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德育的重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實踐證明,中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關鍵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如何利用好德育教育的“黃金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是中小學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但現實情況是,很多時候,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期,或者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引起學生和家長的注意。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新形勢下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突破點和側重點。
一、對德育教育重要性的重新認識
一般來說,道德品質包括四個方面: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道德認知是起點,學生會按照社會的主流思想,明確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情感是基于認知層面的情感升華,比如目睹官兵不顧危險抗洪救災,學生會在心目中對官兵有所崇拜,對受災群眾深感同情,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種自律和慎獨,心中有條“紅線”,面對誘惑或者不該做的事情,能用道德的力量去抗衡和抵制,做到自省自律。道德行為就是實踐,用自己的道德認知和情感等,指引自己的行為,不越規矩,不觸底線。
正因為道德具有這四個層面,所以德育工作在很多學校是隱性的標準,很難有一個剛性的標準和體系去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這就是學校德育很難突破的癥結所在,也是很多教師無法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難點所在。
既然德育教育具有這樣的特征,作為教育工作者,其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開始入手。其實,很多的道德品質說起來或許會很“空”,但是落實到具體的行為習慣上又會很“實”。我們往往過于強調道德教育的意義,而忽視了習慣的培養。實際上,很多道德品質的培養可以先從培養良好的習慣入手,待習慣初步養成,再賦予習慣以意義。這個思路跟傳統的語文教育思路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的。傳統語文教育是先教給孩子啟蒙知識,比如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三百千千”(筆者注:《三字經》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學生完全可以先記下來,不去理會其中的意思,就是先做到熟讀成誦。“幼學如漆”,學生學習了這些基礎之后,隨著閱歷的加深和身心的發展,文字背后隱藏的道理和意義會在某一個時候忽然打通,做到融會貫通,豁然開朗。實踐證明,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培養行為習慣入手,不失為一條科學有效的途徑。
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和側重點
現在的中小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投入,使得很多學生身上的“驕嬌二氣”體現得尤為突出。比如穿衣要名牌,易與同學攀比,吃剩的飯倒掉,浪費嚴重,等等問題,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對此,學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尋求以下突破口:
1.積極開發校本資源
校本資源應該是一個較為開放的理念,不僅僅體現在課本研發上。在學校,可以利用宣傳欄、張貼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在升旗儀式上進行講道德、講文明的演講,以班級為單位,輪流派代表進行演講;可以樹立道德小標兵,從身邊的同學身上汲取文明和道德的修養。學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戰場”,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道德考查機制,比如班級衛生、個人衛生,不要亂丟果皮紙屑,等等,用良好的習慣和機制規范學生的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校本資源是有潛力可以挖掘的,而且在學校的大環境下,學生很容易“趨同”,不由自主地就跟著去做了。就好比一扇很干凈的門,一般人是舍不得用腳去踹開門的,而要是面對一扇滿是腳印的門,就會不由自主地也去踹上一腳,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合理利用校本教材,開發研究校本的道德教育手冊,形成良好風氣,養成道德習慣,現實可行。可以說,這就是“生態德育”,“生態德育是適應當今中小學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需要而提出的一種學校德育策略,依據生態哲學原理,以生態情感和品德要素開發為切入點,使學生獲得符合國家要求和自身成長需要的情感品質、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體現了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的理念”[1]。這一理念的提出和引進,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2.合理利用課堂資源
德育工作絕對不是思想政治老師一個人的工作,可以說,只要有心,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滲透道德教育。比如歷史課程,尤其是中國近代史,絕對是極好的道德教育的資源。面對兩次,為什么清政府都會一敗涂地?為什么說“落后就要挨打”?為什么會取得最后的勝利?這些問題當中,都有著德育教育的因子。再如語文課程從革命故事到歷史人物、從古典詩詞到新聞通訊,都蘊含著德育的素材。但是,“客觀地講,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向是重視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社會意義的分析與概括的,只重視單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德育教育,智育的強化與德育的疲軟的局面形成便成為無法否定的事實”[1]。這樣的局面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其應該學會合理利用課堂資源,水到渠成、畫龍點睛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有所收獲、有所震撼、有所思考即可。
3.主動聯合家長資源
學生家長從事的行業各不相同,作為教師,其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主動聯合家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由此形成互動,形成合力。而且因為學生家長的參與,學生會感覺到親切自然,易于接受,家長對學生的思想動態也易于掌握,好處多多。
