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階段課程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學生參與現狀 有效措施
中國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很大程度會受到教學環境的影響。就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來說,學生的年齡尚小,雖然可以得益于語言學習的天性,但是同樣也存在認知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有效性的降低。
一、現階段小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參與教學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小學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英語課程本身的特點以及小學階段學生的具體特點,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時,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以及熱情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表現:
(一)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就小學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說,他們還處于一個好奇心比較重,并且在接受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力比較分散的一個階段。因此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一旦教師講授的課程知識或者是教學手段讓學生提不起相關興趣的話,那么學生極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二)參與程度不足
在小學階段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注意力不集中這一問題之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還存在參與程度不足的問題和現象。就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來說,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之一就是學生足夠的參與程度,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學生的密切配合。從這一層面來說,現階段小學生在參與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參與程度不足的問題成為影響其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解決現階段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問題的有效措施
從上文的相關敘述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現階段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教學時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進行有效的改進呢?
(一)從學生的階段特點出發,對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設計
通過前文的相關論述,我們已經了解到,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這一系列特殊性是影響其教學參與性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及時改變現階段小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性,建議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之前,首先應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具體特點,對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有效的設計,從而做好有效教學開展的第一步;其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時,還應結合教學的備課,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準確的觀察,對課程教學過程中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合適的地方進行改進,比如有的教學內容是教師依據自己的理解添加上去的,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根本不感興趣,一旦出現這樣的信號,教師一定要及時的調轉方向,嘗試用另外一種方式進行切入。
(二)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應用
對現階段英語課程教學的參與問題進行有效的變革,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從學生的階段特點出發,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設計之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對英語課堂進行有效的豐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階段多媒體課件在教育領域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在小學階段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課件,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學生在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視聽等多方面的刺激,便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了。在應用多媒體課程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課程資源搜集的有效性。這一部分工作是需要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就準備好的,教師在收集課程信息的過程中,應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需要進行信息的篩選,從而保證相關信息的選取能夠充分發揮其對課程教學的輔助作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課程質量,同時還能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需求得到滿足,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不可能會出現參與不足等問題的。
(三)合作式教學的開展
就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說,他們是非常享受團體合作的。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進行有效的策劃,從而開展良好的英語課程教學。合作教學的開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同時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會直接影響到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現階段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提高課程教育改革條件下英語課程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英語教育工作者們應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具體特點,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和興趣要素,以有效教學設計為主要目標開展教學,對教學理念進行合理的轉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課堂張力,爭取為小學階段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作出應有的貢獻和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作業;多媒體應用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發展以及現階段小學語文課程作業的現狀,對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作業的改進勢在必行。那么在具體的改進過程中,應該從哪些方面采取相關措施,對小學階段的語文作業展開有效的改革呢?
