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會計計量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公允價值 概念框架 會計準則
一、前言
基于價值和現值理念的公允價值會計代表財務會計的未來發展方向,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對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來說,公允價值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是一個復合的會計計量屬性。實際上,它直接影響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從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到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每一個要素的不同倚重。
公允價值的運用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和規則的約束。對會計計量基礎由歷史成本轉換為公允價值后,必須對原有的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上的會計概念框架及以此為基礎所形成的會計準則體系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以滿足公允價值計量基礎。
二、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
我們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時應盡量在做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同時考慮與國際接軌。此外,邏輯起點聯系和貫穿整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盡量明確和單一才能更好的指導整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和準則的指導與選擇。結合以上標準,我國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較為合適。
會計目標的兩種主要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我國特色的財務會計目標:強調受托責任,兼顧決策有用。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以及國企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大以及銀行是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同時,我國正處于轉型階段,日漸強大的證券市場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了,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決策相關信息必然是財務會計發展的方向。因此將決策有用作為財務報表的間接目標,是現階段國情下的一種明智選擇。
三、以會計假設為基礎
在會計理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會計理論界基本上公認的有四大基本假設。我國的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個基本假設。會計的基本假設不僅是整個會計運行的起點和前提也是整個會計體系正常運行的奠基石,離開了會計假設,其他會計理論都無從談起。雖然這四大假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四項會計假設構成了我國常規會計理論及會計實務,它們還是應該包括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來。
四、以會計信息為橋梁
公允價值的本質就是真實與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關并重。公允價值計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分布和折現率做出主觀判斷,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預測價值,更能如實地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源自兩個須予分開的特征,即反映真實性與可靠性。可靠性可用真實性和公允性兩個具體質量標準來表示。這樣做既可以使會計目標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更為嚴密,表達更為準確,也使“真實與公允”這一最為重要的會計信念在財務會計框架中有了一個恰當的位置。
五、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是關鍵
財務報表的確認與計量是將某一項目作為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正式列入某一會計主體的財務報表的過程,也可稱為會計的確認與計量。在會計理論中,確認在廣義的確認包括計量;在狹義上,財務報表的確認是根據一定的基礎和標準來判斷某一項目屬于哪個會計要素,應何時列入會計報表。對于計量可包括計量單位以及計量屬性的選擇。各國大體上對于確認的基礎和標準沒有太大區別。
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關于確認的標準提出了四條基本確認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可靠性、相關性。這四條確認標準爭議不大且考慮到我國成本效益原則,我國完全可以借鑒。
六、以財務報告為重心
公允價值計量下的財務報告引入利得和損失的概念使完整的公允價值財務報告體系中體現企業一定時期的經營狀況應是全面收益表。利得和損失要素的引進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企業價值的變化,保證財務報告體系的完整性。
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財務報告的內容要更加豐富且不斷創新。所以目前對我國現階段發展狀況的建議是:一是堅持財務信息的核心地位,通過非財務信息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二是突破會計主體假設,同時報告與會計主體信息相關的關聯方信息;三是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將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重心;四是增加相對值信息,提高財務信息的可比性;五是在不放棄歷史成本計價信息的同時,以公允價值計價的信息將大大豐富財務信息的內容并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
