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漢語言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英漢諺語;語言特點;相似性
習語包括成語、典故、諺語、格言、熟語、俚語和歇后語,具有很特殊的結構和豐富內涵。由于同一個物質世界的共同性,社會發展的相似性,人類思維和情感的共通性,給不同文化和語言帶來了融合性,英漢語諺語在語言特點上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一、英漢諺語語音特點比較
1.重復。英漢兩種諺語在語音上有一種相同的表現形式,即重復。
① 英語例句。What’s done is done.
在這條諺語中,“done”重復,表示覆水難收。
② 漢語例句。儉吃有利,儉穿有心。
在這條諺語中,“儉”重復,表示節儉有好處。
2.韻律
① 漢語諺語的語音要求
在漢語中,諺語語音和諧動聽,體現在平仄,對仗和押韻上。
(1) 平仄。例如:進山不怕虎傷人,下海不怕龍卷深。
這個例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這樣的韻律形式十分便于傳誦和記憶。
(2) 對仗。例如:人要臉,樹要皮。話多不甜,膠多不粘。
以上這兩條諺語都有相同的句子結構,表達了相關或相似的內容。
(3) 押韻。例如:爛泥糊不上墻,朽木當不了梁。
這個例句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末尾的詞有相同的韻母[ang],兩個子句押韻很工整。
在漢語中,不僅有押韻,音節數對應,平仄調對應等方法,還有很多合成詞可形成新的語音手段,如雙聲、疊韻。
② 英語諺語的語音特點
因為英語是非聲調語言,英語中沒有漢語中常用的平仄調。但英語中的輕重音可以產生“格”,如有“抑揚格”(輕重)、抑抑揚格(輕輕重)、揚抑格(重輕)等。由于英語中元音后面的部分比較復雜,所以,除了押韻外,還有音節的重復,包括頭韻,腹韻,音節尾的和尾韻。
(1) 頭韻。例如:Look before you leap.
例句中,單詞 “look”和“leap” 都含有輔音發音[l],構成頭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2) 腹韻。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例句中,元音[]出現重復,是腹韻形式的體現。
(3) 尾韻。例如:Haste makes waste.
以上例句主要體現了尾韻形式,子句末尾都含有發音相同的單詞組合-st,構成押韻。
二、英漢諺語語法結構比較
1.簡明的語法結構
諺語在語法上一般結構簡明。英漢諺語主要采用省略手段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① 漢語例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例句中省略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因為”,常規句序應該是“因為別人為我著想,所以我也應該為別人著想”。
② 英語例句。Other days, other ways.
例句中省略了動詞 “are”,常規句序應該是“Other days are other ways”,意思是“時過境遷”。
2.對比
英語和漢語中都有許多這樣的諺語,它們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似結構的分句,卻表達相反的意義。
① 漢語例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例句中“禍”和“福”的相互依存關系形成對比。
② 英語例句。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例句中人的因素與上天的因素形成對比,譯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英漢諺語語義的比較
1.明喻或暗喻
①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體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A leopard never changes his spots.)
該例子在中國文化里的含義和英語中的含義是可以對應的,表明英漢兩個民族的人民在相似經歷中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雖然表達方式和選取形象不同,卻能表達同樣的內涵,達到了異曲同工之美。
② 以相同或相似的本體表達不同的喻義。
例如:亡羊補牢(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這條諺語在英語和漢語語言中使用的是相似的本體,但是在不同的語言中卻有不同的喻意。英語中的喻意是“損失已經造成,再采取彌補措施已經沒有意義了”;而漢語中這個成語則強調蒙受損后,想辦法補救,還來得及。
③ 以不同的本體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喻意。
例如: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but sure.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這個例句中,漢語采用“上天”和“網”作為本體,而英語采用“mills””和“god”作本體,但是表達的喻意是相同的。
2.雙關
雙關是使用有多重含義的同一個單詞或使用有相同發音的不同單詞表達相關含義的一種修辭手段。
漢語諺語中有大量的諺語有雙關含義。
例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這兩條諺語中,“苦“有兩重含義,一是指黃連之苦,二是指一個人內心的痛苦。
其實在英語中也不乏有雙關含義的諺語。例如:
He is not a grave man,until he is a grave man.
