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筑結構優化措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建筑施工;結構設計;優化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building industry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sign steps,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durability, safety, comfort, economy,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cheme optimization design, so as to guide the practice.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design; Optimiza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B4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所謂結構優化設計,就是指工程結構在滿足約束條件下按預定目標求出最優方案的設計方法。如何做好結構優化:首先,要選擇合理的結構方案,其決定了整個設計的好壞成敗。因為對同一個建筑設計方案而言,結構設計不是唯一的,不同方案會使工程質量和工程造價產生很大差別。其次,進行正確的結構計算,一體化計算機結構設計程序的應用和完善,幫助結構工程師能越來越輕松的進行計算分析,使得結構設計更加經濟和合理。再次,要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因為結構設計的目的就是花盡可能少的錢,做最安全適用建筑,這就要求結構設計時對材料選用要合理,利用要充分。還有,要正確合理的運用和理解、規范,其是我們設計中必須遵循的標準,是國家技術經濟政策,科技水平以及工程實踐經驗的總結。
1.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
(1) 滿足耐久性和安全性要求。住宅實行商品化后,應為住戶的耐用消費品,使用壽命長是區別其他消費品的最大特點。因此,結構耐久性和安全性是住宅結構設計最基本的要求 結構體系的選擇以及材料的選用,都應有利于抗風抗震,以及使用壽命期間改造維修的可能性。
(2) 滿足舒適性的要求。建筑設計應為住戶起居舒適性的要求提供條件,例如,多種戶型要靈活分隔室內的空間,人居的熱光聲的環境等要求,給居住的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結構方案還應該考慮到住戶在日后改變分隔的空間的可能性,當采用剪力墻結構的時候, 宜采用大開間的布置。
(3) 滿足經濟性的要求。結構設計時應根據房屋的建造地點層數多少、平立面體形, 在滿足耐久性、安全性和舒適性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經濟又合理的結構體系,在構件設計中應該精打細算,要嚴格執行規范構造要求,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鋪張浪費。尤其是在地基基礎設計中更要注意此方案的經濟比較,因為地基基礎的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對房屋造價非常重要。
2. 建筑中的優化設計方案
(1) 房屋結構周期性折減系數。房屋框架結構和頂蓋等結構設計中,因為填充墻體存在使結構實際表現剛度大于設計計算剛度,計算周期也會大于實際周期,所以當算出結構剪力偏小時,會使房屋的某些結構不安全,而應該對房屋結構計算周期適當的進行折減,這樣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對于房屋框架結構,計算的周期不宜折減或折減系數取小。
(2) 耐久性的優化設計。在之前大部分混凝土結構設計方案中,很多沒有充分考慮到建筑結構設計耐久性,也就是保證房屋建成之后,在合理使用期限內,要能滿足用戶正常使用要求。但是很多的設計未能達到,造成此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建筑結構在使用的過程中,由于遭受條件和使用環境變化最終造成房屋結構損傷,引起房屋可靠度指數下降。 對一般高層混凝土結構設計來說,低造價和省材料設計都應為滿意的結構設計,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在實際工程中, 有時在其他使用要求或技術指標上升為設計主要矛盾時, 設計者們就要放棄對經濟的單純追求。所以當選以混凝土結構優化為設計的主要目的時,就應依據設計所要面對的關鍵性問題,分清主次,選多目標或單目標來實施優化,達到滿意效果。
3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內容
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分為兩大部分:計算設計和概念設計。以達到合理抗震設計的目的。
3.1 計算設計
建筑結構抗震計算包括兩部分:地震作用計算和結構抗震驗算。
3.1.1地震作用計算
地震作用曾稱為地震荷載,包括水平地震作用、豎向地震作用和扭轉地震作用,它與地震的性質和建筑結構的特性有關。地震作用計算的方法有:反應譜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動力分析法(時程分析法),其中反應譜理論被廣泛的運用于地震作用的計算。
