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教師職業決策范文

教師職業決策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師職業決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管理思路;解決策略

中年是人生的一個時期,在我國一般指35~59歲這個年齡階段。中年人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各部門、各行業的主力,是生理與心理趨于穩定成熟的時期。中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學校承上啟下的有力鏈接,但由于生理、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及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中年教師在職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遇到發展的高原期,職業倦怠,生理、心理疾病等,這些問題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中年教師的再成長。本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就中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進行探討,旨在從中找出解決的策略,以利于學校更好、更快地發展。

一、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中年教師由于其生理、心理特點和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的期許等原因,造成其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具體表現如下:

1.找不到工作的樂趣

中年教師在事業上,經過多年的成長,大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事業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之后卻很難再發展,漸漸地形成了“高原現象”。中年教師隨之也慢慢地失去了提升和發展自己的方向,面對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開始失去樂趣,開始找不到樂趣,以至慢慢產生職業倦怠。

2.找不到發展的方向

中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社會、家庭關系的主角,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自身價值與實現不相符的現狀。與社會上大多數中年人一樣,教師在事業上也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希望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奮斗,最終實現。可是在現實過程中,由于各種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已到中年可目標卻不能得以實現,甚至失敗,如培養出金牌運動員、成為名師、成為學校管理者等,這些理想與實現之間的差距,在沒有得到很好的調整和平復的情況下,就容易造成職業的倦怠。

3.生理、心理及環境的壓力

中年教師與其他階段的教師相比,在身體上與心理上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大,一方面在精力上、體力上,中年教師已不能如青年教師一樣奮力前進,另一方面中年教師在家庭、社會上也要承受許多壓力和責任,如子女的教育問題、家庭生活問題、社會關系處理問題等;此外,人到中年,疾病的困擾也隨之而來,這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年人的工作及心理。各種壓力之下,中年教師更容易失去工作的樂趣、失去奮斗的動力和再成長的目標。

二、中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解決策

解決中年老師職業倦怠問題的關鍵在于,從問題的成因入手,結合教師本身的職業特點,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1.轉變思路,明確定位,重新獲得工作樂趣

學校在有效解決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上,首先要以“讓教師重新找回工作的樂趣”為第一出發點進行。如何找回教師的工作樂趣呢?首先學校要加強對中年教師的思想引導,不斷進行科學的激勵與引導,讓他們能明顯感覺到學校對其能力與作用的重視程度。其次,加強中年教師的角度定位問題。中年教師在教學上已有一定的成就和高度,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應該引導鼓勵他們從執行者過渡到指導者上來,學校同時要加強對指導者的激勵機制,可將其列入學校考核制度中來,通過制度的形式來保證和提高中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第三,要努力“走出去”,給中年教師不斷學習、培訓的機會,讓他們在與外界的交流、討論過程中,慢慢找到“突破高原現象”的辦法,促進他們更大的發展與提升。

2.科學計劃,有序培養,搭建理想平臺

從學校的管理層面來講,結合每個教師的特點,科學地、有計劃地培養人才是學校不斷發展、進步的有力保證。在解決中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上,學校要做到“早入手,早發現、早解決”。學校在教師成長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教師的特點來進行引導和培養,如朝名師方向發展還是朝管理者方面發展。在做好定位后,學校就要開始有序地、有計劃地進行針對性培養,盡可能多地發揮學校這個大平臺的力量幫助教師成長,力求以最大的幫助不斷實現教師的自身價值,從而從源頭上解決中年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

3.協調管理,人性化服務,實現勞逸結合

中年教師有其自身發展必然會出現的問題,如生理、心理的變化等,這是必然現象。在學校的管理和解決策略上,這是不容置疑的現實問題,也是解決職業倦怠的重要出發點,學校應正視這個問題,并能群策群力加以解決。在管理上,學校可根據中年教師個人的實際情況,對其工作內容、工作量等做一定的調整,比如一定程度上減少課時量、科學地安排搭班教師,如中青搭配等,適當地調整工作,如進入學校班子參與管理等。

