的學習,生活主要有母親來管。但事實上母親沒有很好地負起教育照顧孩子的任務。孩子的作業經常不能按時完成,備忘錄經常沒人簽名。多次跟她家長聯絡,均無回音。在備忘錄上留言,也無法見到小J家長的蹤影。后經多次催促小J,母親才來了一張回條,聲稱工作忙,連孩子的晚飯也常常無暇顧及,更不用說關心她的學業了,沒空到學校來聯系。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造成小J性格和學業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父母離異,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創傷。家庭生活不穩定,學業上無人督促幫助,造成學業方面的問題成堆,學習成績差,以至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奚落,導致小J不敢與同學交往,變得更加自卑,更加孤僻膽小。生活使她過早地嘗到了艱辛,在生活中,她無意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自我無能的信念。
了解了小J的情況以后,我深深地震動了。難以想象,一個失去家庭,沒有母親關愛的女孩會怎樣成長,更讓人擔心的是一個失去自信的孩子將怎樣面對她今后的人生。我對自己說,我一定得幫助她。我初步制定了輔導的方案:幫助小J建立自信,培養她自強自立的能力,教她適應自己生存環境的方法,學著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享受生活的權利和樂趣。
讓小J建立自信,是輔導的第一步。但是,自卑使小J對我存有戒心,每一次我們的談話她都顯得非常緊張。看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我改變了自己習慣的工作方法,當著同學的面不去批評她,利用一切機會跟她接近,談話時改變自己比較習慣的嚴肅表情,談話的內容不涉及學習,還有意識地引導她和同學一起玩耍。一段時間以后,小J在我面前不再顯得那么緊張,開始跟我講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講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惱。我趁機開導她,教她體諒媽媽的艱苦,并教她一些生活的技巧,學著自己照顧自己。
為了幫助她建立自信,我有意識地給她創造了一些鍛煉能力,培養她自信的機會。我讓她做小衛生員,負責檢查班級同學的個人衛生,有時讓她幫著收發本子等。在這樣的工作中,給她創造了展示自己,跟同學交往的機會。小J在這些工作中逐步變得開朗起來,臉上開始有了笑容。
在班級里建立“班干部輪換制”,給好多同學提供了展示自己潛能的機會,但是居然有好多學生不敢自薦。在自薦人數不足的情況下,我在班級里做了工作,意想不到的是小J居然也鼓起勇氣,參與了自薦,她自薦擔任小隊長。面對她的自薦,我非常猶豫。我知道,寫自薦對小J來說,意味著什么,但是,真的讓她擔任隊干部,我自己會面對很多壓力,她能不能開展工作?隊員能否配合她進行工作?如果她的工作失敗,有可能就意味著我以前的努力都白費,小J很可能比以前更加自卑。但是,如果不給她這個機會,對她同樣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真的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思考再三,我還是決定給她這個機會。我覺得,無論對她還是對我,或許都是一個重大的契機。這件事做好了,她會找到自信,那么,或許可以影響她的人生態度,對她以后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讓她擔任小隊長之前,我跟她進行了一次談話,肯定了她自薦行為的勇敢,向她表示祝賀,相信她能夠做好小隊長工作,告訴她無論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難,老師始終是她堅強的后盾,一定會全力支持幫助她。同時還讓她領悟到,做隊干部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則,特別是在學習方面,要努力趕上,自己要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老師也一定會幫助她。
在她擔任小隊長的過程中,我經常密切注視她的工作,適時地給她以一些指導。指導她如何做好常規的小隊工作,如衛生值日工作,隊員個人衛生,備忘錄的檢查,并指導她怎樣開展一些小隊活動。在她的工作做得比較好的時候,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增強她的自信。在她初步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我引導她在學習上多下工夫。
開展小隊長工作的過程,是鍛煉小J工作能力,培養她的自信心的過程,更是小J自我教育的過程。她在這個過程中,懂得了要自立,自強,也學會了自律,在學習上積極性明顯提高。上課時積極舉手爭取發言,作業質量進步,正確率提高,有不懂也會問老師,學習上開始出現可喜的進步。
【關鍵詞】“四二一”家庭獨生子女教育
隨著1980年開始在全國推廣“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至今,我國目前已積累了9000萬獨生子女人口。1980年,我國育齡婦女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2.84歲,初育年齡為24.43歲,到1990年,分別降低到22.00歲和23.42歲,90年代之后基本保持穩定的態勢。因此,從2003年起,每年都會有數百萬的獨生子女人群陸續進入婚育期,“四二一”家庭結構逐漸成為了一種現實的人口現象。據推斷,在“未來中國城市中,‘四二一’或‘四二二’結構的家庭比例低不了”;“如果現行的政策不變,將來家庭結構必然出現‘四二一’的格局”。這種家庭結構的出現不僅會直接影響我國的人口再生產進程,而且必將對此類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教育帶來諸多方面的影響。
