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慘痛的代價
校園投毒事件:2013年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致室友黃洋死亡;1997年,北京大學王曉龍投毒致受害人江林、陸晨光“鉈”中毒。
校園踩踏事件:2009年湖南湘鄉市私立育才中學踩踏事故8人死亡26人受傷;2006年江西省都昌縣中學發生擁擠踩踏事件6人死亡39人受傷;2005年四川通江廣納鎮中心小學踩踏事故8人死亡27人受傷;2003年河北邯鄲成安縣商城中學踩踏事件5人死亡15人受傷。
溺水事件:2010年6月28日到7月3日安徽6天21名學生溺水身亡。2012年6月9日,山東省萊蕪市7名初三學生溺水身亡;湖南省邵陽市5名小學生溺水身亡;黑龍江省哈爾濱市4名學生溺水身亡。同一天中16名學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
應急演練防患于未然: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北川中學,1000多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中,盡管戰士、武警官兵以及消防隊員日以繼夜奮力搶救,仍有幾百名學生遇難,不能不叫人心痛;而桑棗中學,2323名學生和178名教職工地震發生后僅一分鐘左右,全部撤離到空地處,無一傷亡,創造了奇跡。兩種不同的結果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校園中一樁樁飽含血與淚的事實,讓我們在頓足惋惜的同時,是否會從心底反思“我們的學生怎么了?我們對學生到底有沒有進行生存方面的教育?”
二、我國高校開設生存教育的現狀
生存教育就是指對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識、生存知識、生存能力、生存價值等方面進行的教育,保證受教育者不僅在學習、生活中,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做到“五自”,即自尊、自知、自制、自治、自修。同時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和發展,成為生存好、發展好的個體。
國外對于學生生存教育很重視。許多國家從小學開始就開設生存教育課程;日本、美國的小學要求學生學會游泳,另外一些國家開設了緊急避險課、野外生存課、社會實踐課等。然而在我國,現狀卻不容樂觀。一般的小學和初、高中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很少有學校專門開設生存教育課,我國生存教育目前處于起步階段,有些學校利用專題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防災自救教育,有些學校以選修課的形式讓學生選擇性學習野外生存課,普通高校中開設野外生存選修課程的高校不多。畢竟該課程無論從投資、練習環境還是教師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較高的??偟膩碚f,我國現階段全方位、多學科結合開展生存教育的學校少之又少。
三、生存教育與體育的關系
“學會生存”是新世紀提出的新口號,而什么是生存,學會生存都要學會什么,怎樣才能學會生存等眾多問題出現了。新體育教育就是為生存打基礎的教育,體育課的任務不僅要教授學生鍛煉身體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和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是使學生各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的重要保證。生存教育是在擁有強健體魄的前提下通過生存意識、方法的學習,技術動作的練習達到增強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梢?,生存教育與體育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一)體育課在參與人數和練習時間上利于生存教育的開展
體育課在高校中是一門必修課,要求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一般學校都設置四個學期的體育課,每個學期開設16周左右,這么長的教學周期無疑在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鍛煉和掌握生存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體育課在教學形式上利于生存教育的開展
高校體育課在教學形式上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一方面,在理論課的講授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災害事故的預防教育;逃生、救生工具的使用方法教育;各種壓力的適應和調節方法教育等。另一方面,在室外課中可將理論課所學內容與實踐有機結合,利用各種場地、器材和環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親自體會各種技術動作和操作方法,這樣既提高了傳授內容的廣度,又滿足了學生對生存教育的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三)體育課在教學內容上利于生存教育的開展
由于體育課是以身體活動為主要內容實施的,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滲透生存教育的內容和技能。比如在跳的練習中增加跨和應變能力的訓練;在力量訓練中增加懸垂、擺動、手指抓力的訓練;在靈敏訓練中增加滾、爬、翻等特殊內容。此外,一些適合在大學生中開展的戶外運動,如定向越野、登山等都可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耐力、吃苦精神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模擬社會突發事件、野外復雜場景使學生踐行求救、急救等生存方面的技能??梢?,在教學內容上,體育課優于其他課程,便于與生存教育相結合。
四、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生存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加強生存能力培養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保障
自1985年國家組織學生體質健康調研以來,我國高校學生從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指標檢測都呈持續下降狀態,身體素質下降之快令人擔憂。其與遺傳、環境、運動時間、學習負擔等許多因素有關,但是歸根結底缺乏體育鍛煉還是大學生體質下降,導致生存質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據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學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數達到1.6萬左右,其中不乏溺水、火災、交通事故、自殺等原因。但是仍有很多悲劇是可以通過采取預防措施或通過及時的急救技能的運用避免的。因此,生存能力的培養應在學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體育教師所學的專業知識包含身體活動、運動醫學、人體生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只要學習地震、水災、突發事件等方面的知識,在體育教學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內容。如:逃生采用奔跑、攀登、爬越、跳躍、游泳等練習;救護采用運動創傷的止血方法、傷口包扎方法、骨折固定方法和運動猝死、溺水的心肺復蘇方法等練習。只要大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并合理運用自防自救技能,就必然會減少這些悲劇的發生。
(二)加強生存能力培養是實現高等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
從世界范圍看,大學階段甚至研究生階段還開設體育課,恐怕只有中國才有,其目的就是增強大學生的體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所以,一直以來,中國的大學一直在探索傳統體育的改革之路。在美國,生存教育是與環境教育、社會教育并列的教育內容。在日本,生存教育如游泳、地震時的自我保護、定向越野等內容都非常普及。
在教授不同的生存技能的同時,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自信心、創造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溝通能力。與傳統教育相比,由于內容活潑、形式多樣、貼近自然和生活,生存教育深受廣大青少年的歡迎。
從教育手段看,生存教育通常通過學生的體驗傳達教育理念,以關注學生個體的內心需求和人格發展為目的,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更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高校應盡量將生存教育納入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中,結合生存環境、生存意識、生存能力、生存價值和生存精神的培養,采用開放的、靈活多樣的主題探討式教育、多科滲透式教育、實踐活動式教育和生存拓展式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同時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相關理論、技能的學習,打破常規,轉換思路,開拓創新,創造性地根據不同的地區和學生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適合該校學生特點的生存教育,培養學生生存能力。學生要積極參與到生存訓練中,不斷提高生存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二)建議