這條諺語中的“grave”有兩種含義,一是作形容詞,表示“嚴肅的”,二是名詞,表示“墳墓”,所以譯為:“他不是一個嚴肅的人,除非他躺在墳墓里”。
四、結語
諺語是人民大眾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它以簡練,流暢,生動的特點成為了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相同和相似的社會經歷都會反映在其語言和文化上,諺語就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一種古老而又極具價值的表現形式。通過英語和漢語兩種諺語語言特點的相似性比較,我們了解到諺語作為兩種語言中相似的表達形式,使英語和漢語語言交際和翻譯成為可能,并將為英漢語言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149-161.
[2]王德春.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55.
一、不忘本義,學習用詞之精準
詞本義指文獻中反映出來的造字時的字義,它是派生其他詞義的根源。現代漢語中雖然有些詞的義項由假借而來,但多數詞的義項是由其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演變。根據研究,在2500個常用漢字中,約七成字可以通過構形分析來了解其字義,抓住了本義,一切引申義的學習就有了基礎,學習諸項詞義也就容易摸到門徑。如,“萬念俱灰”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能準確理解,靈活運用,關鍵是要理解“灰”字的本義。“灰”是個會意字。灰,死火余燼也。從火從又。又,手也。火既滅,可以執持。“灰”字是用手拿火來會意。火熾熱,是無法用手直接去接觸的。但火熄滅慢慢冷卻了,就可以用手去拿。能用手去拿的“火”就沒有熱度,沒有溫度,就冷涼了。“萬念俱灰”意味著沒有一點熱度與希望。“灰”字的這種含意,體現了我們先人造字的高度智慧。理解了“灰”這一本義,就能舉一反三,深刻地理解,準確運用如“心如死灰、心灰意冷、灰心喪氣、死灰復燃”等一類詞語。把握了“灰”的本義,就容易理解其“頹廢失望”的比喻義。容易理解、運用“灰色作品、灰色人生、灰溜溜”等詞語。灰質輕,顆粒小,易飛揚,顏色黑白。認識了這些特點,也就容易理解、運用“不費吹灰之力”“灰飛煙滅”,對形容詞“銀灰、灰白、灰暗”,對方言詞“灰不溜秋”也就容易理解與運用。可見,準確理解字義,尤其是字的本義,是透徹理解詞語的基礎,十分有利于學生對字義準確、深入而又融會貫通的把握,利于學生學習精確用詞,是學習運用詞語的根本。
二、注意“多義”,學習近義之活用
漢文字的表意性使得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的現象十分普遍。如,同樣說“睡覺的屋子”,可稱房間、可稱臥室,可稱寢室等,同樣一個“好像”,可以是“仿佛、猶如、宛如、如若、酷似”等,這就給漢語言文字的使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關注詞義的多元性,靈活使用,能使表達氣勢如虹,文采斐然,撩人心扉,也能使表達娓娓道來,入情入境,使人心曠神怡。如,《猴王出世》,其中有這么一段:“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文中“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字數相等,結構一致,盡用短語,使文章富有節奏,朗朗上口;“草木、澗泉、山花、樹果”抓住典型窮盡了“吃”的各種食物;“狼蟲、虎豹、獐鹿、獼猴”很具代表地囊括了相處的各路伙伴;文中“食、飲、采、覓”盡是“吃”之近義;“為伴、為群、為友、為親”全是“友”的近義,一系列的近義活用,十分鮮活地表達了“吃”的自然與豐富,“友”的廣泛與親密,讓人扼腕慨嘆。依據漢語言文字的這些特點,引導學生品味感悟,無疑對學生的表達提升大有裨益。