“四二一”家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特定組合群體概念?!斑@種家庭涉及了三代人,三對夫婦,七個人。其中‘二’特指兩個獨生子女結婚形成的中間一代,‘四’是指他們的父母,‘一’指這對獨生子女夫婦所生育的獨生子女。
一、“四二一”家庭教育的利與弊
1.“四二一”家庭教育中的有利因素。較第一代獨生父母,這批“四二一”家庭即“61”結構中的“1”——孫輩,他們沒有任何的堂、表兄妹——因為他們沒有叔伯、姑母、舅父、姨媽,他們在家庭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親屬。無疑,這樣會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強化,他們擁有更多親人的關愛和呵護,日常生活被照顧得更加周到、體貼;當孫輩出生時,祖輩年齡普遍在50歲左右,部分已經處于退休年齡,他們愿意也有能力為唯一的孫輩提供經濟上的扶持;作為第一代城市獨生子女的父輩,他們較自己的父輩們擁有著更高的學歷,在教養觀念上更新穎、更科學,工作收入也較其父輩更高,能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經濟支持;大家庭人際關系較以往核心家庭人際關系更加復雜多變,生活在由祖輩和父輩共同組成的家庭中,教育力量能兼顧大、小家庭之長,去兩者之短,能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
2.“四二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初為人父人母的第一代獨生子女除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子女以外,同時也對其父母特有的“天然”依賴。這時,希望享受天倫之樂而又有充足時間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便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撫養孫輩的義務,成為孫輩生活的主要照看者。這類家庭中的幼兒除在父母工作之外的短暫時間內能與其共處交流,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祖輩生活在一起,因此,隔代撫養無疑就成了此類家庭的主要撫養方式。在隔代撫養中,祖輩的姑息縱容、包辦代替、一味遷就、百依百順成為了普遍現象。而“四二一”家庭較核心家庭的眾多優勢,如良好的經濟支持和豐富的情感基礎,在實際的養育幼兒的過程中,卻往往由于利用不當而成為了幼兒教育問題的兇手,造成了許多不良后果。如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性格兩面,左右逢源;為所欲為、驕橫跋扈、紀律性差;膽怯、孤僻、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懶惰、嬌氣、磨蹭,缺乏朝氣,沒有自理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立、自強、自信的精神;怕苦怕累,經受不起挫折;即使在體格上,也由于營養過剩,患有“現代文明癥”——肥胖癥。
二、“四二一”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
(1)幼兒的社會生活環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子女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得孩子面臨著更多的問題。由于城市居民現代住宅的主要特點是:高層化,封閉化。城市住宅每戶居室和生活設施的配套建設,使各個家庭都過著彼此不相往來的封閉生活,這樣大大縮小了孩子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使孩子大多時間都封閉在家中。
(2)社會文化中的教育觀。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就出現了勞動力過剩,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生活中最為緊迫的問題,而一度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也不容樂觀。不合理的社會用人制度似乎成了一只無形的手在指揮著家庭教育,深刻地影響著家長(包括祖輩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即重家庭教育中智力因素而輕非智力因素,重知識的簡單識記而輕創造性培養,違背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拔苗助長等現象比比皆是。
(3)社會宣傳的不良趨勢。大眾傳媒對早期教育鋪天蓋地的夸大宣傳,偏重知識傳授,導致很多祖輩、家長片面認為讓孩子學認字、學英語、背詩詞、會算術等,才是進行了早期教育,并視此為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忽視游戲、生活本身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作用;廣告媒體大肆強調“關鍵期”的作用,受媒體宣傳的影響,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家庭教育中出現了盲目投資、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及過分焦慮等現象。
