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建筑施工;環境污染;噪聲
依照我國環保相關部門所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建筑施工過程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發展成為城市中非常嚴重的污染現象。同時,建筑施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及污染范圍也不斷地擴張。所以,進行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應強化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管控,制訂合理、科學的防范措施,應用先進的綠色施工技術,以確保我國建筑業可以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1環境污染特點
1.1污染持續的時間較短
在進行建筑施工時,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通常出現在施工的前期準備時期至建筑竣工驗收時期之內。因此,建筑施工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現象,也會在上述的時間段之中出現。但建筑施工生產污染的時間長度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其和整個建筑施工的周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1.2污染影響的范圍較小
建筑施工過程中,造成的周圍環境污染,基本上只出現在相對小的半徑范圍之中,其基本上不會影響到離施工現場相對遠的環境。如振動污染和光污染等,均會在距離不斷增加的同時,而污染程度不斷的削弱。所以,建筑施工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有很強的小范圍特征。
1.3污染具有多樣性
因建筑施工過程中,會使用到多種材料及多種施工工藝。例如,使用不同的機械工具、混凝土材料的施工及鋼筋的再加工工藝等。所以,在進行建筑施工時,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很難完全避免,同時,其污染也有多種樣式。
2污染類別
2.1揚塵污染
進行建筑施工時,揚塵問題是極易發生的。而施工現場所產生的揚塵污染,除了會對相鄰的小區、辦公樓等產生影響之外。同時,還會對市民的出行及日常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最為關鍵的是,揚塵污染會直接對城市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造成揚塵現象的原因包括:(1)土方工程開挖作業;(2)建筑材料使用;(3)施工設備運輸問題;(4)施工垃圾清運的過程問題。
2.2噪聲與震動污染
在建筑施工產生的噪聲及震動無法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部性、短暫性及頻發性的特征。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形成噪聲污染源包括各種車輛及機械作業。
2.3光污染
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因施工作業時,焊接操作所形成的火花,以及夜間進行施工時照明設備發出的強光。
2.4水污染
建筑施工作業形成的水污染問題,包括有施工產生的廢水及生活廢水等兩種水污染問題。施工中所產生的廢水,來源主要是機械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所添加的冷卻水、進行現場清洗時所產生的廢水、對使用材料清洗時所產生的廢水、混凝土結構進行養護產生的廢水等。
2.5土壤污染
施工的土壤并非屬于基礎部分,土壤被人為破壞的問題易被忽略。因施工過程中,使地表結構被破壞,土壤極易發生侵蝕、流失的問題,且在施工過程中所使用的化學原料不斷沉積,多種、大量的有害廢棄物(電池、油漆等)被埋入土壤中,這些均會對土壤造成非常嚴重的污染。
2.6固體垃圾污染
在建筑施工中,所形成的建筑垃圾大多數是固體垃圾。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極難被土壤所降解。施工現場所產生的固體垃圾,包含有施工作業時產生的建筑垃圾及作業人員所產生的生活固體垃圾等。
2.7對地下設施、文物及資源的破壞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會對地下的一些管道設施、電路、水路等,造成一定的破壞。施工中也會對一些埋藏于地下的?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壞。若是施工現場或周圍有名貴樹木等,經常因施工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所以在施工中,對一些設施、文物及資源的破壞問題,也應弓丨起我們的重視。
3防治對策
3.1揚塵控制對策
在施工運輸作業階段,要針對易形成揚塵現象、灑落現象及流漏現象的材料,進行全封閉的堆放與處理。同時,應確保運輸車輛保持自身的清潔,對車輛上攜帶的泥土要及時徹底的清除,并加設防護網或防護布,以避免車輛對運輸道路造成污染。在進行土方工程開挖時,應通過有效的灑水及覆蓋的手段,避免產生的揚塵擴散至施工現場之外的環境中。在進行易揚塵原材的存放時,應加設一定的覆蓋防護材料。一些粉末狀的散裝原料,要使用全封閉的容器或者建立原材堆放大棚,進行原材的盛放。進行機械剔鑿施工時,應對局部實施嚴密的遮擋,或加設一定的防護材料。對建筑高層中所存在的垃圾,進行清理過程中,運送垃圾時要使用全封閉的容器進行吊運。在施工現場一些非作業區中,若存在易產生揚塵的垃圾,要進行灑水處理,或者將地面進行硬化處理.
