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研誠信管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華中師范法學;長江教育研究院長江出版集團大家報刊社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0568
國內刊號:42-1624/G0
郵發代號:38-6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097-03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是信息技術類課程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性實踐環節,理論課程的鞏固、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需要通過實驗與課程設計環節來實現。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與課程設計長期以來對學生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和網絡的發展,傳統的實驗與課程設計模式很容易使這樣一個重要環節流于形式,很難達到實驗與課程設計的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實驗與課程設計對學生的鍛煉,真正達到實驗與課程設計的目的,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存在的問題
1.學時少任務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學習,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深入探討,而且需要通過實踐上機,自己開發一個管理信息系統,才能真正理解書本知識,牢固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因此,本課程設計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一個實際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開發,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動手的能力,更加熟練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驟,對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實踐有進一步體會。在時間安排方面,通常采用理論教學在先,課程設計在后的串行方式,這種方式要學生在較短(通常36學時)的時間內完成從系統調研、分析、設計到編程實現的所有工作,同時還要編寫出規范的課程設計報告,往往導致學生敷衍了事或下載抄襲,難免降低了課程設計對于理論理解、能力培養的作用。
2.重心偏離,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個基于應用的信息系統對于剛學習了理論知識的學生而言,僅用30多個學時時間,連具體的業務流程尚不能梳理清楚,課程設計對系統的認識只能停留在一個模糊的輪廓上。因此,課程設計時間往往多數用于信息系統的細節開發與工具的熟悉,注重“微觀”技術細節,而忽略系統“宏觀”的構架,造成重心偏離、本末倒置。
3.組織和考核方式的不足。在人員組織方面,一般有一人一題或3~5名學生組成課程設計小組共同完成任務兩種形式,一人一題方式存在時間過緊工作量大的問題;多人一題方式教師難以判斷設計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工作數量和質量并給出一個公正成績,由此造成小組成員間相互依賴、學生缺乏壓力和動力,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實驗與課程設計改革方案
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與課程設計創新首先確定目標,然后從課程選題,任務安排,設計過程監管和成績評定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重塑人才培養模式。
1.精心選題。對課程內容和設計題目進行了精心設計。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興趣愛好,從案例庫中選擇相應的設計題目,對每一題目做出相應的描述,并按題目類型進行分類,整個教學過程和進度在教師的控制中,并按以往經驗估計學生會遇到問題,提前做準備。
2.收集整理成熟案例,建立相應的資源庫。從教學過程、實際項目開發和網絡資料中不斷積累成熟案例的資料,逐步形成案例庫。在每屆學生進行完課程設計后,都及時進行整理,把合適的案例加入案例庫中。
3.學生自由組合,自由選題。將項目管理的思想應用于MIS課程設計,改變一人一題的做法,采取“項目小組”的形式,全面實行項目管理負責人制度。改革后以4~5人的規模讓學生自由組合,由教師確認。具體明確各組設計題目內容、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分工。小組長承擔項目負責人的角色,負責計劃制訂、進度安排、過程監督和協調等工作,全面負責項目的實施和綜合管理,對實驗任務是否完成領導負責,扮演主要角色。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有權利重新制定小組長,以實現民主化。指導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導作用完成這個目標,起輔助作用。具體要求如下:①各小組制訂計劃和進度安排:依據“實驗指導書”和“實驗大綱”,在教師指導下,采用甘特圖制訂詳細的項目實施計劃;明確各階段的進度、成員的任務分工和各階段的目標要求。②各小組依據項目實施計劃(甘特圖)進行實施:實驗與課程設計主要分為調研、分析、設計、實現等階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團隊內部監督和協調尤為重要。項目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團體努力的結果,團隊中成員的平時成績實現互評。③設計過程中,各小組首先要對項目進行深入和充分的調研,針對調查所了解到的業務流程,提出新的業務過程模式。這就要求學生要綜合運用所學的管理知識,否則就無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業務流程改造之后,學生考慮采用何種信息技術和手段.來構造新的信息系統。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給予適時指導。④系統實現時,采取分功能模塊、自由組合,以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和積極性,負責同一模塊的學生必須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設計,各模塊設計完畢后,分別進行調試,通過后,全體再進行系統聯凋,直至全體通過。在合作設計和調試過程中,學生的團結精神和協作能力得到了鍛煉,由于各模塊間存在密切聯系,因而學生必須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分析自己模塊在整個系統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模塊的關系,這樣才能順利完成設計。小組必須在計劃的指導下,分頭負責,團結協作才能完成實驗;如果某個人的任務不完成,不僅其個人成績受到影響,小組進度也會受到影響。從試驗情況來看,這種組織形式,比單獨一個人完成設計的形式更接近實際環境(團隊工作是實際信息系統開發的一個特點),不僅可以完成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協作、協調能力和競爭精神。實驗之所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得到較為真實和有效的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素質。通過實驗與課程設計這門課,學生不僅要完成實驗設計本身這個內容,也學習了如何進行項目開發和管理,以適應實際需要。