2.家庭原因。
(1)祖輩維度。這批祖輩大多出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由于特定時代背景的原因,其知識面相對狹窄,世界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祖輩認為幼兒時期的孩子只會被動接受,對周圍的事物一無所知,對幼兒的發展認識僅限于身體,對智力和心靈的發展所知甚少,導致對兒童觀的偏頗理解;在教養觀念上,祖輩們也僅限于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的滿足,他們關心孩子的飲食、睡眠,卻經常忽視了營養的合理搭配。他們努力確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卻對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個體尊重方面相對淡?。辉谇楦猩?,作為唯一的孫輩而言,更是傾注了全部的愛,盡自己所能滿足孫輩的要求,這就勢必會帶來嬌寵溺愛、百依百順、包辦代替的不良后果。
(2)父輩維度。這批80后獨生父母雖然學歷相對較高,但是對于專業的幼兒教育仍是知之甚少,他們的教育理念單一狹隘,僅僅把會算術、會唱會跳、會英語、會彈琴等作為好孩子的標準,以將來能出國、當博士作為培養目標。在教養技能上也大大缺乏,他們對子女期望過高,強加自己的意愿,甚至為其規劃人生;在教育內容上重智輕德,盲目攀比,對孩子的品德個性、行為習慣、情感需要、思想志向、興趣愛好則不聞不問,完全忽視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培養。在這種環境里培養出來的人往往缺乏責任心、不善合作、動手能力差、心理脆弱;在教育方式上多以溺愛型、放任型、攀比型為主;家庭教育缺乏原則性、一致性,幼兒犯錯父母批評,而祖輩包庇縱容,形成孩子的雙重個性;由于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短暫,影響親子依戀的質量和親子關系發展。
三、“四二一”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要解決“四二一”家庭教育的問題,優化家庭教育質量,就需要在全社會的支持下,以家庭協調為中心,通過幼兒園和各類教育機構的相互配合,三方相互協作共同達到目標。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1.營造積極和諧的社會環境。應通過各類媒體對此類問題的報道,增加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共鳴,增強大眾對“四二一”家庭教育問題的意識。積極尋求專家的科學指導,提供可行的意見,防止片面夸大教育的不良趨勢,逐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四二一”家庭教育體系。也可以由婦聯、教育界、共青團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部門聯合創辦“家庭教育學?!?,培養家長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和諧,且適合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
2.加強家園合作。幼兒園應該對“四二一”家庭中的孩子給予特別關注,老師應該對此類家庭的孩子進行重點培養和個別教育,并組織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在已有的家長會的基礎上,增加祖孫教育和祖孫活動,如為更多的祖輩們服務,使祖輩更新育兒觀念,了解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和原則。也可增設全家參與性的活動,如“全家總動員”、“三代親情教育”等,有效調動全家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增進全家的感情凝聚力。此外,還可以舉行“四二一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請在“四二一”家庭中做得比較好的祖輩和家長們來做講座和經驗交流,相互傳達體會感受,相互探討有效方法。
3.促進“四二一”家庭和諧。獨生父母們也應正確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真正成熟起來,履行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要尊重長輩,積極和長輩溝通,及時和老人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祖輩也應聽取子女的教育意見,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共同探討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父輩們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確立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孩子的情緒、交往、行為道德以及性格等方面,增加與孩子之間情感交往,形成溫暖的家庭氛圍。
參考文獻:
[1]郭志剛等.現行生育政策與未來家庭結構[J].中國人口科學,2002,(1):2.