3.2機械噪聲及振動控制對策
建筑施工作業時,要對所產生的噪聲與震動實施不間斷的監測及管控,要對噪聲的擴散進行有效的防護。可采用的降噪手段包含如下。3.2.1塔式起重機應安裝運行性能較穩定,且具備良好降噪性能,運行中產生噪聲較小的塔式起重機。3.2.2鋼筋加工機械設備應采用運行性能良好、工作過程穩定,且產生噪聲較小的機械設備。3.2.3木材切割設備應將木材切割設備周圍,采用圍擋材料進行全方位的圍擋,并建立操作工棚,對木材切割設備封閉式使用,以減少所產生的噪聲污染。3.3.4混凝土施工在振搗混凝土時,要采用具備優良工作性能,且產生噪聲較小的設備。同時,也應盡量在白天進行混凝土的施工作業。
3.3光污染控制對策
在建筑施工時產生光污染的原因,主要為晚間施工現場所使用的照明設備及電焊作業時形成的火花。所以,針對此問題應采用如下措施加以控制。(1)夜間現場施工時,室外所設置的照明設備,應在燈泡外部加設上燈罩,使照明燈所透出的光,基本上僅照射到的施工作業的范圍之內。在塔式起重機等設備之上,應安裝罩式燈盒碘鎢燈,并對所安裝燈罩的角度加以調節,確保所照射光線的范圍盡量控制在施工范圍之中。如有需要情況,應加設上檔光用彩條布或加設上密目網材料,以對強光加以遮擋。(2)電焊作業時,應加設相應的光柵,并采取一定的光線阻擋措施,防止焊接作業時火光發生外泄。
3.4水污染控制對策
在建筑施工中,排放的所有廢水,均應符合我國相關廢水排放標準、規范及設計的要求。在施工作業時,所形成的施工廢水,應在現場依據場地的實際情況,而加設一定的處理措施。對施工場地的地面進行硬化處理,以防止化學沉積物過多的聚集。在現場加設沉淀池,從基坑中所抽上來的水及清洗完設備的渾濁水,在沉淀池中沉淀之后,能夠被多次循環使用。施工現場若處于地下水位下降的區域之中,應通過應用具有良好隔離性能的基坑邊坡施工工藝,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下水位的抽取,使施工現場的地下水環境得以有效保護。
3.5土壤保護對策
在建筑施工已破壞的土壤上重新栽種上一些速生的花草和樹木,或及時地對砂、石進行全方位覆蓋。在土壤的表面加設排水系統,對邊坡結構進行加固與穩定處理,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建筑施工,而使土壤遭受破壞與流失。對現場的沉淀池、化糞池及隔離池等進行定期、徹底的清理,將其中的沉淀物清除干凈,并經過處理后運送至指定地點,以避免有害物質對土壤造成污染。對一些無法當成建筑垃圾而運送出去的有害物質,要上交至相關的回收部門,進行專門的回收處理。可以回收利用的電池等廢棄物,應上交至廢電池回收企業進行處理,防止廢棄電池對土壤及地下水環境帶來污染。若機械易產生油污污染,那么在使用機械時,應在其下方加設氈布,并在氈布的上方鋪設砂土,以完成對油污的處理,并將所產生的油污進行集中、統一處理。在建筑施工之前,應栽種施工時易于成活的樹木或者花草,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作業對土壤的破壞作用,以實現對環境的保護與綠化。
3.6建筑垃圾控制對策
要使建筑施工所產生的垃圾盡可能的少,在現場中存在的碎石、砂土等垃圾,若能夠回填使用,則盡量進行回填。現場所制造的生活垃圾,要進行袋裝處理,并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同時,把全部的生活垃圾統一的運送至相應的垃圾回收站,進行集中處理。進行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應盡可能的使建筑固體廢棄物的產量減小,最大限度地對建筑固體廢棄物加以利用,并對不同類別的廢棄物分類處理。
3.7地下設施及文物資源的保護對策
在進行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施工現場的地下經常會埋設有電力管道、水管及天然氣管道等,個別的建筑施工現場地下也會發現埋有文物或天然資源的情況。因此,進行建筑施工作業之前,全面的對工程所在地進行地質勘查是非常關鍵的。這樣才可全面了解施工現場地下所埋置的一些設施、文物或資源,并根據地質勘探結果,而制訂科學的施工組織計劃,以確保整個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并保證施工作業的安全性。進行建筑施工時,若發現有文物和資源埋于地下,則須立刻停工,同時做好現場的保護工作,將現場情況通報至有關部門,并協助有關部門的工作。
4結束語
社會、生態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堅持的發展理念,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依據。在建筑施工時,所帶來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是每個施工現場均存在的一些問題。而現階段,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因建筑施工污染所導致的事故也頻頻出現。在此,依托于綠色施工理念,根據建筑施工所存在的一些污染問題,闡述了施工作業時應采取的一些措施。