財務報告是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匯總日常確認、計量和記錄的結果,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的數據。所以報告是財務會計的最終成果和最重要的部分,理應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有所體現。
參考文獻:
[1]周長鳴.論會計準則導向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商業時代.2008,(20)
[2]李小榮.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綜述.會計之友.2009,(1)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 相關性 可靠性 如實反映
靠性與相關性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大基本特征。許多國家諸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都將相關性列于可靠性之前,但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仍將可靠性作為會計信息的首要特征。FASB新的SFAC No.8,將可靠性質量特征修改為“如實表述”,同時放棄審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這兩個可靠性質量特征的指導性標準,意圖增加財務報告的透明度與相關性。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又使相關性至上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遭到質疑。在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日益趨同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對可靠性在財務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去留及其與相關性的權衡問題進行更透徹的分析。
一、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內涵
按照FASB的SFAC No.2,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應能如實表述所反映的對象,這種表述應具有可驗證性,同時要做到不偏不倚,避免傾向于預定的結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團的需要。FASB認為可靠性的構成要素包括:如實反映、可驗證性、中立性。相關性是指要使信息對投資者、信貸者和其他進行類似決策的人士相關,會計信息要成為相關的必須能夠幫助用戶去預測過去、現在和將來事項的結局,或者去證實或糾正預期的情況,從而具有影響決策的能力。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及時性,這三個要素構成了相關性的基本內容。
二、代表性意見選取
(一)研究觀點。利特爾頓(1953) 認為收益比資產、資本更接近會計的重心,在什么是真實收益問題上,利特爾頓成為歷史成本的忠實捍衛者,他的歷史成本原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可靠性至上的主張。SEC委員沃爾曼在《關于未來的會計信息披露》中提出彩色報告模式,將財務報告分為五個不同層次,五個層次上都含有相關性,可靠性可以缺省,可以說是表達了一種相關性至上的觀點。
(二)概念框架觀點。1980年的SFAC NO.2把相關性與可靠性列為基本質量特征,并在順序上將相關性置于可靠性之前。這一做法也被其他CF效法,CICA(1988)、IASC(1989)、ASB(1999)的CF對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定位與FASB 基本類似,強調相關性優先但又不將可靠性視為缺省條件,沒有走向沃爾曼彩色報告的極端。
(三)我國基本準則觀點。我國2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可靠性和相關性是兩個優先考慮的質量特征。但是與FASB等概念框架不同的是,在順序上可靠性優先于相關性,強調可靠性但又不忽視相關性。
三、相關性與可靠性的辯證關系
(一)對立性。可靠性和相關性有時會發生矛盾:有的信息相關性很好,但可靠性較差,如公允價值;有的信息可靠性較好,但相關性較差,如歷史成本。二者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是適用的。兩者的矛盾主要體現在:
1.歷史與未來的矛盾。可靠性是面向歷史的,要求如實反映過去發生的經濟事項;相關性更多的是面向未來,帶有較多的估計和判斷,強調預測價值、反饋價值,注重及時性。歷史與未來、主觀與客觀這些對立的因素決定了可靠性與相關性無法完全兼容,決定了在某些情況下對兩者的重要程度必須做出選擇。
2.及時與精確的矛盾。作為相關性的附屬特征,及時性在保證財務信息有用性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信息提供不及時,相關的信息也會變得無關。然而要提高及時性,財會人員必須減少耗時的認證、核算工作,代之以大量的主觀估計、判斷,迅速產生一些近似的財務指標來滿足需要,這一做法從本質上又損害了可靠性。
(二)同一性。主要體現在:
1.二者共同構成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作為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特征,如果信息相關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就會降低甚至失去相關性,從而對使用者產生誤導作用。如果信息雖然真實可靠,但與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遠,也會因不具備相關性而失去可靠性的意義。
2.相關性與可靠性都是從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關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則是指信息使用者能對會計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要使會計信息對使用者有用,其最起碼的條件是這種會計信息要值得使用者信賴。因此,拋開計量屬性的不同,從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定義來看,可靠性其實是相關性的前提條件,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3.相關性與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則、重要性原則的制約。過分精確的信息不但會導致交易費用激增,而且也有產生錯誤的可能。
四、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權衡
(一)兩者關系分類。為了分析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問題,董盈厚曾把兩者的關系分為四類,如圖1-圖4所示。
1.相關性對可靠性的完全替代(圖1):沃爾曼彩色報告中,相關性在每個層次上都是必備質量,可靠性可以缺省,相關性可以完全替代可靠性。
