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區經濟前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新趨勢
一、問題的提出
早期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往往被簡單地理解為綠化設計,景觀布置也以園藝綠化為主,景觀規劃設計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往往成為建筑設計的附屬,常常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未經深入設計的環境效果難免不盡人意。如今,居住區的景觀環境愈來愈受房地產發展商和居民的重視,環境景觀在居住區中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花費在住區中,居住區環境景觀質量已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二、居住區的含義與規模
(1)居住區的含義。居住區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規模不等的居住地段。(2)居住區的規模。建國以來,我國居住形態從初期由于缺乏經驗而借鑒西方鄰里單位,學習蘇聯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區規劃理論的出現并傳入我國被廣泛地采用及積極發展的今天,總結這段走過的道路,有必要給小區下個定義。白德懋在《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一書中,將居住區劃分為三級:居住區、小區和住宅組團(又稱居住組團)。一是居住區。居住區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圍的獨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區內設有比較完整的日常性和經常性的生活服務設施,這些設施能滿足居民的基本物質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規模一般為1萬至1.5萬戶,3~5萬人,相當于一個城市街道辦事處管轄的范圍。居住區下可劃分若干小區,也可不劃分小區,而由若干住宅組團組成。二是居住小區。簡稱小區,有別于工業或其他小區。小區應是居住區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圍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單位。小區內設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務設施,以滿足日常生活必須;但經常性的設施,如規模較大的郵局,購物超市、醫院等還得去小區外解決。它的規模約2~3千戶,1萬人左右。小區下可劃分若干住宅組團,或視具體情況不分組團。三是住宅組團。是居住區的基本居住單位,由若干棟住宅組成。其規模相當于一個居民委員會(或里弄委員會),300~700戶,1000至2500人。所以稱之為住宅組團,以表示它的單純居住性質。明確居住區、小區和住宅組團的性質和規模是為了在規劃設計中有共同的語言,便于配備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但我國地域遼闊,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區規劃的理論還在繼續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多種多樣的居住形態,因而不要簡單化、模式化,不強求劃一。
三、居住區景觀設計新趨勢
【關鍵詞】 居住區;景觀設計;空間環境
一、現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景觀設計尺度不宜人
小區景觀的設計在圖紙上往往表現的美妙絕倫,事實上親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觀現場,完全體會不到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觀設計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人產生了很大的距離。
2.重平面忽視立體
如果只重視平面景觀的規劃設計,忽略了立體,那么這也是有缺陷的設計,合理的景觀規劃應摒棄華而不實的綠化面積,應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布局有機結合,設計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進行人為塑造)。喬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體綠化等來塑造立體效果。大片綠地則可利用成片喬灌木、竹林等來塑造,立面設計也應考慮到動態透視效果,以取得移步換景的良好效果。
3.綠地成為觀賞景觀
按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要求,小區中必須考慮留有一定的綠地面積,開發商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在綠地率和綠化率等文字上大做文章,用綠地率代替綠化率誤導消費者,片面地追求綠地面積,大種草皮,沒有樹木,可以節約用地,可以降低成本。草地上禁止入內,本來可以游憩的草坪卻成了只能觀賞的景色,失去了綠化的本質意義。
二、改善的措施
1.景觀開放式設計
小區的景觀設計必須要結合小區周圍環境的特點,突破傳統圍墻式設計,涉及更大范圍的設計領域。景觀設計者應該把握其中的設計思想,在設計中把實際情況和平面圖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就能從空間的角度考慮其設計,并時常以普通游覽者的身份和視覺角度來審視和修改自己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才能散發出勃勃生機,才能具有和諧之美。
2.重視人文氣息的培養
現在居民在選擇自己的居住環境時,不僅考慮硬件設施而且還要考慮具有良好的人文氣息。
3.小區景觀設計應該賦予居民參與的權利
在小區環境設計時應該主動邀請小區居民參與設計,聽取意見,不但可以集思廣益,有利于獲得更好的設計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強小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更加熱愛小區,自覺維護小區的環境,有利于小區的長期管理和發展。
三、趨勢
1.注重空間形態的變化
(1)高程變化。居住區的高程變化可以產生有趣的景觀效果,甚至在立體層次上更為豐富。對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變化的基地,需要在規劃中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對于較為平坦的基地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些土方調配,有意識地在高程上尋求一些突破。
(2)節點處理。整個居住區戶外環境應通過網絡步行系統進行劃分,在住宅出入口、會所周圍以及主要組團內部形成規模不一的“節點”區域,為交通組織、公共交往和休閑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這是戶外環境中被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段,所以與居住區中的其它空間相比,“節點”的景觀處理會更加精細。
(3)道路景觀。居住區的交通系統是車行系統和綠色步行系統的疊加,呈網絡狀分布。從美學角度說,與直線形道路相比,曲線形道路所呈現的是不對稱的畫面構圖,隨著視點的移動,景觀逐漸展現,更具含蓄美。
2.注重景觀的“時間性”設計
綠化以常綠為主,增大喬木種植數量,特選常綠大樹冠香樟為骨干樹,輔以灌木花卉坪翠竹。在植物選擇上注重其觀賞性、多樣性和地域適應性,盡量考慮到花期交錯、四季連續的品種搭配,形成層次感豐富、高低錯落、色彩紛呈的綠化景觀,滿足不同季節都有景可觀的要求。
3.注重環境景觀的共享性
在規劃時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所有的住戶均能享受這些共享資源;其次要營造圍合功能強、形態各異、環境要素豐富、安全安靜的院落空間,達到具有歸屬感的良好效果,從而創造溫馨、樸素、祥和的居家環境。
4.注重環境景觀的文化性