中年教師的職業倦怠是一個由多方因素形成的綜合性問題,這也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學校應正視這個問題,不可避而不談。在解決職業倦怠問題上,學校要以發展的眼光進行問題的解決,要善于找出產生問題的根源,要結合學校的實際,進行有建設性意義的內容與動作,有針對性、科學地進行引導和改進。在解決的策略中,要注意工作的方法、溝通的技巧、時間的投入,要注意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區別對待,努力防患和解決中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

參考文獻:

第2篇

成人教育專職教師是指專門從事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學人員。由于成人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由普教教師去承擔成人教育教學容易導致成教教學普教化,不利于因材施教。所以,配備專職教師從事成教教學已經成為成教發展的未來趨勢。

2 職業倦怠感及在成人教育專職教師身上的可能表現

職業倦怠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J.費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意指“助人行業中的個體在面對過度工作需求產生的身體和情緒的極度疲勞狀態”。①成教專職教師由于教學時間安排、教學對象及教學環境的特殊性,其職業倦怠也表現出其個性化。美國學者Maslach等人認為,教師職業倦怠的三維度是:情緒衰竭,表現為情緒情感極度疲勞、對工作缺乏熱情與活力;去人性化,表現為對工作對象疏離和冷漠、缺乏耐心和愛心;低個人成就感,表現為職業效能感降低甚至喪失、對自我消極評價增長。②

就筆者調查發現,成人教育專職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疲勞感。疲勞感是成人教育專職教師倦怠感存在的普遍現象,因為每天重復的勞動,課時強度大,加上上課時間剛好是大部分人的休閑時間,教師在教學時往往表現出疲憊感。

(2)煩躁易怒或者麻木。教師在從教過程中非常追求學生能接受和認同的那種成就感,所以在面對成教學員的不尊重和不配合時,有些教師往往煩躁易怒,花費不少時間來教訓學生;亦或者有些老師覺得見怪不怪,麻木對待,只顧自己講課,不關注學員的反應。

(3)工作熱情消失。因得不到各方的關注,自我成就感缺失,晉升感覺無望,所以長此以往,教師往往會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工作熱情減退或消失,不再熱衷于教學創新,不利于教學改革和進步。

(4)出現焦慮、抑郁等癥狀。較為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郁癥狀,對生活、工作悲觀絕望,對學生失去耐心、默然對待,心情灰暗,找不到發泄的出口。許多教師會對收入、職業前途表示出困惑和擔憂。

3 成人教育專職教師職業倦怠感產生的原因

究其原因,成人教育專職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的原因可以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及個人因素三個層面來剖析。

3.1 社會因素

(1)社會對成教教師的意識偏見。社會上一向對成教學員有偏見,認為他們就是花錢花時間混個文憑而已,理所當然的,也認為成教教師水平一般,不能跟普教教師相比。須不知,成教教師需要更多的教學耐心和技巧,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怎么教學。這樣的意識偏見使得成教專職教師在社會交往中,存在交際障礙,也對成人教育事業失去信心和動力。

(2)社會生活的壓力。對于30歲以下的教師來說,結婚、買房都需要大量的開支,由于事業剛剛起步,經濟上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使得他們經濟緊張,身心疲憊;而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又要承擔養家糊口,教育子女的經濟和心理雙重壓力,容易在工作遇到不適時產生倦怠。

3.2 學校因素

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對成人教育專職教師的教學任務、科研任務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并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在這些外力因素作用下,也會導致教師出現職業倦怠。

(1)教學任務重,晉升壓力大。成人教育部門一向被認為是教學單位,主要是給學員提供教學服務以幫助學員獲取學歷學位或者通過某項資格考試或者掌握某項技能。所以,成人教育專職教師教學工作量大,教學任務重,本身就容易使教師產生疲憊感。另外,教師在被評價時,除了完成課時工作量外,還有職稱晉升的壓力,而目前對于教師晉職來說,并沒有獨立的一套針對成教教師的職稱晉升的做法,于是使得成教專職教師還必須與普教教師同臺競爭,在很多規定要求前處于劣勢。

(2)勞動價值與勞動報酬不對等。勞動價值與勞動報酬的不對等也使得成教專職教師容易喪失工作熱情。當教師付出的勞動產生的價值與得到的報酬不對等時,他們往往會消極對待,失落和不滿。