2.相關性對可靠性的有限替代(圖2):FASB 概念框架中,相關性位列可靠性之前,強調相關性但不缺省可靠性,相關性不能完全替代可靠性,只能在有限范圍內相對性地替代可靠性。
3.可靠性對相關性的完全替代(圖3):以交易為基礎的歷史成本具有可驗證性,利特爾頓固守歷史成本原則,而對其他能夠增加相關性的計量屬性完全排斥,可靠性可以完全替代相關性。
4.可靠性對相關性的有限替代(圖4):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歷史成本同其他計量屬性并存,可靠性優先,可靠性沒有完全替代相關性,可靠性在有限范圍內相對性地替代相關性。
從沃爾曼彩色報告到FASB 概念框架、從利特爾頓歷史成本原則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相關性與可靠性經歷了相關性對可靠性的完全替代到有限替代、可靠性對相關性的完全替代到有限替代的均衡變遷路徑。
不同均衡對相關性與可靠性作出不同價值評價,每類均衡本質上表現為基于價值評價的一種選擇。相關性對可靠性的均衡變遷路徑,同時也是一個從強調相關性價值到強調可靠性價值的變遷軌跡,均衡變遷也即價值變遷。
(二)不同目標觀下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選擇。目前國內外有兩種會計目標觀,即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實際上是一種產權責任,作為產權責任必須如實加以反映,不偏不倚,而且可以驗證,以維護產權主體的權益,在可靠性與相關性兩個主要質量特征中更強調可靠性。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根本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而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關于企業現金流動的信息和關于經營業績與資源流動的信息,所以決策有用觀更突出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
(三)效率與效能。可靠性是要披露正確的非誤導性的信息,是一個效能指標;相關性是要披露盡可能對決策有用的信息,是一個效率指標。根據公式“效果=效能×效率”,如果信息越可靠,越相關的信息會產生越好的效果;但如果信息是虛假的(效能為負數),那么會產生負面效果,信息越相關,產生的負面效果越大。同樣,如果信息對決策越相關有用(假設可靠性不變),效果越大(不一定越好,要考慮效能符號),但如果信息是完全無關的(效率為0,但考慮信息成本后效率為負數),也會產生負面效果。在制定相關會計準則時要權衡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的能量,不可過分偏向于任何一方,不然會影響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四)成本效益約束。相關性與可靠性同時受到成本與效益的約束。從成本效益考慮,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先選擇相關的信息與先考慮是否為真實可靠的數據,再去判別其是否相關相比,前者的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五)相關性與可靠性實現時間順序。相關性與可靠性的關系并不是嚴格的此消彼長的反向關系,在一定條件和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是一致的。相關性、可靠性的關系以交易的確認時間為參照,相關性相對于可靠性而言只是時間問題。在時間和空間不能很好的融合時,不確定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會計本身的缺陷導致的相關性與可靠性的不相吻合,在足夠的時間長度和空間范圍內,事項或交易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差異應趨向于減弱。
五、可靠性與相關性的現實選擇
(一)國際的選擇。2010年IASB和FASB的聯合概念框架中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描述,確定以“決策有用性”為主導的目標觀,避免使用“受托責任”術語,將“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作為基本質量特征,用“如實反映”取代了“可靠性”,突出強調相關性的質量特征。與原可靠性質量特征相比,“如實表述”的“表述”范圍將會更廣,取消審慎性、實質重于形式內涵也暗示FASB意圖放松財務會計信息披露條件,擴大財務會計信息披露范圍,從而增加透明度。但是從強調客觀性、真實性這個層面上看,“如實表述”依然沒有偏離可靠性的核心內涵。可以看到,從受托責任觀到決策有用觀,從強調可靠性到突出相關性,是國際會計發展的趨勢。
(二)我國的選擇。我國資本市場尚不發達,國家作為委托方仍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證券市場的不完善決定了其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號”服務來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相當一部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個人素質尚不足以理解復雜的會計信息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這些都要求增強會計信息可靠性。但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國的資本市場正日益完善,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會大大增強,且經濟全球化中,各種國際業務遲早會進入我國,會計信息與國際趨同已成為現實,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需求也將顯得越來越迫切。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在目標的定位上仍然應以“受托責任觀”為主,并逐漸向“決策有用觀”發展。
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的狀況與會計目標決定了我國對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選擇應遵循“可靠性為主不忽視相關性”的原則,我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選擇最相關的信息。可以將相關性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總體質量標準,將可靠性作為首要的質量標準,以相關性統領可靠性,以可靠性作為相關性的保障,實現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和諧統一,打破兩者矛盾對立的局面。即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證的前提下,提高相關性是我國目前在二者之間權衡中做出的較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董盈厚,侯鐵建.基于IASB 概念框架的可靠性質量特征之認識理性――一個經濟學視角的分析與討論[J].會計研究,2011,(1).