崇尚歷史、崇尚文化是近來居住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開發商和設計師開始不再機械地割裂居住區建筑和環境景觀,開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設計和策劃,通過建筑與環境藝術來表現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
摘要:居住區景觀的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照明設計、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處理等等,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義,又涉及到視覺和心理感受。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結合。
關鍵詞:居住區 景觀設計
當今的居住區開發設計中,景觀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良好的景觀環境是一個小區成熟的標志,也是購房者所青睞的焦點。創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人居,已成為全社會的目標和愿望,也對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
1、居住區的景觀設計理念
居住環境可分為自然生態環境與人工建成環境兩個方面。前者包括地形、地貌、礦產、水源、植被等;而后者則指城市的建筑等人工的環境,它既有聲、光、暖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質環境,又有歷史遺產、社會生活、視覺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環境。
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綠化設計,它體現在自然景觀、人工景觀、人文景觀三大方面,通過對總體環境、光環境、聲環境、視覺環境、嗅覺環境、人文環境這六大方面的設計,達到整個景觀系統的生態、功能和動觀的效應,完成對居住區景觀的綜合塑造,使現代居住區成為生態環境優美、山水景觀優美、功能質量優良、人民文化上乘、物質、精神可持續發展的住區,能滿足人們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適、交往、休閑需求。
2、居住區的景觀設計
2.1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應堅持以下原則:
2.1.1 堅持社會性原則。賦予環境景觀親切宜人的藝術感召力,通過美化 生活環境,體現社區文化,促進人際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設,并提倡公共參與設計、建設和管理。
2.1.2 堅持經濟性原則。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及地方經濟狀況,注重節能、節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提倡樸實簡約,反對浮華鋪張,并盡可能采用新 技術、新材料、新設備,達到優良的性價比。
2.1.3 堅持生態原則。應盡量保持現存的良好生態環境,改善原有的不良 生態環境。提倡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環境景觀的塑造中去,利于人類的可持 續發展。
2.1.4 堅持地域性原則。應體現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創 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空間環境,避免盲目移植。
2.1.5 堅持歷史性原則。要尊重歷史,保護和利用歷史性景觀,對于歷史 保護地區的住區景觀設計, 更要注重整體的協調統一, 做到保留在先, 改造在后。
2.2 居住區環境的綜合營造
2.2.1 總體環境
環境景觀規劃必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及詳細規劃的要求。 要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土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和市政配套設施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依據住區的規模和建筑形態,從平面和空間兩個方面入手,通過合理的用地配置,適宜的景觀層次安排,必備的設施配套,達到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優化,達到住區整體意境及風格塑造的和諧,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
2.2.2 光環境
在節約能源、避免光污染的前提下,根據被照建筑物的特征和要求,合理運用建筑輪廓燈、頂部泛光燈等照明方式,設計時可以綜合使用多種照明方式,以達到最佳的夜景照明效果;居住區綠地步行系統需設置照明設施,通過園林式的照明設計,滿足綠地系統使用要求;道路照明應保證視線辨別和交通安全需要,公共場所照明應滿足功能性及舒適性要求。
2.2.3 聲環境
城市住區的白天噪聲允許值宜≤45dB,夜間噪聲允許值宜≤40dB。 靠近噪聲污染源的住區應通過設置隔音墻、人工筑坡、植物種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進行防噪。1、居住區區域位置及配套設施。
2.2.4 嗅覺環境
住區內部應引進芬香類植物,排斥散發異味、臭味和引起過敏、感冒的植物。必須避免廢異物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應在住區內設置垃圾收集裝置,推廣垃圾無毒處理方式,防止垃圾及衛生設備氣味的排放。
2.2.5 視覺環境
通過視覺控制環境景觀是一個重要而有效的設計方法,采用對景、襯景、 框景等設置景觀視廊都會產生特殊的視覺效果,由此而提升環境的景觀價值。
2.2.6 人文環境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環境特征,發揚優秀的民間習俗,從中提煉代表性設計元素,創造出新的景觀場景,引導新的居住模式。
2.2.7其它
此外,還可通過溫、濕度環境、通風環境、建筑環境等設計對居住區環境進行綜合營造。
3、居住區的道路景觀
交通道路應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的影響。交通中以人為本即人行優先,有條件可人車分流。居民區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遷居,滿足消防、救護需要,減少對住的干擾,保證住的安寧為原則進行布置。住區道路系統要分級明顯,架構清楚,通而不暢、順而不穿。
4、居住區綠化種植景觀
綠地作為居住區景觀的一個元素,是居住區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態系統,它對保障一個可持續的居住區環境,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公共綠地、院落組團綠地、宅旁綠地、架空空間綠化、平臺綠化、屋頂綠化、停車場綠化等使植物群落或是單個植物個體在形態、線條、色彩等多方面能夠給人帶來一種美的感受和聯想,在塑造空間、改善環境、渲染意境氛圍等方面營造出特定的綠化景觀效果,成為小區景觀設計有益的補充。
5、建筑外型、色彩、組合
居住區中的建筑布置錯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適當、色彩協調,與環境配合相宜。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調采用可多式多樣,注重協調性、和諧性、耐重性。立面做到流暢大方、簡潔明朗、虛實有度、剛柔相濟,有節奏旋律感和時代特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6、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點綴、裝飾和美化作用,是從屬于某一建筑空間環境的小體量建筑,游憩觀賞設計和指示性志物等的統稱。建筑小品往往是建筑群體構圖中一個延伸或不可分割體。作為美化環境、烘托氣氛、隔斷空間、裝飾陪襯主體建筑,供人們休憩和觀賞之用。如亭、池、廊、橋、漏茶墻、棚欄、華表、路壁、花壇、噴泉以及各種建筑雕塑等。適當的加以運用可以充實文化藝術的氛圍,反映居住區特色,點綴景觀。環境景觀小品在居住區景觀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