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這些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力求做到教學內容明白,教學過程民主,教學思路清爽,能力訓練實在。這就是我的語文教學“八字訣”。
內容明白是施教的前提。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具體表現在課程目標、教學文本(教材)、輔的教學資料以及有關教材輔導性讀物等方面。教師要借助于文本(教材)的解悟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與情感的體驗,必須把這些內容弄明白。這就要認真研究教材。怎樣研究教材呢?以研究課文為例,我的做法通常是:首先弄清楚課程標準(整體),然后研讀文本及相關的輔助材料,明白課文內容(局部),再根據內容(局部)研究其與課程標準的關系(整體);再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實施設計。因為文本的多解性(或稱多義性),教師對文本的內容哪怕是極個別的細節,也應有較為透徹的理解。比如《背影》表現一種父子親情,但今天看來父親買橘穿鐵道、爬柵欄的行為卻違反了交通“規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表現一種仗義懲惡的精神,然而在今天的法治社會中又該如何理解,這些都應該盡量了然于胸。教師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向思維,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這樣做有利于我們明白文本的內容,有利于我們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施教。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教育實踐活動,其本身就是一種“關系”的存在。這種關系就是“交往”關系。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教師、學生與“文本”的關系等等。在教學中,要通過平等互惠的交往“對話”,達成“三維”目標,就需要有一種民主精神。魏書生極力倡導民主化的教學。他說:“思考教學輕松的原因,我覺得民主化、科學化像語文教學的兩翼,它能載著我們從必然王國逐漸飛向自由王國。”在魏書生看來,語文教師只有創造出科學化民主化的樂學境界,把每個學生變成學習語文的幸運兒,使師生精神得到徹底解放,語文教學才能更上一層樓。在溝通與“對話”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是現代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沒有民主的精神更是不行的。我在這些年的語文教學中,努力從改善師生關系入手,放下“師道尊嚴”的舊觀念,廢除“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實踐新的“對話”教學形式,以民主平等的作風、求實 的態度、真摯的愛心和悅納學生的情懷施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次師生座談會上,一個學生說:“聽羅老師上課,我總覺得很輕松;她那和悅的態度,使我不得不在她的引導下認真思索……”
教學思路清爽,是一堂好課的重要標準之一。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環節,各個環節雖然有先有后,但往往總是一環扣一環的。譬如寫文章,起承轉合,過渡照應,要縫合嚴密,不可疏漏。一般地 說,語文教學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預習性閱讀階段 ,理解性講練階段,鞏固性練習和運用階段。三個階段既有連讀性,也有階段性;且同時各階段之間還有靈活性和滲透性。比如語言訓練,練習性閱讀階段可以進行,理解性講練階段可以進行,鞏固性練習和運用階段也可以進行。這就更要思路清晰明朗,否則就會出現重復拉雜的毛病。實施“對話”式教學,在師生“對話”的過程,還有可能發生教師始料不及的“意外”情況,引起教學過程“走題”,如果教師思路不清,不及時引導,就有可能而完不成教學任務。至于教學思路不清爽,影響教學效果的生成,就自不待論。所以一堂好課,一定要做到教學思路清晰明朗。怎樣做到教學過程思路清爽呢?我的體會是,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培養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調控能力和組織能力;其次就是要做好教學過程設計,特別是教學程序的安排;此外,做好教學輔的材料,如教具等的準備,也很必要。
訓練,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培養能力與素質的重要手段。就語文教學而言,聽、說、讀、寫,是最基本的訓練內容。我以為,要使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訓練真正收到實效,就要做到“實在”。“實在”的訓練是緊扣課程標準的訓練,“實在”的訓練是遵循循序漸進的訓練,“實在”的訓練是考慮學生個性差異的訓練,“實在”的訓練是全體學生參與的訓練。課堂教學是訓練的主渠道,課外訓練當然也不可少。單項訓練利于突出難點,綜合訓練利于發現缺漏,要各得其宜。以寫作訓練為例。許多學生把作文當作一件苦差事。一到作文,就坐在座位上咬筆桿兒,一節課下來還開不了頭,看到時間快到,則隨便敷衍幾筆,草草交卷,沒有達到訓練的目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我嘗試著把閱讀教學和學生的作文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白怎么寫;把作文訓練同學生的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知寫什么。學生覺得作文開頭結尾難,我又嘗試著指導他們做文章開頭結尾的單項訓練,突破了開頭結尾的難點。我還指導他們進行一些課文練習,寫日記、周記、讀后感等,讓他們養成寫作的習慣。作文評講,是寫作訓練的重頭戲。我注意把大量的工作放在寫作能力較低的學生身上,肯定他們的進步,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實實在在的訓練,使學生作文的興趣大為增加,作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學生再也不以作文為苦了。
一、教學相長,共求進步