一、寓“作”于樂
就小學階段的語文作業來說,如果只是按照書本的相關內容一板一眼地展開作業的話,恐怕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對于世界萬物有著格外的好奇心理,如果在具體的布置作業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將教材的具體內容融入游戲中或者活動中,不僅能有效豐富小學階段課程作業,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具體課程作業的參與程度。就小學語文作業的呈現方式來說,并不一定非要以家庭作業以及課堂作業的方式來呈現,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利用游戲以及情景模擬等方式,對語文作業進行有效的鋪墊和引入,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業布置的意圖,并且加大相應的訓練力度。
二、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應用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課程教育改革的推進,使得多媒體資源在教育領域取得了比較充分的應用,但是,在小學階段的作業方面,對多媒體的應用似乎還沒有得到普及。對小學階段語文課程作業進行有效改革,除了通過游戲作業方式對語文課堂作業進行有效的豐富之外,還應加強對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應用。教師在布置作業之前,首先應結合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互聯網平臺收集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或者課件,然后將具體的課程內容進行重新編排,爭取通過最有效的方式將課件與作業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激發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參與意識,對語文課程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吸收;如果教學條件允許的話,教師還可直接將學生帶入多媒體教學,通過網絡平臺的操作模式,讓學生更加立體地感受語文作業教學的魅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且讓他們在完成語文作業時享受整個過程。
通過上文的相關敘述,我們可以看到,在課程教育改革的要求與號召下,現階段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作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革新,在革新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具體特點以及學習需求出發,對整個作業過程進行有效的設計,結合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采取有效的游戲作業以情景教學以及合作作業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作業過程中并且享受完成語文作業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意識,為小學階段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課程教育改革目標的完成作出應有的貢獻和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小銜接;斷層;幼兒園;小學
當今教育發展呈現出普及教育、終身教育、個性教育的時代特征,科學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期待。但是時至今日,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仍然是一個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孩子不能很好適應小學生活的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到了小學后,部分孩子出現經常生病、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握筆姿勢錯誤、生活不能自理、學習成績跟不上等現象,造成他們的心理壓力過大,甚至厭學的現象。幼小銜接問題處理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入小學后的學習,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可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努力尋求好的解決辦法。
一、幼小銜接的含義
幼小銜接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學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征,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于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對幼兒日后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銜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庇變簣@教育不僅是小學等學校教育的奠基階段,也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小銜接的過渡應該是自然的,這要建立在整個幼兒階段的正確 發展基礎上。孩子能夠較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不是僅靠幼兒園大班的培養,而是建立在整個幼兒階段的良好教育基礎之上,以及小學階段對學生的適應性培養。幼小銜接不應是簡單地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增加一個過度環節;幼小銜接不是誰靠誰,而是幼兒園和小學都要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幼小銜接的關鍵是要遵循教育的規律;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階段”的內容。如果幼小銜接工作的結果是使幼兒園越來越小學化或者是使小學教育幼兒園化,這都是不科學的,不利于兒童的終身發展的。
二、幼小銜接教育問題的主要根源
德國的哈克教授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轉換,也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變化。他根據觀察和研究指出,處于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兒童,通常存在著下列六個方面的斷層問題:①關系人的斷層。孩子入學后,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系人――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②學習方式的斷層。小學中正規的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孩子必須有適當的時間加以適應。③行為規范的斷層。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后,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制。④社會結構的斷層。孩子入小學后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并為班級所認同。⑤期望水平的斷層。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業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看電視的時間等。⑥學習環境的斷層。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學習障礙。以上斷層使德國30%的小學生有不適應現象,導致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以及攻擊性強等行為發生。因此,解決好這六個斷層的連接問題,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哈克教授的研究對我們具有借鑒意義。