三、巧練妙導,學習修辭之實踐
漢語言文字的表意特征,語音節奏,詞義詞性的深厚廣博,形成了豐富的修辭手法。當然,有些修辭手法是各種語言共有的現象,而有些卻是漢語言所特有的,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詩詞中所含有的修辭手法,更是具有漢語言的鮮明特色。在語文教學中,注意漢語言這一特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次習作課《體驗“失明”》,大意是讓學生回家蒙上眼睛扮演盲人,體驗盲人生活的種種不便,把體驗過程和感受寫下來。習作講評課上,一位學生寫道:“我趴在草地上,撫摸著柔軟的小草,卻看不見她的可愛;我聞到濃郁的花香,卻看不見她們的嬌艷。”應該說,這位學生文筆流暢,文字優美,寫得挺不錯。如果就因此點贊一番,也無不可。可一位教師具有敏銳的語言意識,在點贊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點撥:你是用了兩個句式相同,字數大體相當的句子,如果能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排比句了。接著列舉了排比句:心靈――心靈是一方廣袤的天空,它包容著世間的一切;心靈是一片寧靜的湖水,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它輝映出一個繽紛的世界。……繼而恰到好處地講了排比句的特點與作用,然后讓全班同學分組討論修改排比句,經過一番推敲琢磨,不少同學寫出了類似這樣的文句:我靜趴在草地上,撫摸著柔軟的小草,卻看不見她那可愛的蔥綠;我挪步在花園間,吮吸著沁人的花香,卻看不見她那綻放的笑臉;我仰頭望著天空,傾聽著小鳥的歡叫,卻看不見她們飛翔的身影。這就是因為教師胸中裝著漢語言文字的修辭特點,敏銳地抓住講評的契點,機智地進行誘導,所以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四、實質對比,學習構段之精巧
教學中,我們常常用置換詞語、對比體會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準確用語、句式表達、層次的安排以及構段之奧秘等。可不少的教學硬生生地強塞進一個詞語,硬生生地拉來一個句子或硬生生地改寫一個段落,為比較而比較。有的被用來作陪襯的比較內容,或本身存在嚴重缺陷,或明顯劣于原文,或與原文有一定的相似度、可比性,然為什么遜于原文,稀里糊涂沒說清,未道明,反正學生已有思維定勢與僵化認識:課文的肯定最好。這樣的對比,沒有依據漢語言特點,致使教學陷入了形式主義和費時低效的泥潭。依據漢語言文字特點,進行用詞、造句、構段的比較,能讓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學、學生的感悟與收獲展現出一片嶄新天地。如《秋天的雨》中有“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教學時,可這樣進行――
1. 誰能給“五彩繽紛”找幾個近義詞?學生立刻找出:五顏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紛呈、色彩紛呈、萬紫千紅、姹紫嫣紅、色彩絢麗……課文中為什么用“五彩繽紛”而不用“五顏六色”呢?
