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幼兒德育的基本途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71―01
開發本土資源并實施教育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兒園教育回歸生活,讓大自然成為幼兒的學習課堂。山丹地處河西走廊,蘊涵著許多豐富的民俗資源、旅游資源、地方資源、特產資源,在如何有效選擇利用這些本土資源于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我們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選擇自然資源,拓展主題教學內容
幼兒園選擇教學內容必須以幼兒生活實踐為基礎,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也不例外,必須從幼兒實際出發,以幼兒為主體,以讓幼兒獲得發展為目標。作為教師應該在關注幼兒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從大自然、從家鄉的鄉土特色中,挑選一些課程資源來拓展主題活動內容,充分體現本土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和生活性。如,對于大班主題活動“美麗的葉子”,我們的做法是:確定目標――豐富幼兒有關葉子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愿望;讓幼兒體驗各種葉子與我們生活的關系;讓幼兒運用各種葉子造型進行藝術想象和創作,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收集素材――收集各種形狀的葉子、有關葉子的圖片與文字介紹,以及一些樹葉拼貼的藝術品。生發內容――去公園或在校園采集葉子、對葉子分類、參觀茶葉店、進行葉子創意拼貼等。這樣的活動,由于幼兒、家長參與了,幼兒的興趣頗高。
二、涉取節日資源,充實本土課程內容
教師可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以一些重要節日為載體,選擇有效教學內容,并將這些內容有機調整充實到課程中,讓幼兒在節日的氛圍中感知、體驗本土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充分體驗節日的熱鬧氛圍,共同分享收獲的快樂。如,在寒假開學的第一天,大班老師組織幼兒進行晨間談話,讓他們談一談春節里的開心事,孩子們個個眉飛色舞地說著正月里的開心事。教師抓住幼兒的開心經歷和深刻體驗,以“家鄉的年味”為主題,開展了“放焰火――壓歲錢――拜年――美麗的服飾――做元宵――做燈籠――親子燈謎會”等一系列教育活動,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體驗節日的快樂,在活動過程中讓幼兒學習到了“感知”、“實踐”和“體驗”的知識。
三、引領體驗情境,拓寬幼兒活動空間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可讓幼兒回歸大自然的懷抱,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這也是《綱要》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認識色彩”這一社會活動中,教師帶幼兒走出“課堂”,去廣闊的大自然開展教育活動。孩子們會興奮地發現“金黃的油菜花開了!”“有好幾種顏色,白的、黃的、粉的,真漂亮”、“蘋果、杏子和梨樹的葉子是不一樣的”……在親自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抓住教育契機,豐富詞匯,引導幼兒說出感受,讓幼兒真正認識“斑斕的色彩”。
四、充實動手資源,豐富幼兒區域活動
區角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本土資源,豐富區角活動的操作材料,創設多樣化的有效區角,有助于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身體、情感、認知及社會性等各方面的發展。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幸福山丹”中,教師是這樣創設區角的:創設了美工區――利用各種美工材料表現山丹的風景,制作五彩山丹明信片;創設了語言區――投放景點、特產圖片,讓幼兒創編“夸山丹”的兒歌,或做小導游介紹山丹景點;創設了音樂區――提供“太湖美”的伴奏旋律,讓幼兒創編歌曲“山丹美”;創設了建構區――用各種積木和廢舊材料仿建山丹新區、大什字天橋、南湖公園等景點的造型。在這些區域活動中,培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五、捕捉游戲資源,拓展幼兒活動天地
關鍵詞 思想政治人格教育
1、以愛為基點,培養幼兒快樂、友愛、自信
愛是人類特有的最偉大的情感,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養成教育,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關鍵因素。德國的斯普朗格說:“教育是以愛為根基的文化傳遞過程,其終極目的,在于通過陶冶,達到人格心靈的全面喚醒”。成人和孩子的關系,首先是愛的關系,只有透過愛,教育兒童才有可能。