三、各國幼小銜接的相關策略
1.學制上的銜接
美國的幼兒教育主要是指對0~8歲兒童進行的教育。年滿5周歲的幼兒可以免費進入學區內小學附設的幼兒園就讀,幼兒園與小學一、二年級形成“K-2”學制,是美國幼教的一大特色。
法國摒棄以年級為單位組織教學的形式,把學前兒童和小學兒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啟蒙教育階段”,包括母育學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階段為“基礎學習階段”,包括母育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兩年級的兒童;第三階段為“深入教育階段”,包括小學最后三個年級的兒童。母育學校的大班既是啟蒙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進入基礎學習階段的第一年,大班中已經達到第一階段學習要求的學生便可以開始第二階段即基礎學習階段的課程,和小學前兩年級的學生一樣主要學習法語和數學,并初步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英國初等教育分為2~5歲兒童的保育學校、5~7歲兒童的幼兒學校和7~11歲兒童的初級學校,兒童從5歲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全部入幼兒學校,經過兩年預備教育后再入初級學校。
2.課程上的銜接
美國采用國家本位的課程設計或學校(幼兒園)本位的課程設計模式,以確立幼兒園與小學課程的連續性與一致性。部分州實施幼小銜接課程(Transition Program),為了讓某些尚未具備小學一年級基本能力的幼兒得以順利銜接小學課程,特別安排有關認知學習方面的課程訓練。
日本新《幼兒園指導要領》將幼兒園原來課程中的六領域(體育、語言、自然、社會、美工、音樂)改為五領域(體育、語言、人際關系、環境、表現),同時在小學一至二年級的課程中增設一門新課――生活課。該課程最大的特點是綜合探究性, 讓孩子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多種多樣的探究。這門課程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上都類似于日本幼兒園教育中的“環境”領域(與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領域類似), 是一種以兒童的探究為核心的兒童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課程。它注重讓兒童學習與生活相關的各種初步的科學知識, 讓兒童形成初步的科學能力和科學態度, 注重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兒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 由于綜合探究的學習觀的影響和綜合探究課程的出現,日本的小學教育正在向幼兒園教育靠攏, 既學習幼兒園教育綜合探究課程的教學方式, 又學習幼兒園教育中兒童綜合探究學習的方式。
3.師資上的銜接
美國的幼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師資是合流培訓的,在大學教育院系畢業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其證照是涵蓋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K-2)階段的。因此,幼兒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對比兩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與學習特質、教學內容與方法,都能彼此了解,甚至在銜接策略的協調溝通上,也能考慮兒童的差異需求,使幼兒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得以在課程設計、教學形式與環境創設上,更能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的共同特質,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
英國的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在職前所受的師范教育是相同的,包括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這種教育使得他們對各年齡兒童的特點都有一定的了解。英國早期教育機構的教師來自大學,保育員來自推廣教育學院。教師必須通過四年學習并取得教育學士學位,她們的工作對象是3~9歲的兒童。保育員的工作對象是 0~8 歲的兒童,在校所學課程也是相應的。教師在學習期間已經對學前和小學的兒童狀況有所了解,這對于他們從事銜接工作大有幫助。
四、對于我國幼小銜接的展望
1.突出理念上的銜接
全面地看待幼小銜接工作,既要考慮到微觀的幼小銜接,也要考慮到宏觀的幼小銜接;既要考慮到認知內容的銜接,更要考慮到身體的、情感的、態度的、社會的等內容的銜接。兒童的發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性的,一個兒童決不是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兒的特點。發展的連續性規律決定了在銜接時間,幼兒園和小學兩階段的特點同時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兒階段的特點逐漸減弱,小學階段的特點逐漸增強。為適應兒童在此時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促進其健康成長,幼兒園和小學都要是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兒童適應小學生活,同時要強調讓小學教育適應兒童的發展。
著力改變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現狀,幼兒園方面要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汁劃、足夠長時間的社會與學習適應性教育,真正意義上減緩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兩個階段的坡度,而不是在大班臨畢業前做一些突擊性的訓練,或做一些諸如改變課桌擺放形式,延長課時等淺表性的工作;要將精力集中放在對幼兒進行入學前的心理準備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的堅持性,注重思維與能力的訓練,做好入學準備。小學方面則可彈性調整小學一年級入學初的課程內容與節次時數安排,考慮幼兒個別特質與幼小經驗的差異,讓幼兒有更彈性的銜接轉換與適應期,得以逐漸融入小學階段的課程與教學之中。
2.搭建三方溝通平臺
綜觀幼小銜接的現狀,還普遍存在著幼兒園、小學及家長三方聯系較少或不夠深入的狀況。我認為,解決幼小銜接問題,必須讓家長積極參與,搭建好三方溝通平臺,共同就作息時間、學習方式、習慣培養等問題進行研討,形成一定的共識:根據兩個階段的差異性互相靠攏,將共性之處如“興趣點、習慣培養”等加以發揚光大,這是做好銜接工作的核心環節。這些轉變為互動式的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家長做好配合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幼兒園教師應該與小學低年級教師一起擬訂課程目標、商討課程設計、組織課程開發、互評課程實施,統籌安排幼小銜接教育的內容,增強幼小銜接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編擬“小一新生入學手冊”、親子教育簡訊或刊物,除了可以讓幼兒園教師熟悉小一新生入學的相關課程、教學與輔導策略外,更可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在此階段的銜接信息,對幼小銜接給予協助與支持,強化與教師間的理念溝通和參與學校課程發展與課程設計,給教師提供適當的教學支援,這樣就能為較好地搞好銜接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1]陳幗眉.《關于幼小銜接的幾點思考》.《早期教育》,1998年第1期
[2]楊敏,印義炯.《從哈克教授的幼小斷層理論看法國的幼小銜接措施》.《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年第4期
[3]許艷.《美國幼小銜接的經驗及啟示》.《教育探究》,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