2.葛家澍,杜興強.關于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問題的思考(上)[J].財會通訊,2004,(11).
摘 要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會計理論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對會計概念框架的構成,會計實務的操作等有重要影響。制定一套系統完備、邏輯嚴謹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會對會計的發展和完善產生重大意義。2010年美國FASB的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8,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 會計信息 質量 特征 會計概念公告
伴隨著FASB第八號概念公告的,新的概念公告也帶來了會計報告的目標和基本概念的變動。此次概念公告中,會計目標仍舊沿用了決策有用觀,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變動較大。相比于原有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無論是在層次與重要性劃分上還是在科目的表述上,都有了一定改動,并值得注意。
第八號概念公告中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大致劃分為兩類,即基礎質量特征和強化質量特征。其中,基礎質量特征包括相關性(relevance)和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而強化質量特征主要包括可比性(comparability)、可證性(verifiability)、及時性(Timeliness)和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其中,可比性(comparability)還包括有一貫性(consistency)。此外還有普遍的限制條件,即成本限制(the cost constraint)。概念公告中還提及了針對不同類型的會計信息,信息質量特征和成本限制的應用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其在預期事項和現有經濟資源或債權上的應用就將會有明顯不同。
一、相關性(Relevance)
具有相關性的信息就是指該信息能夠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一定影響。一些具備有相關性的信息,即便不為決策者所用或決策者通過其他資源獲知他們,也仍就對決策制定產生影響。此次概念公告中關于相關性的定義與concepts statement 2中的定義相同。
相關性包括有預測價值(predictive value)、反饋價值(feedback value)和重要性(materiality).預測價值就是信息在決策者對未來事項進行預測時可以使用。反饋價值則指能夠對已發生事項予以反饋和檢驗。信息只有在具備預測價值、反饋價值或二者兼有的時候,才能為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這也正是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被包含于相關性的重要原因。預測價值與反饋價值內在相關,具備有預測價值的信息通常也會具備有反饋價值。例如,當年收入可以為下年收入預測提供基礎,同時又可以與以前年度同期收入比較以提供反饋信息。
重要性(materiality)是一個尤為突出的改變。所謂重要性,即是指對該信息的錯記或遺漏將會對決策者決策制定和判斷產生影響。在concepts statement 2 和Framework(1989)中,都對重要性下過類似定義。不同的是,concepts statement 2將之視為一個與其它質量特征相關的單獨的質量特征,而Framework(1989)則將其視為相關性的一個方面。在之前的質量信息框架中,重要性被視作為一個會計信息的普遍約束條件。在第八號公告前的討論和征求意見稿中,也都將重要性視為一個與其他質量特征相關的信息確認的門檻,但是,一些反饋信息也表明不應當將重要性視作一個普遍約束條件,因為它并不能限制報告實體報告信息的能力,也并不是有用信息所必須具備的質量特征。相比之下,它更像是相關性的一個方面,因為缺乏重要性的信息也不一定對決策者完全無用。因此,FASB同意并采納了這一觀點。認為重要性是相關性的一個方面。
二、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
忠實表達,即忠實的表述報告信息,它包括有完整性(Completeness)、中立性(Neutralltv)和準確性(free from error)。在實務操作中,完美地做到絕對的忠實表達幾乎不可能,因此,FASB要求在可能的范圍內將其發揮到最大化。
完整性(Completeness)要求披露的信息應當包含所有使用者在理解和判斷該經濟現象時所需的所有描述和解釋,例如,一個關于某團體資產的完整信息應當包括:1.關于該資產本質的描述。2.關于該資產的數值描述。3.這些數值所代表的意義。4.影響這些信息質量和大小的因素以及獲取這些信息的方法。