(1)反應譜理論是一種擬靜力方法,它是考慮了結構的動力特性(自震周期、震型和阻尼)所產生的共震效應,其計算過程是先用動力方法計算質點體系地震反應,建立反應譜和反應譜曲線,然后用加速度反應譜計算結構的最大慣性力作為結構的等效地震荷載,最后按靜力方法進行結構計算設計。反應譜理論是依據彈性結構地震反應得到的,但如果遇到強烈地震結構進入彈塑性階段時,則反應譜理論不能計算出構件進入彈塑性狀態的內力、變形,也無法找出結構的薄弱位置,因此專家提出了延性這一概念,利用延性系數來概括結構超出彈性階段的抗震能力,從而使反應譜由彈性變成塑性。
(2)反應譜法主要針對于單自由度的體系,若將反應譜理論和振型分解原理相結合,用于解決多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反應計算,這就是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其特點是能夠全面考慮結構的動力特性,且根據結構的振型曲線確定地震作用的分布。利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應時,對于不需計算扭轉藕聯計算的結構,某振型質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與相應的振型自震周期的地震影響系數、相應質點的水平相對位移、振型參與系數和重力荷載代表值有關。
(3)動力分析法(時程分析法)是以動力理論為基礎的地震作用計算方法。所謂的動力理論,指的是在結構中輸入與其地理條件相對應的地震加速度記錄,得到結構在不同時刻的地震反應。動力分析法校正了采用反應譜法振型分解和組合求解結構內力和位移時的誤差,能夠較準確的反應結構震動的全過程;利用準確的結構和構件的恢復力特性曲線,可以計算結構在非彈性階段每個時刻的地震反應(內力和變形),判斷結構的屈服機制,確定結構的薄弱層和薄弱部位,以便采取適當的構造措施。
3.2 概念設計
在強烈地震作用下,只依賴結構計算設計滿足結構的抗震要求是困難的,因為在結構計算的過程中,內力計算是基于彈性理論計算,而截面設計是基于塑性理論的計算方法,這一矛盾使計算結果與結構的實際受力狀態相差太遠,為了彌補這一計算理論的缺陷,利用已發現的結構地震規律和對于結構總體。細部構造的良好的結構知識進行合理設計,即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的目的是正確解決總體方案、材料使用和細部構造,達到合理的抗震設計。
概念設計的基本原則如下:
3.2.1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場地、地基
在確定建筑場地時,盡量選擇有利的地段,如開闊平坦的堅硬場地;避開對抗震不利地段,如軟弱場地,易液化土,狀態明顯不均勻等地段;如果無法避開時,應采取適當的抗震加強措施,如加強地基和上部結構的整體性和剛度、換填地基土層、采用樁基等。
3.2.2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建筑體型
建筑設計時,力求結構簡單,如簡單的平、立面圖形是方形或圓形,只有結構簡單才能使結構在地震作用下有直接和明確的傳力途徑,才能易于分析結構的內力和位移,找出結構薄弱部位。但實際工程中,建筑的平、立面出現凹角是經常的,而凹角位置容易造成應力集中或變形集中,應采取特別的加強措施。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規則、對稱,其剛度和質量分布宜均勻,防止地震時產生扭轉破壞。
3.2.3選擇合理的抗震結構體系
建筑抗震結構體系應符合的原則:具有多道抗震防線,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導致整個結構體系喪失抗震能力或者對重力荷載的承載能力;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具備必要的承載能力、良好的變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具有合理的剛度和強度分布,避免在結構薄弱部位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塑性變形集中。
3.2.4保證結構的延性抗震能力
結構的延性是指結構吸收地震能量后的變形能力,延性好的結構能吸收較多的地震能量,能經受住較大的變形。延性結構的設計原則是:強柱弱梁或強墻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強錨固;強壓弱拉。
3.2.5處理好非結構構件
非結構構件主要指建筑非結構構件如女兒墻、圍護墻、隔墻、幕墻和安裝在建筑上的附屬機械、電氣設備,這些構件應與主體結構有可靠的連接或錨固,防止地震時倒塌傷人或者損壞重要設備。
3.2.6其他
抗震結構應合理選用材料,保證施工質量。在建筑設計時,宜選用高強、輕質材料,減輕結構自重,有利于減少結構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施工時應嚴格按照材料特性、施工工序要求,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違規操作,造成材料的浪費、工程的返工。
結語:建筑結構設計將直接影響建筑物的安全、適用、經濟和合理性,更是決定建筑工程質量優劣的關鍵,建筑設計者必須從當今經濟現狀和發展趨勢出發, 建立一個宏觀的、合理的結構設計理念, 合理確定建筑設計標準、經濟性措施和原則, 這樣不僅滿足設計各類需求,同時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建筑施工的最終目的是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保證建筑的安全性,適用性以及舒適性,而優化設計也是長遠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陳陽顯.淺析高層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優化設計[J].價值工程,2010( 27) : 89- 92.