參考文獻
[1]李繼生.淺析建筑施工中的施工環境污染及處理方法[J].建材與裝飾,2016(21).
[2]馮健明.探析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環境問題及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6(3).
[3]張兵兵.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環境問題與防治措施m.四川水泥,2016(6).
[4]尚成明,孔德泉,張琳,等.上海來福士廣場深基坑綠色施工技術[J].建筑技術,2015,46(12):1073-1075.
關鍵詞: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治理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包含重工業在內的第二產業迅速拓展,資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負擔,甚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相對于城鎮而言,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核心產業、區域建設規模、生態環境等均不相同,農村環境污染在形式、源頭、布局、危害等方面獨具特點。浙江作為我國經濟較發達的東南沿海省份,農村土地面積較大,因農業不合理種植、工業生產等原因而形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步凸顯,生態環境被破壞,空氣、土地、水源等都受到一定的侵害,威脅人體健康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社會矛盾,因此,妥善治理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至關重要,相關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社會意義。
一、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一)農業生產污染
農業生產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和核心產業,規模巨大,不合理或不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會引發環境污染問題。目前,浙江省農業生產污染主要表現在化肥、農藥、農膜污染。
1.化肥污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糧食生產需求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浙江省農田或相關土壤中的氮、磷污染即是因為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與流失。氮肥噴灑于田地內,土壤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吸收,若此時進行農田灌溉或遇到雨水天氣,氮肥即可溶解并隨著水流滲透至地下,污染地下水與河流。磷肥的使用與流失亦會導致上述后果。據調查,磷肥較難被農作物吸收,其吸收度僅為20%,剩余磷肥即會對農田、土壤及附加水源造成破壞與危害。浙江省2016年統計年鑒顯示,農村地區于2016年共使用化肥87.52萬噸,每公頃播種面積使用量達到359公斤。化肥的持續大量使用必然導致大量流失,不僅造成河流的富營養化、土壤酸化或板結等問題,更可能產生其他有毒物質,如亞硝酸鹽。
2.農藥污染
浙江省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農藥的目的主要是防治害蟲、控制農作物的生長。然而,在具體實踐中,為了徹底防患害蟲的生長、蔓延,增加產量,農戶往往會大量使用農藥,農藥的不恰當使用、蒸發與滲透等都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浙江省統計年鑒顯示,農村地區2016年使用農藥達5.65萬噸,每千公頃耕地的使用量是0.00588萬噸。農藥在蒸發后可直接隨大氣流四處擴散,遇水落入土壤或河流中,即可污染水源與土地,并威脅人體健康;農藥的噴灑亦會傷害其他有益生物或植物,破壞生態平衡。
3.農膜污染
農膜,即塑料薄膜,是由聚乙烯及其他樹脂構成的薄膜。浙江省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將農膜鋪設于土壤上,以達到增高溫度與濕度的目的,同時抑制雜草形成。浙江省農村具有大量的農作物塑料大棚、溫室大棚、蔬菜田等,農膜的使用量逐步增加。浙江省年統計年鑒顯示,2010年、2016年使用農膜量分別為5.54、6.75萬噸,而當年的耕地總量分別為996.59、960.22千公頃。浙江省農村耕地總量在減少,而農膜使用量卻逐年增加。農膜是當前農村環境的主要塑料污染源,農膜無法徹底回收或不回收而埋藏于土壤內,難以被降解,即會導致土壤內的水分流通不暢,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
