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德育教育途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高等學校的所有的管理崗位包括后勤部門都與學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與教學管理直接相關的部門和后勤管理部門的教職員工,他們的工作態度和行為表現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愛崗敬業的態度、熱情周到的服務、耐心細致的咨詢,會向學生們傳遞正能量,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品格、愛校如家的情懷和不斷進取的精神。相反,倦怠的工作作風和焦躁的工作情緒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為此,要強化學校教學管理和后勤服務各部門的德育滲透功能,強化教職員工的育人意識,明確自身不僅是管理者,更是德育工作者,牢記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嚴謹的敬業態度為學生樹立榜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
二、春雨談心活動是高校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新環境的不適應、授課方式的改變、人際交往不適、獨立生活能力不強、新目標的缺失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迷茫,都會給同學們帶來或多或少的思想變化。尤其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一般性心理問題和因為競爭壓力所產生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多。但所有問題的產生,一定會有其主客觀原因。解決這些問題,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談心”活動。春雨談心運用了心理學的談話技巧,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落腳點,幫助他們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探討解決問題和改變現狀的方案。通過開展耐心細致的春雨談心,針對個性問題具體分析、細心疏導,將積極健康的認知方法傳授給他們,挖掘其自身的潛能,幫助其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德育教育功能。實踐表明,高校輔導員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談心活動是解決學生學業、人際交往、就業擇業、情緒情感等多方困惑和問題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三、有效的載體建設,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德育的滲透性教育方式,注定要通過依附一定的載體方可實現。高校的德育滲透工作要通過發動廣大師生,創新性地根據德育教育目標設計、策劃相關主題活動或教育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內化到自身的行為之中。這是一項細致、復雜、艱巨且永無止境的工程,需要廣大德育工作者們創新思維、精心設計、共同努力。
(一)大學文化的德育滲透功能
大學文化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因素。其中,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主要指校園中主導群體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校風、學風、作風等。“入則增長知識和才干,出則服務祖國和社會”“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哈佛大學看重的是培養的學生是否有為國家服務的品德。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既體現了所有大學都應該具有的一般精神,同時體現了自身理工科的特點。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既體現了大學的一般精神,又很好地體現了重點培養教師的特殊性。這些校園文化一旦被師生認可并形成共識,便會對他們的行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導作用,體現出一定的規范作用,從而成為學校師生的認知和行為標準。同時它又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只是在學校期間,甚至于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校園文化活動對德育滲透的潛移默化影響
高校校園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針對性地、有計劃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活動之中,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學術類型的報告或講座,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創新潛能和求知欲望;各類學科競賽、發明創造等科技類創新活動,會培養學生們縝密的思維和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各類參與性體育活動,增強了大學生的體能并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征文、影評、作品欣賞等活動,培養了大學生文學修養并陶冶了情操;演講、辯論等活動,培養了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拓展知識體系;社會調查、各類參觀等實踐類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人生閱歷,還能夠促使他們走出校園,親身體驗,有助于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奉獻社會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尚;志愿服務類活動,是學生們的自主行動,沒有任何報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對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提供了很好的體驗平臺,對于社會的和諧進步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近幾年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的學生越來越多,例如:各類文體賽事、三進社區、敬老院、兒童村等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們在奉獻中收獲快樂,促進良好的道德形成。
(三)重視環境的隱性德育滲透功能
高等學校的所有的管理崗位包括后勤部門都與學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與教學管理直接相關的部門和后勤管理部門的教職員工,他們的工作態度和行為表現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愛崗敬業的態度、熱情周到的服務、耐心細致的咨詢,會向學生們傳遞正能量,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品格、愛校如家的情懷和不斷進取的精神。相反,倦怠的工作作風和焦躁的工作情緒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為此,要強化學校教學管理和后勤服務各部門的德育滲透功能,強化教職員工的育人意識,明確自身不僅是管理者,更是德育工作者,牢記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嚴謹的敬業態度為學生樹立榜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
二、春雨談心活動是高校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新環境的不適應、授課方式的改變、人際交往不適、獨立生活能力不強、新目標的缺失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迷茫,都會給同學們帶來或多或少的思想變化。尤其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一般性心理問題和因為競爭壓力所產生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多。但所有問題的產生,一定會有其主客觀原因。解決這些問題,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談心”活動。春雨談心運用了心理學的談話技巧,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落腳點,幫助他們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探討解決問題和改變現狀的方案。通過開展耐心細致的春雨談心,針對個性問題具體分析、細心疏導,將積極健康的認知方法傳授給他們,挖掘其自身的潛能,幫助其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德育教育功能。實踐表明,高校輔導員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談心活動是解決學生學業、人際交往、就業擇業、情緒情感等多方困惑和問題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三、有效的載體建設,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德育的滲透性教育方式,注定要通過依附一定的載體方可實現。高校的德育滲透工作要通過發動廣大師生,創新性地根據德育教育目標設計、策劃相關主題活動或教育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內化到自身的行為之中。這是一項細致、復雜、艱巨且永無止境的工程,需要廣大德育工作者們創新思維、精心設計、共同努力。