【關鍵詞】建筑結構;優化;房屋建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建筑工程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建筑面積越來越大,建筑層數越來越高,要求建筑成本控制與建筑結構優化技術,對建筑工程提出了更多的挑戰。采取相應的結構優化技術,提高設計水平,能夠降低當前的投資成本,提升建筑質量。建筑結構優化主要包括房屋整體設計的優化和內部細節的優化,在建筑結構優化建設中,對相關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落實優化技術措施,提升優化水平,能夠促進建筑結構設計水平的提升。本文從建筑結構優化的概念與優化技術探討建筑結構的優化技術措施。
1、建筑結構優化技術概述
1.1 建筑結構優化技術概念
建筑結構優化技術是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根據建筑工程的需求,考慮到布置、造型、造價等因素,運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對建筑結構的相關內容進行優化設計,確保設計工程質量與施工效率的技術的總稱。建筑結構優化技術具有自身的顯著特征,設計過程中,需要在考慮建筑工程需求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設計策略,對不同的設計方案進行對比,選擇最優方案,對工程建設進行指導,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效益。
1.2 建筑結構優化技術的內容
房屋建筑最重要的是建筑安全以及使用價值,對于建筑工程而言,在保障建筑質量的前提下,對建筑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具體而言,建筑工程優化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房屋的整體結構的優化以及房屋細節構造的優化設計,通過整體和部分的結構優化設計,逐步進行劃分,從而獲得最優化的分析設計。
1.3 建筑結構優化的意義
通過優化設計,能夠提升建筑空間的使用效率。建筑結構優化設計,能夠提升設計水平,對各部分結構進行合理的安排,確保建筑結構的美觀實用,同時有利于降低建筑工程造價。實踐表明,建筑結構優化設計能夠節省成本5-20%,從而提升建筑工程效益。
2、建筑結構優化技術組成
為了提升建筑的建設質量,具體的優化技術包括以下方面。
2.1 概念優化設計
概念優化設計主要包括以下的技術:(1)結構優化模型,房屋建筑的結構優化設計首先需要選擇設計變量,設定目標控制參數與約束控制參數,確定目標函數與約束條件,對于房屋結構中的結構條件、尺寸約束、結構強度約束、應力約束、變形約束等參數進行確定,將設計的約束條件與目標約束條件相比較,選擇最優的約束條件,使設計成本最小,從而實現最優設計;(2)優化設計計算方案,合理選擇優化設計計算方案,可以選擇復合形法、拉氏乘子法等方法,對相關參數進行計算;(3)進行程序設計,采用合理的計算程序與結構優化模型,編制功能齊全、運算速度快的綜合程序;(4)結果分析,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從成本、施工等多角度進行計算,確保計算結果滿足安全的需求,確保優化設計適用、安全、經濟、美觀和便于施工。
2.2 樁基優化技術
建筑結構樁基優化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樁靜載荷試驗以及單樁承載力調整,基礎試樁以及工程樁的檢驗可以看到,近年來許多基礎樁的承載力大于計算值,因此在計算的過程中,采用試驗樁的實際承載力進行樁基基礎的計算,能夠提升樁基工程的承載力穩定性,降低樁基工程成本,提升樁基工程的效益,在樁基結構優化中,需要按照試驗樁進行樁基設計與施工,按照樁基承載力以及荷載試驗進行研究,通過調整單樁承載力的特征值,優化樁基數量計算;(2)樁身配筋調整,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對樁承載力以及裂縫控制的要求,在樁基計算中,需要對不同鋼筋級別對承載力的影響進行分析,在對樁基計算的基礎上,合理計算配筋率,將樁身配筋進行計算,在確定樁靜荷載和樁中心距等參數的情況下,按照樁基頂部能夠承受的豎向力計算配筋率。建筑主體結構的計算中,部分結構的柱墻底彎矩非常大,在計算的過程中,通過配筋率的計算嚴格控制裂縫,在確保靜荷載力、彎矩等參數的基礎上,進行配筋計算,確保所有樁基的配筋率均能滿足樁基礎的承載需求,滿足樁基裂縫控制的目的;從樁身出發,將樁身中部以下部分進行減半處理,從而減少鋼筋用量,降低工程成本。
