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經絡基礎理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經絡理論;臟腑表里;屬絡關系
許多事物的表里內外之間存在著相應確定性關系,這些關系提示,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件都與周圍事物發生一定聯系。當人們不能直接認識某一事物時,可以通過研究與之有關的事物,間接地把握這一事物。人體內部的聯系與機理必然有著相應的關系。藏象學說中的臟腑表里關系屬于這種情況。
1 藏象學說中的臟腑表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四物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說明四時的寒熱變化與人體內部相互為應,都有表里相合的關系。《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藏象學說認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與六腑相配合。以精氣血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的作用,使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臟與奇恒之腑之間密切聯系,同時還與體表器官具有相應的所屬聯系。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系除在形態結構上得到一定的體現外,主要在生理上存在著相互依存,和相互協同,相互為用的關系。
臟與腑的關系,是臟腑陰陽表里配合的關系。臟屬于陰,而腑屬于陽,臟為里而腑為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相互配合,五對臟腑表里關系,體現了以五臟為核心,配合六腑,主管五體,開竅五官,相互聯系,表里相輸,形成了人的生命整體現象。例如肺與大腸的表里屬絡。肺主肅降,使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使大腸傳導排泄糞便的功能正常。大腸腑氣通暢,則有利于肺氣的肅降,保持呼吸平穩。若肺肅降功能失常,氣機不利,津液不能下達,則大腸失其滋潤,傳導失職,從而出現大便干結,排出困難等病癥。反之,如大腸功能失常,傳導不利,則會影響到肺的肅降功能,使肺氣不降,甚或上逆,表現為胸悶、氣短、咳嗽等。
從以上肺與大腸的關系看出,藏象學說中臟與腑的表里關系主要體現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盡管在現用的《中醫基礎理論》各類教材中均認為,有屬絡關系的臟腑表里關系,一是通過經絡屬絡,二是生理聯系,三是病理影響。如肺與大腸的關系,通過手太陰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肺構成表里關系,其他臟腑關系也有相似的經絡聯系。但在具體描述臟腑表里關系時,并沒有用充分的經絡理論來說明或強調。
2 經絡理論的理論地位
經絡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與其臟腑肢節、精氣血液之間相互聯系的基礎理論。《靈樞·經別》:“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扁鵲心書》亦云:“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通過先人的不斷實踐,不斷積累,不斷深化,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與中醫學其他基礎理論互相影響、互為補充而逐漸發展起來,形成完整的臟腑經絡系統。其形成與發展,與針灸、推拿療法的應用有著密切關系,當今經絡理論也是廣泛運用在針灸、推拿、按摩、氣功上。
然而經絡理論所討論或指導的不僅僅是在針灸推拿等學科,中醫臨床治病明辨病變的臟腑經絡,把握疾病的傳變,以及中藥方劑的歸經理論等,都以經絡理論為基礎。由于在闡述臟腑關系、氣血、病因病機和補瀉等理論時,往往依賴于經絡理論的詮釋,因此經絡理論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認為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基礎,所以它一直是中醫基礎理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經絡理論中占主要內容的經絡系統也不僅僅是經脈(主要是十二經脈)循行與臟腑屬絡,更有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八脈等理論,這些經絡理論除了指導針灸推拿臨床,在闡述臟腑關系、疾病的發生發展等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經絡理論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
3 經絡系統中的臟腑表里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醫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是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與基于面對面的教師教學培訓方式的結合,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或工作效果。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要達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既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必要性
現代職業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創業就業,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促進就業創業。混合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特別是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盞明燈。
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建設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是保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成功運用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的建設,全面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學校的教室、圖書館、學生宿舍等要實現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
學校要創設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學校在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上,應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活動。例如,自習課上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業余時間,教師、學生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并獲取需要的資料,掌握總結知識,重構知識,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此外,在業余時間,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學校也可以創設制出中醫診療、中藥等相關學科網站,供學生隨時查閱有關知識。
四、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步驟
(一)教師確定學習任務
教師根據課程大綱確定學習任務,學生要根據老師設定的問題和布置的學習任務,登錄學習網站,明確學習目標,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經絡這一章,教師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網站上,列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經絡的概念、組成,十二經脈的規律,奇經八脈的主要生理機能,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記住十二經脈的規律,怎么能夠更好地記憶;別的同學是怎么記憶的,哪種方法更好;經絡的名稱規律等。
(二)教師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建議,把不同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指導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如,第四章經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找搭檔,兩兩結合,在自己搭檔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在模特身上用筆畫線,這樣知識可以轉化為真真切切的內容,學生很容易記住。同時,一個班可以分設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中學習好并且負責任的組員可以設為組長,組員如果有疑問隨時可以找組長解答。
(三)教師課堂指導學生學習
老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指導學生學習,對學生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此步驟,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教學方法。
1.課堂討論法
老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提出1~2個有關知識點的問題給學生準備。這些問題涵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積極查閱資料,先由學生自己來回答問題,老師最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如,第四章經絡,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結合十二時辰養生法,十二時辰該如何養生,才能達到治未病?幾點睡覺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對五臟的哪一臟有好處?