在原有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框架中,完整性并沒有被作為一個質量特征而單獨強調,但是,在滿足成本限制條件的前提下保證信息的完整與全面對于使用者的決策制定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八號概念公告中,FASB將其放入了忠實表達中。
中立性(Neutrality)是指在獲得、選擇、表述會計信息時,不存在任何主觀臆斷和偏見,這些信息也不會被用于操縱或影響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接受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中立性并不是說這些信息對于決策者沒有影響或者是用途,相反,他可以給決策者在進行決策和選擇時提供很大幫助。在概念公告之前的意見征集中,也有一些反饋意見認為中立性的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具備有相關性的信息也就一定存在有主觀因素,換言之,因為會計信息是一種旨在影響決策制定的工具,其必然無法實現中立性。
準確性(free from error)準確性不僅對于經濟現象的表述上不可以有錯誤或者遺漏,在表述與計量的方法選擇和應用上也不應當出現錯誤或者遺漏。準確性并不是指各方面的絕對精確,例如,對于不可觀測事件的預測便無法被判定為精確或不精確,但如果數量的描述清晰準確,估計時采用的法則、規范和限制解釋的清楚詳細,并且在估計方法的選擇上沒有錯誤,則我們可以判定該信息符合準確性。在原有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并沒有直接提及準確性,更多的是將其包含在可證性與忠實表述中。實際上,對于所報告的信息而言,準確性將直接影響其對于決策者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在FASB的第八號概念公告中,將其歸入了忠實表述中的一個方面。
此次會計公告中的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對于以前的概念框架有了很大的改變。首先,FASB采用了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來代替原有的可靠性(Reliability),其次,曾在Framework(1989)中被視作可靠性一部分的實質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審慎性(Prudence)、以及可證性(verifiability)現在都不被視為是忠實表達的一個方面了。
由于只報告實體的法定結構而不報告其實質將無法形成忠實的報告,且單獨將實質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獨立于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又過于多余,所以FASB在新的概念公告中沒有將實質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獨立于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之外。
新的概念公告同樣也沒有把審慎性(Prudence) 獨立于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之外,因為這可能會與中立性(Neutrality)不一致。審慎性(Prudence)造成的偏見盡管不能被假設為全無益處,但因此造成的當期資產的高估和低估也會影響下一期信息的記錄與計量的中立和審慎。
FASB發現人們普遍缺乏對術語“可靠性(Reliability)”的正確理解,一些人僅僅關注于其中的可證性(verifiability),而往往忽略了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另外一些人則僅僅著眼于忠實表達,也許會加上中立性,更有甚者直接將可靠性視作是指精確。介于屢屢嘗試準確闡述什么是可靠性,最終卻都以失敗告終,FASB開始努力尋找一個更能準確傳遞相關含義的詞匯來代替已有的可靠性。盡管在意見征集中許多反饋意見認為FASB應當對可靠性更好的予以解釋而不是將其替換,但是許多反饋信息中所反映出的對于可靠性的理解卻與FASB所希望的相差甚遠,大部分人仍舊將可靠性傾向于理解為可證性而非可靠性本身,這也堅定了FASB采用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來代替可靠性(Reliability)的決心。
除了兩項基本質量特征以外,第八號概念公告還提出了四個強化質量特征,包括可比性(Comparability) 可證性(verifiability)及時性 (Timeliness) 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它們不僅能夠用于加強已滿足相關性和忠實表述的信息的可用性,同時也可用于判斷當出現兩種具備同等相關性和忠實表述的信息時,采用何種方法予以描述。
三、可比性(Comparability)
可比性(Comparability)是一種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辨別各項目之間相同點與不同點的一種質量特征。不同與其它質量特征,可比性并不與單一的一個項目相關,他至少要求兩個項目。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如實表述一個經濟事項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允許多種會計方法的存在會降低信息的可比性。此外,可比性中所表現的變化應當是由于經濟交易或事項的實質性差異而導致報告出現的差異,而不是指由于在會計程序或實務操作中不同的選擇而導致的差異。