陳鶴琴先生指出:“應該訓練小孩子有愛人的精神。小時候如有愛人的精神,將來才能夠愛社會、愛國家”。要使幼兒具有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的精神,首先要愛兒童,兒童只有感受愛的體驗,才會去愛,只有被關愛,才能懂得愛。所以我們要求幼兒園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必須以母親般的愛去關心和尊重每一個孩子。關心,就是主動察覺孩子表現出來的或尚未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給予回應,為之提供發展的一切條件,使之健康、健全的成長;尊重就是對孩子的愛不是權威式、支配式的施恩,而是認識和解讀其不同于他人的人格,來發現和愛護兒童。馬斯洛曾作過精辟論述:“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尊敬之上的。”尊重的核心是理解認可教育對象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對幼兒教育工作來說,即是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需要等,為幼兒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心理發展環境。我們在幼兒中不定期民主選舉小班長、小桌長,輪流做值日生,學習整理區角活動的材料,給種植角的植物澆水,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為小伙伴們分發餐具,幫助生活老師清掃殘渣剩飯,學習為他人服務。還定期組織幼兒到福利院、老人院慰問看望孤兒、老人,學習以自己微薄的能力,關心和幫助比自己弱小的人。教師還能細心體察孩子的興趣、需要,采用鼓勵的眼神、微笑點頭、撫摸、貼小紅點、獎勵貼貼紙等形式,為幼兒的點滴進步,給予認可和支持,消除幼兒自卑、弱小無能之感,讓他們體驗被尊重、被關注,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在為維護公共環境的簡單勞動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用處和必不可少的,逐步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信念,獲得客觀的自我知覺,積極的自我意向和公正的自我評價,為他們的人格和諧發展奠定堅定的基礎。
在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1)使孩子成為一個情感豐富、健全的人;(2)尊重和支持幼兒的想法;
(3)敏銳地發現幼兒的閃光點,而不過分挑剔孩子的缺點;(4)孩子有不當行為必須處罰時,以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人格為原則;
(5)經常鼓勵孩子,使孩子始終保持快樂的情緒,進取的精神;(6)讓孩子經常有機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學習溝通和交流。
2、創設情境,培養幼兒合作、進取、服務的品質
陳鶴琴老先生說:“游戲是兒童的生命,游戲是種種教育之價值,我們要加宜利用的。”在幼兒園中,幼兒與教師的交往,尤其是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交往,對幼兒的人格構建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在游戲中,幼兒需要合作,需要扮演角色,需要在游戲中學習社會分工,他們在游戲中可以發展自我意識,他人意識,獨立個性。因此,我們的教育活動都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而且注重引導幼兒開展自主性強的創造性游戲、角色游戲。如小班幼兒的娃娃家,中班幼兒的公共汽車、理發店,大班幼兒的超市、幼兒園、手工作坊。孩子們在游戲中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主動承擔角色的義務和責任。在活動交往中體驗“社會角色”,形成合作的態度,服務的精神。教師還經常為幼兒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幼兒主動動手動腦來解決問題。如每班都為幼兒創設有探索區、科學角,投入相應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材料過程中探究問題、解答疑惑,還利用幼兒園發生的事,社會上、國家、國際上發生的大事件生成為課程,鼓勵幼兒對事件展開討論。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本土化的原則
必須注意的是,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并不是越美觀越好,越豐富越好,其創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必須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前提。
(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原則