2. “五彩繽紛”這個詞中哪些字意思不能準確理解?學生說:繽紛。教師讓學生用“繽紛”搭配詞語,學生說:落葉繽紛、落英繽紛。這時教師出示古漢字“繽紛”,引導觀察這兩個字的左半部分為“絲”與絲織品有關,字的右半部分為“賓”“分”,與字的讀音有關。并明白“繽紛”指古時候“旗幟后面綴連的上彩色的飄帶”。試想,那彩色的飄帶風一吹就會飄拂游動,所以很具“動感”很具“變化”。
3. 請讀課文,看看文中句子哪里寫了“繽紛”之動感?學生恍然大悟,文中所有句子,所寫的顏色均有變化之動感:黃黃的銀杏葉“扇哪扇哪”,紅紅的楓葉“飄哇飄哇”,金黃的田野像海洋,海洋無時不在晃動,橙紅色的果子“你擠我碰”,多彩的“頻頻點頭”。
4. 一個“五彩繽紛”把秋雨給秋天帶來的顏色變化這動態的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整段話圍繞著“五彩繽紛”這一顏色與變化的主線,構段別致精巧。而“五顏六色”卻只有“顏色”而體現不了“變化”。
這樣根據漢語言文字特點,進行實質性對比,學生對文字、文句、文段的理解感悟是入木三分的,從中感悟習得的構段表達之技巧必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朗讀吟誦,提升語感之敏銳
漢語言文字音節簡短,鏗鏘流轉,跌宕起伏,和諧悅耳,十分適合朗讀。應當讓學生讀得忘我投入,入情入境,沉浸其中,從而感受漢語言的音韻之節律、張弛之起伏、意味之綿長,并耳濡目染,熏陶感染,增加積淀,形成語感。如教學《金色的魚鉤》一課,涉及松潘草地的一段資料:“位于川西北草原,縱橫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草地氣候十分惡劣,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雨雪風雹來去無常。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大片無規則的沼澤。沼澤上水草盤根錯節,結成茫茫的草甸,讓人分不清虛實。行軍時,稍不小心就會陷入泥潭,遭受滅頂之災。”語感能力強的人,能夠“一目十行”迅速捕捉關鍵詞:西北草原、縱橫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氣候惡劣、零度以下、風雪無常、茫茫沼澤、難辨虛實、稍有不慎、滅頂之災。
同樣,表達方式的選擇,表達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依靠語感。只有充分閱讀感受語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文句的構建,才能讓各種表達方式爛熟于心,了然于胸,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律。運用時,語感就像一根神筆,能迅速地形成意思,形成表達方式,能迅速地捕捉、比較選擇合適語詞,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迅速地形成思路清晰,表意貼切的獨特語言。所謂“讀書萬卷,下筆有神”說的就是這個理,因為它體現了漢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
六、重視文言,提升表達之洗練
文言是漢語言文字的獨特表達方式、特有現象。文言文的凝練傳神,惜墨如金,以一當十是它特有的質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一定文言文功底的人,很難說它具有深厚的漢語言理解與表達水準。文言文學習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代漢語水平。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了解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種文化積淀又可以成為他們運用現代漢語的內功。教學文言文時,除了完成一般的文言文任務外,要特別注意語言運用能力的練就。如,教學《楊氏之子》,在學生讀懂課文后,可適當拓展培養表達能力。
1. 根據提示試著把白話文改寫成文言文。
①你吃飯了嗎?――汝飯否?
②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復,萬分感謝!――靜候回音,不勝感激!
③足球比賽,我們學校獲得了第一名,大家都非常高興。――足球之賽,吾校榮居榜首,皆歡;足球賽,吾班冠,甚是歡。
2. 根據提示說說名言警句。
①君子應該成全他人的好事。――君子當成人之美。
②謙虛謹慎會獲得好處,驕傲自滿會帶來損失。――謙受益,滿招損。
③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3. 根據情境選擇名言警句填空。
①在玩捉迷藏游戲中,“狡詐”的小明雖然躲藏得十分嚴密,但( ),最終難逃我的火眼金睛。
②( ),我們要記住這次教訓,在以后的學習中做到戒驕戒躁。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orks by English major students from Five-ears-vocational school; discusses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influenced their translation study and offers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
關鍵詞: 五年制學生;英漢翻譯;英語語言特點;應對策略
Key words: five-years-vocational;students;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practical 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2-0167-02
0引言
隨著全球一體化,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越來越緊密、頻繁,英語的使用也就自然趨于廣泛。對于肩負著新時代使命的年輕一代,英語的學習與使用也就成為他們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特別是將要成為我國科技時代基礎隊伍的五年制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也勢必成為重中之重,而英漢語言的翻譯則是其中一項必備技能。然而,英和漢兩種語言特點間的差異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英漢翻譯。因此,了解英語語言特點對高職學生英漢翻譯學習有哪些影響,并且如何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英漢翻譯的技能,成為我們從事翻譯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
1英語語言的特點及其對學生翻譯的影響
1.1 英語通常將強調信息置于句前,而漢語通常則將強調信息置于句后。
例: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because he is ill.