2.3 施工優化設計技術
施工優化設計技術主要包括以下的流程:(1)結構整體和局部優化,建筑結構優化應該具有層次慈寧宮,從設計體系、結構體系、安裝體系等多層次的體系,結合建筑結構的需求,確保設計體系的完整性,除了結構整體設計之外,還需要從材料選取、構件選擇、結構類型等方面完成優化選擇,確保所選擇的材料滿足建筑結構的需求,從整體入手,細化設計工作,提高設計水平;(2)樁基礎與上部結構優化,從樁基礎施工開始,合理選擇樁基施工技術,當前常用的樁基礎包括預制樁和灌注樁兩種不同的類型,灌注樁的施工難度較高,預制樁的質量可靠,能夠顯著提高地基承載力,根據地質特點與建筑工程的需求選擇樁基礎施工技術;在上部結構設計時,根據建筑方案合理布置柱、剪力墻等豎向構件,保證其滿足側向剛度和承載能力的要求的前提下,達到最優的經濟性;(3)不同階段結構優化,對建筑的基礎結構、上部結構、細部結構等各部分設計時,從整體到細部進行合理優化設計,實現各部分的協調優化設計,在設計中,除了確保建筑的設計安全之外,還需要保障設計的美觀,在建筑結構柱、墻的設計中,在保證結構質量的基礎上,盡量簡化建筑系統,選擇自重較輕的原料,以實現減輕結構自重的目的,同時確保各部分的結構美觀,在應力集中、受力方向較多的轉角區域進行加固措施,確保結構的穩固。
3、建筑結構優化技術的應用策略
3.1 前期優化設計
前期設計是影響建筑結構優化設計的關鍵,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建筑結構的需求,考慮到結構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的情況下,對設計結構進行有關設計。在前期設計中,除了確保結構設計滿足建筑的需求之外,還需要結合建筑的成本、計算設計等方向進行分析,設計合理的建筑方案與施工方案,盡量降低總投資,確保設計的合理性。
3.2 合理的運用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是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要內容,在概念設計中,通過對建筑結構進行分析,再此基礎上提高房屋性能、經濟性,確保房屋結構的優化設計。在建筑結構優化設計中,合理的運用計算程序,對建筑結構的周圍環境與建筑結構的內部進行分析,合理的篩選設計方案,從而選擇最優的概念設計方案。比如在地震區的建筑設計中,需要對地震區的地質環境進行分析,考慮到建筑結構減震的需求,合理的選擇結構優化方案;在概念設計中,合理的選擇設計軟件與信息技術,根據設計人員的經驗進行判斷,確保最終方案的適用性與經濟性。
3.3 解決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實際復雜問題
建筑結構優化設計中,需要考慮到建筑結構設計的復雜問題,從前期設計開始,加強結構優化設計管理,通過概念優化設計,加強建筑物的抵御能力,確保建筑物能夠抵抗外部環境的影響,增強建筑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同時達到合理的節省建筑總的建造成本。
4 結語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建筑結構優化技術是確保建筑結構優化的有效措施,對于建筑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建筑結構的適用、安全、經濟、美觀和便于施工的原則,對建筑結構的整體以及細部進行合理設計,有效的發揮建筑的空間效果,降低建筑成本,優化設計的各個部分,提升設計水平的提升,提升建筑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
[1] 師永國 .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優化技術應用分析 [J]. 建材發展導向(上),2014,(6):162-162,163.