(3)專業差異大。成人專職教師的專業不同,產生的職業倦怠感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所學專業招生人數多的,教師心理感受較好,這一方面是因為課時費與學生人數掛鉤,另一方面是因為學員多的專業在從教中更易于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而所學專業招收學員較少的教師,則更易于對自己的專業不滿,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3.3 個人因素

除了外因,主要還是內因在起作用。成人教育專職教師職業倦怠感的產生,更多的還是個人在處理一些問題時思想和情緒上出現了偏差。

(1)工作與家庭的沖突。每個教師都存在多重身份,在學校,是教師;在家庭,是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員。除了工作,教師也應該處理好家庭事務,給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成教專職教師上班時間的特殊性使得他們犧牲了許多寶貴的家庭時間,在面對家庭成員時愧疚,特別是家庭出現問題時強烈的自責,從而表現出對工作的不滿。

(2)職業提升平臺較少。晉升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可是成教專職教師面臨的進修機會很少,時間上也很難安排。

(3)重復勞動使得情緒衰竭。教學任務重,重復的勞動會使教師疲勞,喪失工作熱情。而教學是項非常專業的服務,不可能像其他行業可以在重復勞動過度時輪崗。

(4)學生的不尊重及不參與。近年來,成人教育受到普教擴招的影響,招到的生源素質明顯下降。許多學員對老師不夠尊重,在學習過程中不配合不參與,也容易讓教師覺得學員“朽木不可雕”,即使自己再怎么認真和努力都不會改變現狀,從而易怒,或者麻木。

(5)接觸學員復雜容易導致自我角色的否定。成人教育學員的身份非常復雜,有些學員在社會上有極高的成就和地位,或者有非常可觀的經濟收入,有些教師在比較中很容易產生一些消極情緒,認為對自己不公,有著學識卻不能獲得好的地位和豐厚的經濟收入,從而自己內心否定自己,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滿,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懷疑。

4 有效消除成人教育專職教師職業倦怠感的建議

針對以上表現及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要消除成人教育專職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必須從社會、學校和個人各方面共同努力,做到預防、干預、緩解和消除。

(1)社會的關注。社會應該 高度關注成人教育專職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從業環境,保證教師隊伍的穩定,提高教師的職業滿意度。另外,相關方面能夠提供支持,及時了解評測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及時對問題進行疏導,在買房貸款方面,銀行能出臺一些政策提供更大的保障性支持。另外,相關部門應該考慮對成人教育專職教師的培養和考核是否應該單獨設置合適的標準。

(2)在教學管理中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學校管理在評價教師教學時,應必要了解教師所處的需求層次,從而從經濟上給予獎勵,或是提供適當的進修機會和專業技能交流機會,以滿足教師各種不同層次的需求,消除教師教學中的焦慮感。對一線教師的評職、評優給予更多的傾斜性扶持;科研部門盡可能多地給其創造時間和條件在職進修;工會經常性創造條件讓教師鍛煉身體、愉悅心境和拓展人際關系;學生部門加強學員的學習觀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給任課教師合理打分的意義,促進課堂和諧。③學校管理部門應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成人教育專職教師心理保健體系。

(3)鼓勵教師根據學員特點,自行編著適合成教學員的教材。很多時候,教師倦怠感源于學生的不配合,成教學員在學習中,經常因為教材不合適,與教師教學之間關聯度不高而跟不上學習進度,甚至產生反感情緒,從而對教師不滿。反過來,教師也很無奈和受傷。建議任課教師根據學員特點、社會行業的需要和學時安排,自行編著出適合成教學員的通用教材,以便于組織面授學習和學員自學。

(4)對成教學員實行跟蹤回訪服務,增強教師從業的成就感。為了解決成教專職教師成就感的缺乏,建議建立學員長效跟蹤回訪機制,更好地掌握學員的進步和提升情況,增強教師從業的成就感。

(5)教師要正確認知自己并學會自我調節。成教專職教師應主動認清職業倦怠的危害,從自身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根據自身的情況加以應對。正視自己的缺陷和優點,確定一個恰當的工作目標;加強學習意識,不斷通過學習來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實內心;保持工作熱情,善于在重復的教學工作中發現并關注工作的興奮點;保持樂觀的工作態度,及時肯定自己的進步,增強自我效能感;合理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時間,處理好工作與休閑的關系,培養各種興趣愛好;學會放松,要經常進行心理健康的維護和疏導。④

注釋

① Freudenberger HJ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30(1):159-165.