學生譯:他待在床上因為生病了。
分析:源句中傳遞出兩個信息點:①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②He is ill.而對于這兩個信息點,顯然作者是要強調前者,即: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學生的譯文沿用英語的語言特點,將要強調的信息依然置于句前,因此讀起來生硬別扭。我們需要按照漢語的語言特點來重新調整順序:他生病了,只能呆在床上。當我們把作者要強調的信息放在后面時,就成了具有漢語語言特點的地道譯文了。
1.2 英語常用靜態詞,而漢語則常多用動態詞。
例1:Heavy footsteps signaled the teacher’s approach.
學生譯:沉重的腳步聲表示著老師的到來。
分析:approach 用作名詞,其用詞特點正是英語詞性的使用方式,可是,將這種詞性的使用方式用到漢語中顯然不地道。若能把approach轉換成漢語的動詞“走進”,即:“沉重的腳步聲表示老師走進了”,更顯漢語的流暢。
例2:He said the meeting was informative.
學生譯:他說這是一次長見識的會議。
分析:informative, 形容詞,源句的賓語從句中使用了主+系+表結構,是英語常見的靜態用詞結構。可是,學生在譯文中,用“長見識的”這一形容詞來與“會議”搭配,依然存留著英語語言的特點。若將informative一詞轉譯為漢語的動詞則更體現出漢語常用動態詞的特點。本句可譯為“他說,這次會議真讓人長見識”更為妥當。
1.3 英語用物稱做主語的情況多于漢語用物稱做主語的情況。
例:Talent wins games, but teamship and intelligence win championships.
學生譯:天才可以贏得比賽,但團隊合作和智慧可以贏得冠軍。
分析:源語中,talent, teamship, intelligence都是物稱做主語,讀起來瑯瑯上口,語句簡潔。 可是,將英語的語言習慣帶入到漢語譯文中,即若主語不變的話,不僅搭配不恰當,讀者也不解其意:團隊合作和智慧都不能是贏得冠軍的施動者,只有人才能贏得冠軍。因此,要讓漢語讀者讀懂本句,就要用增詞法,把人稱加上,方才顯得通順易懂:人可以憑才能贏得比賽,但你必須依靠團隊精神和靈活頭腦才能贏得冠軍。
1.4 英語被動句的使用情況多于漢語被動句的使用情況。
例1: The new Command having been installed, my work there was done, and I returned to give my report to the House.
學生譯:這個新的司令部已經被組建了,我的工作就是這個,我返回把報告順便帶回下院。
分析:在英語語言中,當動作的施動者不言而喻或沒必要知道時,通常會用被動語態來表達:動作的受動者+be+動詞過去分詞。但依照漢語的語言習慣,則采用能用主動態就用主動態的處理方式。并且,中國人有“事在人為”的思維方式,即:但凡事情,都是人所為之,因此,動作的受動者后面直接使用動詞的結構是漢語中很常見的情況。例如本句的譯文就可以用“司令部成立”、“任務完成”這樣的搭配,漢語的語言習慣必然會將其正確理解為“是我成立的司令部,我完成的任務”。顯然在此,學生依然受到英語語言特點的影響。本句可譯為:新的司令部成立后,我在那的任務就完成了,于是我回去向下議院做匯報。
例2: The matter was never mentioned again.
學生譯:這個問題再也沒有被提及到。
分析:源語中沒有提及動作的施動者,顯然作者認為它并不重要,這種情況下,應與通常會用被動語態來處理。可是,漢語的語言習慣常常會處理成主動態的無主句:后來,再也沒有提起這事。既避免了出現并不知道的施動者,又傳遞出作者要表達的信息。
例3: He was released immediately after Batista fled Cuba.
