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發展策略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鄉鎮經濟的特色不夠突出
農村地區有很多有特色的人文、特產以及環境方面的資源,可以用來發展鄉鎮經濟,提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目前鄉鎮經濟特色不夠突出的問題比較明顯,很多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較為盲目,企業同質化狀況較為嚴重,這使得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很難和相對成熟的城市企業競爭,依據鄉鎮實際狀況,發展特色經濟是目前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二)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不夠活躍
民營經濟發展的越好說明民間資本越多,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就越高,社會就業和群眾生活水平也就越好。民營經濟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推動器,同時也是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的溫度計,民營經濟發展的好壞可以用來衡量本地區縣鎮經濟的發展狀況。目前東部發達地區的鄉鎮經濟發展速度明顯的快于中西部地區,這中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地區的民營經濟異常的活躍,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二、鄉鎮經濟發展的策略探討
(一)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發展鄉鎮經濟
首先分析本地是否存在有鄉鎮經濟發展的資源,了解本地區和其他鄉鎮比較的主要優勢,這主要包含了人力資源、礦產資源、地理優勢、人文特色等等。在考慮經濟發展模式的時候同時還要考慮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依據自身的優勢抓住可能存在的一些發展機會。如果本地區鄉鎮資源沒有任何的優勢,則可以考慮經濟發展的創新模式,積極有效的發展集體經濟,拓寬鄉鎮經濟發展的思路,或者是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促進鄉鎮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創建鄉鎮經濟發展的品牌
發展鄉鎮經濟要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積極引入競爭的機制。在鄉鎮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內企業之間的合作和競爭能夠有效的推動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的進步與發展,強化區域內企業之間的合作,促近鄉鎮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區域外的競爭與合作,則能夠使得本地區的企業吸收經驗,引入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科學技術,促進本地區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在發展鄉鎮經濟的過程中還注意要強化品牌意識,品牌是企業在營銷過程需要特別強調的重點內容,創建鄉鎮特色品牌,扶植龍頭企業的發展,可以提升本地區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辨識度,促進本地區鄉鎮經濟影響力的擴大。
(三)發展鄉鎮經濟要注意保護環境
發展鄉鎮經濟需要吸取西方國家工業革命致使環境遭受到破壞的經驗,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意識,堅持以人為本,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很好的結合起來,從而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產業低碳化;低碳技術;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低碳經濟的發展策略研究
收錄日期:2012年4月27日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均資源相對匱乏。淡水和耕地資源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能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軟肋。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三個突出問題:資源消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盡頭,不僅資源難以為繼,生態環境也難以承受。因此,必須推進以高效能、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又快又好地發展低碳經濟,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壓力。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和實質
為了應對氣候變暖給人類生存帶來的日益嚴重的威脅,低碳經濟應運而生。“低碳經濟”最早正式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各國政府已經達成一個基本共識,即世界經濟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未來世界,低碳和無碳化將是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由于低碳經濟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因此關于低碳經濟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理論概括,存在許多觀點和認識。總體而言,低碳經濟應該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和實現無碳化排放,以應對碳基能源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此,低碳經濟可以概括為:低碳經濟是一種通過能源替代、發展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控制經濟體的碳排放量,促進經濟增長與由碳基能源消費引發的碳排放脫鉤,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降低碳排放,并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的經濟模式;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進行技術創新,提高能效,降低單位能源消費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強度),通過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積降低能源消費的碳強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同時改變人們的高碳消費傾向和偏好,降低人為碳排放量,實現低碳生存。低碳經濟的內涵揭示了低碳經濟是一種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過渡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旨在修復地球生態圈碳失衡的人類自救行為。同時,低碳經濟也是經濟發展的碳排放量、生態環境代價及社會經濟成本最低的經濟,是一種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很強的可持續性經濟。
(二)低碳經濟的實質。從低碳經濟的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到,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尋求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把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的增長脫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通過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的運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低碳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低碳技術的涵蓋面極廣,概括起來二氧化碳減排技術主要包括:一是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技術來替代化石能源技術;二是提高能效,進而通過減少能耗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削減;三是碳埋存(把煤炭發電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封存在地下)及生物碳匯技術。
二、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一)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推行低碳經濟,要在低碳經濟戰略的導向下,出臺鼓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體實施中,在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等措施上,來引領企業開發先進的低碳技術,研究和實施低碳生產模式。同時,應該大力加強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如,我國石油、天然氣等主要領域的能源單行法律仍然缺乏,同時也缺少能源公用事業法,這將導致能源與環境相協調的作用領域不夠全面,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能源立法體系。