(二)工業生產污染
隨著浙江省鄉鎮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招商引資,大量鄉村企業逐步形成,工業生產污染成為浙江省農村地區的另一重要污染源,主要包含廢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
1.工業廢水的排放污染
浙江作為我國最大的加工制造省份之一,其農村企業數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小型的加工制造企業。企業的生產運作離不開水,工業廢水若未經過相應處理而直接排放,污水即會流經土地并滲透至土壤下,污染耕地和地下水,直接被排放至河流,會污染飲用水源和農作物灌溉水源。浙江省許多中小型農村企業排放出的污水均未受到一定的處理或中和,多含有大量的重金屬,不僅無法被各種植物吸收,還會對附近土壤形成破壞,造成土壤中重金屬超標、土壤酸化、板結等。此外,化工、肥料等生產企業甚至會排放出有毒污水,阻礙農作物和有益植物的生長。
2.固體廢棄物的堆棄污染
固體廢棄物,即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廢渣。隨著浙江省農村地區加工產業與電力能源、家用電器及塑料模具等機械用品生產行業的發展,各種固體廢棄物顯著增加。一些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并未設置相應的排污設施,甚至將廢棄物直接堆棄在空地中或排放于河流內,固體廢棄物經過雨水沖刷與侵蝕,即可能將大量的有機質和氮磷成分融入土壤中,導致土壤中的重金屬超標,污染性物質不斷聚集,污染土質或水源。
(三)農村生活污染
農村生活污染作為浙江省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其問題主要表現在大量的農村生活垃圾,即農村常住人口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垃圾,包含廚余垃圾、廢棄物品、人體排泄物等。隨著浙江省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物質生活逐步豐富,由此而形成的各類生活垃圾逐步增多,生活垃圾的處理與污染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目前,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染的關鍵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分散,污水來源眾多,如清潔廢水、垃圾堆滲漏等。同時,大部分家庭或村莊并未設置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網,多直接傾倒在土地上或河流內,污水滲透進地下,污水中的氮、磷物質即會破壞土壤結構,污染水源。
二、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
(一)基層政府和村民的環保意識淡薄
浙江省農村基層政府、村民仍保留較為傳統的生活觀念,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保護觀念。一是村民在生活中仍保留著大量破壞環境與生態平衡的不良行為,同時隨著農業耕作技術和生產模式的改變,村民為保護農作物、避免受到雜草、害蟲的侵害、提高產量、降低勞動量,開始不斷使用各種農藥、化肥,破壞土壤結構,也污染了河流湖泊。二是農村基層政府環境保護觀念不強,過于追求地方經濟發展與個人政績,盲目招商引資,缺乏對企業性質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考量,也未設置相應的環衛設施,繼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農村地區的生產方式落后
農民因教育背景不足或科學文化水平較低,大多依照傳統的生產方式、耕作經驗實施農業生產,生產方式仍滯后,并未嚴格依照不同種子、農藥或化肥的使用劑量、使用步驟或章程等,而是各自土地、各自生產。長此以往,這種耗竭式生產模式和隨意施用化學制劑、地膜等,會形成大量的廢棄物,污染土壤與水源,更會阻礙農作物的生長與人體健康,最終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失衡。農村環境污染因家庭生產經驗不同而不同,點多、面廣、分散且處理難。
(三)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規章不完善