(一)大學文化的德育滲透功能
大學文化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因素。其中,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主要指校園中主導群體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校風、學風、作風等。“入則增長知識和才干,出則服務祖國和社會”“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哈佛大學看重的是培養的學生是否有為國家服務的品德。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既體現了所有大學都應該具有的一般精神,同時體現了自身理工科的特點。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既體現了大學的一般精神,又很好地體現了重點培養教師的特殊性。這些校園文化一旦被師生認可并形成共識,便會對他們的行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導作用,體現出一定的規范作用,從而成為學校師生的認知和行為標準。同時它又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只是在學校期間,甚至于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校園文化活動對德育滲透的潛移默化影響
高校校園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針對性地、有計劃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活動之中,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學術類型的報告或講座,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創新潛能和求知欲望;各類學科競賽、發明創造等科技類創新活動,會培養學生們縝密的思維和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各類參與性體育活動,增強了大學生的體能并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征文、影評、作品欣賞等活動,培養了大學生文學修養并陶冶了情操;演講、辯論等活動,培養了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拓展知識體系;社會調查、各類參觀等實踐類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人生閱歷,還能夠促使他們走出校園,親身體驗,有助于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奉獻社會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尚;志愿服務類活動,是學生們的自主行動,沒有任何報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對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提供了很好的體驗平臺,對于社會的和諧進步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近幾年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的學生越來越多,例如:各類文體賽事、三進社區、敬老院、兒童村等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們在奉獻中收獲快樂,促進良好的道德形成。
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實施途徑德育教育是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非常重視德育教育,把它貫穿在我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班級文化建設、學習榜樣等方式、途徑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一、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使課堂成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
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還是應該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教學過程重點又在課堂上,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明確意識到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樣是基本任務,而且它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促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是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標,可見德育是一個直接關系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與時俱進,更新德育觀念,明確在新課程中德育的內涵。在新課程中,對德育、德育課程必須有一個新的認識。要改變一講到德育,總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與德育之間劃上等號的習慣。在上課過程中,我對課堂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視,通過和學生的雙邊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談出來,讓學生知道高尚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并且重視培養學生的向善之心、仁慈之心、友愛之心、感恩之心、愛國之心。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并力爭做到“五個結合”,即把愛國主義教育同我國近現代史教育、國情教育結合起來;把愛國主義教育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結合起來;把愛國主義教育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把愛國主義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在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我們教育學生必須具備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報效祖國,造福人類。在國際主義問題教育中,我們教育學生主持正義、不畏、熱愛和平,并把愛國主義同狹隘的民族主義區別開來。在我國和日本爭端中,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把精力用到學習中,用努力學習的實際行動來表明自己的愛國之志,而不是不理智、不冷靜的對待。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引導學生愛護公物、勤儉節約,助人為樂,倡導“看百部電影,讀百本圖書,知百名人物,唱百首歌曲”等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同時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進而形成良好的德育素養,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
二、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班級文化作為課堂的補充和完善,覆蓋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等各個方面。良好的班級文化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去影響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我結合班級文化建設把愛國主義教育貫徹到各項活動中去,例如組織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創建文明宿舍、“愛班、愛校、愛國”等系列活動開展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教育。通過周一的升旗儀式,升國旗,唱國歌,在國旗下演講,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加強德育教育效果。在這一活動中我們堅持做到三個結合,即正面灌輸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德育意識,把德育教育工作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三、通過榜樣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榜樣有遠距離的,如歷史人物、當前名人等。一般來說,遠距離的榜樣,我用來對學生進行遠景教育和人生觀、世界觀等大的方面的德育教育,重在讓學生理解他們的精神實質,學習他們的精神,并不是去模仿他們的行動。例如通過、等老一輩革命家從小立大志的做法,教育學生要樹雄心,立大志,不要虛度光陰。
榜樣也有近距離的,如學生的同學、老師、父母、朋友等。對于近距離的榜樣,我用來對學生進行日常教育,重在從小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要求學生學習他們的行動,模仿他們的一言一行,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提高自己的德育情操。例如讓學生放月假回家時,觀察父母一天的活動,體會父母的辛勞和不易,進而內化為自己在校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