2.組織自講法
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在做教學計劃時,可以組織1~3次自講活動,每次1學時。如,第四章經絡,第一節“經絡”部分,由學生按自講的方式來完成,事先將學生分組,每組演示十二經脈名稱、分布規律、表里規律、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氣血循環流注規律。各組再派代表走上講臺“演講”,每組發言后,最后由老師做總結,解答所有疑問,并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細致的點評。
(四)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老師總結這次課的重要內容,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進行監督和檢查。這里可以應用一些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內傷”部分,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幾個臨床案例,讓學生看看,然后讓學生自己寫一份學習報告,判斷該案例對應的是哪一種病因,怎樣來治療。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某次課的重點內容。再如,考試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師可以安排小組組長當模特,然后讓組員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師來考核。
【摘要】 類比思維是中醫學廣泛應用的邏輯思維形式,通過對類比思維概念、形式、特點等的了解,深入的認識類比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構建及中醫臨床實踐的影響。
【關鍵詞】 類比思維; 中醫; 基礎理論
類比思維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歷來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在中醫學中更是廣泛的應用,對于中醫理論的構建起了相當的作用。
1 類比思維的概念、形式、特點
類比思維是指古人在對自然界觀察的基礎上,將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事物劃為類,并在類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推導,確定不同類間的聯系,使知識在不同類間遷移的一種思維形式。其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運用為中醫類比思維。中醫類比思維則是從天人合一的前提出發,根據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現象來推論人體的功能活動、病理變化以及對疾病的診治。
類比思維的基本形式可分為三種[1] :(1)比類:比類是在對自然界直接觀察的基礎上,發現不同現象或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將其聯系起來歸為一類的方法。(2)類推:類推是在比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于知識的擴展,類可以涵蓋更多的事物,具有推演的特征或功能。可以從作為前提的類、模型或命題推演出另一類的屬性。 (3)比附:比附就是在不同的類之間建立某種必然性的聯系,表現為對類的一種表象的理解。上述三種基本形式,是類比思維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在運用中密不可分,統一于類比思維之中。
類比思維的特點,首先類比思維是在個別或具體的事物或現象之間做橫向的運動,即從個別走向個別,從具體走向具體。這種橫向思維所涉及的兩端事物之間完全是一種表象上的類似,并無任何本質上的和知識上的類屬關系。其次是思維的聯想性。由于在類比思維中不受任何的邊際約束,因此它可以跨越種類界限在兩個看似完全不著邊際但有一定相似性的物像之間建立聯系。所以類比思維的可靠性很小,創造性大,能夠充分發揮思維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導人們發現新的知識,探索新的問題。
2 類比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
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基本概念、規律、原理、原則等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及方法論基礎中的精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對正常人體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被廣泛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各個部分,現分述如下。
2.1 對藏象理論的影響 首先中醫學將人體五臟六腑與形體官竅,生理心理活動,乃至自然界的物象聯系起來,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構成了中醫學的藏象系統。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腎藏象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
其次借用類比思維對臟腑生理功能進行認識。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將臟腑系統與社會系統相類比,不僅說明五臟六腑是統一的整體,同時也闡述了五臟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另外,在藏象理論中,五臟、六腑、奇恒之腑都具有自己的生理特點,而對這些生理特點的認識,同樣是通過類比思維來完成的。總之,類比思維貫穿于整個藏象理論之中。
2.2 對經絡理論及氣血運行的影響 經絡學說也是中醫學的一部分。經絡理論的構建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如經絡數定為十二,就是從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推理而來,《素問?陰陽別論》說:“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同時,關于經脈中氣血的多少以及氣血的運行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內經》將十二經脈與十二經水相對應類比,借河流之大小,水量之多少,源流之長短遠近來說明十二經脈之氣血的多少。并且借用氣候變化對江河之水的影響,來類比六邪氣對經脈氣血的影響,指出:“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焯澤……”。
2.3 對病因理論的影響 中醫學的病因理論是極其豐富和全面的,一般人們將其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和其他病因三個部分。其中外感六病因的認識,主要就是通過類比思維而來的。
六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邪氣。以風邪為例,人們是觀察到自然界的風,善行數變,輕揚上行,并能動搖樹木,因此當病人感受外邪后,出現頭疼,惡風,汗出,游走性關節疼,游走性瘙癢等與自然界風的特性相類似的癥狀時,就認為是感受了風邪的緣故。
2.4 對治則的影響 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大法治病求本的確立,就是因為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的根本,由此而推出陰陽是疾病發生的根本,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謂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因勢利導也是中醫的一個治療原則,是指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順應病位、病勢特點,以及陰陽消長、臟腑氣血運行的規律,把握最佳時機,采取最適宜的方式加以治療。而其中所涉及的種種病勢也多是采用類比思維的方法加以推論的。如《靈樞?逆順肥瘦》所云:“臨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3 結論
我們可以看到,類比法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無論是在基礎理論的哪個部分,都可以看到類比法的痕跡。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類比法自身特點的缺陷性,只注意到兩個事物表面的相似之處,就將其作為推理的前提,從而作出荒唐的推理,這對中醫學的發展將是一個負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類比思維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構建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它有力的促進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阻礙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運用類比思維時要遵守一個原則,即兩個事物一定要在其成為同類現象的水平上進行類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