(二)產業低碳化。綠色和低碳是全球經濟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優化和帶領全球區域經濟崛起的必然選擇。一要低碳意識發展制造業。加強風電裝備、新能源電池、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設備等引領低碳經濟發展的優勢制造行業的發展,加快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強裝備制造、鋼鐵有色、卷煙制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紙加工等優勢產業的低碳化改造,在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點工序上逐步實現低碳化,使之逐漸轉變為低碳型產業;二要發展低碳建筑業。通過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創新和新技術開發利用,在建筑施工發展過程中大力促進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與建筑的一體化結合及規模應用。有效整合資源,培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突破產業鏈技術瓶頸,夯實產業基礎,逐步形成低碳化建筑業規模;三要發展生態農業與碳匯林業。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田土壤碳貯存,減少農業碳排放。擴大造林面積,增加森林的碳匯,大力發展綠色龍頭企業,提高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和林業產業化程度;四要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實以低碳服務意識全面貫徹于教育、旅游、文化、商貿等領域。
(三)城市低碳化。低碳城市建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一要開發綠色交通,推行城際軌道交通,大力發展現代公共交通,優化公交出行方式,加速推進城市綜合交通節能體系建設;二要發展綠色建筑,在建筑設計、結構、標準等方面嚴把綠色低碳關,加大城市綠化力度,完善節能設計與評價技術;三要發展綠色生產,以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資源整合為契機,在資源開采、生產、加工領域開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環經濟體系;四要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廣大企業通過技術、設備的更新來實現生產領域的低碳化、生態化。積極鼓勵居民家庭低碳消費,形成低碳意識和習慣。
(四)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國化石能源的“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結構特征決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費的主體。當前,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國際平均水平高41個百分點。雖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滿足國內基本需求為目標,不可能用來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近些年得到根本改變。這就需要碳中和技術,在消費前對煤炭進行低碳化和無碳化處理,減少燃燒過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發展天然氣,適當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水電,深入開發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方向。
(五)加大研發力度,推進低碳技術。低碳經濟的支撐是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內的低碳技術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基礎。我國不僅需要大力發展先進低碳技術,更要注重科技創新和低碳技術在其他行業中的應用,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化。
1、要鼓勵推廣包括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源技術在內的“低碳能源”技術,廣泛應用于清潔燃料交通工具、節能型建筑、環保型農業等領域。
2、加快對碳減排技術、碳固定技術與碳替代技術的研發,形成技術儲備,為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碳減排技術,包括先進的煙道脫硫脫硝技術、燃煤高效發電技術、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等;碳固定技術,包括碳匯、光生物合成技術等;碳替代技術,包括新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替代技術等。
三、結論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必將引發貿易條件、國際市場、國際技術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仍將十分突出,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同時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創新機制,加大研發力度,充分利用好國際和國內兩種技術資源,那么我們就有可能贏得低碳經濟變革的先機。
主要參考文獻
[1]孫桂娟,殷曉彥,孫相云等.低碳經濟概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O1O.
[2]劉志雄,梁冬梅.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能源消費分析及比較[J].生態經濟,2Ol1.1.
摘 要:碳減排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江蘇省碳排放總量較大,碳減排壓力凸顯,同時碳排放總量減排潛力十分巨大。江蘇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應是在發展中節能減排,在挑戰中把握機遇,走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碳減排;低碳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F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經濟浪潮撲面而來,但又紛爭不斷。本質上看,“低碳”強調的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為代價的新發展思路,發展低碳經濟與我們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等既定目標相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既要發展又要低碳,這不是兩難困境,而是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機制。置身于低碳經濟時代,江蘇的發展策略應當是:在發展中節能減排,在挑戰中把握機遇,走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江蘇省碳排放總量較大
由于江蘇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費結構,加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需求激增,碳減排總量較大,碳減排壓力凸顯,碳排放總量減排潛力十分巨大。
從碳排放清單看,全省碳排放總量快速上升,從2000年的8005.3萬噸增至2008年的1.7億噸,增幅為118%;碳排放結構呈工業主導性,工業碳排放占比達86%,其次為交通和農村能源消費碳排放;碳匯能力下降顯著,碳吸收水平從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從碳排放強度看,單位GDP的碳排放從2000年的0.94噸/萬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噸/萬元,降低了20%,說明近年來江蘇節能減排成效明顯;人均碳排放對應的從1.09噸/人上升至2.27噸/人,說明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快速。
從產業碳排放看,碳排放強度高低順序為:工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農林牧漁業>建筑業>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在工業中,制造業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10大行業碳排放總量占全部39個工業行業碳排放總量的89%,是高耗能產業部門和主要的碳排放行業。
從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蘇州(2747萬噸),其次為徐州(1567.7萬噸),再次為無錫和南京,說明經濟發達地區由于能源消費量較大,碳排放量也較大;徐州、淮安、連云港、鎮江、揚州、鎮江和宿遷的碳排放強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噸/萬元),說明這些地區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較低。與國內相比,江蘇城市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國城市平均水平,但遠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廣東城市,其中碳排放強度是北京的2倍多。
從區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蘇南(7358.5萬噸),占全省總量的56%,其次為蘇北,蘇中最少(2233萬噸);碳排放強度最高的為蘇北(0.72噸/萬元),其次為蘇中,蘇南最低(0.46噸/萬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為蘇南(3.16噸/人),其次為蘇中,蘇北最低(1.09噸/人)。
從外貿碳排放看,“江蘇制造”通過貿易形式為國外生產承擔的碳排放不容忽視。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出口的隱含碳排放量達3108.5萬噸,占全省碳排放總量的17.8%,比重較往年略有上升;同時,通過進口商品避免了1311.2萬噸的碳排放量。
從土地利用碳足跡看,單位面積碳排放近5年來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碳足跡大小順序為: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農用地和水利用地。這說明居民集聚區和生產活動集中區成為碳排放的集中區域。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思路
從當前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進程看,“高碳”型工業經濟仍然有相當長時期的快速增長,碳排放大量產生仍不可避免。但從未來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人們越來越關注以此獲得更好發展的歷史機遇,越來越重視發展低碳經濟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效益。