[2]杜亞軍.代際交換與人類的養老制度?——人口老化與養老問題的國際化比較研究(博士論文)[D].中國人民大學人口所,1988.
[3]劉鴻雁等.獨生子女及其未來婚姻結構[J].中國人口科學,1996:3.
[4]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84.
[5]王因為.祖輩照料下一代的誤區//:家庭與下一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37.
研究對象和方法
(1)被試:本市某幼兒園小中大班,每年級隨機抽取四個班,某小學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隨機抽取兩個班,共計:401+775=1176名孩子作為被試。
(2)測試工具:團體鑲嵌圖形測驗(GroupEmbeddedFigureTest),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修訂。
(3)過程:確認關鍵時間段。通過團體鑲嵌圖形測驗,記錄每個被試的得分情況,然后被試的相鄰年級,倆倆做作為一實驗組,根據得分,分成3個組群,依次為:1/3場獨立、1/3中間組、1/3場依存。統計場獨立組中高年級所占的比例,以前后出現顯著變化的分組中的共有年級作為認知風格變化的關鍵時間段。針對關鍵時間段,取前后各一個年級的隨機一個班,進行一段時間認知風格校正實驗,而后再測,統計其認知風格變化得分變化顯著性,若確是,則確認關鍵時間段。確認關鍵人(重點是家庭方面的):根據團體鑲嵌圖形測驗得分,在每個年級內進行分組,依次為:1/3場獨立組、1/3中間組、1/3場依存。
針對場獨立組和場依存組,發放調查問卷,讓孩子帶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根據問卷反饋,統計規律,發現家庭教育的關鍵人。確認認知風格形成的影響因素:根據調查問卷,就理論假設中的影響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尋找規律,對其中較為典型的被試,安排面談,通過有目的的詢問,確認關鍵的影響因素。在認知風格校正實驗中,鑒于時間原因,僅對中間組進行場獨立風格的校正。
筆者針對關鍵因素,協調家長,按照要求,調適家庭教育,要求關鍵人抽出精力,對孩子的教育以鼓勵為主,制定容易達成的分步小目標,制定規矩,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刺激其學習興趣和欲望,引導孩子自主學習。關鍵人要提高對孩子的關注度,讓孩子感覺到對其學習內容和其進步情況的適時關心,并給予及時、中肯、適度的肯定。校正實驗結束后,重測其認知風格,觀察期效果,從而確認問卷的統計分析結論。
(4)原理:根據認知風格原理,它一旦形成,相對于時間和情境的變化,表現出相當的穩定性。因此,其形成前后,校正的效果應有顯著差別。同樣,其定型前,兩極化不顯著,定型后顯著,則前后兩個年級作為統一實驗組時,會有前后的顯著變化。由此就可推定認知風格形成的關健時間段。根據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家庭成員對孩子的影響是第一位的,尤其父母的育兒風格、個人認知風格、教育及工作背景等方面的影響,往往貫穿于孩子終生。因此,本研究重點尋找家庭中對孩子認知風格形成作用最關鍵的成員,通過分析其育兒風格、個人認知風格、教育及工作背景,總結孩子認知風格形成的關鍵原因,從而為家庭教育中引導特定的認知風格形成,提供實踐依據。
結果
(1)按測驗成績,將相鄰年級編組,為簡化實驗數據的處理,僅統計對比場獨立組中高年級占比。從圖1中可以看出,數據在小班和三年級處出現較大變化,可暫定為關鍵時間段,并待后面的校正實驗最后確認。
(2)為簡化實驗數據處理,主要針對場獨立組的孩子進行分性別的數據分析。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孩子的認知風格與其父母中同性方的認知風格、育兒風格的相關性較高,其他方面無明顯規律性,可確認為家庭教育中認知風格形成方面的關鍵人。故將孩子按性別和父母的認知風格、育兒風格進行數據統計。從圖2中可看出,祖輩的認知風格無明顯規律,可認定為非關鍵教育人。從圖3中可明顯發現孩子的認知風格酷肖其父母中的同性方,故可認定其為關鍵教育人。從圖4中可發現,祖輩對孫兒輩的應答,始終是高水平的,符合現在常見的寵溺規律。