1.加大生存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學校領導要不斷提高在大學體育課中開展生存教育的戰略意識和緊迫感,盡快在體育課教學中確立切實可行的生存教育的總體目標,并敦促教育者有計劃地加以實施。
2.加強教師培訓,包括師范院校方面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等方面,還要重視學生骨干的培訓,因為學生間互相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往往更頻繁,課外的時間也可以滲透教育和指導。
3.生存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盡量多樣化,盡可能地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意志品質、應變能力、自救能力、處置突發事件能力等方面促進學生全方位能力的發展。
4.生存教育內容在時間上要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最好是多給學生創造模擬場景或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的時間與機會就會更多。
參考文獻:
[1]胡耀新.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學生生存能力培養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0.6.
[2]薛武,李維希.在大學體育課中通過體育鍛煉開展生存教育的重要意義[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
關鍵詞:體育教育;素質教育;重要性
體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生長發育,身體健康,幫助學生形成多種身體技能;增進體育文化知識,促進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使學生在校期間有充沛的體力學習。學習體育的這一宗旨,與學校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開拓型人才的目的不無一致,反映了學生的身心特征,體現了體育的目標功能和國家社會對人才的期望。
1、通過體育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1.1 所謂身體素質是人體活動的一種能力,是人體在運動、技巧、勞動和生活中所表現出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能力。這些能力的大小決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點、肌肉工作時的供能情況、內臟器官及神經系統的調節。
1.2 體育教學實踐中,通過體育鍛煉有利于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況,有利于人體的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
1.2.1 體育鍛煉會使肌肉代謝的增強,產生的熱量也隨著增加。雖然神經系統的調節增強了散熱過程,但仍然慢于產熱過程,因此體溫升高。運動時體溫適度升高對機體是有利的:首先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提高酶的活性,促進代謝過程的進行;其次加強了呼吸、血液循環機能;另外還可降低肌肉的粘滯性,從而有助于肌肉收縮的力量及密度的發揮,并可加大關節的活動范圍。
1.2.2體育鍛煉能夠增加骨質疏松脫鈣等老化;增強關節柔韌性和靈活性,可預防關節炎和關節強直。改善心臟本身的循環,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強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強消化系統功能,增加食欲易于消化吸收。動作靈活,不易疲勞,反應敏捷,防御機能較好。對肝、腎、胰、內分泌功能及皮膚等均有好處。
1.2.3 體育鍛練對運動系統的影響體育鍛煉時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密質增厚使骨變粗,骨小染的排列更加整齊而有規律,骨骼表面肌肉附著的突起更加明顯,這些變化使骨變得更加粗壯和堅固,從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等方面的能力。
1.2.4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的影響運動時要消耗能量。體力活動愈劇烈,氧的消耗就愈多,于是呼吸活動就會通過各種調節方式明顯得到加強。運動對呼吸機能的作用是復雜的,除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人體的吸氧能力,降低呼吸中樞對乳酸與二氧化碳的興奮性,并增強人體對缺氧的耐受力。
2、通過體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心理健康
2.1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處于正常狀態下,即認知正常,情感協調,意志健全,個性完整和適應良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的需要。
2.2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或基本內容大致包括之下五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人格統一,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
2.3心理學認為,人在通過認識、情感和意志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特征,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體育教學可以造就和改善一個人的這些差異
2.3.1體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感知。
在各種運動項目教學實踐中,去感受運動的美感,力量感,韻律感,從而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在體育教學競賽中的取勝催人奮發向上,有利于個性形成。
2.3.2體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適應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的交往,反應了人的健康狀態,人與人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善于與他人相處,建立互敬,互愛,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際關系。體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體育游戲,教學比賽等各種項目都能增進學生中的友誼,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由此可見,體育教育在加強人際關系,促進心理相容,培養心理適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3體育教育可以塑造學生的意志品質
相對體育而言,意志堅韌頑強是十分重要的,參加體育活動,既是對身體的鍛煉,更是對意志的考驗.鍥而不舍,勇于拼搏,是體育精神的充分體現。由此可見,通過體育教育使學生必須參加體育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意志,堅固學生毅力,增強學生斗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過體育教育能夠促使學生的智力發展
3.1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3.2智力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 抽象思維、表達意念 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
3.3作為學生,學習成績是學生的智力衡量標準之一,學習效率, 是學習成績的直接影響因素。學習效率高低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進而使記憶力增強。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是提高學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4、總結