② Maslach C, Jackson S 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Palo Alto: Cou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1.

第3篇

關鍵詞:心理教師;職業倦怠;心智模式

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和推動者,心理教師以其工作實踐維護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塑造著學生的健全人格。然而,心理教師綜合性的角色容易造成壓力過載,心理咨詢、教學和科研任務、學生活動、瑣碎的公務等事務工作績效的要求極易使心理教師陷入焦慮之中。另外,為了奮力爭取在學校的明確身份和重要地位,心理教師努力探索、辛勤付出,但現實卻無法讓他們有成功的喜悅,學校各組織對心理教師角色仍然有著不一致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得不到學校各方有力、明確地支持,心理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逐漸出現疲勞和煩躁,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熱情喪失,即產生職業倦怠。心理教師的職業倦怠影響著教師的身心健康,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也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心智模式是人們內心深處看問題的心理圖式,作為深藏于我們內心深處的假設,它影響著我們認識、思考問題的方式及采取的行動。心智模式起源于心理學,后在管理學領域得到進一步闡述。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為了發揮創造性,實現自身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是核心。人無完人。對心理教師提倡不斷察覺心智模式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并自覺改善它,有利于心理教師克服職業倦怠,實現自身超越,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活動與學校的發展規劃融為一體。

一、心理教師的職業倦怠及其偏差心智模式分析

職業倦怠是長期處于壓力情景下個體因無法順利應對壓力而出現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綜合癥。心理教師的職業倦怠,是工作動機的改變,是身心交瘁的征候,是對工作感到厭倦和失去興趣。在剛剛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心理教師一般都會在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各項實踐活動中躍躍欲試,一開始能全身心地熱情投入。經歷了長期的工作后,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頭緒眾多,教學和科研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其他輔導活動也需傾注大量的心血,致使心理教師容易產生疲勞感。僅從心理咨詢來看,國內外許多實證研究表明,心理咨詢師是工作耗竭的高發人群之一[1]。另外,在一些工作上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不一定能收獲成效。例如,從事心理咨詢,因短期未見成效就有可能遭到學生的質疑,心理教師容易產生挫敗感,其后學生和其他教職員工的誤解不斷強化心理教師的挫敗感,使得心理教師逐漸找不到工作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在職業發展上失去動力,最終發展成為職業倦怠。有調查研究證明,心理教師在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維度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2]。

心理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內隱的、不自覺的偏差心智模式影響是造成職業心態困境的重要因素。心理教師心智模式偏差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1.盲目地追求一切輔導活動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心理教師一般都希望求助者有所改善,順利地實現了預期的輔導目標。但是,實際的輔導過程中,很多心理教師在心理輔導中都會遭遇困境,發現輔導的技巧發揮效力不明顯,難以使求助者有明顯改善,進而對心理輔導理論產生懷疑,甚至對人是否可真正改善也會產生懷疑。心理輔導的高技術要求和高情感投入使得心理教師不易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久而久之,心理教師就會逐漸喪失工作的熱忱和興趣。

2.不自覺地對照教師角色看待心理輔導者的工作付出與回報間的關系

心理教師有著教師和心理輔導者的雙重角色。作為教師要保證教學科研工作順利完成,同時肩負心理輔導者角色,還要在心理輔導中投入大量的情感、熟練的技能和復雜的智力活動。相較于教師,心理輔導者面對著學生多元化的心理輔導需求,需要他們在學習、情感、職業生涯發展等不同的咨詢領域扮演好輔導者角色,這對心理教師的業務能力構成很高的要求,同時,心理教師的洞察力、感情移入能力、自知自控力等也是心理輔導不可或缺的心理條件。對比教師角色的工作付出和回報,心理教師的輔導活動是高期望、高強度、高責任的工作,而結果卻往往可能是低回報、低創造、低發展的[3]。不自覺對比結果的極大反差容易使心理教師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隨之而來的沮喪、失意等負性情緒最終讓心理教師出現職業倦怠。