但就其高應答,是否影響孩子場獨立認知風格的形成,尚存疑慮,隨取場依存組的孩子進行統計,發現比例近似,故可難以認定其育兒風格影響認知風格形成。從圖5中可以看出,場獨立組的孩子所處的家庭多為權威型育兒風格,次之為疏忽型,對比場依存組的數據,其多處于專制型家庭,故可認定權威型育兒風格更有利于孩子場獨立型認知風格的形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長。
(3)認知風格校正實驗,根據關鍵時間段的初定,選取了中班、二年級和四年級的中間組的孩子作為被試,進行短期的場獨立認知風格的引導。小班之前,孩子未入園,測試不便,故未做校正實驗。進行2個月后,采用團體鑲嵌圖形測驗,重測全班得分,統計其得分進入場獨立組的比例,數據見圖6。
從圖6可以看出,認知風格的改變隨年齡增長難度加大,且在三年級前后出現較大差異,為便于比對,取同年級未進行校正實驗班級的中間組孩子,重測團體鑲嵌圖形測驗得分,結果見圖7.根據圖7,兩兩相對比可以發現,關鍵時間段的判斷,應該無誤;針對關鍵教育人和重要影響因素的校正實驗效果是明顯的,但三年級后的校正效果不大,針對這一時期后的認知風格校正,有待于另行研究。
討論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
(1)通過對認知風格形成的關鍵時間段的研究來看:三年級以后的孩子,其認知風格趨于穩定,兩極化表現顯著,改變場獨立-場依存的難度較大;幼兒園的小班,情況類似,但校正改變的難度相對較小。由此也驗證了,民間流傳的,“從小看3歲,3歲看8歲,8歲看到老”的人的性格能力習慣的形成階段。
(2)認知風格校正實驗也證明:3歲以前,與孩子同性別的父親或母親的育兒風格和自身的認識風格,對孩子認知風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校正中能夠發揮極為顯著的影響。因此,父母要注意育兒風格,盡量體現為高要求、高應答的權威型,做好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盡量體現為父母要求孩子形成的認知方式。孩子的認知風格不理想,只要不放棄,8歲前仍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校正的,但錯過8歲后,就難以再改了,只能盡量使教育符合孩子的認知風格。正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3)考慮到已有的研究結論:場獨立性學生在思維獨創性、靈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普遍強于場依存性學生。其學習基本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善于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獨立自覺,穩定性較高。從培養高分高能,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高端技術人才的角度出發,因勢利導的幫助孩子形成場獨立型的認知風格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認知風格形成的影響因素(重點是家庭方面的)研究中,鑒于時間原因,我們重點關注形成場獨立型認知風格的影響因素。根據調查問卷分析和相關直接交流發現,高學歷的、理性或邏輯性強的工作背景、權威型育兒風格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呈現場獨立;疏忽型育兒風格次之,但孩子容易呈現壞毛病和成績不良;專制型和縱容型的家庭,其孩子則易呈現場依存。孩子的認知風格也多與其同性的父母類似。
在討論分析中,我們認為,權威型育兒風格的家庭中,父母的高要求高應答,實際多體現為,為孩子制定大量的小目標,適度允許孩子堅持己見,高關注度的協助孩子達成目標,充分鍛煉了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提高了孩子的責任心和邏輯性,從而幫助孩子形成了場獨立認知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