學生譯:巴蒂斯塔逃離古巴以后 ,他立刻被釋放。
分析:漢語里也有被動語態,而且,與英語的被動語態相比,被動詞更加豐富,如:被……、受……、遭受……、遭到……、得以……、予以……、加以……、獲……、讓……等等。在眾多的被動詞中,“被”字句只是其中一種,在使用頻率上來說,也比較低。可是,學生卻看到被動句則統一譯成“被”字句,結果牢牢被英語語言特點控制。譯為:巴蒂斯塔逃離古巴以后 ,他立刻獲釋。這樣,更具有漢語語言特點。
1.5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例:Aristotle could have avoided the mistake of thinking that women have fewer teeth than men, by the simple device of asking Mrs. Aristotle to keep her mouth open while he counted.
學生譯:亞里士多德能在思想上避免這個錯誤,女人的牙比男人的牙少的觀點。通過同樣的問題問亞里士多德,她可以把嘴張開讓他數。
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形合的英語句子,正是反映了英語重視形式邏輯習慣。學生依照這樣的思維去譯成漢語,真是不知所云。在翻譯中,需要把它調整成具有意合特點的漢語句子才能夠通順流暢:亞里士多德認為女人的牙齒比男人的少,但如果他能做個簡單的觀察,請他夫人張開嘴讓他數一數,這個錯誤的論斷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1.6 英語無主句使用的局限性大于漢語無主句的使用。
例:It should be noted?that?he and?she?were politically more than just?friends: they?were?extremely close allies.
學生譯:我們應該注意,從政治上來說,他和她不僅僅是朋友:他們是非常親密的同盟者.
分析:大部分的英語句子都會有主語,而無主語的英語句子基本上都是祈使句,表示命令或請求。相對來說,漢語中的無主句要稍多些,而且并不僅限于祈使句,也有許多是陳述句。在翻譯時,若英語句子中的主語不能夠用漢語清楚地表達,就可以選用漢語無主句來處理:應當指出,他和她在政治上不僅僅是朋友而已,他們是極為密切的盟友。學生譯文中,沿用英語的有主句特點,增加了并不確定的“我們”作主語,有篡改作者原意之嫌,這里用漢語無主句更恰當。
1.7 小結顯而易見,學生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深受源語言特點所影響,不能夠游刃有余地將英漢兩種語言特點之間的矛盾化解開來,致使譯文晦澀不通,甚至出現翻譯腔。
2五年制高職學生在翻譯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探討
由于五年制高職學生只是經過了初級中等教育,各基礎學科功底相對較薄弱,由以上譯文就能看出,學生的文史類知識尚欠缺,漢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完善和提高;再加上他們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還處于十六至二十歲的半幼稚半成熟期,因此,在對這類學生進行翻譯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針對他們這一特別的群體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學對策。
2.1 精講與練習并行精講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即先給學生一些實踐練習,然后在練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相關的翻譯理論與技巧,之后再予以畫龍點睛式地論述、闡發。這便充分體現了翻譯的實踐性特點,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了主動的參與者。從而激發他們對兩種語言學習的興趣,并且逐步提高他們的翻譯能力。
2.2 陪著學生一起做練習學生做實踐練習時,可以走到學生當中去,盡量做到對他們的練習一一進行檢查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監督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態度,另一方面可以對不同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不同問題做面對面的指導和講解,同時,也使教師能夠馬上掌握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共同問題,以利于精講時更有針對性的統一講解。
2.3 精講時加入對學生譯作的評講精講時注意對學生的翻譯習作進行講評和討論。在討論中,強調學生的參與,讓學生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尊重學生意見,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其創造性。不要將答案中的譯文作為標準,統一集中,動輒以“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的創造性。
2.4 幫助學生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據以上學生譯作可以看出,學生語言功底較薄弱,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他們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與及差異,樹立學生跨文化的意識。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倜西,董樂山等編著.英漢翻譯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2.1.