隨著社會的變革,對人才已經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學校體育教育已經在教育中占據了不能替代的地位,體育概念的內涵不斷擴大,體育教育的作用不斷凸顯,學校體育教育在教育人、培養人的同時,更是豐富學生文化與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做為教育的高層部分更是如此。我們應當全面地、深刻地認識這項工作,從身體、心理、智力三個環節人手,使體育教育這項樸實的工作在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大慶社會科學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2-2341 國內統一刊號:CN 23-1020/C.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體育教研室,云南 晉寧 650600)
【摘 要】目前,全國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運動,興起全民鍛煉的。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意識是奠定其終身體育的基礎,只有使學生真正擁有體育意識,才能實現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接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論述了大學體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并結合我院的職業特點給出了一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 大學體育;體育鍛煉;重要性;體育意識
0 前言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體育終身化已被我國教育界所認同。應試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學率導致了多數大學生體育意識淡薄,運動能力差,進行體育鍛煉意愿低。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已成為了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1 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對他們成功地度過大學生活以及進入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他們的未來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提高我國體育人口比例的重要方面。在城鄉居民體育經歷中斷年齡分布的統計中,有82.54%的人在30歲以前就中斷了自己的體育經歷。當然不參加或中斷體育活動的因素很多,但學校體育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體育是他們系統地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它要為大學生培養終身體育的思想奠定基礎。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已成為高校體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2 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2.1 可以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
現在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個輕松舒適能掙錢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因此,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如隊列隊形練習、“投準游戲”、越野跑等,一方面,學生要承受機體的疲勞與肌肉的酸痛,可以培養堅強的毅力和韌性;另一方面,嚴格的紀律與規則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制力,幫助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注意力,使學生們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滿艱辛和苦澀,在苦難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頂峰,感受成功的來之不易。
2.2 培養學生體育習慣
大學生將來要擔當起國家建設的重擔,通過鍛煉強健體魄,獲得健康,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所以,通過課外體育活動的經?;⒅贫然?培養學生的體育習慣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從而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學生的體育鍛煉成為自覺的行為。將來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夠促進群眾體育的進一步推廣和提高,是增加社會體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關鍵。
3 大學體育在我院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
對于我校的特點來說,我校學生屬于醫學專業學生,男女生比例為1:20,女生占很大比重,因此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薄弱,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生體質不好,但是,作為醫學類專業學生來說,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以后學生面對高強度工作環境的基礎,所以培養我院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關鍵作用,因此,我院應注重體育教學在學院教學中的作用,并不斷提高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為學生以后面對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培養我院學生體育意識的途徑
4.1 充分發揮體育課的教育功能
體育課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我院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使大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加對體育的興趣,培養體育鍛煉的意識。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經常向學生講述全民健身活動與終身體育對人類健康的現實意義。體育教師本身也應提高自身素質,真正成為學生的典范。
4.2 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賽事
在競技體育中,運動員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在社會體育中,也體現了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當然,體育比賽形式不僅是傳統的競技項目間的比賽,而且也可以是系與系、班與班之間的對抗賽、友誼賽等。只要達到全體行動、人人參與并能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學院要重視體育運動會、籃球賽以外,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各學院、各班級之間的拔河、跳繩、趣味運動等比賽。
4.3 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
體育能力不僅包括運動能力,還包括能科學合理的進行鍛煉,以滿足個體身心需要的能力。體育運動具有競爭性、娛樂性、欣賞性等特點,體育教師可根據體育運動所具有的特性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作出相應的對策。如在比賽中,讓學生在規則許可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各種活動能力,使他們在參與比賽時充分表現出他們的思想、能力和個性特點。
5 結語
體育意識是人們對體育客觀現實的反應,培養學生終身體育化的關鍵是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樹立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工作。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健康意識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鞏固學生對體育和健康新理念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為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振新.高校體育教育與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J].北京大學體育學報,2005,5.
[2]黃一飛.試論體育意識[J].浙江體育科技,1995(2):93.
[3]陳蔭生.體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