就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而言,國家并未出臺專門的法律規范。雖然浙江省依據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情況制定了相關規范章程,但是缺乏專業性和細致性,并未嚴格針對各個農村地區的具體環境污染問題形成防治措施和保護方式。同時,尚未對政府、鄉村基層管理組織等在農村環境保護與污染問題治理中的組織責任、管理責任等做出規定,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監督制度、評價考核制度等,這就增加了環保部門對農村環境污染的防治難度。
(四)農村環境保護體制的建設滯后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的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制度是以城市和重點污染源為基礎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體制的建設較落后,難以滿足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農村環境保護體制滯后不僅使得基層組織在解決當地環境污染問題上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工具,而且造成“環境保護并不重要”的錯覺,讓當地農村管理組織忽視環境保護問題。鄉鎮級別以下的政府管理機構基本未設置專門的環保部門或專業的工作人員,農村環境保護設施也較少,設置成本高且使用率低,地方財政投資不足。
三、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增強農村環保意識
對浙江省生產生活和經濟結構而言,農村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其不僅是城市居民各類生活物質的供應地,更是廣大農村居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該省經濟體系的關鍵主體之一。因此,維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健康、有效防治環境污染至關重要。各級政府應積極轉換觀念,給予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問題以足夠的重視,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基層組織和村民的環保意識。
1.各級環境管理部門應增強環保意識
強化對各級環境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干部的培訓,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增強環保意識,形成科學的農村地區發展觀,真正將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納入實際工作體系中。
2.政府應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若想在短時間內促進農村居民形成較強的環保意識,政府應主動牽頭,通過環境管理、農業生產、廣播電視等部門的廣泛聯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如科普宣傳、文藝匯演等,增強村民的環境管理和保護觀念。
(二)建立健全農村環保規章,完善環保制度
浙江省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制度的缺位,不僅嚴重影響了區域環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更使得地方政府缺乏重視,甚至形成忽視和縱容行為,加劇農村環境污染。因此,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管理制度是該省現階段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我國已形成的有關環境保護或治理的法律法規,均以城市環境污染或特大污染源為考察基礎,針對農村地區的立法則相對空白,部分法律法規或章程中對農村環境問題進行了相關論述,但較分散、缺乏系統性。因此,浙江省在設計形成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章程時應綜合考量:以國家已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為基礎,緊密結合本省農村地區的具體情況和特征,有針對性地設立符合當地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活狀態的地方性法規。各級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環境管理部門,配置專業的工作人員,制定監督、獎懲機制,以保障現有法規章程的具體實施和效果。