幼兒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他們是通過自身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與環境的互動來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獲得身心發展的。因此,幼兒園室內外環境的創設應該符合幼兒年齡的特點。
1.內容廣泛。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在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思維開闊,多角度、多方式地進行選擇和設計,應該避免單調。如一些小型私立幼兒園常常只在墻壁張貼一些動畫圖片、識字圖片,以及一些簡要的規章制度,這樣的設計難以滿足幼兒心理需求,難以引起幼兒關注,互動也不容易發生,最終不能多方位促進幼兒發展。而如果在幼兒園設計各類區角,從墻飾、掛飾、教玩具全方位進行環境創設,讓環境豐富多彩,從而豐富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這樣才可以讓幼兒得到多方面發展,才可以讓幼兒根據興趣自由選擇與環境互動的空間。如廚房、醫院、建構區、植物園、圖書角、運動區等等。此外,還可以進行主題設計,如春天來了,把幼兒園的墻壁、棚頂、地面及角角落落裝飾上春天的景色:溫暖的太陽、廣闊的大地、綠色的小草、多彩的小花、奔跑的小動物等,讓幼兒來到幼兒園便感受勃勃生機,同時也能夠認識和了解春天。
2.貼近幼兒認知。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也要考慮貼近幼兒認知,符合幼兒心理發展規律。幼兒園所創設的環境如果離幼兒生活較遠,成人化嚴重,會減少幼兒對它的關注度,會因此削弱它的價值。
3.色彩豐富。研究表明,在五彩繽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的觀察、思維、記憶的發揮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相反,經常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環境中嬰幼兒,則會表現出呆板、反應遲鈍和智力低下等特點。因此,幼兒園環境應該以淡藍、黃、黃綠、橙等好看的顏色為主進行創設,避免大面積使用黑、白、褐等難看的顏色。此外,所設計的內容要符合造型簡潔、概括,制作簡單易行的原則。抓住主要特點,突出表現即可,這既適合幼兒理解、認知,也符合幼兒園定期更換主題內容的現狀。
(二)安全的原則
生命高于一切,幼兒的安全永遠是教育的實施的前提,而在幼兒教育領域中,健康領域永遠放在第一位。因此,幼兒園環創也必須首先考慮幼兒的安全問題。它涉及到材料安全及作品的安全。所使用的材料必須是健康環保的,最終呈現出的作品不具有尖、硬等特點,要保證幼兒在與環境互動中不會受到傷害。
二、環境創設本土化
《綱要》規定:“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方面,我們應該提倡本土化,因地制宜,利用身邊的材料、身邊的風土人情來豐富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一)內容本土化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風光、歷史傳承各有不同,這便造就了各地區文化的差異,而如果我們在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教學活動中把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一方面豐富幼兒學習內容,讓幼兒能夠了解自己身邊的風土人情,認識自己的家鄉,同時也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從幼兒培養,這種本土文化的影響將根植于心,陪伴孩子一生,甚至影響孩子將來的人生選擇。例如,我們北方一年四季分明,在季節輪換之際,引領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季節為主題,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春天,以綠色為主,在墻壁和地上繪出或者粘貼上手工制作的燦爛的太陽、開滿小花的青草地、柔軟的柳絲、呢喃的燕子、歡樂的孩子,屋頂是湛藍的天空,懸掛多多白云,點綴飛機,與燕子齊飛。特別是冬天,北方的雪更應該是環境創設課程不能缺少的內容:剪紙雪花,貼在窗玻璃上;打雪仗的場面、大雪覆蓋的小房子和松樹等畫在墻壁上;屋頂懸掛雪花。此外,節日風俗、本土特產等等,都可以作為環境創設的內容,融入教學當中。
(二)材料本土化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本土資源,因此因地制宜選用材料來裝飾幼兒園,不但取材方便,節省成本,也能夠促進幼兒對本土物產的深入地了解。例如,南方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利用竹子進行手工制作,北方的學生可以利用樺樹皮、松針、松樹塔、樹根進行環創;秋天到來后,莊稼的葉片、秸稈、五彩的樹葉、成熟的果實,都可以成為可利用的材料。此外,本土的沙石、泥土等都可成為可利用的材料。這些東西在我們的課堂上有了新的用途,學生畢業后將能夠以本土化思想為指導,利用這些材料與幼兒一起創設環境,會使得幼兒的新奇感倍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