二、克服心理教師職業倦怠需要改善心智模式

從現實情況來看,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存在著問題,但是人心智上的問題并不是人人都能覺察到的。比如,有的心理教師因過強的個人責任感和完美主義作風,把來訪者未發生改善不自覺地完全歸因于自我,這一錯誤的心智模式不斷損耗著心理教師的工作熱情,而最終產生職業倦怠。改善心智模式對心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心智模式是心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動力源。在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正確的心智模式能使心理教師適應心理健康教育曲折發展的歷程,以正確心態面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困難以及采取合理的、主動的教育行動策略去探尋發展之路。

改善心智模式是指導心理教師學會不斷檢視自己心智模式的假設,學習如何描述隱性的心智模式,反思心智模式是如何影響自己怎樣看待和采取什么樣的行動策略來適應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曲折發展的現狀,通過檢測心智模式發現思維盲點,并修正心智模式,促成樹立與時俱進的職業目標來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需要。改善心理教師心智模式的措施有:

1.心理教師必須學會自我反思,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

只有自我剖析、了解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潛在意識,才能看清楚自己心智模式存在的問題。心理教師在加深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拋開那些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需要的、不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在教育實踐中提高與超越自己。開展反思進行檢視心智模式可以使用辨認“跳躍式推論”、練習“左手棋”等技術。例如,“左手棋”技巧具體的做法是在一張紙的右邊,記下我們所說的話,而它的左邊卻記下我們心里想的或想說而未說出口的。這樣往往會成功地將隱藏著的假設、前提攤出來,并展示出這些假設、前提如何影響我們行為的[4]。

2.心理教師需要與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多交流

通過交流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還需要以開放自我心態的方式積極溝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心平氣和地審視自己不想看但別人看到的心智模式。

3.心理教師需要多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有關的組織學習活動,以此方式尋找共享心智模式

共享心智模式對團隊績效有促進作用,對提高團隊的適應能力也很有幫助[5]。在組織學習中,創設尊重、共情的氛圍是不可忽視的,這有助于心理教師消除隔閡,能與其他心理教師坦誠交流,一起找尋共同進步的途徑。

4.心理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情商

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無疑需要較高的情商,因為這一職業的價值實現只有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才能達成。心理教師提升情商首先需要正確評價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結合自己的性格、興趣、習慣等個性特點,確認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勝任的工作角色,通過與其他心理教師協同配合,共同來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還不為學校各組織普遍熟悉的情況下,需要心理教師更多地對自身和他人的情緒具有較強的認識能力、管理能力、控制能力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積極與其他組織和人員進行更多的信息交流,并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內部不斷地調整來適應學校及各有關職能部門、群體的發展要求變化,提高心理教師團隊的綜合實力。

最后,改善心理教師心智模式還需要主管部門和學校為心理教師明確工作職責與權限,制訂完善的管理程序和規章制度,及時評估和反饋工作績效,適時適當地為心理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積極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條件,增強心理教師對自身職業角色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文美榮.高校心理咨詢師要關注自身心理健康[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4).

[2] 周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成因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9,(11).

[3] 趙崇蓮,鄭涌.高校專職心理教師職業倦怠與離職傾向的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4] 余長國.偏差發生在你我心底――談“改善心智模式”修煉[J].經濟師,1998,(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 麻豆专媒体公司网站 |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 欧美一区亚洲 | 久久综合五月开心婷婷深深爱 | 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婷婷 | 99在线免费 | 日本欧美在线视频 | 自拍偷拍视频网 | 亚洲福利精品 |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视频 | 国模福利视频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免费观看 | 亚洲免费一区 | 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性强烈的欧美三级三p视频 一级电影免费 |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 在线免费观看色 | 99精品热线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日韩网站在线观看 |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 六月天丁香婷婷 | 色视频在线观看 | 香蕉导航深夜 福利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毛片 | 视频一区二区国产 |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 欧美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百度成人网| 阿v天堂久久|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免费版 | www.亚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