很多人在學校求學時,會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可從事工作之后,除了教授知識之外,就已經沒有學習欲望了。在這種心態下,往往就只記得對學生說,要努力學習,要以優秀的同學為榜樣。殊不知,身為他們的老師的我們才是最影響他們的榜樣啊。我一直在思量一個問題:我班學生的性格,處事方式怎么越來越像我了。這時才突然意識到,我的一言一行無形地影響著他們。身處孩童時期的學生們,模仿能力是驚人的。因此,為了我們的同學們能有一個良好的模仿對象,時刻提醒自己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生們共求進步,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二、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小時候與朋友一起吃飯時,家長總會帶著笑意地說上一句“人多吃飯香一些”。當我們在班會課上提要求的時候,也會說上一句“要努力為班級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比如,同桌在上課時開小差、說小話,在這種誘惑之下,勢必會引起另一個同桌的關注和參與,緊接著就是下一個,這其實是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必須在源頭處就要注意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消除。這個時候“嚴于律己”,這幾個字就相當重要了。只有每一個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學習,整個班的班級建設和管理,才能合理有效地進行。這其中當然包含了語文教學。
三、與德育同行
現階段,學生們也許很容易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但是成為一個有好的德行的人卻需要更多的努力。當學生成為一個懂得什么叫做責任的人之后,再來進行教學工作,也許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比如說,在四年級下學期的《將心比心》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效果一定會更好。而且這種受益是長久的。因為當學生懂得了什么叫做將心比心之后,就會在家中替家長的苦心著想而努力學習;在課上,就會為老師的尊嚴著想而認真聽講;在課后,就會為同學的進步著想而嚴于律己。久而久之,也就能促進學生形成一種自覺的、有效的、科學的學習習慣。而我們常說“優秀就是一種習慣。”其實,習慣來自于好的品德教育。
四、教學方式多樣化
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趣事。因為,它本身就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單一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生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物是那么的豐富多彩。正因為生活的多樣化,也就決定了表現生活的語文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比如,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要讓學生體會草原的美景,如果單純地由老師用各種優美的語言來描述,即使再加上老舍先生傳神的描寫,我想,效果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原因何在?老師的講解只能算是一種鋪墊,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才是根本,此時利用多媒體帶著學生去游草原,看草原的白云、藍天、牛馬成群,一碧千里,再配上一曲藏族民樂,作為老師此刻已經是多余的了。唯一要做的就是給學生營造一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氛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去享受草原的美。待欣賞完,就是有感情地朗讀、齊讀、分組讀、開火車讀,方式是多樣的,可以靈活轉換。又如,五年級下冊的相聲《打電話》,相聲是什么?相聲的語言特色是什么?對五年級學生說這些深奧的知識,很明顯,老師不好說,學生也不好理解。這個時候,先讓他們自由看,覺得相聲挺有趣的,就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什么有趣?分角色讀,原來是語言挺幽默的。那么怎樣的語言才能算幽默呢?試著不看書演一段,怎么和我們平常說話一樣呢?口語化的這個特點又浮出了水面。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打電話的人呢?目的是為了諷刺那些沒有公共道德的人,教育我們要講公共道德。這個時候還不能結束,為什么?相聲的娛樂性還沒完全體現出來。錄音機先播放這一段相聲,更深一層地體會語言特色,然后,多媒體播放去音表演,讓學生來配音。最后就是請學生,找搭檔,進行表演。整節課在這一刻達到了。
五、閱讀不容忽視
很多學生都在為自己的語文水平而煩惱,尤其是口語交際和作文,這兩方面都要求學生學會表達,即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我們是否發現,那些令大家羨慕的演講者們或辯論者們,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其原因之一是我們總能從他們那聽到一些新奇的,或有力的觀點和事例。正是有了這一條件,他們才能在各個場合從容不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吸引住對方。他們那些新奇的,或有力的觀點和事例從哪來呢?其重要途徑——閱讀。那么,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重要的不是老師對他們大談開頭如何,中間怎么寫,如何結尾,而是應讓學生去閱讀,從生活和書籍當中去閱讀,搜集材料。因為只有積累了素材,老師教的方法才能派上用場。比如,要學生表達一下春天是什么樣的。如果沒有閱讀的前提,就來寫或說,絕對會出現一大堆的“鳥語花香”“小樹發芽了,花兒開放了”之類的詞語,這樣一來,也就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鍛煉目地。但是如果鼓勵學生去廣泛地閱讀春天,并用心去體會春天,這樣從生活中的閱讀,到書籍里的閱讀,再到心靈里的閱讀,我想春天的色彩一定是豐富的、美麗的。
關鍵詞:“吃”透教材; 制定目標; 調控有效; 引導自主學習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內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呢?下面我就語文教學中的點滴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吃”透教材