在發展戰略上,把發展低碳經濟與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結合起來。發展低碳經濟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不僅不會放慢經濟增長,反而會通過培育發展低碳產業及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要賦予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低碳內涵,推進發展觀念、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產技術和管理體制的創新和轉變,形成低碳綠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路徑上,把發展低碳經濟與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有一定的承繼關系和交叉重疊,并在技術層面上是一致的;與節能減排是手段、途徑與目標的關系。要以節能減排為抓手,推行清潔生產,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產生活新型態。
在發展方式上,把碳減排與碳增匯結合起來。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植樹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匯的主要途徑,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利用森林來間接減排二氧化碳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要在加強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碳減排的同時,大力推進綠色江蘇建設,增加森林碳匯,增強碳吸收能力,有效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在發展機制上,把政府作為、市場作用和社會參與結合起來。低碳發展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為基礎,要通過市場規則的合理設計和激勵約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動、市場調節、企業減排、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促進節能降耗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面走低碳發展之路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如果說2007年巴厘島路線圖提出了減緩、適應、技術和資金等應對氣候變化的“四個輪子”,那么,產業、技術、資金和載體則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四個輪子”。
將低碳戰略全面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最近確立了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具體任務包括制訂低碳綠色發展的規劃和配套政策。江蘇也要積極行動,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制定符合江蘇實際的低碳發展標準和低碳經濟路線圖,增強在低碳經濟發展領域的話語權。將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核納入“十二五”國民經濟規劃中的引導目標,鼓勵地市級制定低碳發展規劃,支持重點行業部門制訂專項規劃。打造低碳經濟載體,選擇典型區域、行業和企業先行試點,建設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示范企業、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多層次的低碳經濟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碳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務業碳密度只有能源行業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優化種植結構和農業生產方式,減少農業污染。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產業,推進工業節能減排減碳。考慮到各種碳排放項目的年增長速率不同,應重點加強對能源高消耗部門和碳排放量較大領域的減排,如工業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費、垃圾焚燒與填埋等,切實降低區域碳排放強度。江蘇碳減排的十大工業行業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飲料制造業,它們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行業。
推進低碳技術進步。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環節。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包括終端用能部門技術進步和能源工業技術進步)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度將長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貢獻度將達50%左右。要大力推進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著重在清潔生產、交通運輸、能源供應與裝備、廢物處置與資源化等方面,加快先進技術替代和重大技術突破(見下表)。對江蘇來說,重要的是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開發應用,逐步改變目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通過技術創新減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低碳經濟技術的區域交流與合作,包括長三角區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發展。當前碳排放的“準金融屬性”已日益凸顯,并成為繼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價值符號。要嘗試構建江蘇省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和碳交易場所,為發展低碳經濟打開國際融資渠道。關注國內各地區之間的“碳源―碳匯”交易市場,以及國內重點行業大中型企業之間的碳交易市場,加強與國際國內的聯系和對接。嘗試設立地方碳基金或專項資金,扶持低碳技術先行先試、進入商業化運作。注重低碳經濟與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開發相結合,促進國際先進技術和資本的引進與轉化。
建設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僅次于工業能源活動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間結構、功能、產業特性和運行機制直接影響碳排放,要通過發展低碳工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緩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發展模式。一是構建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協調的大中小城市發展體系,合理配置城市內部功能區,避免資源浪費和結構沖突。二是創建低碳機動化城市交通模式,積極發展快速公交系統、輕軌、地鐵建設,合理規劃公交線路和公交換乘樞紐,構筑以公共交通為骨干、多種交通方式聯運的城市交通體系。三是推廣建筑節能。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大力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全面建設節能環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匯能力,建設城市綠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綠化空間,把營造城市森林作為城市“氧補償”和氣候“降溫”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跡。江蘇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轉變,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尋找碳減排的空間。通過合理規劃土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能夠促進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調整,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根據相關研究,從各類土地管理政策效果來看,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的碳減排潛力最大。要加強對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類型的調控,在土地規劃中考慮碳足跡效應,開發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強區域生態管護,推進“綠色江蘇”建設,營造江海河湖防護林、綠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態林業工程,增強生產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區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強度。
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從政府、企業和個人不同層面,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費觀念,建立理性、適度、節約的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向低碳轉型。建立和推廣“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計劃”,因地制宜地鼓勵太陽能光熱、光電、生物質能、沼氣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勵使用節能燈具、節水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
參考文獻:
[1]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修訂版,第418-424頁.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