關鍵詞:建筑結構;優化設計;探討;措施
對建筑工程進行優化設計一直是建筑師們共同的目標,任何一幢建筑的結構設計方案提出之后,從結構選型和構件布置開始就已經存在是否優化的問題,再加上隨后的每一個設計程序也都需要結構工程師去進行精心思考、準確計算和合理選用建筑材料等全過程的優化設計,才能最終產生優化的結構。結構優化設計不應僅僅在結構本身,而是應包括建筑的各方面,比如,提高建筑空間利用率、增加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舒適度和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等。為此,科學地確定建筑結構優化設計幾項基本原則并有效地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去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筑結構優化設計的必要性
為了達到結構優化設計的目的,工程設計人員必須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對建筑結構的理性分析,采用合理的優化設計理念和方法進行優化設計,使得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價,滿足投資方的經濟要求。通過以往的優化設計經驗來看,相比于傳統的設計方法,優化設計通??梢赃_到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但是在實際的工程設計中,很多因素都制約了優化設計的開展和實施。比如,工程的設計進度的要求,使得設計人員根本無暇顧及到結構的優化設計要求,再者,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傻瓜化的設計軟件使得年輕設計人員對優化設計的理解缺乏,更談不上有效合理的優化設計,大部分設計人員在所謂優化設計中總著眼于局部部位而忽略了結構總體方案的設計,沒有從總體布局上考慮造價的控制。為此,為了降低工程造價的成本,提高設計人員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對優化設計的設計把握非常必要,只有加強技術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通過合理的優化設計方案,達到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二、建筑結構優化設計措施
1.局部優化與整體優化
每個建設項目的設計都是包含其復雜性和層次性兩個特點的系統的設計。從復雜性來講包括結構選型、材料、構件選用等方面;從層次性來講包括建筑設計系統、結構設計系統、設備安裝系統設計等,其每個系統下面又包含多個子系統。設計過程中對每個小的分系統或子系統進行優化實際上等于割斷了各局部之間的橫向聯系,最終疊加而成的工程并不一定能夠實現最終的整體最優化。因此,對于任何建筑來說必須對其全局進行優化才能實現真正的優化。
2.分段優化與壽命期優化
任何工程項目在其壽命期內的各個環節中都有很多方案可供選擇,即每個階段都存在優化方案,設計人員應根據各階段性質來決定對應的優化方法,即對工程壽命期優化,才能最終實現項目在每個階段優化,但又不影響最終整個壽命期的優化。
3.樁基優化
樁基分為預制樁與灌注樁兩種,由于灌注樁在成樁過程中其質量難以把握,且其施工周期遠遠長于預制樁,因此在滿足沉降控制、上部承載以及基礎總重的前提下應盡可能使用預制樁,同時,由于一般情況下隨著基礎深度增加,地基土對樁身的側摩阻力及樁端阻力都隨之增大,因此應盡可能選用較大長度的樁和樁位。為了能夠盡量減少基礎底板厚度以及鋼筋用量應盡量采用軸線樁,使其盡量布置在剪力墻之下。
4.基礎優化