4.實驗與課程設計的過程管理。實驗與課程設計的指導,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證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自主和創新空間。設計過程控制,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老師指導,另一方面學生自己監督,負責。變依賴教師管理為學生自我管理為主在實驗與課程設計過程中,堅持做到嚴而不死、放而不散。為了全面訓練學生、完成設計任務,除了給予及時的指導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之外,還必須加強監控,對學生的階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設計報告必須嚴格要求,中期檢查也采取答辯匯報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寫。因此實驗與課程設計指導書事先做到具體明確,一方面“集權”進行嚴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評,防止過去那種無人管無人問,讓學生完全自由設計,到時間隨便交個報告就行了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還是更多地“放權”讓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過讓學生參與課程考核,保證學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覺行動中,按質按量地完成各項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5.實驗與課程設計的考核改革。根據課程設計特點,考核方式宜以過程考核為主,課程的考核內容分三部分:設計文檔完成情況、設計任務完成情況、團隊評價情況。其中任務完成情況考核主要采用答辯的方式進行。答辯分為兩次,第一次答辯主要是針對小組成員形成共識的系統方案、前期分析、設計和部分公共文檔。后一次答辯針對學生個人在小組中承擔的任務所應完成的內容進行答辯,要求進行系統演示。一般采用從小組成員中現場隨機抽學生的方式,以檢查每位同學對題目總體掌握情況和個人完成任務的程度。團隊評價可以體現小組成員的個體差異,主要由小組組長評價和責任教師評價組成。考核成績由答辯成績(40%)+報告成績(30%)+平時成績(30%)。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作為課程實踐性環節之一,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使學生加深理解、驗證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增強管理信息系統的感性認識;能夠運用結構化的系統開發方法進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本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著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在實踐能力方面著重培養系統分析方法、系統設計方法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創新改革后的實驗與課程設計效果理想。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習態度非常端正:學生通過實踐對復雜、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統理論和管理理論理解得更深,結合的更好;在能力培養方面,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都有一定增強,通過答辯,培養了學生的膽量和應變能力;在個性品質培養方面,學生的獨立、務實、敢于創新的思維習慣,勤奮肯干、團結協作的行為習慣得到了鍛煉。該實驗與課程設計對培養學生的系統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形成新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黃梯云.管理信息系統(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紀賢標,邵哲平.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與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2008,9(1):83-86.
關鍵詞:地理 課堂 管理
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課堂管理的目標與教學目標是一致的。課堂管理應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科學、民主的課堂管理。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師生互動過程。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還應是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教師除了運用各種教學指導性策略促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要協調好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三者的關系,整合課堂中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可以維持課堂穩定,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降低教師的焦慮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教學工作的成效。由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管理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科學習的重要條件,而且其本身也為學生社會性學習提供了學習內容和真實情境。
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息息相關,要提高課堂管理水平,就要遵循科學理論原則,用心靈構建別樣策略,即在忘我的境界中演繹課堂管理者的角色;讓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達到水融的境界;用心靈之聲演繹課堂藝術,使教學與課堂情景交融,交相輝映。本課題的研究緣于個人工作經歷與課堂管理體驗和新課程改革與時代的發展背景,在分析了課堂管理行為失控的現狀及主客觀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課堂管理研究的意義及理論基礎,進而對初中地理新課程課堂管理的前提、要求、理論依據、原則、策略及技巧訓練等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意在促進新課改的有效實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課堂管理水平,為新教師有效管理課堂提供策略援助。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師生互動過程。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還應是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教師除了運用各種教學指導性策略促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要協調好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三者的關系,整合課堂中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可以維持課堂穩定,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降低教師的焦慮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教學工作的成效。由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管理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科學習的重要條件,而且其本身也為學生社會性學習提供了學習內容和真實情境。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活,要求從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審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課堂生活,注重認知、體驗、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統一,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結合,從而真正賦予課堂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主體。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提出了挑戰。
我自1999年7月1日大學畢業從事初中地理教學10個年頭了,我對各種課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進行了多種嘗試。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去吸引學生?并嘗試著使自己的課具有一種“魔力”能把學生給吸引住。我的教學經歷使我認識到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是教師的必備素質,是普通教師成長的重要基礎。在過去的教學中,我較多采用的形式是用“精神管理”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教學中較多地考慮紀律性和有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