德育工作關系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關系祖國的未來,學校作為德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更應該扎扎實實地研究好、部署好、開展好德育工作,為祖國培養合格的各類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結合漢字本身的結構特點進行德育教育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在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2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幾乎每堂課上都要周而復始地識字、寫字。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漢字本身的筆畫、結構和形體等特點進行德育教育。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所學漢字的特點,再讓其在討論交流中分析這些漢字與做人處事之間的關系,將識字、寫字教學同育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筆畫、結構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團結友愛、謙讓互助、集體主義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學“婆”這個生字時,我故意將“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橫寫得很短,讓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樣。再讓學生跟寫得規范的“婆”相比較,看兩種寫法有什么不同,哪種寫法好看。通過一番比較學生知道了:要寫好“婆”這個字,寫好下面的“女”是關鍵,一橫要長,要將上面的“波”托住,這個 “婆”字才站得穩,立得正。由此,我進一步點撥:漢字也和我們人一樣,他們由兩個字或三個字組成一個新字,就像我們的家庭一樣,要相互團結、合作,互相謙讓,互相幫助,這樣的家庭才會和諧而美好。再如在教學“人”字時,我讓學生明白,這個字雖然是一撇一捺兩筆組成,但要寫好這個字卻不易,因為它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互相依靠的,只有這兩筆相互合作,共同支撐,才能讓這個“人”字穩穩當當地站立。
二、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德育教育
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直觀新穎,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于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筑物的資料,并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向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后許多學生產生向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熱切理念。
三、在作文教學中的滲透德育
作文是思維創作的高級表現形式,它能綜合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人、事、景、物,要求學生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在習作過程中,教師只要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起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級看圖寫話作文,根據看圖“一位少先隊員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教師可指導學生看圖明意,教育他們關心幫助老人是一種美德。又如教學第四冊“小熊真可愛”這一看圖編故事作文時,我在學生編出了小熊拉著爸爸的胳膊不讓他去砍樹的基礎上,給學生講述了我國的環保現狀,教育他們要保護樹木資源,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在練習寫簡單記敘文時我還注意在選材中滲透德育,如“寫班上發生的一件事,”指導學生可以寫“勸架”“成立圖書角”“評選班干部”……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努力為集體作貢獻,積極鍛煉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等。在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書信等作文教學中也應滲透德育。
四、利用課文故事進行德育教育
一、德育重點內容
從德育實踐內容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職校在確定德育實踐內容方面既關注共同點,更關注不同點,以突出職業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擇學價值觀教育。作為職業技術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在現實中,部分職校的學生是以“失敗者”的心態進入職校的,我們通過入學教育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確立讀職校“升學有希望,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發展有基礎”的理念;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在選擇學校方面,合適就是最好的,人各有志,業各有成,條條道路通羅馬。
就讀成才觀教育。如何才能成為競爭時代的合格人才?首先,我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學生人人有才,肯定每個學生各有特點,告訴學生如何發揮自己的專長,實現自身的價值;其次,我們教育學生要樹立“三自”成才觀,即通過“自信、自立、自強”實現自己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擇業發展觀教育。學校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從改變傳統價值觀入手,幫助學生分析“我的職業在哪里”,教育學生擇業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發展、終創業”的就業觀,為他們走出校門,選擇職業時確立明晰的發展趨向。
就業道德觀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深知,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合格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就業道德觀。在畢業生思想教育中,廣泛開展“從業、敬業、樂業”的“三業教育”和“愛職業、愛行業、愛家鄉”的校外“三愛”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踏出校門走向社會之后,擁有務實健康的職業道德觀,為一生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
二、德育實踐途徑
為將學校確定的德育內容落到實處,我們選擇以下實踐途徑:
入學理想教育。我校結合職中生特點,在新生入學教育時讓學生談談“當接到職中錄取通知書時的不同感想”。通過寫心得、開討論會、辯論會等形式,教育學生樹立獨立意識、生存意識和發展意識。
校風常規教育。在堅持不懈抓校風教育的過程中,我校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千方百計促進學生自治自理。各班成立學生自管自治小組,讓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管理由看管型向自主型的轉變。同時,爭取社會和家長的理解支持,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全程、全面教育學生,使學校形成了愛國、守紀、勤學、向上的良好校風。針對時代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將網絡德育列為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重點之一,認真組織“遠離網吧,從我做起”簽名活動;舉辦以“辨別網絡中的香花和毒草”為專題的講座;另外,還向家長分發《網吧社會監督卡》,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要求各年級班主任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輔導。每個學期組織一次禮貌教育主題班會。近年來,學校共開展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擁抱親情、真誠溝通”“人生、責任、義務”等主題班會,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我校尤曉風老師主持的“你我的肩膀、彼此的高度”主題心理輔導活動參加省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課評選活動獲得二等獎。
實踐培訓教育。我校將專業技能培訓同本地的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在教育教學模式上,以“夯實文化課、注重專業課、強化實踐課”為策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學校組織導游專業學生進行導游技能比賽,組織財會、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開展會計技能比賽,組織全校學生開展計算機專業技能賽和英語演講比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