可比性在concepts statement 2 和Framework(1989)中都有著重要地位,但二者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卻各有不同。concepts statement 2中認為可比性次于兩個基本質量特征,而在Framework(1989)中則認為他們同等重要。在FASB的第八號概念公告中,將可比性歸入了輔助質量特征中,因為即使不具備有可比性,具有相關性且被忠實表達的信息仍舊有用,反之卻不可以甚至導致誤導和錯誤。同時,一定程度上的可比性也可以通過滿足兩個基本質量特征來實現,一個具備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消息一定程度上也就自然而然的具備了一定的可比性。
可比性中還包括了一致性(consistency),一致性雖然與可比性聯系密切,但卻與之不同。相對于可比性,一致性更加強調針對同一個會計科目采用持續并且相同的會計方法。一致性不僅影響會計的確認、計量,也同樣影響到會計主體的確認變更,如果會計原則、會計方法或者報告主體發生變化,則必須在報告中說明該變化的原因、實質和影響。如果將可比性比作目標,則一致性就是實現該目標的具體方法。
四、可證性(verifiability)
可證性即是指不同知識背景的獨立的觀察者可以達成共識(可能并不完全同意)。
證實方法包括直接與間接兩種。直接的方法即采用直接觀察來證實信息,而間接證實則是指采用一系列模型、公式或者一整套方法進行檢驗,例如存貨檢驗中的先進先出。可證性的缺乏并不一定會導致信息不能使用,但是使用這卻必須冒著更大的風險。concepts statement 2 和Framework(1989)中都把可證性作為可靠性(Reliability)的一方面,在第八號會計概念公告前的意見征集中,一些反饋意見認為可證性應當包括在忠實表述中,但是,這樣會使得諸如未來預期事項等信息的記錄出現困難。因此,FASB在第八號概念公告中將可證性單獨列為一個強化質量特征。
五、及時性(Timeliness)
及時性是對會計信息的時間要求。通常情況下,信息越舊,可用性就越低,但是,一些信息的有用性可能會持續到一個報告期的結束,例如,一些信息被用于評估或預測未來趨勢。在原有的信息質量特征框架中,及時性屬于相關性的一個方面,Framework(1989)也認為及時性可能會限制到相關性。但是,在公告前的意見征集過程中,有人指出及時性(Timeliness)不同于預測值(predictive value)、反饋值(feedback value),不能夠視作相關性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即使不滿足及時性,只要該信息仍舊滿足相關性和忠實表述,則該信息仍舊具備可用性,尤其是對于用以驗證已發生事項的信息而言更是如此。這個觀點最后也得到了FASB的認同,從而將及時性歸入了強化質量特征。
六、可理解性 (Understandability)
可理解性要求報告中表述及披露的信息應當是可理解的。通常而言,會計信息能否被理解,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二是信息本身的質量。會計上通常假定信息使用者是具備有一定理解能力、相關財會知識并會認真分析報表的理性的人,這樣,實現可理解性的關鍵就取決于信息本身的可理解程度。對于一些本來就很復雜的信息,將其排除在報表之外可以增加報表的可理解性,但這可能會導致報表具備有誤導性,也并不符合相關性和忠實表述的要求,因此不能采用。在原有的質量特征框架中,可理解性是一個普遍的約束條件,而在第八號概念公告中,則將其歸入強化質量特征中去。這是因為讓可理解性成為一個基本質量特征會將那些雖然復雜但卻十分相關的會計信息排除在報表之外。FASB將可理解性歸入強化質量特征,目的是為了強調一些本身很復雜且又難以理解的信息應當被更加清楚明了的報告,而不是將其忽略。
七、成本限制(the cost constraint)
決策的制定者們在收集、整理、驗證和確認會計信息的過程中都會產生成本,如果沒有取得所需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們還必須支付額外的成本以獲取他們想要的信息。如果會計信息的披露和報告所花費的成本低于會計信息的披露和報告所帶來的收益,則我們認為該會計信息滿足成本限制(the cost constraint)。
在原有的質量特征框架中,成本限制就是一個會計信息的基本約束條件,FASB在此次概念公告中,也仍舊將其作為一個普遍約束條件。即使是十分相關并且可以忠實表述的會計信息,如果報告披露它的成本遠遠高出所需成本,則應當慎重考慮對其的報告披露。
由于本身固有的主觀性,不同的人對于受益與成本的判斷和評估也會有所不同,而這個不同卻很可能會直接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制定的不同,特別是在通貨膨脹嚴重時,名義收益與實際收益的混淆,以及未能對賬面收益與實際收益進行有效區分,都會影響成本限制的作用,同時也會使會計信息質量降低,因此,FASB也在努力尋找一種可以廣泛使用而非各自適用的方法來確認收益和成本。但是,廣泛適用不意味著完全相同,實際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規模大小的報告主題,不同的融資方式,不同的使用者需求以及其他因素在應用成本限制時都應當予以考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