在采用軸線樁的前提下,應盡量選用條形承臺,若建筑物沒有地下室時則應僅布置條形承臺梁,有地下室時則應采用條形承臺梁加止水底板,若建筑高度較低則承臺梁高可以同地下室止水板厚度相同,建筑高度較高則其梁高應根據計算確定。止水板的荷載取值一般應根據其上部結構總重的20%與水浮力之和與上部結構總重的30%中大者來做為計算依據,但目前有人認為該值應以最不利水位來考慮水浮力,而地基土對地下室底板的作用占上部結構比例應根據沉降計算結果區別對待,其取值范圍應在5%~20%之間。
5.上部結構優化
上部結構模型的建立以及優化應從合理的剪力墻布置開始,并應遵循剪力墻平面分布均勻、對稱且樓層平面剛度中心與樓層結構重心相結合的原則,以盡量減小水平地震和風荷載作用下的扭轉效應;若建筑房型允許應優先采用大開間剪力墻結構,并適當加長剪力墻墻肢長度,其既可以減少剪力墻墻肢總數也可以實現在樓層側向剛度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大大減少剪力墻的混凝土用量,同時由于在剪力墻結構中鋼筋用量最大的部位是暗柱,采用大開間剪力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暗柱的鋼筋用量;但若建筑物所處地質條件較差但建筑對抗震要求較高的地段則應盡量避免大開間剪力墻結構;在墻柱都確定好后,連梁(跨高比小于5)的高度一般取窗頂與樓層之間的高度,而跨高比大于5的跨度較大的框架梁其高度則取跨度的1/12即可;對于建筑樓板厚度除應滿足相應規定外,重要就是準確輸入樓層層高及層數以正確計算各樓層對應的荷載;在這些基本構件確定之后則應進行人工修改、干預諸如梁端鉸接設置、框支梁柱定義、混凝土容重、風荷載等相關定義及參數,盡量達到計算模型與實際建筑匹配;之后則應對設計結果進行電算,并必須分析電算結果的合理性。
6.建筑與結構專業的協調
設計過程中應盡量實現建筑結構與建筑平面密切配合,以實現結構合理、美觀實用的結果。建筑墻柱布置應滿足建筑物平面功能要求;各房間開間進深等應盡量統一便于構件標準化;建筑體系應盡量簡單,墻柱不易錯位,截面面積不宜出現明顯變化,同樓層內標高應盡量一致,不宜設置錯層即夾層結構;樓梯電梯等不宜布置在受力復雜或應力集中的轉角部位,非承重構件應盡量選用輕質材料,承重構件選用高強材料實現減輕結構自重,建筑整體布置應力求簡單、規則,并盡量保持建筑質心、剛心盡量重疊,防止發生扭轉效應。
7.結構與給排水專業的協調
由于給排水專用房屋內含有設備及設備基礎,其荷載往往遠遠高于其他房間,因此,水泵間應盡量設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內;給排水房間內管道數量多、粗細不均,因此應確保預留孔洞及預埋件位置及尺寸準確,并對樓板孔進行局部加強,同時應盡量避免水平管道穿過梁柱;管道穿過承重墻時應采取加固措施;應盡量保證結構布置為管網系統創造條件,避免出現管道繞梁繞柱現象;建筑內尤其是高層建筑內空調設備通常與電梯、樓梯、衛生間等布置在核心區域,因此在結構設計時應重點考慮該類房間內樓面負荷,避免該類房間內由于管道多出現超載現象,另外由于設備層層高不同于標準層,且內部應力集中,因此應著重考慮該房間內抗震加固措施。
8.結構與電氣專業協調
電氣管線若以導線在金屬管內沿墻或樓板暗裝則對于預制結構帶來很大困難,因此穿過梁的垂直管線應在預制時在梁內預留孔洞,并要保證梁寬與墻厚盡量一致,若不一致則應要求墻的一側與梁的側面平齊,以確保穿梁管線不外露于墻外;電梯機房內空洞、預埋件非常多其荷載相應增大,因此該房間內應進行單獨計算來確定其強度,另外電梯井道一般除受豎向荷載外還受水平力作用,因此應單獨校核其強度尤其是洞口處強度。建筑物尤其是高層建筑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設計人員不僅要研究建筑地基、基礎及上部結構的共同工作性,還應與各專業密切配合、協調,確保計算的準確性等方面實現建筑物的優化設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