(三)科學使用農用化學物,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生產污染是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農村基層組織和村民應注重科學使用農用化學物、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1.科學施肥,合理把握耕地中的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流失造成的污染
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和村民收入,恰當使用各種有機肥料,如農作物秸稈、動物糞便等,減少化肥的使用。積極優化農業施肥技術,依據農作物所需肥料的類型和多少、土壤中所含肥料的成分與供應能力等準確評估施肥種類、總量和最佳時間,繼而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化肥的效能。
2.科學用藥,降低農藥滲透的環境污染
村民應嚴格依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等規范科學恰當的噴灑農藥,積極發展生物農藥在浙江省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應用,減少化學性農藥的使用,開發并促進廣大農民使用預防害蟲形成的農業生產方法。
3.采用降解技術,防治農膜污染
設計形成農膜使用標準與農膜污染防治規范,并制作成冊,積極推廣至各家各戶,促進村民對于農膜污染和農膜危害的了解,嚴格控制農膜使用量。積極引進光降解、生物降解等農膜降解技術,降低每年農膜在土地中的殘余量。
(四)加強環保設施建設和監管,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相比于浙江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言,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系統顯得貧瘠而不完善,尤其是與環境管理相關的基礎設施。浙江省各級政府對城市的財政投入往往高于當地農村建設投入,針對保護農村環境、防治污染的資金投入更是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地區的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因此,浙江省各級政府應加強農村地區的環保設施建設和工業生產監管,提高農村環境治理水平。
1.積極推進農村垃圾集中收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
在鄉政府或重要村落設置垃圾中轉站,在各個村里安裝一定數量的垃圾箱,安排專人進行整理和清掃,并定期運送至中轉站,而后進行科學的焚燒或掩埋。
2.有效治理農村污水
通過改廁、改廚、改欄等方式,治理農村污水,并積極試用濕地處理等先進的污水處理方式。
3.降低工業污染
基層管理組織應制定招商投資標準和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標準,設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嚴格工業生產過程的監管,降低工業污染。
四、結論
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是一個涉及層面較多的復雜問題,不僅影響著農村地區的土壤結構、水源質量、生活狀態,而且關系著農作物的生長、產量,以及居民身體健康。各級政府應積極轉變觀念,將農村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切實納入工作體系,制定相關規范章程,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針對不同污染類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合偉.淺談農村環境問題[J].世界家苑,2012(7).
[2]李治海.發展經濟與生態效益[J].化工技術經濟,2001(1):29-32.
關鍵詞:醫藥化工;廢氣;廢氣處理;研究分析
1 醫藥化工廢氣形成的原因
1.1醫藥化工溶劑形成的廢氣
醫藥化工在研制中容易形成溶劑廢氣,其中部分溶劑以廢氣方式進行派發,從而形成大量的醫藥化工溶劑廢氣,污染空氣其溶劑廢氣主要是以甲醇、甲苯、丙酮、以及二氯甲烷等物質形成的溶劑廢氣。從而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 ,醫藥化工廢氣的處理應進行嚴格的控制,避免醫藥化工廢氣對市民形成嚴重的安全性問題, 對醫藥化工溶劑廢氣,應采取標準的處理方法,從而制約醫藥化工廢氣的處理。
1.2醫藥化工廢氣排放特征
醫藥化工產生的溶劑廢氣主要為 化工生產中形成的物質相關,其排放廢氣主要是排放量較大、多點性排放,從而形成無規則性溶劑廢氣排放,嚴重影響廣大市民的安全。對于多點性溶劑廢氣排放,對溶劑的需求量較大,產生的廢氣較多,導致醫藥化工產品效率降低形成,雙方面影響的趨勢。