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前深入鉆研教材,做到既能對課文整體感悟,又能對文字的組合,蘊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有準確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考,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如果作為教學組織者和指導者的教師,對課文沒有深入淺出的把握,實現有效性課堂教學就是一句空話。假如教師課前沒有“吃”透教材,結果就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堵滯,思考頗淺,學生僅僅是表面化理解課文。
2 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構想,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教學目標要從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心理特點、性格特征及智力發展等多種因素出發,根據學生具備的能力,制訂有效教學目標,然后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創造有利條件,促使目標的達成。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有些課文,如《一面五星紅旗》,它不僅有重點,還有難點,而這些又是一個有機的辯證的統一體,備課時忽視不得。《一面五星紅旗》的重點是“我”對國旗的尊重和熱愛;難點有二:一是“我”的愛國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態度的轉變體現出來的友誼。這兩點是相互依存的。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備課,深鉆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有效教學的理念告訴我們:判斷一個教師教學效果的優劣,并不是看這個教師有沒有教完規定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收獲不大甚至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
3 課堂教學調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師盡管教一門課,面對的也是同一批學生,但是每一節課的具體情況卻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學生總是處在不停的變化中,所以教師必須對不斷變化的師生狀態進行及時的調整,以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 課前氣氛的渲染:每堂語文課的預備鈴響過之后進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動。可以利用學生的表現欲,進行詞語接龍,背背課文、兒歌,猜謎語等活動。這段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種知識的積累,又可以讓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上課的準備狀態。這些活動開展的同時,教師要注意用親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使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氣氛融洽。往往這樣的活動開展完后,整個教室里充滿了濃濃的語文氣氛,使學生能夠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3.2 突發問題的機智調控:課堂上究竟會發生些什么情況,這是任何一位教師都無法在備課時預測到的。比如,上多媒體課時突然停電,掛著的黑板突然掉了下來,有位同學提出了個怪問題,打亂了教師的教學計劃,等等,諸如此類的可能性不勝枚舉。這些活動情境就是在向教師的智慧和應變調控能力提出挑戰。面對課堂教學中突發的問題,教師應當先衡量一下這是什么類型或什么性質的問題,是否需要花時間去解決,如果需要解決,那么是否可以機智地將其與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步驟相聯系、組合,在經過重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擬定的計劃,把問題解決到位。如果沒有在課堂上浪費時間解決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較自然簡練的話語一筆帶過。例如再講《影子》這篇課文時,我原本設計了一個在戶外“踩影子”的游戲,把課文內容化抽象為直觀,讓孩子們邊玩邊觀察、思考,邊玩邊了解課文內容。可講課時天不作美,太陽公公偏偏躲了起來。怎么辦?我如何給他們創造一個探究的空間呢?靈機一動,我拉上窗簾,打開投影儀,讓一個孩子站過去,讓轉身、移動,其他的孩子則仔細觀察影子位子的變化。通過這個活動,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剛才的問題解釋清楚了,并且他們都喜歡到前面來體驗。然后我又讓他們根據影子畫太陽,這個環節就顯得簡單了。這節語文課雖然打亂了自己的備課計劃,但教學效果卻沒受到絲毫影響。
3.3 引入多媒體,有效服務于課堂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知識能力的積累大都借助于課文這一載體。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廣,時空跨度大,特別是針對聾啞孩子來說,僅憑課本上的語言文字描述或簡單的幾張圖片,那是很難讓學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體是一座跨躍時空的橋梁,化無為有—— 拉近作者、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溝通了三者之間的感情。在教學中,學生情感的自然迸發是學生領悟課文意蘊的完美體現,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再現生動感人的畫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將學生帶到一個他從未去過的地方,領略祖國風光,異域風情,從而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課文。
4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