醫藥化工廢氣排放規律
對于醫藥化工廢氣的排放,其間接性廢氣排放現象明顯,溶劑廢氣形成間接性排放,排放廢氣不規律,溶劑廢氣污染性質以及濃度較高,醫藥化工溶劑廢氣的排放嚴重影響空氣,對空氣造成異味,容易發生擴散[P17],從而對于醫藥化工溶劑廢氣的控制、以及治理工作較難實施。
2 醫藥化工廢氣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2.1醫藥化工溶劑廢氣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經過相關部門對醫藥化工廢氣的控制以及治理后明顯有所改善,但是并未得到良好的完善,醫藥化工行業中還是存在較明顯的溶劑廢氣處理問題。 一些醫藥化工廢氣嚴重污染空氣的企業, 在治理無效后均進行關閉從而良好的改善,醫藥化工生產企業周邊空氣環境的改善空氣中的污染
指數明顯有所下降,醫藥化工溶劑廢氣處理應結合根本性廢氣排放進行處理。 從而達到良好的廢氣排放效果,降低周邊環境的污染,經過對醫藥化工溶劑長期的控制治理,已較好的降低了廢氣排放指數。
2.2醫藥化工廢氣控制效果
對于多數醫藥化工企業來說,應建立安全性較高的溶劑廢氣處理機制,進行清潔性醫藥化工生產, 改善溶劑廢氣排放量,對溶劑廢氣采取再利用方案,從而既降低溶劑廢氣的污染,又可以提高溶劑在利用價值,從中降低醫藥化工廢氣排放對周邊環境形成的污染 。對于醫藥化工溶劑廢氣排出處理應從根源進行改善,有效的控制溶劑廢氣的集中處理排放,減少多點排放形成的多面性環境污染,采取根本性改善溶劑廢氣排放中存在的問題,有效的控制醫藥化工形成的廢氣,進行清潔處理,有效的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進行集中處理排放。
2.3溶劑廢氣處理結果
對醫藥化工生產中產生的溶劑廢氣,其廢氣處理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對溶劑廢氣的清潔處理技術尚未得到良好的完善,筆者認為醫藥化工行業產生的溶劑廢氣,其污染效果較為嚴重。目前,對于溶劑廢氣一般都是進行冷卻,清潔等處理方法,但是,溶劑廢氣處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對此一
直是困擾醫藥化工行業發展以及廢氣排放的重要問題,[P38]對于醫藥化工行業生產中存在的廢氣排放問題,應加大解決力度,從而良好的改善廢氣排放以及周邊環境的質量。
3 醫藥化工廢氣處理完善的對策
3.1溶劑廢氣處理
對于當今醫藥化工行業中出現的溶劑廢氣處理問題,應綜合醫藥化工生產企業的廢氣排放特征進行完善,進一步的完善醫藥化工廢氣排放降低溶劑廢氣對環境的污染,加強醫藥化工廢氣的
清潔性處理,制定有效控制醫藥化工溶劑廢氣排放的標準,提高廢氣污染的預防以及控制處理。 針對醫藥化工行業生產中形成的廢氣,應進行綜合性處理,從而降低醫藥化工溶劑廢氣導致的環境污染。 由于
我國目前并未制定準確的醫藥化工廢氣排放標準。所以,對于醫藥化工廢氣只是進行排放點的控制,以及間接性排放,但是卻為能對醫藥化工廢氣排放進行根本性改善。 因此,針對醫藥化工行業的廢氣排放應制定準確的排放標準,從而有效的提升醫藥化工廢氣排放以及處理方面的良好效果,建立有效的清潔處理醫藥化工廢氣的方案,使醫藥化工廢氣排放有效的降低其污染程度,有效的保護廢氣排放周圍環境質量。采用低溫等離子
是固態,液態,氣態之后的物質制約廢氣排,低溫等離子降解醫藥化工廢氣,是利用高能電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和廢氣中的污染物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在短時間內進行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醫藥
3.2研究分析
針對醫藥化工廢氣排放制定良好的污染控制,綜合醫藥化工產生的廢氣污染性,對其進行清潔處理,提高溶劑廢氣處理技術的要求,根據醫藥化廢氣處理方面總結的特點,從中制定出有效的控制醫藥化工廢氣排放以及污染性質。探討醫藥化工生產中形成的廢氣,綜合其污染性,廢氣排氣性質等。全面性對其進行研究,從而制定良好的抑制醫藥化工生產中形成的廢氣,有效的制定醫藥化工廢氣污染控制以及處理全面性的解決醫藥化工產業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綜上所述,醫藥化工廢氣污,染一直是醫療事業發展中難以突破的問題。因為,醫藥化工生產中,產生的溶劑廢氣等其他廢氣嚴重影響周圍環境。所以對于醫藥化工行業生產中形成的廢氣,應制定準確的廢氣處理方案。 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醫藥化工廢氣排放已成為環境污染的重要問題。對于廢氣的排放相關部門應給予正確的廢氣排放標準,從而將低醫藥化工廢氣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從而良好的提高醫藥化工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